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仿佛出煙岑,流水高山自古今。何事成連居海上,風濤漫擬是清音”,這是膠州州牧周于智為鐵橛山留下的詩篇,在他的眼里,“鐵橛山峰直矗,色黑如鐵。頂有懸崖如蓋,名滴水崖,一水從石罅中出時作玉琴聲。下積為流,溽暑不熱,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石傾又似聞流水一曲,不減廬山瀑布”。因此,“鐵橛懸泉”成為膠州古八景之一。
鐵橛山本名膠山,位于西海岸新區(qū),就在山的腳下,有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村子,名叫松山子。村子不大,坐落山麓,因為山上遍生松樹而得名。村子依山靠河,西高東低,好似藏匿于山谷之中。剛剛下過一場雨,村子的一切都顯得那么清新。石砌的房屋,覆以灰瓦,錯落有致;石鋪的山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小河潺潺,樹木叢生,在深秋的季節(jié)里,透露出別樣的質樸和寧靜。這座650年的村落,有著詩意的名字,仿佛世外桃源,村民過著簡單的農耕生活。而這里則是“松山張”的根源,一如松樹有根,山泉有源,“松山張”的始祖就是在此地發(fā)端。
膠州一共有三個主要的張氏,一是曹汶張,北宋元佑(1086年~1095年)年間,南直隸清河縣張公遷居膠州南鄉(xiāng)(原膠南市境內),在漕汶河東的河灘地上開荒種地,后來在此安家落戶,逐漸形成了一個曹汶村。明清以來曹汶張姓家族人口繁盛,支派遷徙各處,在膠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方面有著巨大影響,世稱曹汶張;二是河榮張,河榮張始祖諱文綱永樂二年(1404年)自樂陵徙膠西占籍河榮社(今膠州東部),自明清以來,人丁興旺,分布廣泛,是最早占籍河榮社的張姓家族,故稱河榮張;三是松山張氏,松山張氏祖先于明初自濰縣遷至膠州松山(今張家樓鎮(zhèn)松山子村)居住。
關于松山張的來歷,最權威的依據(jù)是八世張懋煌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主持修撰的《膠西張氏家譜》,在家譜的序中,張懋煌稱松山張氏來自濰縣,張最初的分脈是在青州,后來一支遷入遼東,一支進入濰縣。元末年間,一支居住在濰縣。朱元璋領兵打天下建立了明朝,雖然朱元璋為了安撫民心試圖減輕賦稅,但對于戰(zhàn)亂過后的百姓來說,賦重法嚴壓得他們生活艱難。張士寬不敢抗法,但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為了能活下來,張士寬挑起了擔子,走街串巷邊賣字邊找立腳之地。
終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在風光秀美的鐵橛山西,張士寬在一片松林旁蓋屋建房,住了下來。山上遍生松樹,立村松山子。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和非凡的毅力,張士寬創(chuàng)造了充滿生機的村落,他就是“松山張”的始祖。張士寬和妻子韓氏育有一子張整,一家人在這片松林里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張士寬通文墨,如詩如畫的風景是他的愜意山居,也是他最終的歸宿。他和妻子死后合葬在紀家店塘子前,直到上世紀60年代,他們的墳墓還在。雖然墓地不在了,但后人們仍會在清明前后,來到這里,緬懷祖先。
前面提到,張士寬并不是目不識丁的粗野山民,他識文斷字,對兒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視,所以從張整開始,一代代“松山張”后裔彰顯出了過人的才能,因此,家族日益顯赫。據(jù)史料記載:在明清時期,家族中共出進士5人,舉人5人,貢生16人,成為當時膠南、膠州的名門望族之一。
松山張的后人張炳旭先生提供的《張謙宜家世考》中提到,張整因為“茂材異等”,選授浙江嘉興嘉善縣縣丞,這在《膠州志》和《嘉善縣志》中均有記載。他有三子:張崗、張嵐和張嵓,張嵐無子嗣,張崗生有兒子張建和張裴,兩人業(yè)農,子孫在膠南發(fā)展。
松山張氏家族由農耕之家向詩書世家的轉變,在明清文化世家中非常典型。張嵓自小聰穎,天分頗高,徙居膠州城水寨街。他是弘治年間的貢生,任北直隸獻縣訓導,升和州學正,育有四子:張克孝、張克敬、張克勤、張克儉。死后葬在了松山子村北山的金玉溝。在張氏家譜中,墓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記錄,金玉溝得名為金鉤掛玉湖,是風水寶地,所以后世的達官貴人多出自這一支。
“松山張”發(fā)源于膠南,發(fā)跡于膠州,人丁興旺,人口眾多。七世的張梅征有子八人,其中五個兒子移居即墨縣(現(xiàn)即墨市)的王林莊,現(xiàn)已在當?shù)匦纬闪艘粋€龐大的“松山張”氏家族?!八缮綇垺敝袕堛憽埓竽?、張懋熺、張懋煌、張謙宜等皆出類拔萃、聞名一時。數(shù)代官宦之家,后裔人丁興旺,分支眾多,遍布膠州、原膠南、高密、莒縣、即墨各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其后裔的存在,即使在海內外,也會屢見“松山張”后裔的身影。
【版權聲明】轉發(fā)分享,傳播中華孝道宗祠文化,功德無量?。?!轉載自半島網(wǎng)。版權歸原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swh/131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海鹽《張氏族譜》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