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數(shù)千年的飲茶歷史中,形成了許多與茶相關(guān)的風(fēng)俗習(xí)慣,茶友們也將這些風(fēng)俗習(xí)慣統(tǒng)稱為茶俗,并且茶俗與愛茶人士間還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趣事。
在眾多茶俗中,最富意義和生命力的,莫過于來客敬茶的風(fēng)俗。
上至達(dá)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以茶待客,表達(dá)對客人的尊重和歡迎。
相傳,鄭板橋有一次途經(jīng)一座禪寺,寺廟方丈見鄭板橋衣著簡樸,其貌不揚,對他甚是冷淡。
只說了聲:“坐”,對身邊的小和尚說:“茶”,交談后,老和尚發(fā)現(xiàn)來者談吐不凡,不似平庸之輩,于是將鄭板橋請入廂房,說:“請坐!”
吩咐伺候的人說:“敬茶!”后來得知面前之人正是鄭板橋,老和尚連忙將他請入清雅內(nèi)室,說:“請上坐!”并讓小和尚“敬香茶”!
談話結(jié)束后,老和尚懇請鄭板橋賜字。
鄭板橋想了一想,隨手寫下這樣一幅對聯(lián)“坐,上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老和尚頓時羞得無地自容。
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茶俗。當(dāng)主人給客人倒茶續(xù)水時,客人出于禮貌,會用食指和中指輕輕敲擊桌面,并口稱“謝謝”。
這種禮節(jié)大家都知道,然而它究竟從何而來呢?
相傳,當(dāng)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乾隆在茶館喝茶,突然一時興起,抓起桌上茶壺便給身邊大臣倒茶。
大臣們頓時驚恐萬狀,不知如何是好。
不下跪謝恩,那是天大的罪過,但是如果下跪就會暴露乾隆的身份。
正當(dāng)眾人不知所措之時時,有個大臣靈機一動,用兩個手指彎成雙腿下跪的姿勢,在皇帝面前“跪”了幾“跪”,以示謝恩。
后來這個故事延傳開來,至今坊間仍用這種方式表示對敬茶之人的感謝。
中國茶文化綿延、發(fā)展至今,已成為國人生活的側(cè)影,而其間的逸聞趣事,也為我們的生活頻添了幾多色彩。
“好茶———噲燒”
從前有一開茶店者,為了招引顧客,特地在柜臺上擺一套工夫茶具,經(jīng)常泡茶,旨在讓顧客先品嘗后再購買茶葉。有一年冬天,寒氣逼人,有一路人,文士模樣,衣衫單薄,全身凍得發(fā)抖。
他踱到柜臺面前,端起一杯茶一飲而盡。賣茶者沖茶又再沖茶。路人一連喝了數(shù)杯。賣茶者喜形于色,以為是闊氣的顧客。便問:“先生,此茶如何?”答曰:“好!好茶?!庇謫枺骸跋壬?,好在哪里?”又答:“噲燒!”
“救命茶”
昔時有個叫阿福的小孩,就讀于某私塾。他的繼母為了除去不是親生的兒子,便想出一條妙計:每日三餐,都用大量豬油炒香飯給阿福吃。因長期食肥膩東西,不久阿福便出現(xiàn)了嚴(yán)重的消化不良癥,且面色日見黃瘦。
阿福的異常變化被塾師發(fā)現(xiàn)了,當(dāng)問知情況后,塾師便心中明白,但不露聲色。塾師有個鐵定的生活習(xí)慣:飯后必沖工夫茶。他于是吩咐阿福,在每天上、下午的上課前,先到老師房中喝幾杯濃濃的工夫茶,并告訴他此事一定要保密,不能讓繼母知道。
工夫茶消膩除積的功效在阿福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發(fā)揮,奇跡出現(xiàn)了,阿福不僅漸漸恢復(fù)了健康,而且精神越來越好,學(xué)習(xí)成績直線上升。這樣,工夫茶便成了阿福的“救命茶”。
“煮茶”
從前,工夫茶在潮汕民間還未普及。有一回,一個男人在路上遇到一個朋友,便邀其到家中喝工夫茶。他順路買了一包好茶葉回家,叫妻子去“煮茶”來食。妻子是從外地嫁來的,不懂得潮汕人怎樣食茶,而誤將把茶葉像烹制針菜一樣煮熟了端盤拿出來。
那男人一見大怒,動手就打了他老婆二下。他老婆感到委屈,便跟他吵鬧起來。吵鬧聲驚動了鄰里,一個老太婆過來解勸,問明原委后,便順手抓了一把煮熟的茶葉放入口里,咀嚼了幾下后說:“你倒是該打,這種茶葉不放點鹽和油,怎么能吃得下呢?”風(fēng)波就此平息了。
“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
相傳很久以前,住在潮州某鄉(xiāng)下的一位窮秀才,有一年嚴(yán)寒夜里來了一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瀟然的窮秀才雖然沒有酒菜可宴請這位遠(yuǎn)方來的好友,但為了能沖出最好的工夫茶,讓好友好好品嘗,窮秀才不惜冒著冬夜里冷凜的寒風(fēng),光著腳徒步幾里路,來到韓江邊打著冬天里清澈的韓江水,回家沖工夫茶款待這位好友。
他們品茶當(dāng)歌,京城的好友被窮秀才的`真誠感動了!天亮?xí)r急著趕路的好友給他留下了“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 的絕句。后來“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的絕句便世代流傳下來。
“成敗皆嗜茶”
從前,有個人嗜工夫茶成癖,不務(wù)正業(yè),最后導(dǎo)致家道中落,淪為乞丐。但即便以行乞為生,仍戒不了茶癮。有一天,他路過一茶鋪,見老板正在沖工夫茶,便上前乞一杯喝。
老板用疑惑的眼光打量著他,暗想:你這乞丐也喜歡喝茶嗎?但過門是客,于是就遞給他一杯茶。等他飲后,老板故意問道:“此茶屬何品種?味道如何?”他隨口說出茶種和產(chǎn)地,而且憑口感指出此茶在制作上的缺失處。
