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大學(xué)精讀: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荊十三 2024-05-29 09:01:00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
      ,則近道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鲎浴洞髮W(xué)》

      【釋義】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

      ,明確它們的先后次序
      ,那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微信圖片_20240529091419.png

      延伸】本末代表一個事物的根本與末端、因與果

      、主與次
      。本是因,末是果
      。大到宇宙萬物
      ,小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各有其本末終始及其運作的規(guī)律
      。懂得了這個道理
      ,我們就要看清事情的本質(zhì),在事情發(fā)展過程中
      ,建立好的開始
      ,看清各種因素變化,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
      。這樣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處事之道、修養(yǎng)之道

      “四書”指《論語》

      、《孟子》、《大學(xué)》
      、《中庸》
      ,“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
      、《禮記》
      、《易經(jīng)》、《春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八臅褰?jīng)”是舉世聞名的東方“圣經(jīng)”,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寶

      每樣事物都有根本和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開始和結(jié)束,明白了事物的先后順序
      ,也就接近于做學(xué)問的宗旨和原則了

      朱子認為正是基于“知所先后”的原則而闡述大人之學(xué)的首末次第。

      由于八條目是對三綱領(lǐng)的具體落實

      ,如朱子曰
      ,“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
      ;齊家以下
      ,新(親)民之事也”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也有承接上文之意
      。但朱子說“明德為本
      ,新(親)民為末”,把本末絕對化且割裂為“二”

      陽明先生在《大學(xué)問》中說:“夫木之干

      ,謂之本,木之梢
      ,謂之末
      。惟其一物也,是以謂之本末
      。若曰兩物
      ,則既為兩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
      ?”

      其實,物之“本末”與事之“終始”應(yīng)結(jié)合起來理解

      。只有在大學(xué)之道的入手處
      ,在所謂“始位”區(qū)分一下本末才有意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肮胖畬W(xué)者為己”
      ,君子立志為學(xué),當然應(yīng)該以“明明德”為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
      。如不能立德修身,“齊”“治”“平”的外王事業(yè)都是空談
      。這種意義上的“本”
      ,即是發(fā)端處,《中庸》所謂“君子之道
      ,辟如行遠必自邇”
      。這時才可以說“本始所先,末終所后”

      但另一方面

      ,明明德必然體現(xiàn)為親民,有子曰“本立而道生”
      ,《中庸》所謂“修身則道立”
      。儒家心性功夫篤實就體現(xiàn)在這里
      ,陽明曰:“只說‘明明德’而不說‘親民’,便似老
      、佛”

      在“終位”上,就不能再說“明德為本

      ,新(親)民為末”
      。“明明德以親其民
      ,而親民以明其明德
      ,則明德、親民焉可析而為兩乎”
      ?“親民”雖由“明德”而展開
      ,但“明德”本身就體現(xiàn)為“親民”的事業(yè),“親民”已經(jīng)由“末”而轉(zhuǎn)化為“本”了

      陽明曰: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

      ,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
      ,亦明德事也
      。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君子決不是先“明明德”

      ,然后再去“親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按笕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站在“萬物一體之仁”的高度看
      ,“親民”不是去奉獻自己
      ,而是盡自己的本分,“親民”即是在明此心之仁德
      ,陽明所謂“使有一物失所
      ,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微信圖片_20240529091423.png

      由此可知

      ,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均是正心功夫
      。心之明德擴充到“身”
      ,則是“身修”,“身修”之“身”即是“心”
      ;心之明德擴充到“家”與“國”
      ,則是“家齊”、“國治”
      ,“家”與“國”也是“心”
      。“明明德于天下”
      ,即是此心之明德擴充到天下
      ,這才是“止于至善”。陽明提出的“心外無事
      、心外無理”
      ,應(yīng)該這樣去領(lǐng)會,身
      、家
      、國、天下
      ,都是“主”而不是“客”
      ,君子應(yīng)該像敬畏自己的良知本心一樣去敬畏家國天下,孟子曰:“存其心
      ,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

      “終”與“始”之間也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思想

      。子夏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如果僅從事情上去解讀“終”
      、“始”,做事情有始有終
      ,難道就是圣人了
      ?這樣理解顯然是膚淺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敖K”“始”是心性修養(yǎng)功夫
      ,《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
      ,孟子曰“始條理者
      ,智之事也;終條理者
      ,圣之事也”

