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茶的品飲就離不開文化,文化又源自歷史。很多人都對普洱茶的歷史非常有興趣,但是過去的文字對于現(xiàn)代人又太多生澀。所以我也是翻閱了很多相關記載,找到一篇清代學著阮福寫的《普洱茶記》相關譯文,希望能成為很多人在喝普洱茶與朋友交流的談資: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道厚重,北京人尤其喜歡。福來滇查考《云南通志》,對其具體情況也不是十分了解。只是說普洱茶產(chǎn)自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慢撒六處茶山,但倚邦,蠻磚出產(chǎn)的茶葉味道最好。福來滇考證出普洱府古代是西南小數(shù)民族居住的極邊遠的邊境地區(qū),歷代都沒有歸附朝廷。檀萃寫的《滇海虞衡志》說:我曾經(jīng)對何時有普洱茶抱有疑問。北宋范成大說,北宋朝廷逃往江南時,他曾經(jīng)在桂林的靜江看見用普洱茶換西藏馬匹的貿(mào)易,這就是說云南沒有茶葉。李石寫的《續(xù)博物志》聲稱:普洱茶產(chǎn)自銀生等山,可隨時采摘,混合胡椒姜片煮沸了飲用。普洱這個地方古代歸銀生府管轄,西藏飲用普洱茶,從唐代時已經(jīng)開始了,只是宋朝的人不知道罷了。至于在桂林用茶換馬,是因為防止茶葉換的是云南的馬而已。李石也是南宋人。本朝順治十六年平定云南,頭領那酋歸附朝廷,很快受到法令誅殺。元江通判歷經(jīng)各地,以其管轄的普洱等六大茶山,設普洱府并派兵分別駐防。思茅同知駐地思茅,思茅離府衙一百二十里。
所謂的普洱茶,并非普洱府轄界產(chǎn)。大概是產(chǎn)自普洱府下轄思茅廳的轄界內(nèi)。思茅廳有六處茶山,分別是倚邦,架布,嶍崆,蠻磚,革登,易武,這種說法就跟《通志》記載的名稱有些不同了。福來滇又查閱貢茶備案帳目,獲知每年進貢的茶葉列在布政司庫銅息的項目下。動用支出經(jīng)費為一千兩白銀,由思茅廳領取銀兩然后轉交采購,其中還包括購買放置茶葉的錫瓶、緞匣、木箱等的費用。茶葉在思茅,思茅當?shù)厥占虏璧臅r候,必須用三四斤的新茶才能折算成一斤干茶。每年準備進貢的茶葉有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還有瓶裝的芽茶,蕊茶,木匣裝的茶膏,一共有八種。思茅同知領取銀兩受命辦理。
《思茅志稿》說:府衙轄地革登山有一棵茶王樹,比其他的茶樹都要高大。當?shù)厝艘烧枞~時,先準備酒禮祭拜。書中還說茶葉產(chǎn)自六處茶山,茶味因土壤的特性有所不同,生長在紅土或者土中混雜著碎石的茶葉味道最好,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在二月期間采集茶心中特別細白顏色的茶葉叫毛尖,作為貢品,進貢后才允許民間販賣。采集后蒸煮,揉搓成為圓餅。茶葉微微打開還保持鮮嫩的,叫芽茶,在三四月采集的,叫小滿茶,在六七月采集的叫谷花茶,外形大并且圓的叫緊團茶,外形小且圓的叫女兒茶,女兒茶是婦女在下雨前采集的,也就是四兩重的團茶;商販買賣的外面細里面粗的茶葉叫改造茶;在揉搓之前先擇出的黃色硬挺不卷曲的茶葉,叫金玉天,茶葉牢固粘結在一起的叫疙瘩茶。味道非常厚重很難得到。種茶的人家,細心除草養(yǎng)護,如果茶樹旁邊生長草木,那么茶味很次不好賣,如果和其他的東西放在一個器皿里,就會沾染上東西的味道也就不很好喝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50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管理機構之山場
下一篇: 一般用語之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