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茶事,完成一次訴說。
一張茶席,成全一份深情。
茶席,在茶人眼里已不再陌生,
它讓品茶變得高雅有情調(diào)!
而其中有一物,
在為之輕歌,亦為之沉默。
它就是茶席布!
?茶席布在整個茶席中并不出彩,它只是默默作為陪襯在那里,不爭不搶,就那么安靜!但整個茶席卻因它的存在而變得更加有層次感,更加豐富多彩!
?茶人們喜愛舒適自然、淳樸歸真,都偏棉麻的物件,而茶席布是因茶席衍生而來,因此它的材質(zhì)也大都以各種麻布料為主。
純色的棉麻已不能滿足多數(shù)人的需求,各種花樣的麻布料也逐步被開發(fā),因而茶席的花樣也開始多變起來,茶人們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茶席布了!
?喜歡熱鬧,熱愛各種色彩的,會選擇花布棉麻的茶席布,而喜歡淡雅清凈之人,仍會堅持選用素色棉麻茶席布,也有喜歡自己動手繪制的茶人,在素色的茶席布上繪制出自己喜愛的圖案,如繪制一株荷花或是梅花,讓它在茶席中已不再是單調(diào)的存在,使之變得更加鮮活靈動:也有繪制山水的,讓人感到像是身在這煙霧繚繞的山水之間品這一茶席。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生活已足夠熱鬧
該留一處清凈
暫忘塵囂
偶寄閑情
茶室
就是那么一個
可以靜心的地方
想有一間茶室
在一隅寧靜里
詩意棲居
哪怕只是片刻時光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獨處一隅
品淡淡茗香
只需心境空靈
一切皆成禪
想要的茶室
它也不用很大
哪怕只是小小角落
足夠一人獨處
或是招待兩三好友
暫別塵囂就好
若是寬敞的茶室
也可以只置一處茶席
一套茶具,一束插花
只管簡約到極致
人生的極致莫過于大道至簡
簡約而不簡單的茶室也亦如此
幾處木頭,幾盞陶制品
好似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
人置其中,雜念也便消去了
偷得浮生半日閑
待在禪茶一味的茶室里
沏一杯清茶,就一縷茗香
與朋友酣暢對談,閑話家常
或是一人靜坐
左手執(zhí)杯
右手托本
書海里徜徉
墨香中品飲
說到喝茶
應該無人不會
但若論品茶
怕是只有少數(shù)人
喝茶是一種行為
品茶卻是一種心境
禪意的茶室空間
讓人在浮世中覓得一處靜地
盡 情感 受內(nèi)心的寧靜
端起、放下
萬物終要回歸
回歸本質(zhì)之美
讓你在杯盞的沉浮之中
獲得慰藉、療愈心靈
在焚香煮茶中
安享一份難得的風雅
在繁華都市中
尋覓一種清凈的人生境界
恐怕再完美的詞匯
都無法形容這樣的心境
素年錦時,歲月靜好
幾許禪意,品茗暢聊
不求半世浮華
但求一種恬淡人生
世事萬變,過眼云煙
只愿獨擁一方茶室
燃一線香,煮雪烹茶
不去想,那些過眼云煙
茶承禪意,禪存茶中
看山山靜,看水水清
只愿有一間這樣的茶室
一隅寧靜,詩意棲居
《一日一果》是一本由[日]木村宗慎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138.00元,頁數(shù):461,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一日一果》讀后感(一):美到窒息的自然心意與職人手藝
