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因果報應和天道輪回并不是迷信,而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它們揭示了宇宙中一種潛在的規(guī)律,即作用與反作用、結果與原因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種下什么因就會得到什么果,行為產生什么影響就會受到什么反作用。
易經,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部偉大經典,也強調了這種因果關系。在易經的哲學中,宇宙萬物的變化都可以歸結為陰陽的變化,而陰陽的變化又受到事物內部力量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影響。這是一種深入人心的理解,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宇宙規(guī)律的洞察和對生活哲學的深思。

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科技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豐富,很多人在信仰上發(fā)生了動搖,對因果報應和天道承負產生了懷疑。他們追求即時滿足,忽視行為的后果,以自我為中心,失去了對自然法則的敬畏。
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因果報應和天道承負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法則。我們對它們抱有敬畏之心,就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和宇宙秩序的尊重。我們應當謹慎對待自己的行為,認識到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影響,會有作用的反作用。
因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因果報應和天道承負的理念,將它們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哲學和道德倫理中。我們應當尊重生命,珍視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每一行為的后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天道承負”,它解釋了人們的善惡行為對子孫的影響以及今世禍福與先人行為的關系。根據(jù)這一思想,如果祖先行善積德,那么子孫也會受益;而如果祖先犯下惡行,后代將無辜遭受災禍。這種觀念源自《太平經》,它告誡我們,前人的行為會影響到后人的命運,就像俗話說的“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前人惹禍,后人遭殃”。道教的世界觀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我們在今生做了惡事,那么來世或者我們的子孫將承擔后果;相反,如果我們在今生行善積德,也會給子孫帶來好處。這種天道承負的思想是道教核心價值觀之一,它鼓勵人們行善積德,警示人們不要作惡,否則會給子孫帶來災禍。在道教的天道承負世界觀中,存在一個重要的理念,即“因果”。道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因果關系,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帶來相應的結果。這些結果可能是在當前生活中的福禍,也可能是在來世中的報應。因此,道教的人生觀強調要遵循因果規(guī)律,做好自己的本分,多做善事,避免惡行。此外,道教的天道承負世界觀還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它認為個人的行為不僅會影響自己,還會影響家庭、社會甚至整個世界。因此,要達到天道承負的境界,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分,還要引導家人、親戚、朋友、鄉(xiāng)親等人一起行善,積累功德。總的來說,道教的天道承負世界觀是一種道德倫理觀,強調個人的行為對家庭、社會、世界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天道”的內涵和“承負”的意義,道教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獨特的觀點。天道承負的理念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循環(huán)的天道,善惡行為都會承擔相應的后果。這一理念的核心是關注生死問題,以《老子想爾注》中的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為主要內容。在這里,“天道”的內涵指的是宇宙的規(guī)律和原則,是一種超越人類理解和掌控的力量。在道教中,“天道”通常被理解為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法則的總稱,包括宇宙的運行、自然的變遷、人生的禍福等等。而“承負”的含義則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會對子孫產生影響,而人的今世禍福也是先人行為的結果。它強調了因果關系和責任承擔,即人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并承擔相應的后果。同時,也強調了行善積德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多行善事,避免惡行,以積累功德,使子孫受益。道教的天道承負思想是一種獨特的道德倫理觀,強調個體行為對于家庭、社會和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它鼓勵人們通過行善積德來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這一思想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道德原則,以促進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它強調個人的行為不僅影響著自身的命運,也對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道教倡導人們在與他人互動時保持善良和謙遜,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它也鼓勵人們通過修煉內心,達到心靈的平靜與寧靜。這種內心的平靜不僅有助于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也能夠傳遞給周圍的人,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傊?,道教的天道承負思想是一種追求道德與倫理的理念,旨在引導人們通過行善積德,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和諧與繁榮。