最后說:“這樣的好茶,用井水沖泡,實是美中不足!”一席話,便讓老板刮目相看,并立即請他進店細(xì)敘,最后誠心誠意地邀他合股拓展茶行。他露出無可奈何的神色說:“我如有錢合股,今天就不用乞討了。”老板說:“不怕,我的股分給你一半,你就憑一技之長來入股啊?!焙瞎珊蟮牟栊?,由于他盡心盡力,生意果然興旺,財源廣進。
但老板逐月發(fā)給他的紅利,始終只夠他一人吃穿。他雖心存疑惑,卻也不想多問,因為他自知原本就是一無所有的。三年后,他回家探親,未入家門,便驚得目瞪口呆:破舊的房屋煥然一新,而且擴大了好幾倍。詢問家人,方知是老板將其股分所得紅利,逐年撥至他老家。家里便是用這些錢來重修舊房屋的。這下,他終于明白了老板的用心良苦。
“隔壁戽菜羹”
從前,潮汕農(nóng)村聚友沖飲工夫茶之風(fēng)尚未普及。某村有甲乙兩個農(nóng)戶,家住一墻之隔,因有仇隙,互不往來,但又互不服氣。有一夜,甲家請親友飲工夫茶,“請哇,食哇,勿客氣呀!”的叫嚷聲和杯盤的碰擊聲,不時傳到隔墻,夜半方休。
乙家男子疑惑不解地對妻子說:“隔壁這家人并不比俺富,為什么有那么多酒菜請人?”他老婆說:“可能只是‘戽食’(亂搞吃)菜羹而已。”當(dāng)夜兩人商定,明晚也請朋友來“戽食”菜羹,再加上蕃薯,一定要超過隔壁。
次日晚上,乙家請來的客人一下就把蕃薯菜羹吃得精光走了,而隔壁的杯盤碰撞聲仍不絕于耳,至深夜才停。乙妻天亮對村里人說:“隔壁戽菜羹真有辦法!” 后來,潮汕各地便有一句“隔壁戽菜羹”的俗語流傳,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對方情況而盲目跟著做卻出了丑的人。
“好茶敗家”
有個乞丐到一門大戶人家乞討時,不要錢,也不要米,只懇求給一杯好茶。主人是個品茶高手,就叫人送一杯好茶到門口。乞丐喝后說:“這不過是很平常的茶罷了。”主人聽了大驚,立刻吩咐妻子沖了一杯最好的茶,命人送了出去。
乞丐飲后評論說:“這是相當(dāng)好的,不過仍只能算第二等。”并問這茶是不是某姓的娘子泡的。主人聽了更驚,就親自到門前見他,盤問之下,才知道這乞丐原是富豪,因愛好品上等巖茶(舊時最上等的茶葉,一斤賣到一百多兩銀子)而致家道中落,現(xiàn)在淪為乞丐,身上仍帶著一個古老的茶壺。
他離散的老婆,正好是現(xiàn)在這家主人續(xù)娶的妻子。主人震驚之余,只好呆望著這個乞丐飄然遠(yuǎn)去……
(一)
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獅峰山,山上林木蔥蘢,片片茶園碧綠蒼翠,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流水潺潺,云霧繚繞,土層深厚,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著亨譽世界的“四絕”佳茗——西湖獅峰龍井茶。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有用欄桿圍起來的“十八棵御茶”,在當(dāng)?shù)夭柁r(nóng)精心培育下,長得枝繁葉茂,年年月月吸引著眾多游客。
說起這18棵御茶,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相傳在清乾隆時代,五谷豐登,國泰民安,乾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來到了杭州,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乾隆和太監(jiān)一說,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官員,也忙壞了胡公廟的老和尚,因為根據(jù)安排,乾隆要在廟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帶領(lǐng)大小隨從巡游獅峰山。一路上,高聳的獅峰雄姿,清澈的龍井泉水,碧綠的連片茶園,村姑們肩背茶簍,穿梭園間忙著采茶,樹上路旁到處鳥語花香,乾隆深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間,在太監(jiān)催請下,始來到胡公廟。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xiàn)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飲之下,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便問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獅峰龍井,是用獅峰山上茶園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苯又团闱∮^看茶葉的采制情況,乾隆為龍井茶采制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xì)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br> 乾隆看罷采制情況,返回廟前時,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芽梢齊發(fā),雀舌初展,心中一樂,就挽起袖子學(xué)著村姑采起茶來。當(dāng)他興趣正濃時,忽有太監(jiān)來報:“皇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急了,隨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幾日回到皇宮,見太后坐在床邊,趕忙上前請安。