精致而又充滿季節(jié)感的和果子,是日式美學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日式美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將自然萬物中的一幅畫面、一個細節(jié)高度抽象,納入咫尺方寸之中,再用獨到的手法展現(xiàn)出來,給人以無限的冥想和啟迪,并伴隨著寧靜、空靈的美的體驗。這個過程,既是東方民族自然觀的體現(xiàn),又蘊含著濃厚的大和本土風味。古典園林枯山水如是,花道茶道如是,和果子亦如是。
比如4月10日這天,果子名為“春山”,器皿是 仿仁清彩繪 東山櫻花紋色 紙皿,作者木村宗慎寫到:春山淡冶如笑。金團果子隨著線條粗細和顏色深淺的變化,表達的意境也不同。此果用了粉紅和素白兩色的細絮堆裹而成,讓人聯(lián)想起爛漫春景。
而《詩經(jīng)·七月》里,亦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的句子,恰到好處地描繪了是日果子與器皿的相映成趣。方形櫻花紋色的紙皿像極了古代城郭,城內(nèi)繁花正盛,層層疊疊蔓延到郊外。而遠山隱于薄霧之中,云層縹緲,正向東北角纖細高聳的重塔緩慢移動。目之所及,金團果子形似最大的櫻花樹,一簇一簇,在春日的暖風中開得沉靜而熱烈。
值得一提的是城郭左上方的折角,從整個畫面來看,它與人煙之處遙遙相對,無法看清的山巒和整齊的缺口,都給視覺帶來淡淡的遺憾,由此產(chǎn)生或繼續(xù)追問,或好奇想象的思緒,富有玩味。
書中寫到:曾有一位做果子的手藝人這樣說,“做法要留余地”,“不要讓果子勝過裝點它的器”,不僅如此,有時甚至需要做到“不能太好吃”。 由此可見器皿與果子本身同等重要。但是,在每一日果子的配文中,木村老師并沒有在器皿的講解中花費大量語句,而是對自己的靈感點到為止。如此,文字的講解也沒有勝過視覺的用心欣賞。這也是一種留有余地的方式吧。
這本厚書乍看是畫冊,實則是一場豐富的盛宴。和果子隨季節(jié)和時令變化,搭配與之相符的器皿。翻看的時候,不自覺會思考眼前這盤美景是從何而來,心緒也隨著飛到了原始的自然當中。
大一的時候?qū)凸赢a(chǎn)生興趣,臨近畢業(yè),看到浦睿文化出品的《一日一果》,內(nèi)心十分激動。閱讀的過程也是體驗日式美學的過程,職人精神讓人驚嘆、敬佩不已。個人認為這是現(xiàn)在市面上關(guān)于和果子最好的一本書,對和果子、美器感興趣必讀!
《一日一果》讀后感(二):盤上四季(筆記和碎碎念)
正文中部分關(guān)于和果子的介紹:
上果子
不僅用于茶席,也多用于款待賓客,多被理解成饋贈嘉賓用的上等和果子。在京都此本意就是進獻給君主貴人的“獻上果子”。
上生果子
用于茶席的經(jīng)過蒸制的果子,熟粉,練切,求肥,金團都屬于此類。
御留果子
只為特定顧客制作,狹義為皇室,領(lǐng)主大名,貴族官員,廣義包括眾多愛茶雅士。
朝生果子
早晨制作當日食用,無法保存過夜,種類見于米糕,團子,葛果子,小麥饅頭等。常用來做日常點心,也叫做并生果子。
番茶果子
日常喝番茶時配的粗點心。有饅頭,團子和煎餅等。
干支果子
新年干支屬相主題的果子,多在前一年歲末時制作。
御題果子
以新年天皇宮中歌會詠題為主題的果子,各家有自己的解題獨創(chuàng)果子,常用于初春的茶會。
嘉祥果子