總的來說,因果報應和天道輪回并不是迷信,而是深刻的自然法則和人生哲學。它們提醒我們,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影響,每一個結果都有其原因。我們應該對這種規(guī)律保持敬畏之心,以善良的行為對待自己和他人,尊重生命的價值和宇宙的秩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對整個社會和環(huán)境負責。我們需要認識到,人類的行為對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深遠的影響。只有通過理解因果報應和天道承負的道理,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環(huán)境,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此外,我們還需要在教育上強調因果報應和天道輪回的理念。我們需要從小就教育孩子們理解行為的的結果和作用,讓他們明白尊重他人、善良待人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有責任感、有道德、有價值的公民。
綜上所述,因果報應和天道輪回是宇宙中的自然法則,而不是迷信。它們提醒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注意行為的的結果和作用,需要我們對自然規(guī)律保持敬畏之心,對生命和環(huán)境保持尊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和進步。讓我們一起尊重因果報應和天道輪回,以善良的行為對待自己和他人,為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果’在道教叫‘承負’,形像意不像,‘因果’說你前世造孽今生還’今生有‘因’來世‘果’。‘承負’呢?今生因為祖先的惡果受到波及,叫做“承”;前人的過失由其后代來承受,叫做“負”。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短浇洝吩疲骸胺踩酥校蛴辛π猩?,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則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善惡之報的一部分是由前人決定的。但是我個人覺得“承負包含因果,但超越因果?!比f事萬物互相糾纏,這就好像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請問魚兒何辜?“楚國亡猿,禍延林木;”請問樹有錯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等。我認為‘承負’就是‘命’!它比‘因果’高明,因為它是‘命運之道’?!?/p>
之前說的魚、樹,好人遭災等,為什么會發(fā)生呢?這就‘命運’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宿命論。講這個道理前先講解下《道德經》第六章帶大家感受下‘自然之道’!
[原文]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 其若存 用之不堇。
解讀:谷神不死 (生養(yǎng)天地萬物的‘道’也可說是‘自然之神’,是永恒長存的)
是謂玄牝(pin(是深邃,玄奧的,像生命起源之地一樣,比喻句指像生殖器官一樣)玄牝之門 (玄妙的生命之門)是謂天地根 ( 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和源頭)。綿綿呵 (連綿不絕)其若存 (它就是這樣永恒存在)用之不堇(jin)(道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這篇其實就是說‘道’的特性之一是‘自然’。道家經典《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就深刻地表達出道是天地生成的根源所在。牝,本義指雌性。這里借喻具有無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孕育和生養(yǎng)處,天地萬物的母體。把神秘莫測的“道”比喻成雌性動物的生殖器官,形象地表現(xiàn)了無所不能、孕育萬物的道的特性。
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xiàn)為對母體的依戀,而天地印大自然就是人類整體的母體?!妒酚浨袀鳌分袑懙?“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這種本性在人類精神需求上,就表現(xiàn)為向往自然,依賴自然的強烈原望。
可惜現(xiàn)在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類失去了太多的東西一一無論在物質還是在精神之上。城巾的喧器、工業(yè)的污染、生態(tài)的惡化、都市中巨大的精神壓力,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城市之中,整天面對著鋼筋水泥、電子產品。擁堵的交通、喧器的噪音、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現(xiàn)代病”、“城市病”、“職業(yè)病”越來越多。而且,隨著城市的擴張,社會本身也開始越來越脫離自然,甚至很多地方城市、現(xiàn)代化和大自然截然對立。在這種環(huán)境下,為了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人生更加美好,回歸大自然,擁抱大自然顯得越來越重要。
這也是暗預人類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定位人在世間萬物中的地位。人類只有依照天地大道行事,遵從自然規(guī)律,才能讓社會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繁榮,即“綿綿若存,用之不動”,這也是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告訴人們的道理。

每一個人的人生追求都不一樣;中國讀書人多傾向于儒家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他們熱衷于‘入世’。以“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為己任。然而,這并非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生活,功名利祿也不是所有人都汲汲若渴的。道家講究‘隱世’,《列子》、《莊子》等著作中就講了很多真正的得道之士,他們或埋名于市井,或隱姓于山川,以清心寡欲為好,以淡泊名利為則??赡芩麄兊拿植粸楹笫浪?但他們真正得到了人生的樂趣,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謂的“無名、無為”。
當你被生活中的喧囂折磨得難以入睡,當你被城市的霧霾熏得頭昏腦脹時,不妨去大自然中走走,放下‘包袱’去那里尋找心靈真正的歸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9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莊子:如何擺脫紅塵滾滾的心靈困擾?
下一篇:
道家善惡承負思想,對后世有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