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齋,是讓心齋戒,把心清空,屏蔽掉一切外來的干擾,心中沒有雜念,沒有成見,如氣一般柔弱,才能與宇宙萬物相通。

坐忘有不同層次的“忘”,孔子與學生顏回討論過:
顏回曰:“回益矣?!敝倌嵩唬骸昂沃^也?”曰:“回忘禮樂矣?!痹唬骸翱梢樱q未也?!彼?,復見,曰:“回益矣?!痹唬骸昂沃^也?”曰:“回忘仁義矣?!痹唬骸翱梢?,猶未也?!彼?,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敝倌狨砣辉唬骸昂沃^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敝倌嵩唬骸巴瑒t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p>
顏回說:“廢棄了健壯的肢體,除掉了靈敏的聽覺和銳利的眼睛,分離了身軀并放棄了智慧,和大道融通為一,這就是坐忘?!?br class="sys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display: inline;"/>孔子說:“與萬物同一就沒有偏私了,順應萬物的變化就不執(zhí)滯常理。你果真成為賢人了!我愿意跟隨在你的后邊,認真地學習?!?/p>
第一:忘記名義上的仁義,忘掉社會塑造給你卻未經(jīng)反思的教條。
第二:忘掉禮樂,不借用外在的束縛——老子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是最好德,最自然的社會禮序,上無為而下自然,沒有教條也沒有太多法則,這是很理想的狀態(tài)。

第三,忘掉身心——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之所以有各種禍患憂慮,是因為有身體,人的一輩子大多數(shù)精力就用在滿足身體之欲上,為了吃好,喝好,玩好,住好,僅僅這樣都不容易,一直在生存的層次中打轉(zhuǎn),如何才能淡化身體之欲?
你要學會遺忘的藝術。莊子認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受到太多的束縛和羈絆。在《逍遙游》中,莊子其實指出了困擾人的束縛人的有三條繩子繩索,一是自我,因為人總以自我為中心,放不下小我的束縛;第二是世俗社會的功利價值,如功名富貴、鐘鳴鼎食,如高門貴地無邊權勢等;三是求名譽地位,此三者是人類心靈不自由的根源。因此,忘我、忘物、忘名才能無所待,才是走向逍遙之境的正確道路,由此,逍遙游的中心思想就呼之欲出了:以超越的姿態(tài),以審美的心態(tài),以曠達的心靈,掙脫一切來自塵世的束縛,忘己忘功、忘名,逍遙物外,無心掛礙,心靈可達逍遙。
這就是莊子的追求。他追求一種完全超越俗世的心靈的絕對自由。雖然這不可能實現(xiàn),但莊子也給我們指出了人生的最高的追求:用審美的價值觀,過一種藝術化的生活。
死生、存亡、窮達、富貴、賢不肖、毀譽、饑渴、寒暑都是自然之事變,命運之所定。自然(道)的力量最崇高,人的力量根本無法超越,人只能做它的俘虜,根本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無法改變的自然意志的作為,我們只能順應它。
在這樣的觀念下,“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便成為了德的最高狀態(tài),即“德之至也?!奔热蝗肆Σ荒芨淖儯椭荒苷J命,聽其自然。生就隨它生,死便任它死。一切都隨它去。一個人受了刖足之刑,丟了一只腳。是誰讓他失一足呢?是天。他此生命里就該失一足。通達的人,自己了腳被砍掉了,就如同丟掉一塊泥土,心里也絲毫不起悔恨和難過的心理,就象自己的腳與自己沒有絲毫關系一樣。
俗人都悅生惡死,而莊子認為至人,生而不喜,死而不悲。生不當作生,死不當作死,因為在他們看來,生死是同一的,沒有任何分別,“通為一”,所以能做到生不喜死不悲。
在莊子看來,人面對生死,首先要從認識上超越生死對立,明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齊同生死的道理;進而要從實踐上超越生死,做到“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再進一步還要“彼以生為附贅縣撫,以死為決疣潰癰”,把死看作人的“歸本歸真”,看作是人的徹底解放。這樣,就可以生時不樂,死時不憂,倏然而來,倏然而去,對生死問題能有一種徹底的達觀態(tài)度。而一旦人超越了生死大限,就從一切束縛中解脫了出來,由此獲得了解放與自由,“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耙运郎鸀橐粭l”是體道的最高境界,死生雖大,人的氣度、境界、精神卻可以不與之變。莊子對生死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莊子妻死,鼓盆而歌。莊子將死,弟子想厚葬他,他說:“吾以天地為棺撐,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磯,萬物為責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恐烏鳶之食夫子”.莊子則回答:“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這里生動體現(xiàn)了莊子對生死大限進行超越的一種坦然、曠達的態(tài)度。

莊子人生哲學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廣而久遠的影響。莊子開顯出能與儒家孔孟“仁”的精神境界相對立又相統(tǒng)一的“道”的逍遙游的人生理想境界,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莊子看破社會功名利祿、抨擊“人為物役”的異化現(xiàn)象,突出人的個體存在,倡行對獨立自主的人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的追求,等等,都表現(xiàn)出了他作為一個大思想家的高度。但與此同時,他對理想人格的界設、追求僅僅停留于人的主觀精神領域,只求自我內(nèi)心精神的逍遙自由,而對身外世界毫無作為,脫離社會,脫離實踐,這樣,他所界設的理想人格實質(zhì)上只能是一種虛構。他對之的追求也實質(zhì)上不過是一種避世主義的自我精神安慰。這無疑是以“超越”為宗旨的莊子哲學所無法超越的時代局限。因此,對莊子人生哲學思想中的積極成果和思維教訓,我們都應認真地吸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9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心齋”與“坐忘
下一篇:
莊子:如何擺脫紅塵滾滾的心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