陰歷六月十六日有吃果子消災避禍的嘉祥習俗,始于嘉祥初年(848年),現(xiàn)六月十六定為和果子之日。江戶時代末期天皇在此日有吃七種果子習俗。
引果子
紅白喜事回贈賓客用,也叫式果子,祝儀果子(用于喜事),不祝儀果子(用于喪事)。
工藝果子(糖藝果子)
用未精制的砂糖制作的象形果子,紋樣款式多模擬花鳥風月。始于江戶時代,用于進獻給宮廷和貴族官員。
三大名果
說法不一,一般指金澤的長生殿,長岡的越乃雪,松江的山川。三地皆為昔日知茶愛茶的領(lǐng)主大名所在之城,果子都是便于長期保存的干果子。
生果子
做成后含水量30%以上,無法長期保存,茶席上一般作為主果子,用來搭配濃茶。
有餅果子,饅頭,羊羹等。
干果子
做成后含水量在10%以下,可以長期保存,茶席上一般用來搭配綠茶,也叫總果子。
打物,押物,掛物,烤物(干果子),炸物,飴物,豆果子等。
半生果子
介于二者之間。
雞湯文風格的碎碎念:
有《一日一花》在前,看到這本書時下單毫不猶豫,之后也沒有失望。相比起來,更好的是這本書對和果子本身有許多的科普,在擺設搭配時的用意也更詳盡介紹。
我想這本書和《一日一花》同樣,主旨是希望人保持對四季的感知,培養(yǎng)著對美的感悟吧。這份美不是奪目出挑的,它隨時光的變遷調(diào)整,與四周的環(huán)境相呼應,文靜地在你生活的一角,不會吸引走你全部的注意力,又能時刻想起。
所以美味的和果子,需要有時令的食材和顏色,需要相稱的花木和盛裝器皿,一次擺設像是一段時光的結(jié)業(yè)感悟,或是對新季節(jié)的迎接。
想起一位友人,有一次轉(zhuǎn)發(fā)了一位美食博主的微博,感慨一下平常人是沒有這樣的精力準備這么多的搭配餐具的,結(jié)果被回復轉(zhuǎn)發(fā),引來粉絲的攻擊,草草刪了微博。但其實友人自己也是有一手好廚藝,偶爾會發(fā)圖分享的人。
擺拍沒什么不好,友人也沒有說錯。花了許久做飯做菜,然后挑選碗盤筷勺,鋪上桌布插上花,拍照之后加上層層濾鏡,最終發(fā)布在社交網(wǎng)絡??焖俚臅r代,我們偶爾慢一點腳步,做作地留下一些構(gòu)思的圖片,給沒有時間做這些的人觀賞,也是很好的呀。
但希望每個人都能有這樣感知構(gòu)思的心,也能有包容不同的胸懷吧。本書的作者在后文說到,出于展示的需要,選用了各種名貴的器皿,但在生活中,不必如此苛刻講求。真好啊,帶你領(lǐng)略極致的美,也希望你能在簡單中享受小小和果子的文化和美好,這才是真正的大師風范吧。
《一日一果》讀后感(三):秋果
小時候,哈爾濱有一條全由小學生運行服務的兒童鐵路,據(jù)說全世界都不多見,大家輪流去當站長、列車長、乘務員,扮家家酒的性質(zhì),而主要任務是接待外賓。就在這樣的機緣里,我結(jié)識了日本日光東照宮的一位大和尚,后來,他禮貌地給我寄了一套東照宮的明信片——里面有那著名的木雕“三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此外,還有一盒“和果子”。果子是烤制的干果子,高腰、細巧,里面有餡料,分別是紅豆和栗子,包裝尤其精美,赤褐灑金的雙層厚紙盒,摸上去有上好宣紙的手感。時值秋天,附來的小箋上寫著“秋の果”。在物質(zhì)還很匱乏的時代,這盒果子看起來分明就是藝術(shù)品,畢生難忘。
