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們介紹過宋代的五大名窯,于是有茶友問說:建窯怎么沒有在里面?
其實,宋人獨愛建盞,用建盞斗茶是宋代的一大潮流。但因為五大名窯是后來定下來的,再加上建盞和之后的泡茶形式不同,所以才沒列入五大名窯之中。
建盞在宋代成為皇家貴族不惜重金追求的寶物,也是文人爭相題詠的珍品。
除了我們常知的“茶色白,宜黑盞”、“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以及特有的“兔毫”和“鷓鴣斑”釉面外,在器型上,建盞又有什么獨特之處,使得宋代斗茶家的獨愛之呢?
建盞黑釉殘品
宋代的關(guān)于飲茶的記錄非常多。其他文獻比如詩歌里,詞曲里也非常多。
陶谷在《清異錄》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閩中造成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就是說這個閩中--那就是福建,我們說的建陽就在福建--它造茶盞。
鷓鴣斑是什么呢?是一種鳥的羽毛。鷓鴣是一種鳥,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點,非常漂亮,茶盞就模仿了這種仿生的。
中華鷓鴣鳥
油滴(鷓鴣斑)盞
仿生的茶盞是在建盞中非常常見,比如兔毫盞,像兔毛一樣,兔毫嘛。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他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就是說這個盞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種條狀的所謂"兔毫"的為上。
野生灰兔
兔毫盞
"建盞"是我們的稱謂,過去還有一種稱謂我們后來不用了,日本人在用,它就叫"曜變"。
明人筆記中曾經(jīng)有一段迷信的說法,他說建盞開窯的時候,必須取童男童婦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潑,這精氣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變"。
這個"曜變"這個詞后來中國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書一定定"曜變"這兩個字。
后來很多人認為,這個詞是日本的。其實不是,是我們自己的,后來傳到日本了,我們就不用了。那么日本人管它叫什么呢?叫"曜變"。
(有一說法認為,日本的“曜變”原為我國古代的“窯變”)
日本國寶曜變天目
還有一個說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天目"是怎么個來歷呢?
它有無數(shù)種說法。但是最接近于一個史實或者最能讓人信服的一個說法,就是當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國來,帶回的茶具是從浙江天目山帶回來的,這個說法比較有說服力,容易讓人信服。
這個日本的僧人把中國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帶到日本的時候,這個東西順理成章叫為"天目"。
現(xiàn)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束口盞的器型(束口盞是建盞最典型、最常見的器型)
在燒制普通黑釉天目的過程中,因為溫度冷熱的變化,意外出現(xiàn)了油滴、兔毫等美麗的變異。
但曜變的形成更復雜——需要極特殊的燒制環(huán)境,根據(jù)學者研究,在建陽依山而建的龍窯中燒制,當?shù)厥褂盟刹模鹧婧芨?,整個窯升溫快,容易維持還原焰,經(jīng)驗豐富的窯工根據(jù)擺放的位置和控制溫度,可以燒成一些窯變器物。
最開始只是巧合,后來應該是努力燒制,但也就是大約10萬只里面有一只的比例而已。
宋代專燒黑釉茶盞的建窯有如下產(chǎn)品:
1、宋代建窯燒造的黑釉盞,品種繁多,裝飾異彩紛呈、瑰麗璀璨,受其生產(chǎn)的結(jié)晶釉茶盞影響,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窯亦燒制兔毫盞;河北定窯、磁州窯、陜西耀州窯、河南鶴壁集窯、山西臨汾窯等燒制油滴盞,形成了以建窯為代表的黑釉瓷窯系。
2、該窯制品的胎釉化學成份和所用原料基本相同,僅于釉中鐵及微量氧化物含量配方不同。這些不同配方的黑釉品種,因不同的燒成溫度和氣氛,形成了不同的釉紋機理和釉面效果。在燒制過種中,火的溫度和氣氛,起著復雜而又微妙的作用。
建窯 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 。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zhèn)。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jié)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zhèn)的蘆花坪一帶,故名建窯(歷史上也有人稱建陽窯)。該窯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主要產(chǎn)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chǎn)黑釉瓷而聞名于世。足底有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征: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zhì)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zhì)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nèi)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xiàn)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目前日本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建窯的產(chǎn)品。 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zhèn),以產(chǎn)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chuàng)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qū)的民窯,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致,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仿燒代表的窯口有:福清窯,武夷山窯和茶洋窯。以福清窯數(shù)量居多,武夷山窯的加金彩的器物為貴(窯址中發(fā)現(xiàn)殘片若干,唯一四件完整器現(xiàn)存于日本某博物館中),茶洋窯年代最晚。臺灣建窯茶具,有臺灣第一品牌陶藝之美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工藝精美,款式多樣,大陸和東南亞久負盛名,是茶具中的精品。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盞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還有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47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