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政和白茶與福鼎白茶的白茶始祖之爭。在這里,我不想引經據(jù)典,把茶友搞暈。讓一切回歸茶的本源,茶是飲品,作為喝茶的來說,誰是始祖與我何干?關鍵是茶好不好喝!
再厚的茶史,不如一杯薄茶湯!
【安吉白茶與顧渚紫筍】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顧渚紫筍,是上品貢茶中的“老前輩”,早在唐朝廣德年間開始進貢,茶圣陸羽論為“茶中第一”,茶經云:“紫為上,筍為上”。而安吉白茶,才僅有30年歷史,可現(xiàn)今,長興縣(顧渚紫筍原產地)也廣種安吉白茶,口感、銷量、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僅僅不到二十年,安吉白茶完勝躺在故紙堆里不求上進的顧渚紫筍。這也是歷史!
【政和白茶與福鼎白茶】
先看兩句廣告語:“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中國白茶,政和更好”。兩地為了推廣白茶,也是蠻拼的。
白茶在國內的真正興起,才不到10年的事,2007年,綠雪芽才壓制了面向國內市場的中國白茶第一餅(2003年綠雪有壓制出口俄羅斯的白茶餅)。之前兩地茶企,均以生產綠茶、花茶、紅茶為主,白茶主要用于出口。沒見得誰去爭白茶起源??山趯τ诘降渍l是白茶始祖,政和福鼎兩家白茶兄弟,爭得不可開交。
可是普通消費者,真關心所謂起源嗎?看看此類爭論文章的閱讀量就明白了(誰看啊),不過是白茶兄弟內部爭得熱鬧,理性的消費者,還是哪家好喝,哪家性價比高,買哪家的。
所以,還是回去把茶種種好,做做好吧,不要整天搞些“樹上自然萎凋”之類違背常識的噱頭,好喝才是硬道理。
當然,種好茶,種有機茶,要花十幾年時間,有些茶企心急等不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把心放在做健康好喝的茶,才是正道,雖艱難,但會越走越寬。否則,只能在故紙堆里自我陶醉了。
【忍不做說說貢茶和巴拿馬】
一個崇古,一個媚洋。
中國有多少貢茶,有幾人知道,漫天下的茶,都巴不得往皇帝身上靠。古時各地方每年要進貢,貢茶多也是必然,但皇上有沒有喝過,愛不愛喝,就只有天知道了。就算是皇帝有幸喝過的,可那時的茶,和你現(xiàn)在的茶能比嗎?至少以前都是有機的、手工的好吧。那些個說是“貢茶”而茶又賣不掉的人,先人的好東西,都被你們糟蹋了,還有臉拿祖宗牌坊出來說事。
至于所謂巴拿馬金獎,本就是洋人弄的一個展覽,就比現(xiàn)在中國滿天飛的博覽會金獎好一點。光中國酒獲獎的就有50種,含金量可想而知。有必要言必稱巴拿馬金獎嗎?還有一個金獎惠明茶,則更干脆,直接用金獎為名,想想也是醉了??赡忝掷镉薪皙劊媸翘煜碌谝涣藛?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在喝?
無數(shù)個巴拿馬,揚的是哪門子威!丟的哪家的臉?
好了,不說了,打住。不然阿甘出門真的要帶保鏢了,呵呵!
原創(chuàng) | 義芳君說茶:如何解碼一泡茶的優(yōu)劣?看看茶湯的“厚”與“薄”!
平時喝茶時,我們常聽到大家這樣子評頭論足。
“這泡茶好!茶氣很足,味道醇厚,回甘很快!茶湯喝起來很'爽'”。
“這泡茶前幾泡還不錯,剛入口非常飽滿,但是不耐泡啊,才五泡就經不起折騰了!真是遺憾!”
“這泡茶不咋滴,茶湯很無力,嘴里都是水味……不喝了!”
