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辛 : 0.4克
川芎 : 6克
附子 : 2克
麻黃 : 2克
生姜 : 6克
綠茶 : 6克
川芎茶調(diào)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異名】茶調(diào)散(《世醫(yī)得效方》卷十)。
【組成】薄荷葉(不見火)240克川芎荊芥(去梗)各120克香附子(炒)250克(別本作細辛去蘆30克)防風(去蘆)45克白芷羌活甘草(爁)各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調(diào)下。
【功用】疏風止痛。
【主治】風邪頭痛,或偏或正,或巔頂作痛,作止無時,或見惡寒發(fā)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
【方論】方中川芎善治少陽經(jīng)頭痛(頭項兩側(cè)痛),羌活善治太陽經(jīng)頭痛(后腦、前額痛),白芷善治陽明經(jīng)頭痛(眉棱、額骨痛),均為主藥;荊芥、薄荷、防風升散上行,疏散上部風邪;香附行氣寬中,兼能疏風(現(xiàn)配方多用細辛,祛風散寒止痛),配合荊、防、薄荷,增強疏風止痛之效;甘草和中益氣,調(diào)和諸藥,使升散不致耗氣;用茶清調(diào)服,乃取茶葉苦寒之性,既能上清風熱,又能監(jiān)制風藥過于溫燥升散,使之升中有降。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止痛之功。
按:本方用法,《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作"每服6克,蔥白、茶清調(diào)下;用蔥涎調(diào)貼兩太陽穴,除痛甚者特效。又用樸消少許,吹入鼻中立愈。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提醒您:川芎茶調(diào)散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川芎茶調(diào)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川芎、羌活、細辛、白芷、荊芥、防風、薄荷、茶葉組成,為治風邪上犯清空之寒熱頭痛,或頭風疼痛之方。筆者認為本方能疏散風寒,輕清上浮,通絡止痛,臨床隨證化裁,還可用治支氣管炎、鼻竇炎、蕁麻疹、三叉神經(jīng)痛、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現(xiàn)報道如下:
一、支氣管炎證屬風寒咳嗽,治宜祛風散寒,宣肺止咳。方用川芎12g,荊芥12g,防風12g,羌活12g,杏仁12g,半夏12g,白前12g,甘草12g.水煎2次,藥液混合,多次服下,每日1劑。
二、過敏性鼻炎證屬風邪上犯,肺竅不利,治以祛風、通竅為法。方用川芎12g,荊芥12g,防風6g,細辛(后下)6g,羌活12g,白芷12g,辛夷花(后下)12g,蒼耳子(后下)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本方對副鼻竇炎也有效。
三、蕁麻疹證屬衛(wèi)陽虛損,風邪外襲,治以祛風固衛(wèi),佐以養(yǎng)血為法。方用川芎12g,荊芥12g,羌活12g,防風10g,細辛10g,黃芪30g,當歸12g,地膚子15g,僵蠶12g,苦參10g。
四、三叉神經(jīng)痛證屬三陽熱盛挾肝火上擾之偏頭風,治宜清熱瀉火、疏風通絡、平肝止痛。方用川芎茶調(diào)散加味:生石膏20g,鉤藤15g,川芎、荊芥、防風、龍膽草、白芷、薄荷、生甘草各10g,羌活6g,細辛、全蝎各3g,茶葉少許。水煎服。
五、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證屬風邪偏勝之痹證,治宜疏風為主,佐以散寒、通絡、止痛。方用川芎茶調(diào)散加味:川芎10g,桂枝10g,川烏10g,白芷10g,獨活12g,羌活10g,防風10g,薄荷、甘草、苡仁各10g,生姜各6g。
本方常用于治療風邪所致頭痛,方中以川芎、羌活、白芷疏風止痛共為君藥,其中川芎治少陽、厥陰經(jīng)頭痛(兩側(cè)頭痛或頭頂痛),羌活治太陽經(jīng)頭痛(后頭痛牽連項部),白芷治陽明經(jīng)頭痛(前額痛);細辛、薄荷、荊芥、防風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風邪,加強三味主藥之疏風止痛能力,并兼解表而為臣藥;甘草和藥緩中而為佐藥;清茶能清上而降下,防諸藥過于溫燥、升散,使升中有降,而為使藥。全方能疏風止痛,主治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痛等癥。