      朱子說“本始所先

      ,末終所后”,把“本”“末”分別與“始”“終”相對應(yīng)
      ,過于簡單化且是錯誤的
      。不能靜態(tài)地看待“本”“末”之間的關(guān)系,如“明明德”與“親民”
      ,在“親民”的過程中包涵著內(nèi)外人我之間的轉(zhuǎn)化
      ,“末”在不斷歸于“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氨尽奔茸鳛榘l(fā)端處
      ,是“始”,也更是“終”
      ,孟子所謂“集大成者
      ,金聲而玉振之也”,唯有如此
      ,“本”才是“一以貫之”

      通常說“萬事開頭難”,這個“始”是“本”

      ,《禮記·經(jīng)解》曰:“君子慎始
      ,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此之謂也”
      。而《詩經(jīng)》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這個“終”也是“本”

      既然“終”“始”均是“本”,那么

      ,什么才是“末”
      ?還沒有被“一以貫之”之“一”所統(tǒng)率的“多”,即是“末”
      ,如君子初立志為學(xué)
      ,親民為“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岸唷北弧耙弧彼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末”就轉(zhuǎn)化為“本”,如“文王視民如傷”
      ,這是文王盡性功夫
      ,親民對文王來說不再為“末”,而是“本”。

      “事有終始”如《中庸》“誠者物之終始”

      ,《周易》也反復(fù)說“終始”而不說“始終”
      。一旦說“始終”,就外化了
      ,如一件事有開端
      ,有終結(jié),這樣的“始”“終”
      ,涵義就淺顯了
      。“終”不是終結(jié)
      ,而是“集大成者”
      ,與“本”對應(yīng)。但不能因此說“始”與“末”對應(yīng)
      ,“始”是“終則有始”
      ,“本”同樣也是“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氨尽敝詾椤氨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于其為貫穿于“終”“始”之“一”。

      《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

      ,“誠”是“終”
      ,也是“始”,而“誠”又是“一”
      ,故區(qū)分“終”“始”又打通“終”“始”
      ,此所謂“至誠無息”。孟子提出性善說
      ,“善”絕對而“惡”相對
      ,“善”內(nèi)在而“惡”外在,也應(yīng)結(jié)合《大學(xué)》本末終始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去領(lǐng)會其內(nèi)涵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
      ,則近道矣”。

      意思是說

      ,萬事萬物都有它存在的根本與枝末
      ,有它的開始與終結(jié)。知道了事物發(fā)展的先后順序
      ,來龍去脈
      ,我們就接近事物的真相。這是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只有遵循這個發(fā)展規(guī)律了
      ,才可能更好地認識事物本身

      如,水稻是在春天播種

      ,秋天收獲
      ;小麥是在秋天播種,夏初收割
      。兩種糧食
      ,播種的季節(jié)不能弄反,如果反了
      ,不但顆粒無收
      ,可能還會餓肚子。

      當我們生病時

      ,只有弄清楚病因
      ,才可能對癥下藥。病因是“本”
      ,病狀是“末”
      。如果不弄清病因,就會貽誤病情
      ,最壞的結(jié)果是出人命

      我們的科學(xué)研究,無不是追究“物”的“本末”

      ,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始終和先后順序的過程
      。如蘋果為什么始終是往下掉,而不往上跑
      ,它根本的原因是地球的引力
      ,如果失去這個引力,比如在太空中
      ,蘋果就如是一粒塵埃
      ,會在空中不停地飛。

      微信圖片_20240525170839.png

      我們的寫作

      ,一樣遵循這一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萬事萬物是寫作的根本, “寫作”是認識的一種表達方式

      認識到了根本

      ,表達就是對的,沒有認識到根本
      ,表達自然就錯了
      。沒有完全認識到根本
      ,表達就沒有深度。

      如果在認識事物根本的過程中

      ,有新的發(fā)現(xiàn)
      ,那就是“洞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9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安
      、慮、得”" rel="prev"> 知止而后有定”衍生出人生“靜
      、安
      、慮···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再善良這三件事不能讓
      作者:云谷禪師來源:國學(xué)生活(ID:gxsh789)通往地獄的路
      ,通常是由善意鋪就。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古語云:人之初
      ,性本善
      。善良是一件好事,但過度的善良
      傳說的荊棘鳥
      簡約NEW|SEASON“有一個傳說
      ,說的是有這么一只鳥,它一生只歌唱一次
      ,但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yōu)美動聽
      ,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荊棘樹
      ,知道如愿以償
      非常在理的一段真實話
      做人
      ,知理,知足
      ,知趣
      !進退有度,心寬有福
      ,相處舒服
      ,事事順意!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做事
      ,寬容誠懇的心態(tài)為人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懂得惜福把握當前一切
      ,珍惜該有的幸福人生!人和人之間
      ,不一樣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