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畫像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他是明萬歷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李贄譽為“宰相之杰”,與三國之諸葛亮、唐朝之魏征等比肩齊名,開創(chuàng)了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但其死后,因位高震主,被削盡官職,家被查抄,禍及子孫。
關(guān)于居正公遠祖世系,因其家譜失傳,史實不足,沒有很好的佐證,故而形成了各家之說,至今尚未有確論。作為張姓一員,我有幸擔(dān)任湖北監(jiān)利縣竹莊河張氏福澗公(實萬公七世孫)支祠《張氏宗譜》主編。正當各處為居正公尋找家譜、考證家世迷惘之時,我卻在本支家譜中我發(fā)現(xiàn)居正公不僅與我支宗祠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而且在本支家譜發(fā)現(xiàn)了關(guān)于居正公遠祖吊頭、世系的明確記載。當時我也曾懷疑家譜的不可盡信,因為傅會名人的家譜多得去了。但為了正本清源,還家史一個清白,筆者采取嚴謹認真、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結(jié)合族譜及國史、方志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了探討與論證。最終,筆者得出了一個定論:居正公是實萬公的嫡裔,且是實萬公第18世孫。
荊楚地區(qū)張姓自鼻祖揮公至九皋公世系,各支譜系基本相同,尊九皋公為104世祖,114世祖實萬公以被大多數(shù)荊楚地區(qū)張氏所認同,尊實萬公為遷湘始祖。至于實萬七世孫“?!弊州呏蟊愠霈F(xiàn)了較大爭議,各地譜系不盡相同,因為那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加之正值元末明初戰(zhàn)亂不休,天災(zāi)人禍,再加上明初幾次“大移民”,致使續(xù)譜之事有所擱置或斷代,同胞同房宗親形同陌路,后來各地族譜還出現(xiàn)了很大杜撰臆測的成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愈是是受貶名祖中的家譜愈有改動之嫌,故而出現(xiàn)多支同宗族譜無“雷同”的現(xiàn)象。值得一提的是,我支宗譜較為真實可信,理由有四:其一,傳記完整。源流考、先世分支遷居考等對祖籍、發(fā)源、遷徙作了詳細記載;其二,世系連貫。自鼻祖揮公至九皋公有歷代遠祖名諱,自九皋公至今有完備的吊頭世系記載;其三,主旁兼錄。有的家譜只記本宗直系而丟掉旁系族親,對無后嗣之祖和分支遷祖不予輯錄,而我支宗譜對無后嗣之祖照錄不刪,對分支旁系祖也做輯錄。其四,續(xù)修不斷。我支自唐朝首創(chuàng)宗譜,宋代尚祖公時有黃綾譜,明初肇基祖大鑑公攜譜而遷,至其五代孫建祠續(xù)譜,清代乾隆、光緒時兩修,民國38年續(xù)修,新中國成立后兩修,盡管日寇入侵、文革破舊,我支也有保譜如命的宗親讓家乘得以延續(xù)。1997-2003年荊楚張氏大聯(lián)宗都以我支宗譜為重要憑據(jù)才得以真正厘清世系?,F(xiàn)在,我們要探究居正公的遠祖,還得從唐、宋兩代說起。
一、“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議”
宋敕封紫金光祿魚袋大夫?張實萬墓