國門漸漸開放,舶來的日本食品越來越多,銅鑼燒、大福、仙貝、羊羹、小煎餅,在超市里積山填海,都是尋常物事了??墒?,我依然對當年的那盒“秋果”有執(zhí)念,確切地說,是對那樣“呈現(xiàn)”出來的果子有執(zhí)念。在我看來,給胃的叫食物,給舌的叫點心,給眼睛的才能叫果子。食物是為充饑,點心旨在解饞,果子則堪養(yǎng)眼怡心,在果子癡情者看來,因其無用,方才可貴。正是因此,木村宗慎的這本書相當令我滿意,每種果子,用最適合的器皿盛著,季節(jié)之感,故園之思,祭禮的繁華絢爛,茶道的和敬清寂,一日一果,像日本文化具體而微的縮影,有“侘寂”、有“幽玄”、有“物哀”?!拔锇А闭撸丝腆w現(xiàn)為“物愛”,通過體悟物之美、通過陳列而呈現(xiàn)物之美,在具體而微末的事物中,用可以感知、可以控制、可以符號化的方式,表達對自然與生命的眷戀。
所謂“和果子”,作者定義說,是“深植于日本人生活中的甜點”,口味以甘甜為主,氣質(zhì)與日式空間協(xié)調(diào),也與日式的待客方式相宜。與西式點心相比,“和果子講究的是與席面、器皿搭配出情境,可謂一果見一世界?!蓖瑫r,和果子的概念里還有一個關(guān)鍵要素,就是和果子是工匠手工制作出來的東西,因為并不直接來自自然,因此是一種“精妙的寫意”。而最重要的是,和果子與茶道“根骨相連、密不可分”。
在日本古代料理中出現(xiàn)的果子,一般與茶組成一組,作為獨立的一環(huán)。后來茶道興盛,從茶道角度看,和果子是表現(xiàn)風雅情致不可或缺的要素;從和果子的角度看,今日之所以粲然大盛,亦是得益于茶道。在茶席中,話題往往集中在茶具上,不過插花、炭火、熏香、水、以及和果子,這些只存在一時的易逝之物,反倒更顯得主人用心獨到。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和果子的費工、精致與易逝,更能體現(xiàn)“物哀”的神髓。
木村宗慎坦白,《一日一果》并非為了還原茶席情境,因此書中果與器的搭配,若是用在實際茶席上,或許會顯得太過隆重。但是吸引中國讀者的,大約正是這種刻意經(jīng)營、卻又宛若天成的美感吧。全書365種搭配,是果子與器的365種相遇,甚至也是365種“人間絕配”——對于新生世間的果子是得其所哉,對于久閱世間的器皿則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謂相得益彰,便是如此。
茶道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兩個,一為“數(shù)寄”,一為“姿態(tài)舉止”,本書的重心在于前者。作者說,“數(shù)寄”的原意,指的是把數(shù)目不足的東西收集到一起,指代愛茶之人,追求新奇事物的戀物收藏之士,為了款待賓客盡心盡力收集各種美物,來裝點喝茶之境。本書全部照片的背景,為同一塊樸素的榻榻米草席,但是出現(xiàn)的器皿,實在是美不勝收。
從地緣上看,這些器皿包括了唐物(來自中國)、和物(日本制造)、高麗物(來自朝鮮)、島物(來自東南亞),也有來自歐美、伊朗、土耳其、印度的少許幾件,在數(shù)量上,唐物與和物平分秋色。從質(zhì)地上看,這些器皿涵蓋金屬、玻璃、漆器、木器、陶瓷,陶瓷一類最為復雜,又有白瓷、青瓷、青花、彩繪、赤繪、土物諸項。從時間上看,跨越奈良、平安、鐮倉、室町、桃山、江戶、明治、直至當代——當代的一只大紅色亞克力盒子,歐洲人設計,裝了一角黃色菜花糖,竟然如此燦爛和諧,作者真是別具心目。
