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飲茶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自然也總結出了一套飲茶養(yǎng)生的方法,那就是辨體質選茶飲,這也是茶道養(yǎng)生的基本功之一。茶盡管主產地都在我國的南方,但是因地區(qū)、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變化也會有所不同,加之制作工藝及加工過程的不同,茶性也會有所區(qū)別。而人們飲茶就和吃普通的農副產品一樣,要按體質區(qū)別對待。那么如何來按體質飲茶呢?首先要看人都有什么體質。
中醫(yī)認為:“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獨立的個體之間都會有區(qū)別。而人的體質是受先天遺傳和后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的,是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tài)上相對穩(wěn)定固有的特性。人的體質反映了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的盛衰決定,并以氣血為基礎。即便是健康的人群也存在氣血陰陽偏盛與偏衰的區(qū)別。
(一)認識中醫(yī)劃分的9種體質
了解自己的體質,可以說是四季茶飲養(yǎng)生的先決因素,喜歡飲茶的你不妨在飲茶之前,也來個體質測試,或許對自身調養(yǎng)能有所幫助。
說到這,細心的人也許會問,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有差異嗎,為何僅僅是9種?其實,這僅僅是一個大致上的區(qū)分。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人的體質與很多因素都有關系,如南北方的差異、生活習慣及飲食嗜好、運動的情況等,對中醫(yī)知識了解不深的人,不是簡單靠個別的癥狀就判斷清楚的,若自身對體質辨別存在疑慮時,可以請有豐富經驗的中醫(yī)醫(yī)師為自己做出正確的診斷。
平和體質,也就是正常情況下的人,他們一般膚色應該是潤澤的,口唇紅潤,精力充沛,飲食、睡眠情況良好,大便正常,較少患病,抵抗力較強,對寒、熱的耐受性也很好,這類人屬于平和體質通常不需進補或食療。
除平和體質外,還有8個略有“偏頗”的體質,分別是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氣郁體質、血瘀體質、特稟體質,根據各種不同的體質區(qū)別,采取個性化養(yǎng)生保健方案,才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精妙所在。
1.陽虛體質
陽虛體質的人,通常四肢不夠溫暖,表現(xiàn)為四肢涼,怕冷喜暖,精神疲倦,喜歡吃熱的東西,睡眠偏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容易感受寒邪,耐熱不耐寒,舌邊能看到牙齒的痕跡。這類人相對更易患泄瀉、痰飲、陽痿等癥。
2.陰虛體質
這類人大多消瘦,容易心煩氣躁,兩頰顴紅,手足心熱,且午后較為嚴重,經常口燥咽干,眼睛干澀,耳鳴,睡眠質量差,大便較為。干燥,怕燥熱,耐冬不耐夏。這類人更容易患陰虧燥熱的病癥。
3.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屬于虛性體質,這類人一般會表現(xiàn)出面色白而無華,氣短,懶言,易出汗,吃得較少,經常感覺疲乏,不耐受風、寒、暑邪等狀態(tài),他們更容易患感冒等疾病。
4.血瘀體質
血瘀的人,一般面色多為晦暗,口唇暗淡或顏色發(fā)紫,眼眶黯黑,局部或全身皮膚干燥粗糙,形如松樹之皮,觸之棘手,舌體黯紫有瘀點等。這類人容易患出血、中風、胸痹等疾病。
5.痰濕體質
痰濕體質的人,形體較為胖大,面部皮膚油脂分泌較多,出汗較多且汗質地較黏,有些人甚至眼瞼會微腫,胸脘痞悶,身重發(fā)沉,困倦,喜食肥甘粘膩之物,大便稀溏,舌體通常較胖,舌邊多有牙齒的痕跡,他們對潮濕、梅雨的環(huán)境適應力較差。這類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中風、冠心病等疾病。
6.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的人,通常面部油亮,身體常較為困倦,有些懶惰倦怠,大便也是粘滯不爽,男性容易陰囊潮濕,女性白帶較多,白帶顏色較黃且臭穢。濕熱體質的人,一般較難適應高溫和濕熱交蒸的氣候。這類人更容易生痤瘡。
7.氣郁體質
氣郁體質的人,通常更容易情緒激動,神情郁悶,兩側肋脅部位生氣后會脹滿疼痛,且疼痛走竄;頻頻出長氣嘆息、打嗝,或者感覺嗓子像有異物一樣,咳不出來,咽不下去;或乳房脹痛,特別是女性月經前后或月經期間更為明顯,容易痛經。這類人更容易患抑郁癥、失眠等病癥。
8.特稟體質
特稟體質的人,也就是先天遺傳的因素,通常這類人的適應能力較差,需要調養(yǎng)的時間可能也會更久一些。
(二)看體質擇茶飲
中醫(yī)在用藥上有一個原則,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也就是說身體辨證屬于寒性病癥時,要用熱性的藥物治療:而當身體辨證屬于熱性病癥時,要用寒性的藥物治療。茶飲養(yǎng)生也可參照該原則,即陽虛體質的人,在飲茶時可適當配以補陽性質的草藥;而對于陰虛體質的人,飲茶時可以配些有滋陰效果的草藥:對于氣虛體質的人可在喝茶的時候,配以有補氣功效的材料;若是血瘀體質,飲茶時可以配些活血化瘀效果的藥材;如果是痰濕體質,則可適當配以健脾利濕的藥材;濕熱體質的人,則需配以清熱利濕效果的中藥;而氣郁體質的人,可適當配些疏肝理氣效果好的藥材。
生活中,常見的六大茶葉也有寒熱溫涼之分,它們基本上是根據茶葉發(fā)酵程度由低至高來劃分的。一般情況下,綠茶、青茶的發(fā)酵程度較低,偏于涼性,濕熱體質的人可適當配以草藥調養(yǎng);而同為青茶的烏龍茶、大紅袍,則偏于中性,可適當配合各類草藥參與到不同體質的調養(yǎng)中;紅茶、黑茶由于發(fā)酵程度較高,屬于溫性茶,可配合草藥用于陽虛體質等人群的調養(yǎng)。
此外,不同的生活習慣,也應有所差別。比如經常抽煙喝酒的人,容易上火,可適當多喝些涼性的茶;腸胃虛寒的人可喝中性茶或溫性茶;老年人更適合喝紅茶或黑茶中的普洱茶等溫熱性的茶。都市中的亞健康人群,可適當多喝些大紅袍、紅茶、普洱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27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我一生的信仰
下一篇: 好茶是泡出來的好人是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