實萬公(923-1050),字文采,宋敕封紫金光祿魚袋大夫,其遠祖九皋公出生于唐天授元年(690),卒于唐天寶十四年(755)。居廣東韶州府曲江縣,是唐代名相張九齡的二弟,歷仕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官至諫議大夫,封曲江縣伯。
到了后唐長興二年,實萬公的父親漢杰公,他是一個武官,本來是要從湖廣江陵去武昌任職的,一家人乘坐官船,泛舟而下,經(jīng)過臨湘,泊入碧峰潭后,實萬公睹其山清水秀,一下子被這一方水土迷住了,無奈實萬公獨鐘于山水,對仕途沒有了興趣,說什么也不愿走了,父親只好丟下兒子,與家人到武昌做官去。據(jù)后來當了天章閣侍制、河南東京府尹、特進同平章事的張尚祖所寫的《碧潭記》道:“先大人雅意山水,往來于湖湘之間,得今之居曰碧峰潭。嚴嚴峭拔,巍然特立不群者山也,溶溶漣漪,耿然澄清不淆者水也,清幽雅潔有契于君子居,因而徙而家焉……”。于是乎,實萬公筑室碧潭,后來成為湘邑之始祖。
實萬公生有三子:長子尚祖公,是臨湘縣的第一個進士,宋真宗咸平五年王曾榜進士,仁宗慶歷時任河南東京府尹,累官至節(jié)度使平章軍國事(位同宰相);次子尚宗公,中宗參政魯宗道之婿,贈郎中太史;三子尚陽公,仁宗賜婚升平公主,拜駙馬都尉。實萬公的后嗣可謂威震朝野。《臨湘縣志》載,張尚陽一生利用其特殊的“駙馬”身份和過人的才智,為加強宋朝西北防務(wù),協(xié)助朝廷大臣治理國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實萬公死后,仁宗皇帝為其親撰祭文,文中對其子嗣大加贊賞:“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議,他日垂績凌煙,諒公為之色喜?!睂嵢f公已離開人間近千年了,其后嗣繁衍數(shù)萬,48個“?!弊嫦陆希⒕痈魈?,人才輩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實萬公嫡裔中出了26位進士(宋代15位,明代11位),有的叔侄同榜,有的兄弟同榜,實屬奇談。這其中,有四位宰相(張尚祖、張治、張居正、張瑞圖),一位哲學(xué)家(張載),一位書畫家(張瑞圖),真可謂“中國進士第一門”。
又據(jù)史載,明代張姓出了五狀元,三榜眼,兩探花,一會元:張信,浙江定海人,洪武甲戌狀元;張異,江西南城人,成化乙丑狀元;張怵,浙江山陰人,隆慶辛未狀元;張懋修,湖廣江陵人,萬歷庚辰狀元;張以誠,南直青萄人,萬歷辛丑狀元。張顯宗,洪武辛未榜眼;張春,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人,明嘉靖丁未科榜眼;張嗣修,湖廣荊州府江陵,萬歷五年丁未科榜眼。張瑞圖,福建省晉江人,明宣德丁未科探花;張?zhí)烊?,成化辛丑探花。張治,湖廣茶陵人,正德辛巳會元。這11人當中就有9個是張實萬的嫡裔。故有人題聯(lián)贊曰:“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高日月;狀元榜眼,二男登兩第,學(xué)冠天人”;“宴列瓊林之首,臚傳鼎用之中”。
二、千古實萬藏偉器,明朝出了個張居正
實萬公的子嗣不僅才識出眾,而且繁衍甚蕃,長子尚祖公和次子尚宗公各生五子,三子尚陽公生三子。實萬公7世孫(“福”字輩)中,尚祖公支下二十九支,尚宗公支下十八支,尚陽公支下八支,共計“?!迸晌迨逯?,而真正散居的湖廣只有四十八支,此所謂湖廣張姓中流傳的“四十八福祖下江南”。湖北省監(jiān)利縣竹莊河張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福澗公的后裔。