日本對于中國器皿,歷史上是非常敬重的,比如用“唐銅”指代最為高級的青銅,用“南鐐”指代中國的高級銀器。有趣的是,日本趣味畢竟與中國趣味不同。本書所用的器皿里,既有中國的經(jīng)典“唐物”,比如宋代官窯青瓷,明代的銅盤、剔紅、彩繪提盒、螺鈿方盤,清代的梅花漆盤、琺瑯七寶皿。也有不入中國文人法眼的“唐物”,比如明末景德鎮(zhèn)官窯衰敗期,一些民窯燒制的青花瓷繪事不精,日本卻以“古青花”名之,認為格調(diào)高雅。再如以漳州彩繪為主的“吳須赤繪”,色彩紋樣大膽奔放,中國文人以為村俗不堪,日本茶人則贊賞不已。又如越南仿制中國青花瓷而技藝不精的“安南瓷器”,日本匠人卻愿意模仿,書中就有這樣一只江戶時代日本仿安南的蓋碗,追求的可能恰是粗瓷因“不完美”而產(chǎn)生的“侘寂”感吧。
令我驚嘆的是,作者在唐物與和物之間、雅士與村夫之間、華麗與質(zhì)樸間切換組合的審美品味和超級能力。明代剔紅八角食盒,內(nèi)盛仿真的三枚壽桃,桃粉葉綠,相當中國。可是,用粉青色南宋龍泉青瓷盞,搭配淡淡粉紫色的躑躅餅,效果則特別日本。用明末質(zhì)樸無華、脫漆裂縫的四方盤,盛裝大豆做成的“豆落雁”,造型是憨丑的阿多福的笑臉,這就是“唐為和用”了。異曲同工的還有一例,用明末克拉克青花瓷(日本叫作“芙蓉手”),搭配兩片做成鰹魚刺身形狀的葛粉軟羊羹,半透明而油潤的輕粉色,被克拉克瓷工整的開光所環(huán)繞,日本、中國與西歐,趣味雜糅,而又韻高致靜。
個人偏愛,我喜歡的是那些有詩意的搭配。一種“遠山餅”,從俳句取意:“行行復行行,猶在青山中”,染成極淡綠色,做成橫長的山勢起伏狀,盛在藍綠色的交趾兜缽里,如遠山碧水,霧靄蒙蒙,明瑟可愛,分明讓人憶起江南來也。又有一種“淡雪羹”,做成一彎月亮,以高麗時代青銅碗搭襯,該碗無盡幽藍恍如夜空,令人想起那一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p>
《一日一果》以時間為經(jīng),自然帶入季候感。比如八月,作者說:
“八月里,夏日花草逐漸由盛轉(zhuǎn)衰,令人心生惜別之情。即便是用同一種花做果名,花始綻放時,果子用米糕或者練切質(zhì)地表現(xiàn)其嬌嫩;至花極盛,果子改用琥珀羹表現(xiàn)其爛漫?;u零落,果子則用道明寺羹等。粟米羹或者道明寺羹有種顆粒質(zhì)感,入口如氣泡綻裂,口感清涼,是殘暑時節(jié)好物?!?/p>
隨手一揭,八月五日那頁,果子寫作“甘美羹”,用葡萄柚果汁和寒天瓊脂,依然做成一瓣柑橘的樣子,放在明治時代的“義山藍刻花玻璃平缽”中。估計是口感清涼的消暑好物,可是夏盡秋來,那玻璃器讓人聯(lián)想“彩云易散琉璃脆”。文中的“義山”不知何指,對于我,“李義山”可是我心折的詩人之一,“留得枯荷聽雨聲”,抑或“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都有秋意。好在,“物哀”不是“悲哀”,季節(jié)更替,如生死輪回,如悲欣交集。不數(shù)日,八月十三日,盂蘭盆節(jié)即將到來,以粗砂糖做成流水造型,另外脫模做成蓮葉糖,放置在紅底蓮紋描金盤上,盤上金書《般若心經(jīng)》,夢幻泡影的教誨,被佛誕的喜悅沖淡,一味地富麗堂皇、一味地人間煙火,也是秋天。
美器看久了,就像婉約詞讀多了,恐怕要以豪放一支來中和一下。和風器皿里,我愛桃山時代的古備前粗陶,因它與泥土最為接近。書中有一種果子,是農(nóng)家麥收時的尋常食物“麥代餅”,作者說:“此果不爭風雅,故用泥土般質(zhì)樸有力的古備前大皿與之相配?!?
