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茶求真】
茶的質量包括其先天所含的成份及其比例、氣味、滋味、形狀、色澤及化學變化類型等。影響茶質的因素很多,筆者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17個方面:
一是茶種。茶葉種類不同,其成份及其比例、氣味、滋味、形狀、色澤都會有別。如大葉茶和小葉茶有別,龍井茶與烏龍茶有別等。六大茶山茶種除了大葉茶、中葉茶、柳葉茶、小葉茶、紅茶、紫茶外,還有橢葉茶和嫩紅茶等。
二是土壤。唐代陸羽的《茶經》載:“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鼻宕镀斩尽贰拔锂a”部分載:“其余小山甚多而以蠻松產者為上。大約茶性所宜,總以產紅土帶沙石之阪者多清芬耳”。清代阮?!?strong >普洱茶記》也載:“又云茶產六山,氣味隨土性而異,生于赤土或土中雜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奔词故峭N類的茶,其所生長的土壤不同,其成份及其比例、氣味、滋味、色澤也會有別。
三是氣候。生長在同類土壤的同種茶,所處的氣候不同,其茶質也不同。而氣候又受所處的緯度與海拔的影響,相同的土壤與緯度下,生長在海拔較高地帶茶的質量,優(yōu)于生長在海拔較低地帶的同種茶的質量。
“古六大茶山”所處經緯度范圍內的茶,其苦澀味普遍平衡而適中,而且耐泡。
四是其樹型與生長的自然度。同山坡、同樹齡的同種茶,受修剪成灌木者和散放而自由生長的喬木者,其茶所含的成份及其比例、氣味、滋味、色澤也有別。有性繁殖的茶苗,本性是喬木;無性繁殖的茶苗,本性是灌木。
五是生長地之背陰與當陽程度。其它因素相同,則當陽者的比背陰者優(yōu)良。對此,陸羽的《茶經》卷上就載:“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性凝滯,結瘕疾。”
六是栽培管理方式及養(yǎng)分種類。密度稀、與其它多種樹木自然和諧地雜生者,自然養(yǎng)分充足,其生長與抽芽健壯;密度大又不與其它多種樹木雜生,確與草莽雜生者,往往營養(yǎng)不足而引起所抽之芽的病態(tài),甚至多蟲。對此,陸羽的《茶經》卷上就載:“野者上,園者次。”
七是樹齡。清代《普洱府志》“物產”部分載:“茶之嫩老又則別之”。同山坡、同樹種和樹型、栽培管理方式及養(yǎng)分都相同的高齡老樹茶之味,比低齡嫩樹茶純厚又甘甜,也更耐泡;而低齡嫩樹茶味,比高齡老樹茶苦澀。
八是采摘時節(jié)。晴天采者比陰天采者優(yōu)良;陰天采者比雨天采者優(yōu)良。陸羽的《茶經》卷上就載:“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逼渌蛩叵嗤臈l件下,春茶的色澤、茶味都比谷花茶(即秋茶)優(yōu)良,谷花茶又比小滿茶(即夏茶)優(yōu)良。
九是生態(tài)性,包括茶樹所吸收的養(yǎng)分的生態(tài)性及茶樹保健的生態(tài)性。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自然地與其它雜木混居,完全以多種腐殖質組成的有機肥為養(yǎng)分,或人工施放畜肥或綠肥者的先天茶質,遠比施放化肥者優(yōu)良。全靠鳥類、寄生蜂蝶等蟲敵除蟲,加上邊采邊修葉,不噴灑點滴農藥也能夠健壯生長抽芽者的茶質,遠比因生態(tài)失衡而多蟲,不得不噴灑農藥者優(yōu)良。
十是采摘的老嫩長短與健康程度。其它因素相同的茶,采得越嫩而短,其形狀、色澤等越理想,但其澀味越重而且更不耐泡;采得越老而長,其形狀、色澤等越差,但其味越純厚,尤其是其甘甜味和香氣越濃而且更耐泡。因而茶尖采摘的老嫩長短要適當,一般以一芽二葉為宜,能兼顧滋味與外觀。