說到竹莊河,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落。唐代,竹莊河還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宋時,荊河所挾之泥沙,悉入洞庭,淤泥累積成灘,形成了洞庭湖北壩一塊較高濕地。洲灘外是寬闊的江面,這里舟楫如梭,上通荊襄,下通岳郡,商賈云集,買賣熱鬧,是“河道”上的一個重要埠頭,時稱“小漢口”。到了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的部隊與陳友諒舊部及元朝殘余勢力在湖廣進行長達數(shù)年的戰(zhàn)爭,造成了湖區(qū)人口銳減和大遷徙,這里“原土著居民散亡,田園荒蕪”。
話說大鑑、二銘、旺錢公三兄弟(實萬公第13世孫),世居河南信陽州大槐樹張家灣,家道還算殷實,只因山東山西流民猶如洪潮般涌入河南,當?shù)赜胸斦呱钍芷浜?。明永樂二年?404),大鑑公三兄弟逃難來到了這“千里為虛”、“荊棘沒人”的荒涼無人之境,他們和其他客族流民一起綰草為記,插標為業(yè),靠打魚為生。
從地理位置來說,竹莊河處于巴陵郡北部門戶,長江與洞庭湖在此交匯,荊江口窄,洞庭湖寬,此處呈瓶頸狀,當川湘兩水同時暴漲時,洞庭之水橫截堵塞,波濤澎湃于監(jiān)利江面,故每年夏秋之交,洪水泛濫。八百里洞庭浩浩蕩蕩,然其水患卻成了湖區(qū)人民的心頭之痛。
明隆慶年間,居正公為了保護江漢平原,當然也有人說是保護在湖北安陸的“顯陵”以及他自己家鄉(xiāng)江陵的安全,想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針,在荊江北岸筑黃檀長堤,堵塞荊江北岸穴口(九穴十八口),但由于諸多原因一度擱置。(引《巴陵府志》)
到了萬歷元年,居正公任內(nèi)閣首輔,他根據(jù)“江之利在蜀,江之患在楚,楚之江患,荊郡其首也?!彼焐蠒f歷皇帝,奏請治理荊南水患,終于得到了萬歷皇帝的批準。萬歷2年(1574),居正公乘官船選址勘地,他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洞庭湖北壩尺八穴,在一座頗有靈氣的洞庭廟里歇腳,于是求神指點,可否筑堤?從何地開鍬動土?洞庭王爺大顯威靈,連發(fā)100對勝卦,并指示:從南河口(今尺八鎮(zhèn))動土,堤段40里,且此事得有同宗人支持,方可成事,事成能彪炳史冊。居正公隨即派人打探同宗人,探報洞庭廟附近的竹莊河人全都姓張,居正公一行來到竹莊河,問其戶首,才知竹莊河張姓是臨湘縣碧潭人實萬公的后裔,與自己同出一宗,甚喜。宰相大人的到來,加之又是同宗人,竹莊河沸騰了,酌酒殺雞以待。酒過三巡,居正公想起了供職于自己門下的圣實公(1480-—1571),迅即問及身體狀況,戶首答道:“圣實公已于前年(1571)病逝?!本诱袊@曰:“論起輩分,圣實公還是我的父輩,他 27歲任云南北勝州刺史,政績卓著。后來事我左右,清名遐邇。想來隆慶元年,我替他過米壽,他奏題請事牌解組(辭官),我見他年以高壽,體有貴恙,就準了他的奏?!本粕?,居正公當著族人宣布了一項重要決定:“朝廷要筑修黃堤,治理水患?!庇谑窃谥袂f河張氏宗祠設(shè)立指揮部,并增建一進官廳,掛上首相匾,開始了荊江大堤第一段的施工。
后來竹莊河清乾隆20年(1756)《張氏宗譜》作了詳細記載:“前有居正公,系江陵人,因號江陵氏,乃我前代尚祖公四世孫分支通敬公之后裔也。明萬歷二年甲戌歲,奉旨幣修皇堤,來祠設(shè)立公館,掛首相匾一塊于官廳,以顯公返本之心,以彰公全族之詣也。如是開土局修江堤,上自柳港口起,下至南河口止,共計四十余里。自甲戌春興工,至八年秋方使告竣。我族遵禹、遵道、遵仁三公亦協(xié)辦十載,完工時撮名新挽垸。使后監(jiān)巴兩縣減蘆添銀,能保國太民安,得居正公之力也。且族有此等之人,而又有此等之力,方成此等之事,皆因朝廷有此等之福也。公能舉此大事,可以保全賦命,乃國家之幸盛,亦萬民之幸盛矣?!?/p>