川芎茶調(diào)散為疏散風邪之劑,故可治風邪為患的疾病。筆者根據(jù)風邪發(fā)病具有病位偏上、行無定處、發(fā)病迅速、變幻無常的特點,認為鼻竇炎、三叉神經(jīng)痛為風挾熱邪上犯清竅,故加蒼耳子、辛夷等清熱通竅之品。三叉神經(jīng)痛可加石膏、龍膽草、鉤藤等清熱瀉火之劑。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為風挾寒濕之邪,故加川烏、桂枝、獨活、薏苡仁等以祛風散寒除濕。蕁麻疹也為風邪所致,故加僵蠶、地膚子、苦參等祛風散邪止癢。
川芎茶調(diào)散原為諸藥為細末,用茶葉泡湯調(diào)服。茶葉味苦性寒,既可上清風熱,又能防風藥升發(fā)太過,升中有降。筆者認為,具體應用時,惟風熱上犯者(如鼻竇炎、三叉神經(jīng)痛等)方可用茶葉。如風邪束在肌表,可以生姜代之,意在借生姜辛溫發(fā)散之力,以助風藥疏散解表。此方平和,臨證若見風邪所致諸疾,均可用此方酌情化裁,改散劑為湯劑可大大增加發(fā)散之力。
今天給各位分享細辛的功效和作用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細辛的功效作用與副作用?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收藏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1、細辛的功效和用途2、細辛的功效與作用3、中藥細辛有什么功效呢?細辛的功效和用途細辛又名細參、煙袋鍋花。
屬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為常用中藥。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因其根細、味辛,故得名。
細辛的用途是:①全草入藥,用為解熱、利尿、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
治頭痛,有發(fā)汗、祛痰之效。
(由于細辛中含馬兜鈴酸等毒性成分,05版藥典規(guī)定細辛改為根及根莖入藥)②獸藥用于治咳嗽喘、便秘。
③農(nóng)藥作殺蟲劑和殺菌劑。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通竅。
主治:風寒表證;頭痛,牙痛;風濕痹痛;痰飲咳喘;鼻塞;鼻淵;口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g;散劑每次服,0.5~1g。
外用:適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臍;或煎水含漱。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細辛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藥材,很多人在聽見這一個名字的時候可能都不熟悉,但是它的作用是很大的,可以入藥也可以泡酒,下面我?guī)Т蠹液唵瘟私庖幌录毿恋墓πc作用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1
細辛為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細辛的全草,生用。
別名小辛、少辛,細辛根細而辛味極濃,故名。
性味:辛,溫,有小毒。
歸經(jīng):歸肺、心、腎經(jīng)。
《湯液本草》中記載為手少陰腎經(jīng)的引經(jīng)藥。
功效主治:
一、祛風、散寒、止痛,治療頭痛、痹痛、腹痛、牙痛。
二、散寒解表,治療風寒表證;
三、溫肺化飲,治療痰飲咳喘;四、通竅,治療鼻淵、竅閉、神昏。
配伍應用:
一、細辛辛味濃烈,性善走散,性溫,能驅(qū)寒,具有祛風、散寒、止痛之功,適用于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痹痛、腹痛等證。
如治風邪頭痛,常與川芎、荊芥、防風、羌活等祛風藥配伍,常用方川芎茶調(diào)散,也有中成藥制劑便于臨床應用。
如治風寒濕邪、痹阻經(jīng)絡而致的痹痛、腰痛,也有名方獨活寄生湯;
二、細辛能祛風散寒,亦常用于外感風寒證,以寒邪偏盛、頭痛、肢體疼較者為適宜,常用方劑九味羌活湯。
還有治療素體陽虛,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身倦欲臥、舌苔水滑、脈沉者,與麻黃、附子同用,即《傷寒論》名方,麻黃附子細辛湯;
三、細辛能溫肺化痰飲,治療寒飲伏肺、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常與麻黃、干姜、五味子等同用,見《傷寒論》方小青龍湯,專治寒飲伏肺之喘證;
