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彭年: 字二泉,清代嘉慶、道光間(1796-1850)宜興制壺名手。善制茗壺,有的渾樸雅致,有的精巧玲瓏,且善配泥色。
嘉慶間陳曼生(名鴻壽)作宰溧陽,與彭年合作制壺。世稱“曼生壺”,為世所珍。
并嘗與瞿應紹合作制砂胎錫壺,柄上鐫有“彭年”印記。彭年制壺甚伙,大多是與陳曼生合作所制。作品:曼生銘半瓢壺在清代江蘇宜興,制壺名家楊彭年與金石學家、與宜興相鄰的溧陽縣知縣陳曼生合作的作品,由于文化品位高,歷來被認為是藝林珍品,可惜存世之作極少。
通高為7.2厘米,口徑 5.8厘米,腹徑 10.0厘米。整體平滑光亮,腹底大,呈半瓢狀。 蓋及蓋鈕與腹呈相似弧形。嘴短而直,近嘴處稍曲向上。 柄向外回轉(zhuǎn)呈倒耳狀,此壺典雅古樸,造型樸掘,制作精工, 在壺身一側(cè),有陳曼生用刀刻的銘文:“曼生督造茗壺弟四千六百十四,為泉清玩”字樣。另外,壺底有“阿曼陀室”銘款,柄梢下有“彭年”小印一方,這是曼生壺的重要識別標志。 石梅銘方礎壺這件彭年制石梅銘圓角方礎壺,是楊彭年和一位稍晚于陳曼生的文人,即朱石梅的合作制品。
這件圓角方礎壺因形似方柿,所以又稱柿壺。 它通高 8.0厘米, 壺身為方礎,惟沒有棱角;而壺嘴、壺蓋、壺柄,又棱角分明,這種鮮明的反差,使人在渾圓中見到銳氣,在厚樸中見到多姿,自有情趣在其間。壺身一側(cè),銘刻“ 范佳果,試槐火,不能七碗,興來惟我 ”字樣,其旁的落款是“石梅制”。壺柄下有陽文篆體“彭年”小印。壺底有“石梅仿制”陽文篆書印。由上可見此壺應為楊彭年和朱石梅合作制品,而造型仍是仿陳曼生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49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