元神與識神到底有何區(qū)別
所謂的識神
,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常常使用的邏輯思維、對于事物的經(jīng)驗判斷,它是比較偏向于現(xiàn)在的社會化,是由我們從小到大的后天各種教育、生活環(huán)境的各種暗示、媒體的各種引導,是從外部世界加載而入,作為“我”生活所用的一種認知模式。“元神,一般指的是我們的各種本能和第六感(直覺)
。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常提的,神秘和高級感比較強的“心法”,“悟性”,比如琴棋書畫、中醫(yī)、傳武的高階層次,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物我一體”,這些都在我們的直覺和本能的層面講的。在《易經(jīng)》中有講到:“無思也
,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
古圣先賢認為:如果想真正認識我們這天地萬物
,非大家所學習的思維所能得的,也并非有為之法可以接近,只有當我們心靈處于寂然不動的狀態(tài),與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時候,自然而通達一切。
如果大家通過前輩們傳下來的傳統(tǒng)訓練方法
,比如靜坐、站樁、金剛長壽功,五禽戲,八段錦……,通過這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慢慢學會不再過度依賴于身體五官和所謂的邏輯思維,用我們的心直接就可以體會當下的真實。當大家處在虛
、靜、放松,沒有繁多念頭、欲望、計劃等等后天意識時,我們的心就會如一面相對干凈的鏡子。一切的一切都非常清楚地在那里,等著大家去發(fā)現(xiàn)。我們每天面對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這個環(huán)境
,每天都可以體會到一點新的東西,體會到像電視里
,童話里的那些畫面
,比如:哎
,太陽這位爺爺好像今天是比較開心的
,路邊的小花小草好像在向我微笑,有只小蝴蝶飛過來
,它好像是在告訴我什么事。
大家靜心體會
,感受我們生活的這片天地和四季的變化
,花、鳥
、魚、蟲浮沉
,意氣神體互感
,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大家馭炁功夫的深淺,決定致虛程度
。
孔子曾說《易經(jīng)》就在乾坤兩卦
,搞懂了后面的卦象就多余
,所以《系辭傳》也是“落草為寇”說
,也只是扔個梯子。乾坤兩卦之所以能區(qū)別于其它卦而指向終極,就在于乾卦有個“用九”,坤卦有個“用六”。
什么是“用九”,就是“九為我用”,雖然乾卦代表元神
什么是“用九”,就是“九為我用”,雖然乾卦代表元神
,但落到紙上就已經(jīng)不是先天元神的作用而是后天識神的作用了
,所以要強調(diào)運轉(zhuǎn)識神,這和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的“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是一個意思
,我們都是在拿識神讀《金剛經(jīng)》。
所謂“用九
所謂“用九
,見群龍無首,吉”
,“群龍之首”就是每人各自發(fā)動一切念的“我”
,所以用九就是“無我”
;而所謂“用六
,利永貞”,也是“六為我用”的意思
,所以用六就等于佛教的“轉(zhuǎn)識成智”,做識神的主
,而不是被識神牽著跑
。外境我們無法改變,也不要妄想去改變
,就這一條而已
,所謂“利永貞”
,是貞于現(xiàn)實,也是貞于本心
。
既能忠于現(xiàn)實
,又能把被現(xiàn)實牽蔽的“我”化解掉,人的一生就是這個過程
,但這個過程只能在活著的時候才能完成
。
空智問達摩:“你也是悟了的
,人死以后會如何?”