手邊的本書是2017年2月3日于杭州茶葉博物館購得,本意是要找到少年時和尚寄給我的那一種“秋の果”,可惜未能如愿。不過在所有適合秋天的果子里,我被“麥代餅”的同類、那枚“豆餅”所征服了——朱漆斑駁的室町時代懸盤,放著一只飽滿而粗樸的豆餅,一直優(yōu)雅著的作者,突然拋開茶席果子,說了這樣一段肺腑之言:
“我一直覺得,豆餅帶給人的飽滿充足感才是果子的真味。和果子用處很多,有的用來款待上賓,有的單純就是美味,解饞管飽。日本人對米糕和豆沙的甘甜充滿依戀和向往,還是豆大福這樣的果子才能充分滿足人們的口舌之欲,不經(jīng)口舌入腹,就難以體會這種難言的愉悅感受。豆餅柔軟溫潤如 *** ,事物本源般的存在?!?/p>
一個“賞果”的人,原來脫胎自一個“吃果”的人!我其實不知木村宗慎在日本茶道界有多么高的人氣,但是在他大開大合、出入雅俗之際,我發(fā)現(xiàn)了茶道的廣度和本質(zhì)??吹阶詈螅麑τ诤凸雍筒璧赖目偨Y(jié),值得照錄如下:
古人在寫茶字時,故意把部首分開,寫成“草、人、木”,人站在草木之間,承接自然恩惠,來珍重對待活在其間的人。因為有人,所以有茶。也因為對象是人,所以茶也袒露人性,有時也蘊含著執(zhí)念欲望。也正因受執(zhí)念所困,因此而生通融無礙之心,茶事也因此而顯得生動有趣。……在和果子的造型和種種果器里,寄托著日本人對一種豐裕富足的殷切祈望,而這種豐裕夢想,恐怕此世難以實現(xiàn)。在一個一期一會的短暫場景里,人們將滿懷祈愿與眾人同享,這種非日常的情景,說透了像一場小孩扮家家的游戲,這就是茶道。只是這個扮家家的游戲,有著令人驚懼的認真態(tài)度和殷切之心,非常美好,實為身心愉悅放松的一刻。
深獲我心。
:
中國的“果子”和“點心”種類繁多,《武林舊事》記南宋杭州的市井食物,單“果子”一項下,就有:
“皂兒膏、宜利少、瓜蔞煎、鮑螺、裹蜜、糖絲線、澤州餳、蜜麻酥、炒團、澄沙團子、十般糖、甘露餅、荔枝膏、蜜姜豉、韻姜糖、玉屑膏、爊木瓜、糖脆梅、破核兒、查條、橘紅膏、花花糖、二色灌香藕、糖豌豆、芽豆、栗黃、烏李、酪面、蓼花、蜜彈彈、望口消、桃穰酥、重劑、蜜棗兒、天花餅、烏梅糖、玉柱糖、乳糖獅兒、薄荷蜜、琥珀蜜、餳角兒、諸色糖蜜煎?!?/p>
除了“果子”,《武林舊事》還有“糕”一項,又列了“糖糕、蜜糕、栗糕、粟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線糕、間炊糕、干糕、乳糕、社糕、重陽糕”19種。
我在知味觀吃過一種“定勝糕”,相當精致,頗有古風。也在“和茶館”飲過一次茶,被茶食之豐富嚇到了。
信筆寫來,不知天已破曉。存此自娛。
《一日一果》讀后感(四):看了眼錢包,最后我還是選擇了711的豆大福
以前和果子給我的印象就是華而不實,徒有其表而滋味寡淡。書罷方知和果子與日本茶道、懷石料理意蘊相通,追求的是超脫物外的禪意,而和果子與同樣追求造型美的懷石料理相比更加考驗主人、手藝人的文化品格。為了映襯主題,和果子造型上不能勝過裝點它的器皿,甚至口味上也需留余地「不能太好吃」。