………………
他們這說的都是啥呢?實際上,言下之意,這說的正是茶湯的“厚”與“薄”,即“軟”。
喝茶,以前都是叫茶水,極少稱之為茶湯。既然稱作是“湯”,從中國傳統(tǒng)烹飪手法上來看,經文火慢燉細熬,這口湯的營養(yǎng)價值才高,口感滋味也才誘人。
但泡茶并非熬湯。泡茶時令人驚艷的一刻,并非慢燉細熬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對投茶量、沖泡節(jié)奏、浸泡時間、出湯時機的精準把握上,講究“恰到好處”。
這樣,也就有了茶湯“厚”與“軟”之分。
這說的只是其中一種情況,即通過控制投茶量、沖泡時間來控制茶湯滋味的厚軟程度。
簡單說,同樣的茶葉,同樣的投茶量,你用大壺沖泡和用蓋杯沖泡,出來的湯感滋味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因而,這里我們重點探討的是,在同等投茶量和相同沖泡節(jié)奏下,同個品種茶葉不同的厚薄表現(xiàn)。
我們透過一泡茶湯的厚薄,可以解讀出這泡茶背后隱藏的諸多信息,諸如: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山場、土質)、茶樹的老嫩程度、茶樹的品種、茶葉制作工藝(輕火、中足火)等等。
如此,一泡茶湯的厚薄,實際上蘊含的正是這道茶品質高下的一道密碼。
就拿山場來說,為什么“三坑兩澗”產的正巖茶最受人們的青睞,因為這里自然條件好,茶園土壤多為風化巖石,通透性好,加上處于巖谷之間,植被豐茂、遮蔭條件好,微量元素豐富。生長在這里的茶樹內質就比較豐富,加上優(yōu)良的工藝,做出來的茶自然巖韻十足,湯感醇厚,細品之下,水香融為一體,上品者居多。
再者,很多綠茶,包括普洱,都很看重“頭春茶”,為的就是追求頭采茶葉內含物豐富,制作出來的茶葉茶湯入口飽滿,茶氣足,讓你有一種非常有料、充實的感覺——濃、強、鮮,然后就是甘爽生津,回味無窮。
如果還沒有感覺的話,可以看下不同茶樹品種的區(qū)別。譬如:可以喝下普通水仙與老樅水仙。一口老樅水仙的茶湯含在嘴里,那種醇厚稠滑是普通水仙無法比擬的。
茶湯“厚”,拿起來,透過光線折射,我們可以看到茶湯給人一種粘稠感,富得流油的觀感。反之,茶湯“薄”,則一入口就很明顯的感覺到水中缺少茶氣,不耐細品,甚至有喝剩茶的感覺。有水味,而無茶味,湯感清亮,淺薄,感覺就是寡淡弱。
可見,透過一泡茶茶湯的“厚”與“薄”,我們很容易感知這道茶背后隱藏的諸多信息。
茶具的薄厚對于綠茶沖泡的影響有:茶湯更加醇厚、綿軟、中等級別的茶葉即有入口即化之感覺,且回甘好;還可以降低茶湯苦澀味。
經過對陶瓷專業(yè)人士的請教及資深茶友的共同分析,得出如下可能原因,同時滿足這些因素才有可能產生“冠軍杯”。瓷土:理想的制瓷原料是富含石英和絹云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燒制方法。
茶具
柴燒杯的口感普遍優(yōu)于電燒杯,柴燒與電燒器物表面所形成的氣孔結構大不一樣,柴燒氣孔能有效的軟化茶湯,提高茶湯中的溶氧量,降低茶湯的苦澀度。燒制溫度:高溫杯的口感普遍優(yōu)于低溫杯,高溫瓷經1200度以上的溫度燒制。
溫度越高釉的結晶密度越大,瓷面強度高且不易產生劃痕。釉水類型:礦物釉茶杯口感普遍優(yōu)于化學釉,礦物釉能增加制品的機械強度、熱穩(wěn)定性和電介強度,還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
杯壁厚薄:杯壁越薄,越有利于表現(xiàn)香氣;杯壁較厚的茶杯,不利于表現(xiàn)香氣,卻有利于表現(xiàn)厚重的湯感,所以口感好的茶杯一般都比較厚。杯齡:經過時間的沉淀,杯子也慢慢轉化,時間越久的杯子喝茶的口感更好。
從目前測試的200多種來看,口感好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老杯」??傊?,喜茶之人得到一款真正的好杯確屬不易!應好好珍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31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教你如何泡好綠茶
下一篇: 老焦茶館: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