對此,陸羽的《茶經》卷上就載:“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者次?!?/p>
十一是茶林及其周圍的氣味,茶林及其周圍有芳香者,其茶葉氣味尤佳;茶林及其周圍有異味者,其氣味劣。故茶林周圍不宜種橡膠。
十二是殺青與揉作技術。殺青方式分為農家的手工炒青、毛茶廠的蒸青、烘青和曬青4種。其中以炒青最佳。六大茶山自古至今采用的殺青方式是傳統(tǒng)的手工鍋炒萎凋方式。
殺青劇烈度是指鮮茶一開始受殺青時的溫度是低于溫準、高于溫準、還是恰到溫準。始溫偏低則受悶;始溫偏高則易糊,而且往往殺青不均勻。殺青的及時度是指鮮茶采下時起,至殺青時,所間隔的時間是否過長。隔夜以后才殺青者色黑;夏茶表面水未涼干就殺青者色澤也黑。當日殺青后就曬干者色黃。對此,陸羽的《茶經》卷上所謂:“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p>
殺青程度與殺青溫度和殺青時間的長短有關。殺青不熟,不僅所加工成的干毛茶形狀、色澤差,茶湯帶綠色,其味還會帶有生氣味。殺青過甚,色黑且不易抖散,甚至炒焦而帶糊味,故宜在適溫下延長炒青時間。
十三是干燥的方式、及時程度及其場所的衛(wèi)生狀況。茶的干燥方式主要有曬干、烘干和烤干3種。曬干者遠比烘干者理想;烘干又比烤干者理想;及時干燥者比延時干燥者理想,但隔日干燥者比當日及次日干燥者陳化快。有煙的火烤干者會使茶帶上煙臭味;3日后的延時烤干者會帶上餿味或酸味。烘干室溫不宜偏高,約32℃至36℃左右為宜。
通常所說的“烘青”、“曬青”,并非殺青方式,而是指炒青以后的干燥方式。
十四是選料與制作標準。選料與制作要求越高,成品質量越優(yōu)。選料包括收購何種毛料和篩選時選取何料。制作要求包括篩選、配料、蒸壓、干燥、包裝等工序。篩選是關鍵而又艱苦的工序,低要求者只須基本揀盡黃片與渣滓,篩盡碎沫;高要求者除此以外,還須揀盡因受悶或殺青不勻等造成的色黑而無光澤者、色雜者、色褐者、色黃者、色紅者、色綠者以及發(fā)霉者、疙瘩茶、碎片、老梗等。茶餅的薄厚應基本勻稱,松緊適度,窩深,周邊光滑。中心部厚度宜23-24毫米,周邊厚度宜12-13毫米。松緊度宜穩(wěn)固而不易脫落,但表面條索仍清晰可辨。
十五是加工與再干燥環(huán)境。若其它因素相同,廠房內外無污染者的質量較優(yōu)。
十六是儲存環(huán)境。其它因素相同的茶,保存在透氣而避風、透光而避曬、溫熱避烤、干濕適度又無任何污染的場地而無霉爛者的質量,比保存在悶氣或吹風、暴曬或陰暗、寒冷潮濕又有污染的場地而有霉爛者優(yōu)良。氣溫和濕度分別宜為約24℃至36℃之間和50%至65%之間。
十七是發(fā)酵的種類與單純度。目前為止,發(fā)酵總的分為人工發(fā)酵和自然發(fā)酵兩類。其中人工發(fā)酵分為毛茶前發(fā)酵和成品后發(fā)酵,自然發(fā)酵除了成品后發(fā)酵,還有成品前發(fā)酵,即妥善保存毛茶以使之自然適度發(fā)酵后再壓成餅。相同條件下,前者的速度比后者快。其中自然發(fā)酵者往往比人工發(fā)酵者的質量優(yōu)良,飲用也更安全;而兩者中純發(fā)酵而不發(fā)霉者的質量,又遠比有霉爛者優(yōu)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37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十種茶型人格快來對號入座吧
下一篇: 茶葉的審評術語小結茶人必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