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約言
小小茶農(nóng)
2023-11-13 02:24:13
茶道約言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烹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
,何如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
,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腦。此物清高世莫如
,世人飲酒多自欺
。悉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
茶道全而真
,惟有丹丘得如此
。”
唐詩僧皎然的這首《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可謂關(guān)于“茶道”一詞的最早記載
。作為修行類茶道的代表人物,皎然的這首詩道出了借助于飲茶使思想升華
,超越人生
,棲身物外,達到羽化成仙或到達參禪修行的美妙境界
。
今日看來
,所謂得道成仙一說自然遙不可及,然而在沏茶
、賞茶
、品茶的過程中修身養(yǎng)性,學(xué)習(xí)禮法
,思考人生
,卻不失為一種極好的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
、靜神
,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這種流傳數(shù)千年的茶道精神便是
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
在我看來,茶之道的精髓可以歸結(jié)成清
、雅
、怡、和四個字
。
清
,是指“清潔”“清廉”“清靜”“清寂”
。品茶之所當(dāng)清潔,所用茶具當(dāng)清潔
,煮茶之水當(dāng)清潔
,最關(guān)鍵的是,煮茶之人其心當(dāng)清潔
。因
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
,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
、明廉
、知恥。故
,非內(nèi)心清純之人難得其道
。
古人品茶多選一曲徑通幽之處,獨自飲茶品茗
,邊喝茶邊思考
,以飲茶作為思考、參禪
、修行的媒介
。隨著飲茶數(shù)量的增多,飲茶的感受從生理到心理再到心靈
,完成一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積累
,最終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
,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之境
,使心靈得到完全的放松。
陶弘景在其《雜錄》中說:“苦荼(茶)
,輕身換骨”;宋代范仲淹詩中:“眾人之濁我可清
,千日之醉我可醒。盧仝敢不歌
,陸羽須作經(jīng)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渾
。不如仙山一啜好
,冷然便欲靠風(fēng)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便是此種境界
。明代主權(quán)的《茶譜》更是說“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雅,即茶之意境
,把茶的內(nèi)在精神體驗用語言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出來就是“雅”
,而“雅”所蘊含的茶的無限真諦是需要“吃茶去”才能體驗的。對于這一意境
,從沏茶
、奉茶、品茶過程中便可看出
。
首先是觀賞茶器及茶葉
。此后煮水、沏茶
、觀茶色
、嗅茶香、品味茶湯
,每個步驟
,無不滲透著“雅”的意境。水
,要用窖藏的雪水或是甘冽的山泉;煮時要注意火候
,一定不要等到三沸過后;要等待水溫稍稍降下才可醒茶,頭遭水要棄去
,沖泡時要將水從高處沖入杯中;之后靜待茶葉慢慢的舒展身軀
,浮起,又落下;待無色的水被染上或青碧
、或金黃
、或微紅的顏色時,心中自是別有一番欣賞;輕嗅茶香
,讓溫暖濕潤的馥郁之氣融入肺腑;小口品著茶湯
,讓茶與心靈達到一種和諧完美,使人返璞歸真
。
這一行云流水般的過程
,可不是非那談舉止斯文之人不能完成的么?
怡,即和悅
、愉快之意
。這一字道出的是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茶之道雖求“清”求“雅”
,卻并非高高在上
,拘泥于一定的形式禮法,它亦可體現(xiàn)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
,即茶道中人那顆快樂的心
。這一點
,從古人的茶詩中可窺一二。
盧仝詩云:“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fēng)吹不斷
,
白茶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
,“六碗通仙靈”
。從剛開始的解渴、療愁
,到后來的直抒胸臆
,進而借汗水將憤郁之情盡皆散發(fā),使心靈輕盈
,最后
,完成了肉體與心靈的徹底凈化,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
而如今
,人們常邀二三知己,至一風(fēng)光秀麗的茶棚中
,聽行云流水的古琴古箏
,聞清香撲鼻的浮動茶香,看一泓清泉中落英輾轉(zhuǎn)開闔
,賞景飲茶
。雖然沒有達到如古人那般出神入化的境界,但至少在品茶閑聊的過程中增進了友誼
,探討了共同關(guān)心和感興趣的話題
,也得到了身心的愉悅。
和是中
,和是度
,和是宜,和是當(dāng),和是一切恰到好處
,無過亦無不及
。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春季龍井
,冬季花茶,暖胃普洱
,下火梔子,選茶當(dāng)符合時令節(jié)氣以及喝茶人的身體狀況
,方能
養(yǎng)生而不傷身;品鑒香茗之地不宜喧鬧嘈雜
,亦不應(yīng)死氣沉沉;沏茶之水不宜太生,不宜過沸;品茗之盞不宜過大
,不宜過小;沖泡次數(shù)不宜太少
,不宜太多。關(guān)鍵的是
,品茶人的心境更要平和
,不可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如此種種
,可不正是儒家的不溫不火,中庸之道么?!
