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齋”(《人間世》)和“坐忘”(《大宗師》)是精神進入道境的兩種修養(yǎng)方法,特別受到莊子研究者的關注。
“心齋”的修養(yǎng)工夫著重心境向內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氣,層層內斂。所謂“徇耳目內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內通”,達到收視返聽于內的效果。而“坐忘”的修養(yǎng)工夫則使心境向外放——由忘仁義、忘禮樂而超越形體的拘限、智巧的束縛,層層外放,通向大道的境界(“同于大通”)。兩者修養(yǎng)方法之內收與外放雖異,但由工夫通向道境、由“為學”通向“為道”的進程則有同通之處。
“心齋”和“坐忘”論題的提出,由于文義奇特,不僅令人費解,也很容易給讀者帶來虛無化或神秘主義的誤解,因而我們有必要征引原文分別進行解說。
關于“心齋”,莊子是通過孔子與其得意弟子顏回之間的對話說出來的,是他們討論的關鍵詞: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敝倌嵩唬骸褒S,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鳖伝卦唬骸盎刂邑殻ú伙嬀撇蝗闳澱邤翟乱?。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人間世)
“進”意即進展?!胺健奔捶椒?。“齋”即齋戒?!耙住币饧慈菀??!捌湟住豹q“豈易”?!皶堤臁币庵缸匀?。顏回覺得自己老是沒有進步,就請教老師用什么方法來改進。孔子說,要齋戒,但不是祭祀那種齋戒,而是“心齋”,就是“心的齋戒”。于是,對話進入核心問題。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ㄈ碎g世)
“一志”應為“一汝志”,意即純一你的心識??鬃訉τ凇靶凝S”所作的具體解釋,就是“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兩句是大白話,其實就是練氣。后面所謂“心止于符”,意思是心意起緣于思慮,必與出現的境遇符合。而“氣”就是“虛而待物者”。成玄英疏:“如氣柔弱虛空,其心寂泊忘懷,方能應物?!逼鋵嵕褪翘摽罩^?!拔ǖ兰摗币馑际牵褐挥姓娴啦拍芗峡仗撝?。最后一句話很重要:“虛者,心齋也?!币簿褪钦f,“心齋”即“虛”。我們由此可以稍作推演:“虛”=“氣”;因此,“心齋”=“虛”=“氣”。
關于“坐忘”,莊子也是通過孔子與顏回之間的對話說出來的,也是他們討論的關鍵詞: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痹唬骸翱梢樱q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痹唬骸翱梢?,猶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痹唬骸昂沃^也?”曰:“回坐忘矣?!敝倌彳A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敝倌嵩唬骸巴瑒t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保ù笞趲煟?/p>
“益”意為進步、長進。在這里,孔子認為,徹底忘掉仁義、禮樂這些世俗的道德價值、儒家禮儀,比起一般人來說,是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沒有得道。當顏回說自己達到一種境界,就是四肢被“毀滅”了(墮枝體),感覺器官的基本功能也沒有了(黜聰明),離開自己的肉體(離形),丟棄了大腦的思考、判斷功能(去知),同于大道(大通)時,孔子就極為震撼。顏回說,這就是“坐忘”。這里顏回說得很清楚,所謂“坐忘”,就是一個人達到四肢和感官功能沒有了,大腦的思考功能也沒有了,因此與“大道”為一體。對于這個“坐忘”的本義,學界一般無可爭辯。至于“坐忘”的更高意旨,就眾說紛紜了。我們暫時擱置,后面綜合來說。
