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初入紫砂界的朋友,五花八門的紫砂壺工藝常常讓人感到頭疼,其實掌握了下面的常用術語,就再也不用擔心貽笑大方了?!竟鈮亍?/p>
光壺分為圓器和方器兩種。圓器造型講究“圓、穩(wěn)、勻、正”,并要求“柔中寓剛”;方器要求“方中寓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
【花壺】
花壺以仿生為主,表現(xiàn)自然界動、植物及生活中的形態(tài),別具情趣。塑器造型一般稱為“花貨”,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tǒng)稱。
【筋囊壺】
筋囊壺是通過線與線的交織與結合,給人予美感?;疽笫墙罴y隨著造型形體的變化而深淺自如,線條紋理清晰。
【包漿】
“包漿”其實就是指“光澤”,專指古物表面的一層光澤。紫砂壺的包漿是在經歷很長時間后才能養(yǎng)出來的自然光澤,這種光澤含蓄溫潤毫不張揚,區(qū)別嶄新紫砂壺發(fā)出的“賊光”。
【灌漿】
灌漿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將含有石蠟的泥漿加熱注入石膏模中,冷卻后將石膏模脫開,便可得到壺坯,經鑲嘴、把,并脫蠟后燒制成壺。灌漿所需紫砂顆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還摻有較多的玻璃水,會使紫砂壺失去了應有的透氣性。灌漿工藝特別適合于大批量的生產且成本較低,灌漿壺一個人一天可以灌300~500個。
【全手工】
全手工制壺工藝大概過程:1.打泥片;2.圍身筒;3打身筒;4.搓壺嘴、鈕、把;5.裝壺嘴、鈕、把;6.制壺蓋;7.開壺口;8.修光、精加工;9.落印款。由于全手工制壺要求制作者不僅要掌握泥胚成型技巧,還必須利用紫砂材質特性,充分在作品中營造出藝術氛圍。所以全手工壺不僅可作為茶具使用及工藝品欣賞,還具有藝術收藏價值。
【半手工】
半手工壺,一般來說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有的是壺嘴、壺把、壺蓋等用手工制作,身筒用模具制作;也有的是身筒用手工來完成,其它用模具制作。“半手工”也可以是通過手工制作,在最后用范型模具為作品整形,完成最后的校準工作等。在整個制壺過程中運用范型工具超過不多也可稱“半手工”。
【目數】
通常來說是指的泥料的粗細。一般來說,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反之則為細的。目數越大,泥料也就越細。反之,泥料的顆粒感就會很強烈。
【紫砂泥料的陳腐】
泥料的陳腐亦稱陳化,古名養(yǎng)土,又俗稱困料、困泥和儲泥,是紫砂礦泥加工工序之一。一般,開采后的紫砂礦泥需要經翻曬、粉碎、風化、研磨、過篩、和水拌勻,制成約寬六寸、長一尺的濕泥塊,然后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氣蔭暗潮濕處(地窖),需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貯存起來,以改善泥料的性能。
濕泥經慢慢陳腐后才能成為“腐泥”。其水份得到均勻分布,以利坯料氧化,有機物質可得到充分分解 (腐爛)。經陳腐之礦泥有兩個特性:1.可提高、增強可塑性;2.可減少成型和干燥時開裂。泥料陳腐時間愈長,所制陶器質量愈好。我國古代陶瓷制作中,認為儲泥陳腐是一個步驟,陳腐時間大多在一年以上。
【燒結】
燒結度高則聲音相對較脆,吸水率低,顏色滋潤;燒結度偏弱,則相反,敲擊聲音沉悶,吸水率高,顏色晦澀無光澤。這是因為第一次燒成燒結度不一。若第一次燒結度較高,捂灰成色會潤一點,燒結度相對底一點,則捂灰以后會感覺壺表有些“澀”,但后者相對容易泡養(yǎng)一點。
【拖尾】
拖尾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不同顆粒軟化度不一,在制作時“明針”打來時將其壓碎,造成拖尾現(xiàn)象。一般配制團泥相對比較容易出現(xiàn)此類現(xiàn)象?!懊麽槨敝傅氖桥=瞧?,用于作品表面精加工的工具,主要用來打光泥坯,使泥門緊密。
團泥中的紫泥料軟化,在制作時被“明針”壓碎,造成“拖尾”現(xiàn)象。團泥中的紫泥顆粒在不同燒成溫度,會呈紅色或紫色.
【泥料上的黑色暈紋】
底皂青泥料在長時間陳腐后,假如使用時藝人不注意,很可能在燒成成品上產生黑色暈紋。因此藝人在用陳腐時間較長的底皂青原料時一定要重新杵打充分,才可以制作。
紫泥(沒有添加色料)類的原礦泥料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的可能性較大.老壺中也有此類現(xiàn)象.但較少。因為以前藝人用泥的習慣和現(xiàn)在不同,以前的藝人在用泥前,會把將用的泥料重新杵過,而現(xiàn)今藝人因為習慣用不需要杵打的真空泥制作。因此在用手工泥料時常會犯此類錯誤。
懂壺是玩壺者們的最終結果,在不斷的入壺,然后每天的把玩同種壺型在做工、泥料上作比較。加上可以看一些名家的紫砂作品,在不斷學習中對壺也會越來越懂。
人不管干什么,心態(tài)很重要,也要量力而行。
就拿玩壺來說,首先不管價格、款式如何,其實一把壺就是用來泡茶的,泡出來的茶有滋有味才是硬道理。如果你買來一把壺,天天去想著它什么時候能夠升值,能值多少價格,這樣的話就累了,這樣玩壺的樂趣也就沒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54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管理機構之茶酒班
下一篇: 茶業(yè)政策之唐代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