四、細辛辛散走竄,善于通竅,可通鼻竅,治鼻淵,對鼻竅閉塞不通暢、時流清涕者,可與辛夷、白芷等同用。
古方中還有記載治中風不省人事,取其粉末吹鼻,以醒神開竅。
用法用量:內(nèi)服湯劑2-5g,粉末0.5g-2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者、陰虛肺熱咳嗽等禁用,散劑用量不宜過大。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2
細辛功效與作用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
發(fā)散風寒
用于風寒感冒或風寒所致的'頭痛,可配麻黃、藁本。
溫經(jīng)止痛
用于寒邪入絡之肌肉關(guān)節(jié)痛。
溫化寒痰
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氣管炎。
宜通肺竅
用于鼻炎、鼻竇炎。
此外,細辛還具有抗炎免疫、局部、提高新陳代謝、抗菌作用,亦可用于腫瘤患者化療和放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
藥理作用
解熱鎮(zhèn)痛作用
細辛揮發(fā)油能明顯增加豚鼠離體心臟的冠脈流量;并能降壓,而煎劑能升壓。
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細辛揮發(fā)油對組胺或乙酰膽堿致痙的氣管平滑肌有非常顯著的松弛作用,且其抗組胺作用較抗乙酰膽堿強。
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的功效。
性狀
細辛根莖橫生呈不規(guī)則圓柱狀,具短分枝,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環(huán)形的節(jié),分枝頂端有碗狀的莖痕,根細長,密生節(jié)上,表面灰,平滑或具縱皺紋,有須根和須根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白色或白色。
氣辛香,味辛辣、麻舌。
遼細辛:根莖長約1~4厘米,節(jié)間長2~3毫米。
花葉抽皺,葉灰綠色。
根細長約10~15厘米,直徑約1毫米,灰棕色,密生根莖上、稍拘攣,卷縮成團。
氣芳香味辛辣而麻舌。
以根色灰黃,葉色綠,味辛辣麻舌者為佳。
用藥禁忌
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等忌服,反藜蘆。
《本草經(jīng)疏》凡病內(nèi)熱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虛,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風熱陰虛禁用。
《本草別說》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
《注解傷寒論》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氣燥。
細辛有小毒,故臨床用量不宜過大,細辛作單味或散末內(nèi)服不可過錢(3g),如入湯劑便可不拘泥于此.細辛在煎煮三十分鐘后,其毒性成分黃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不良反應
毒性成分:黃樟醚。
細辛對腎臟有一定毒性,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
細辛每日用量超過20g,口唇、舌尖、趾指發(fā)麻感,停藥后可以恢復。
中藥細辛有什么功效呢?細辛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直立,具有長長的須根,葉片呈卵圓形,雖然枝葉較少,但是地下須根卻十分豐富。
根據(jù)細辛生長的環(huán)境不同,人們把細辛分為漢城細辛或是華細辛,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具有藥物毒性,所以藥物界有“細辛不過錢”之說。
難怪《山海經(jīng)》中稱呼細辛為“少辛”呢。
細辛味道辛性溫,能夠入肺經(jīng)、腎經(jīng)、心經(jīng),是重要的解表發(fā)散風寒藥物。
初秋時后挖取細辛的根莖,淘去細砂,曬干切斷就可以入藥使用了。
由于細辛較好的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人們常常使用細辛來治療風寒感冒疾病。
患者由于外感風寒而出現(xiàn)鼻塞流鼻涕,頭身困重,肢體困頓難以活動肢體又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的癥候者,都可以使用細辛來發(fā)汗解表,《傷寒論》中的麻黃細辛附子湯,專門是為治療陽虛外感疾病而設,療效較為確切。