很顯然,莊子通過孔子與顏回說出“心齋”“坐忘”兩個概念,其效果是一石三鳥:第一張揚了自己的主張;第二同時否定了儒家價值觀;第三,莊子通過孔子之口,教誨孔門大弟子顏回修煉“心齋”,而且,還反過來讓顏回教誨孔子修煉“坐忘”,可謂對儒家積極入世思想反諷的極致。
莊子在這里所說的“坐忘”,雖然也達到“離形去知”的境界,但沒有提到“氣”和“虛”。因此,本文對于“坐忘”的論證需要有個間接的推論。
“心齋”的修養(yǎng)方法和境界
有關“心齋”的修養(yǎng)方法和境界,莊子如是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修養(yǎng)方法,在“一志”的原則下,其步驟為“耳止”、“心止”、“氣”道、“集虛”等修煉之功,亦即聚精會神,而后官能活動漸由“心”的作用來取代,接著心的作用又由清虛之“氣”來引導?!拔ǖ兰摗保庵^“道”只能集于清虛之氣中,也就是說道集于清虛之氣所彌漫的心境中。這清虛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靶凝S”的關鍵在于精神專一(“一志”),以致透過靜定功夫,引導清虛之氣匯聚于空明靈覺之心。后人將莊子傳“道”的“心齋”方法應用到氣功的鍛煉上。
從哲學觀點來看,“心齋”這段話中,道、氣、心三個重要基本范疇及其相互關系值得探討。而“唯道集虛”這命題,不僅隱含著“道”具象化為“氣”,并且在老莊文獻中首次出現道心合一的思想觀念。同時,我們從“心齋”這段話中,很容易聯想到戰(zhàn)國時代南北道家諸多觀點的相通之處(41)。
“心齋”修養(yǎng)方法,最緊要的是心神專注(“一志”),其進程只簡要地這么提示:“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些乍讀起來有些玄虛,其實它們是可以被經驗或體驗到的,那就是從耳目官能的感知作用,到心的統(tǒng)轄功能,而后到氣的運行,循序而進,層層提升。以此,所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乃是指由“耳”的感官知覺提升到更具主宰地位的“心”來領會(42);接著說“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則是進一步指出把由個體生命最具主導功能的“心”提升到作為萬物生命根源的“氣”來引導。在莊子觀念中,氣是宇宙萬物的生命力(vital force),宇宙間各類生命都是“氣”的流轉與寓形(43)?!肚f子》言“氣”(共四十六見),從不同的語境來看,在哲學范疇中可以概分為兩類:一般多以氣為構成萬有生命的始基元素,但有時則又將始基元素的氣提升為精神氣質、精神狀態(tài)乃至精神境界。
“聽之以氣”之后,莊子歸結地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里的“氣”,即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虛的精神境界(44)。所謂“虛而待物”,即是說空明之心乃能涵容萬物,有如蘇東坡所說,“空故納萬境”。而“唯道集虛”,正是說“道”會集于空明靈覺的心境。
坐忘”——個體生命通向宇宙生命
“心齋”的工夫,開辟自我的內在精神領域;“坐忘”的工夫,則由個我走向宇宙的大我。有關“坐忘”的修養(yǎng)方法及其意境,在《大宗師》中又是以孔子及其弟子的寓言來表述的:
(顏回)曰:“回坐忘矣?!敝倌狨砣辉唬骸昂沃^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敝倌嵩唬骸巴瑒t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p>
《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像是《大宗師》“坐忘”的前奏。子綦最后達到忘我之境——所謂“吾喪我”的“吾”——猶如“坐忘”所達到的“大通”境界;而“喪我”,則猶如“坐忘”中超越形軀與心智(“離形去知”)的步驟。而《逍遙游》中的“無功”、“無名”、“無己”,其超越身外的功名(“無功”、“無名”),一如“喪我”,亦如“忘禮樂”、“忘仁義”,其無我境界的至人(“至人無己”),亦正是達到“同于大通”,臻于“天地與我并生”的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