達摩:“不知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class="sys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display: inline;"/>空智:“還有你不知道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class="sys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display: inline;"/>達摩:“因為我還沒有死。”時代在變易
,而變易背后的那個“生生者不殺,殺生者不死”的本體,是永恒不變的。如何讓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看到宇宙獨立不改的本質(zhì)和主宰一切的真理?圣人無言,其行有跡。歷代圣人追尋宇宙和生命根本真理的經(jīng)驗升華總結(jié),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文化——道文化,這個無限龐大而又無比精深的文化體系覆蓋了生命、天文、地理、人事、藝術、宗教、醫(yī)學、軍事等等各種人間與非人間的不同領域。道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伏羲畫卦肇端,距今不低于7000年;發(fā)展到當代,道文化已經(jīng)慢慢匯總為一種獨立的學科——道學。為什么要加上“獨立”兩個字來形容這個學科呢
?那是因為當代人往往惟科學論,喜歡或者說下意識把一切學科歸類為科學,甚至把科學當做“真理”“正確”的代名詞。比如現(xiàn)代中國人否定一件事物的時候,往往喜歡用“不科學”來作為依據(jù)。其實,科學只是理性思維的結(jié)晶,從其應用事實來看,并非所有符合科學的事物都是正確的,也并非所有不符合科學的事物都是不正確的。一件事情是否正確,我們應該用長期的、大量的事實去驗證,這種事實可以是實驗室的,但是最好的非人為環(huán)境之下的自然界真實案例。科學的思維特點是分科而治
,把事物分門別類,乃至無限細分,以從中找到事物真相。但是人類思維不是只有理性思維這一種,理性思維,屬于識神層面,識神的背后,是元神。元神分為先天元神和后天元神,其中先天元神是所有生命共同使用的本體,后天元神包括兩大部分,一個是生命與生俱來的特長稟賦、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命運信息及大腦的核心功能;另一個是元神所寄居的身體,這個身體上有該物種進化史上遺留的全部信息及生物特征,比如:狗可以汪汪叫,而貓只能喵喵叫,人會站立,不同生物有不同生物的特征,這些都屬于后天元神。后天元神的兩大方面,構成了形形色色千姿萬態(tài)的有差異的生命個體;而先天元神則是這所有生命唯一共用而且不變的本體。天元神具有整體
、系統(tǒng)、全息、不生不滅的特征,向內(nèi)探索,認識先天元神不生不滅的本性并且將其開發(fā)出來,進一步打破先天元神的束縛,使之與生生不息的大道合一,標準的道學術語稱為證道或說成道。向外用,運用先天元神整體、系統(tǒng)的特征認識并把握客觀世界,就是道學的枝葉性應用。傳統(tǒng)道學的枝葉性應用有周易、中醫(yī)、武術、宗教、藝術、物理、化學、數(shù)學、軍事、農(nóng)業(yè)、天文、地理、社會學等等,在當代,道學的枝葉性應用更是覆蓋了社會、自然的方方面面。道學的枝葉性應用稱為“術”,而科學的本質(zhì)及最精髓部分,也就是“技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茖W源頭的分科而治的二元對立思想與道學整體的天人一體系統(tǒng)全息一元思想,有巨大的差距,科學在思想上是不折不扣的矮子,在文化融合與碰撞的當代,道學與科學應該聯(lián)姻,這種聯(lián)姻,應該是以道學為指導思想的主體,并以道學的種種傳統(tǒng)應用積極的與科學里的技術層面積極融合,實現(xiàn)“道學為體,科學為用”的世界性文明架構。這才是全世界最優(yōu)化的文明結(jié)構,消弭分歧的文明共贏。
道學的枝葉性應用服務于道學的核心或稱之為根本應用的。這個根本應用
,已經(jīng)超越了“術”的層面,可以稱之為“道”。這個“道”,是內(nèi)在探索先天元神乃至宇宙根本真理的道路與方法,它的成功,是可以身心健康、開發(fā)智慧、解除煩惱、乃至解除生老病死的生命苦痛。說到底,外在的諸多學問,都是為了生命內(nèi)在的根本福祉服務,因而,這個體系的學術,是道學的根本。這類學術,歷史上有人稱為仙道、仙學、修真、丹道等等,但是,從歷史上看,還是采用“至道”這個說法最合適。原因如下:一是至道這個術語,至少在黃帝內(nèi)經(jīng)
、黃帝外經(jīng)及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典故里面,已經(jīng)廣泛使用,也得到目前的出土文物的考古學支持。二是其他術語如仙道、仙學的宗教色彩太過明顯
,但是道學卻并非宗教學。三是如使用丹道這個術語
,則內(nèi)涵大打折扣,至道修煉包括三大主干,丹道只是至道的其中的一大主干。至于修真這個詞匯,出現(xiàn)的更晚而且使用頻率不高。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