直到萬歷八年(1580年),完成了堵筑龐公渡(穴口)工程,并連堤并垸,荊江干堤始成雛形,全長480里,老百姓將其稱為皇堤,其時監(jiān)利縣境新挽江堤180多里。皇堤筑成后,有效地控制了長江——洞庭湖水患。(引《監(jiān)利縣志》)
居正公修筑黃堤時,投親問祖,并且在竹莊河宗祠增修一進官廳(原來只有兩近:百忍堂,玉皇殿),在官廳掛首相匾一塊,左文魁右武魁。試問,在封建社會,沒有宰相身份的家族能斗膽掛上首相匾嗎?還在祠堂前牌坊上題寫對聯(lián):諫止修宮力可回天返日;丹成得道法能伏虎降龍。竹莊河祠堂一直保存到文革時期才被拆除,現(xiàn)在還有當時祠堂圖為憑。
打開竹莊河清代光緒28年(1902)和民國20年(1931)《張氏宗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記載:
1、實萬公第四世:平勝公字日強,庠生。生于宋景佑四年,終于宋宣和三年,葬上河潭伏虎山尾左。妣田氏。生二子:通誠、通敬。
實萬公第五世:通敬公,太學(xué)士,居湖南碧潭。其后裔遷湖北江陵,后至居正公,明萬歷首相,又有懋修公,字維時,明萬歷八年庚辰科狀元。
2、此乃洞庭之北壩矣,彼時洪荒之世,泥沙淤灘之所,鑑、銘二公落業(yè)時,報請升科費用多金,上自后湖劉姓起,下至孫家灣止,概屬我張姓之業(yè)者矣。前有居正公系先世尚祖公第四代孫分支通敬公之后裔也。明萬歷年間,奉旨領(lǐng)幣挨大江筑修皇堤。上自柳港口起,下至南河口上,名曰新挽院。堤外大江上通荊襄,下通岳郡,無如天道循遠變生莫測,大江東淤西崩,實乃滄海成桑田矣,且傍腦所生之洲,名撮新套。
3、惟尚祖公第四子太兌公生子二,長平升,后裔分遷綿竹、陜西,次平勝生子二,長通誠,次通敬,裔遷江陵。
4、圣實公:字東湖,生于明成化16年(1480)庚子四月十六巳時,正德二年(1507)任云南北勝州刺史,隆慶元年(1567)公清廉潔勤,事宰相居正公,奏題請事牌解組,歿于隆慶五年辛未十一月十一亥時,享年92歲。
居正公治理洞庭湖水患鮮有人知,我們只得從監(jiān)利、巴陵兩地的方志上找的點滴,現(xiàn)在能從《張氏宗譜》中找到之一史料,實在難得。張家出了個居正公,實乃張姓之榮耀,明朝出了個張居正,實乃明朝之萬幸也。居正公在明神宗時當了十年內(nèi)閣首輔,整飭吏治,整肅教育,革新稅賦,推行“一條鞭法”,使本已出現(xiàn)禍亂的明朝政權(quán)得以鞏固,甚至強化,使開始走向衰敗的明朝得到了中興。他是明朝中興的主要推動者和締造者。近代學(xué)人梁啟超說:“明代有種種特點,政治家只有一張居正?!?/p>
?2012年重建的竹莊河張氏宗祠
綜觀國史、方志及竹莊河《張氏宗譜》等相關(guān)資料,不難得出論斷:居正公實屬實萬公嫡裔,且實萬公第18世孫。
以上,就是我對居正公遠祖世系的認定,希望居正公家史研究專家及其嫡裔參考認證。
— END —
【版權(quán)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源于《監(jiān)利人》雜志第38期;編輯:轉(zhuǎn)發(fā)分享,傳播中華孝道宗祠文化,功德無量?。。∑脚_。版權(quán)歸原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swh/134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