“坐忘”提示人的精神通往無限廣大的生命境界。如何達到“大通”的道境,這里指出了三個主要的進程:首先是心境上求超越外在的規(guī)范(“忘禮樂”),其次求超越內在的規(guī)范(“忘仁義”),再則求破除身心內外的束縛(“離形去知”)。可見,“坐忘”的修養(yǎng)方法,要在超功利,超道德,超越自己的耳目心意的束縛,而達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49)。
“坐忘”中最基本的范疇“忘”以及“同于大通”、“化則無?!钡让},為理解“坐忘”說的關鍵語詞;此外,一如心齋說中的“虛”、“靜”,亦為修養(yǎng)工夫中的不可或缺的觀念。下面分幾個方面進一步解說“坐忘”說的義涵。
心齋是道法修行的心理變化表述,是種方法;坐忘則是修行中的身體感觸,是種境界。莊子沒有寫顏回的心齋修煉,后篇“大宗師”文章寫顏回講述修煉的坐忘感受;我在此以自身實修踐行道法的體會,認定顏回修煉的是心齋,坐忘就是心齋的境界感受
《莊子》中,不僅一些寓技于道之士,他們的技藝與凝神靜氣的“忘”有關,還有一些頂級的工藝大師們,能夠行氣導引,進入到接近“心齋”“坐忘”的狀況之中。由此可見,“心齋”“坐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某種技藝的極致狀態(tài)。由此,我們不禁看到莊子關于“心齋”“坐忘”概念的巨大思想張力。
從莊子氣論角度說,行氣導引之術所有人得道的必經之路。按照行氣修煉的不同“果位”,得道者最高的一類是《莊子》中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例如邈姑射山上的仙子、西王母等。在《莊子》三十三篇之中,幾乎每一篇都有對于這些人的描述,常常濃墨重彩。他們是莊子的最高理想人格,幾乎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凡夫俗子望塵莫及。其次一類是由“心齋”“坐忘”方法得道者,例如南伯子綦、嚙缺、蒲衣、王倪等人。他們雖然是脫俗超凡奇特之人,但也是生活在世俗凡塵之中,為常人所聞所見所觸,甚至能和他們一起所處。這種現實世界的楷模對于人們的榜樣力量是巨大的。第三類是莊子描述的身懷絕技的巨匠大師們,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行氣導引之術,接近“心齋”“坐忘”的境界,例如梓慶等。他們得道的境界不在神仙世界,而就在人間現實社會,是一種高妙的內心體驗和人生境界,可以達到“至樂”。
另一方面,從現實的角度說,莊子認為,人們要在亂世全生,關鍵在于淡漠無為,心靈安寧。實現心靈的安寧,最關鍵的就是徹底忘記世俗的價值和事務,甚至關閉所有感官的功能。而能夠實現這一目的,則只有通過行氣修煉的功法才能達到。因此,“心齋”“坐忘”也是現實世界人們自我救贖的有效手段。而且,在莊子描述的三類得道者之間也有過渡者,例如“御風而行”的列子是處于第一類仙人和第二類得道高人之間;梓慶則是處于第二類與第三類能工巧匠之間;而“捶鉤者”“工錘”“津人”等,則是處于第三類與普通人之間。可見,莊子倡導的行氣導引之術的得道受益者,形成了一個從神仙到人間的階梯。神和人通過這個階梯在邏輯上被打通了關隘,勾連起來。這個階梯也展示出每個個體在亂世生存的可行途徑和思考邏輯。可見莊子的“心齋”“坐忘”思想也具有現實意義,與莊子的社會關切具有內在聯系。從對于莊子“心齋”“坐忘”內在思路和深層思想的上述推論,讓我們不能不感嘆,莊子的思想不僅深邃,其內在邏輯和結構也十分美妙,令人叫絕!
莊子的“游”是行氣導引之術,“坐忘”“心齋”也是行氣導引之術。雖然氣論是莊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也與道論相關,但如果全部《莊子》只討論氣的問題,莊子最多就是氣功大師,或氣論思想家。其實,莊子還有很多關于世界、社會、倫理、知識的深刻思考,涉及哲學形上學、存在論、倫理學、知識論等。而且,他的這些思考和論述,完全可以與柏拉圖媲美,不僅是先秦中國哲學的高峰,即使在當代,也是哲學界很少人能夠企及的制高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至順道長簡傳,修道有幾關?
下一篇: 《莊子》坐忘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