細辛又是入少陰經(jīng)的藥物,辛香走竄,宣泄瘀滯,上達巔頂,通利九竅,又擅長治風濕,止痹痛,自然是治療風濕痹痛,巔頂頭痛的上等藥材。
由于細辛辛香走竄,獨入少陰經(jīng),祛風止痛的杰出療效使得細辛成為治療頭痛牙痛的關(guān)鍵藥物。
《普濟方》中以細辛少許,配合石膏、黃連、升麻等一些清熱止痛的藥物漱口止痛使用,對于齲齒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而《備急千金要方》中以搜骨除濕止痛的細辛配伍獨活、桑寄生等除風濕痹痛的藥物一同使用組成的“獨活寄生湯”是治療風寒濕痹腰膝冷痛的特效藥物。
細辛辛溫走散,外能發(fā)散風寒,在內(nèi)入肺經(jīng)又能夠溫肺化飲,治療咳喘痰鳴等癥狀有較好療效,對于患者出現(xiàn)的鼻塞流涕,咳痰清稀,水飲內(nèi)停而出現(xiàn)的喉中出現(xiàn)哮鳴音的表現(xiàn)者,大多可以使用細辛溫化寒痰,驅(qū)散表里寒邪。
還要指出的是,細辛辛溫走竄,通利九竅,所以常常被用來發(fā)揮其化濕濁,散風邪,宣通鼻竅的重要作用。
細辛別名華細辛、盆草細辛,為馬兜鈴科、細辛屬多年生草本。
味辛,性溫。
歸心、肺、腎經(jīng)。
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的功效。
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風濕痹痛,鼻淵,肺寒咳嗽。
屬于常用中藥材。
藥用部位為干燥根和根莖。
細辛作為藥用植物,始載秦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細辛具有:1、解熱鎮(zhèn)痛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細辛揮發(fā)油能明顯增加豚鼠離體心臟的冠脈流量并能降壓,而煎劑能升壓。
3、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細辛揮發(fā)油對組胺或乙酰膽堿致痙的氣管平滑肌有非常顯著的松弛作用,且其抗組胺作用較抗乙酰膽堿強。
由于細辛還具有抗炎免疫、局部、提高新陳代謝、抗菌作用,亦可用于腫瘤患者化療和放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
細辛有小毒,故臨床用量不宜過大,古訓有細辛不過錢(3g)的說法。
細辛常規(guī)用量:1—3克,散劑每次服0.5—1克,外用適量遵醫(yī)囑。
細辛揮發(fā)油中含有毒成分,其可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先興奮后抑制。
對呼吸系統(tǒng)的抑制,逐漸使隨意運動及呼吸運動減退,反射消失,最后呼吸完全被麻痹,先于心跳而停止。
毒性成分為黃樟醚。
細辛含馬兜鈴酸,對腎臟有一定毒性,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
藥典規(guī)定細辛含馬兜鈴酸I(C17H11O7N)不得過0.001%。
俗話說物都有兩面性,當然細辛也不例外。
對細辛這樣的藥材大家一定要遵醫(yī)囑,不要擅自購買服用。
藥事網(wǎng)權(quán)威解讀,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抄襲必究。
細辛是臨床中常用的一味中藥,張仲景先生也非常喜歡應用細辛,并且用的非常好。
以至于說到細辛,我們脫口而出方子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細辛究竟有什么作用的呢?我們且來談一談。
首先從名字談一談細辛,為什么叫細辛呢?細是形態(tài),辛是味道,煎煮細辛的時候,就能聞到非常濃郁的氣味,在嘴里也能嘗到強烈的麻口感。
后世有二辛散一方,用細辛配伍石膏,治療胃火牙痛。
因為細辛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讓口腔麻木,這也是細辛止痛的原因。
我們再來說一說細辛的用量,古來有“細辛不過錢”一說,但是張仲景用細辛都是以兩計,雖說漢代的兩與后代的計量不盡相同,但是細辛的用量也遠遠超過一錢。
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是后人斷章取義的結(jié)果,細辛不過錢最早出自《本草別說》,原文“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這里所說的不過錢,是單用,并且是用生藥,經(jīng)過煎煮,細辛的有害物質(zhì)就基本被高溫破壞,因此才有了仲景動輒以兩計的細辛。