面對隔海相望的日本,我時常會想到天朝的傳承,在我看來漢文化曾受到過三次大的沖擊,一為蒙古包侵華、二為辮子軍入關(guān)、三為不可描述的動蕩時期,前兩次的蠻族入侵和后來的大亂斗打碎了文人的傲骨、幻滅氣節(jié),民族也陷入集體無意識。那句「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未中斷的國家……」于我看來有著難以名狀的悲壯感,心之覆滅較之山河更顯荒涼。
再之,媒體和部分國民對于日本文化總懷有一種迷之優(yōu)越感,茶道、瓷器、和服、文字總總在他們眼中都可以「學的我們中國」一言以蔽,我都可以想象他們轉(zhuǎn)發(fā)團子微博 中國新四大發(fā)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wǎng)購 時的嘚瑟模樣……
最后,作為一名經(jīng)濟適用性男,在名門和果子與豆大福之間,在懷石料理與松屋定食之間,在和式別館與airbnb之間,我毫不猶豫外加苦澀的選擇了后者。在離新年不足兩小時之際,我懷有「唯有暴富」的小夢想,也希望早日能輕描淡寫外加微笑的選擇前者~
《一日一果》讀后感(五):雅致的盛宴
這是一場盛宴。即使無法真正品嘗,眼睛卻也已經(jīng)饜足。其實這話不對——盡管是一日一果,卻仍然意猶未盡,心有不甘。
面對美好事物的喜悅,這是人的本能,而這本能得以在這本書中盡然體味。
“和果子”究竟是什么呢?
這是一種發(fā)源于中國卻在日本發(fā)揚光大的小吃食。它是用來佐茶的果子,所以和茶的隱忍一樣講究“留有余地”,所以盡管你已經(jīng)覺得和果子美不勝收,卻不能忽略比果子本身更美的雅器。
這是一種源于吃,卻已經(jīng)超然于吃的食物,就如氤氳的茶道,僅僅體會那種寧靜之美已然比飲茶更讓人陶醉。
和果子是雅致之美,隨便翻到一頁就可以讓你欣賞把玩良久。就說我隨手翻到的“御菱葩”吧,單就這名字已經(jīng)讓人想到《紅樓夢》里的青春少女,而這素白的圓餅里,疊放一片用紅豆汁染紅的菱形糕,這紅色透出圓餅,變成了嫩嫩的粉色,讓人忍不住想觸碰卻又不敢觸碰,生怕褻瀆了它。而各種葛粉制成的和果子則晶瑩剔透,純凈到看到圖片已經(jīng)感受到它的細膩柔嫩,甚至于拿在手中的那份微顫。所以,歸根結(jié)底,和果子或許欣賞的成分要遠遠大于它作為吃食的意義。這份精致總得安詳?shù)娜瞬抛龅贸?,因為你看著它已?jīng)可以體會那份安靜和超脫。
作為一個熱愛各種陶瓷具的人來說,看《一日一果》不啻于一種折磨。每一件器具比和果子更美,精致的和果子往往被放置于古樸到甚至只是一塊陶片的器具中,而艷麗的果子則有精細雕刻的漆盒或色彩鮮艷琺瑯缽相配。每一件都是精品,讓你心癢卻也只能癢。所以,才會有做和果子的手藝人說“不要讓果子勝過裝點它的器皿”。或許只有親見,你才能理解這并非悖論。
而《一日一果》的文字呢?藤原家隆有歌:“他人只待花開,我欲引他入深山,覓雪間萌草之春意。”這是一月二十四日名為“福壽草一吉橋”的和果子的配文第一句。每一個和果子都有它的來歷和講說,看這些著實有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50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