古代關(guān)于茶道的詩句
1. 關(guān)于茶道的詩詞有哪些
關(guān)于茶道的詩詞有:
1. 宋楊萬里《桑茶坑道中》晴明風(fēng)日雨干時
,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
2. 唐元稹《一七令·茶》香葉
,嫩芽。慕詩客
,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
,碗轉(zhuǎn)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
3.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
4. 唐白居易《琴茶》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
,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后春多夢
,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
,難道吾今無往還?
5. 唐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越人遺我剡溪茗
,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
,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
,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
,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注釋:
1. ⑴桑茶坑:地名
,在安徽涇縣
。⑵草滿花堤(dī):此處倒裝,即花草滿堤
。⑶童子:兒童
;未成年的男子。柳陰:柳下的陰影
。詩文中多以柳陰為游憩佳處
。
2. ⑴碾雕白玉:茶碾是白玉雕成的。
⑵羅織紅紗:茶篩是紅紗制成的
。
⑶銚:煎茶器具
。
⑷曲塵花:指茶湯上面的餑沫
。
3. (1)有懷:懷念親朋至友。
(2)泠泠:清涼
。
(3)瑟瑟:碧色
。塵:研磨后的茶粉(按,唐代中國茶為粉茶
,也就是日本學(xué)去的抹茶
,所以用塵來形容)。
(4)無由:不需什么理由
。
4. ⑴兀兀:性格高標而不和于俗
。
⑵陶陶(yǎoyǎo):和樂貌,《詩經(jīng)·國風(fēng)·王風(fēng)·君子陽陽》:“君子陶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5. (1)誚(qiào):原意是嘲諷。這里的“誚”字不是貶義
,而是帶有詼諧調(diào)侃之意,是調(diào)侃崔石使君飲酒不勝茶的意思
。崔石約在貞元初任湖州刺史
,僧皎然在湖州妙喜寺隱居。
(2)越:古代紹興
。
(3)遺(wèi):贈送
。
(4)剡溪:水名,“剡(shàn)溪”位于浙江東部
,又名剡江
、剡川,全長二百多公里
,乃千年古水
。自新昌至溪口,環(huán)繞會稽
、四明和天臺三座名山蜿蜒而來
,其間清流奔騰風(fēng)光驚艷。早在秦漢置剡縣時就有“山有天臺
,水有剡溪”之稱
。李白有詩句“送我至剡溪”;杜甫有詩句“剡溪蘊秀異”
。在剡溪區(qū)域曾有四百多位唐代詩人在此留下足跡
,故“剡溪”也被譽為“唐詩之路”。而剡溪茶因皎然此詩得以揚名
。但此處剡溪應(yīng)特指嵊州
。
(5)金芽:鵝黃色的嫩芽。
(6)爨(cuàn):炊也,“取其進火謂之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颂幃?dāng)燒、煮茶之意
。
(7)金鼎:風(fēng)爐
,煮茶器具。
(8)素瓷雪色:白瓷碗里的茶湯
。
(9)縹(piāo)沫香:青色的餑沫
。
(10)瓊?cè)铮涵倶渲铮L生不老
。
(11)畢卓:晉朝人
,是個酒徒。一天夜里
,他遁著酒香
,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
,被伙計們捆起放在酒甕邊
。次日掌柜的見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
,此事被傳為笑談
。
(12)陶潛籬下:陶潛,陶淵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h下: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13)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是說崔石使君飲酒過多之時
,還會發(fā)出驚人的狂歌
。狂歌
,此指放歌無節(jié)
。
(14)丹丘:即丹丘子,傳說中的神仙
。
2. 關(guān)于茶道的詩詞有哪些 1
、《品令·茶詞》宋代黃庭堅 鳳舞團團餅。
恨分破
、教孤令
。金渠體凈
,只輪慢碾,玉塵光瑩
。
湯響松風(fēng)
,早減了、二分酒病
。 味濃香永
。
醉鄉(xiāng)路、成佳境
。恰如燈下
,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
口不能言
,心下快活自省。 釋義: 幾只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
。
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
,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
。將茶餅用潔凈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
,但見茶末成色純凈,清亮晶瑩
。
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fēng)過松林
,已經(jīng)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
。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
。
飲茶亦能使人醉
,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
,漸入佳境
。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
。
此種妙處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 2
、《滿庭芳·茶》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fēng),方圭圓璧
,萬里名動京關(guān)
。
碎身粉骨
,功合上凌煙。尊俎風(fēng)流戰(zhàn)勝
,降春睡
、開拓愁邊。
纖纖捧
,研膏淺乳
,金縷鷓鴣斑。 相如
,雖病渴
,一觴一詠,賓有群賢
。
為扶起燈前
,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
,還傾動
、三峽詞源。
歸來晚
,文君未寐
,相對小窗前。 釋義: 北苑茶山春風(fēng)浮動
,茶餅形狀萬千
,方的如圭器,圓的如璧玉
,都十分珍貴
。
茶餅被研磨地粉碎,進奉御用
,可謂有功社稷
,可與凌煙閣中為國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這茶又能戰(zhàn)勝酒醉風(fēng)流
,解除春天的睡衣
,清神醒腦,排憂解愁
。
纖纖玉指
,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
,茶盞繡著金邊
,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 司馬相如雖有渴疾
,一觴一詠
,引來群賢賓客
。
相如起做燈前,酒興文采
,風(fēng)姿挺秀
。竭盡胸中萬卷詩篇,文辭充沛
,猶如三峽落水
。
相如酒醉,很晚才歸家
,文君并沒入寢
,兩人相對,坐在小窗前面
。 3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
素瓷雪色縹沫香
,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
,情來朗爽滿天地
。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 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飲酒多自欺
。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
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驚人耳
。 孰知茶道全爾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釋義: 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
,采摘下茶葉的嫩芽
,放在茶具里烹煮。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
,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
。
一飲后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
。再飲清潔我的神思
,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于輕塵中
。
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
,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
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
,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
。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fā)出驚人的狂歌
。
誰能知飲茶可得道
,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 4
、《臨安春雨初霽》宋代: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
。
素衣莫起風(fēng)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 釋義: 如今的事態(tài)人情淡淡的像一層薄紗
,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
,明日一早