細辛有什么功效呢?《中藥學》認為細辛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的功效。
細辛性溫,味辛,辛能行能散,可以行氣血,散寒邪。
一般細辛不用于一般的感冒,用于風寒引起的感冒,但是人體陽氣虛弱,寒氣已經(jīng)侵襲到了人體內(nèi),細辛就可以配伍附子,恢復人體的陽氣,兼以散除體內(nèi)的寒邪。
當然細辛也可以宣通鼻竅,因為寒氣在體內(nèi),阻塞了鼻子的通暢,細辛可以用,得益于細辛辛散的力量。
當然有熱也可以應用細辛,只要搭配上合適的清熱藥物,既可以制約細辛的熱性,又發(fā)揮了細辛通鼻竅的功效,中醫(yī)稱之為“制性存用”。
正是用于細辛散寒的作用,所以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關(guān)節(jié)疼痛,《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細辛可以治療“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既發(fā)揮了細辛散寒的作用,又發(fā)揮了細辛止痛的作用,正所謂“標本兼治”,的確是一味良藥。
至于什么是溫肺化飲呢?這個就比較專業(yè),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一部分廢水積累在了肺中,因為肺陽氣不足,導致水的代謝失常。
怎么樣才能化掉它呢?仲景說了一句話“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吳鞠通說了一句話“必重用辛”,又辛又溫的藥物,細辛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辛可以推動水的代謝,溫可以使水液代謝,兩者結(jié)合,就很好的可以將廢水代謝,使之為人體所利用,或者排出體外。
當然這只是細辛的一部分作用,臨床應用細辛遠遠不止如此。
這個東西呢,就是可以溫陽,不過溫陽藥好多,這個藥的特點,就是直入少陰經(jīng),起效比較快,短暫使用是可以的,然而長期用,就不好了,因為人體需要的是溫暖和煦的陽氣,而不是點燃汽油那種爆燃,包括附子都是比細辛還猛的,除非沒辦法了,短暫使用下,長期堅持用總歸不是辦法。
這個藥煎煮后,應該很安全。
仔細想,這個藥不能歸入溫陽藥,該和附子一起,算回陽藥的,想想看,人體陽氣都沒了,需要急忙回歸,這病得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是在突發(fā)傳染病中,也算是病急亂用藥的一種,古人并沒有當代藥物學知識基礎,能做到如此認知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
細辛是用得較多的中藥材,「細」指是的形態(tài)纖細,而「辛」是則指明了藥性,它有小毒,功效卻很廣泛。
給大家分享細辛的,我們單位用來入藥的細辛就是這個樣,一眼看到細辛,不少人想到了徐長卿,老邪告訴您,雖然形態(tài)很相似,只要聞味道就可以區(qū)別出來了,味道清香者便是細辛,免得您找錯了藥材,畢竟兩者差別太大。
細辛被歸類為解表藥,有小毒,用的量是極少的,它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等功效。
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細辛可是明星級的中藥材,被列為上品,自古以來一直在用。
解表是它的主要標簽,對風寒感冒效果好,辛味有發(fā)散之性,達到“散寒”的目的,風寒感冒自然不會這么嚴重了。
它和麻黃,桂枝這類中藥是同一類,我們這邊經(jīng)常用來配伍使用。
當然了,細辛功效沒那么單一,還能用于頭痛,牙痛,風濕痹痛,鼻淵等毛病。
如今得鼻炎的人不少,細辛可“通竅”,能緩解鼻炎的一些癥狀,當然,您如果需要,還得在醫(yī)生指導下配伍用藥。
細辛功效雖好,卻不能和藜蘆同用,這是配伍的禁忌之一。
我經(jīng)常接觸這味藥,內(nèi)服多一些,在用于鼻炎時,有時候也外用,不論如何,不可以擅自用藥。
猛藥,除非萬不得已,千萬別碰!
細辛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細辛的功效作用與副作用?、細辛的功效和作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00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細辛茶的功效與作用,細辛茶怎么做
下一篇: 細紫茶的功效與作用,細紫茶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