,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賣杏花。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著草書
,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地煮水
、沏茶、撇沫
,試品名茶
。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xí)K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jié)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
5
、《山泉煎茶有懷》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 無由持一碗
,寄與愛茶人。
釋義: 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
,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
。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么理由
,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6
、《與趙莒茶宴》唐代: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
,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
,一樹蟬聲片影斜
。
釋義: 翠竹之下一起對飲紫筍茶,味道醇厚勝過那流霞仙酒
。洗凈紅塵雜念茶興卻更濃
,在蟬鳴聲中談到夕陽西下才盡興。
3. 求古代寫茶的詩詞,越多越好 宋代蘇軾 《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
,自臨釣石取深清
。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 雪乳已翻煎處腳
,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
,生聽荒城長短更
。 盧仝,自號玉川子
,愛茶成癖
,被后人尊為茶中亞圣,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之作
,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fēng)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
仁風(fēng)暗結(jié)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 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 碧云引風(fēng)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
,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fēng)欲歸去
。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fēng)雨
。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
,描寫了飲茶的好處
,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guān)閉柴門
,獨自煎茶品嘗
,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于碗面
。碧云般的熱氣裊裊而上
,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
,便覺喉舌生潤
,干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 三碗之后
,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 四碗飲后
,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
,隨著毛孔散發(fā)出去了
;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松
、舒服
;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進入了仙境
;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
,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xí)習(xí)清風(fēng),飄飄然
,悠悠地飛上了青天
,“蓬萊山,在何處
?”詩人要乘此清風(fēng)而去
! 優(yōu)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
,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于是后代詩作反復(fù)摹擬其意
。
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
,來試人間第二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懊髟聛硗队翊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清風(fēng)吹破武林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特別是“唯有兩 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一句
,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fēng)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
。”盧仝的號玉川子
,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
。
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
,君合前身老玉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借顯赫權(quán)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
,百草不放先開花”
,既把貢茶采制的季節(jié)(在百花開放之前采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
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yōu)美五言排律
。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
甘傳天下口
,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
,收時谷有鶯
。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 嗅覺精新極
,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
,摘繞蜀山明
。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
。
角開香滿室
,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
,閑思異果平
。
松黃干旋泛,云母滑隨傾
。 頗貴高人寄
,尤宜別柜盛。
曾尋修事法
,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
,姓胡氏,潭之益陽人
,出家大溈山同慶寺
,復(fù)棲衡岳東林,自號衡岳沙門
。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lián)
。
前二聯(lián)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
,后十聯(lián)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采摘
、入貢
、功效、烹煮
、寄贈等一系列茶事
,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lián)外
,每聯(lián)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
,極顯語言的優(yōu)美整飭。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
,緘題下玉京
。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 半夜招僧至
,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
,香泛乳花輕
。 六腑睡神去,數(shù)朝詩思清
。
月余不敢費
,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
,虎跑泉畔思遲遲
。
蜀茶倩個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
,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xù)新煙
,呼兒劈寒木
。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
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fēng)吹枳花
,酒醒春晚一甌茶
。
如云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 金餅拍成和雨露
,玉塵煎出照煙霞
。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臺白頸鴉
。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
,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
。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
龜背起紋輕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