太后本無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紅腫,今見皇兒回朝,心里高興,病也去了幾分,遂問起皇上在外情況,談著談著,太后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便問乾?。骸盎蕛簭暮贾輲砹耸裁春脰|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趕回,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后,然仔細(xì)聞聞確有一種清香散發(fā)出來,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獅峰采下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去,已經(jīng)干了。一邊取出茶葉,一邊回答道:“母后,這是我親手采下的獅峰山龍井茶?!薄芭?,這茶真香我這幾天嘴巴無味,快泡來我嘗嘗!”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太后接過香茶,慢慢品飲,說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湯,感到特別舒適。其實這茶,一來品質(zhì)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采,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太后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兒啊,這是仙茶哩,真像靈丹妙藥,把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采制送京,專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為“十八棵御茶?!?br>
(二)
凍頂烏龍是臺灣省出產(chǎn)的烏龍茶珍品,與包種茶合稱姐妹茶。其制法近似青心烏龍,但味更醇厚,喉韻強勁,高香尤濃。因產(chǎn)于凍頂山上,故名凍頂烏龍。
凍頂山是臺灣省鳳凰山的一個支脈,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氣溫在20℃左右,所以凍頂烏龍實不是因為嚴(yán)寒冰凍氣候所致,那么為什么叫“凍頂”呢?
據(jù)說因為這山脈迷霧多雨,山陡路險崎嶇難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繃緊足趾,臺灣俗語稱為“凍腳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稱之為凍頂山。相傳在100多年前,臺灣省南投縣鹿谷鄉(xiāng)中,住著一位勤奮好學(xué)的青年,名叫林鳳池,他學(xué)識廣博,體健志高,而且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記不得是哪一年,他聽說福建省要舉行科舉考試,就很想去試試,可是家境貧寒,缺少路費,不能成行。
鄉(xiāng)親們喜歡林鳳池為人正直,有學(xué)識,有志氣,有抱負(fù),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約跑來對他說:“風(fēng)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難,大家?guī)湍?,你別發(fā)愁,趕快做好準(zhǔn)備吧!”說罷大家就慷慨解囊,給
林鳳池湊了足夠的路費。林感激萬分,第三天即拜別鄉(xiāng)親上路了。臨行時鄉(xiāng)親們到海邊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囑:“祝你一路順風(fēng),路上多加小心?。 辈还芸嫉迷鯓?,可要回來呀!”別忘了故鄉(xiāng)和鄉(xiāng)親,我們盼你回來呢!”林鳳池感動得流下淚來,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鄉(xiāng)親們爭光。
不久,林鳳池果然金榜題名,考上了舉人并在縣衙內(nèi)就職。一天,林風(fēng)池決定回臺灣探親,在回臺灣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來,只見“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萬壑皆美景,”山上巖間長著很多茶樹,又聽說樹上的嫩葉做成烏龍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膩、健胃、強身等作用,便想能帶些回臺灣多好啊,于是向當(dāng)?shù)夭柁r(nóng)購得茶苗36棵,精心帶土包好,帶到了臺灣南投縣。鄉(xiāng)親們見風(fēng)池錦衣還鄉(xiāng),喜出望外,又見他帶來福建祖家傳種的烏龍茶苗,格外興奮,他們推選幾位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仔細(xì)地把36棵茶苗種植在附近最高的凍頂山上,并派專人精心管理。加之臺灣氣候溫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斷吐著綠油油的嫩芽,可愛極了。接著,人們按照林風(fēng)池介紹的方法,采摘芽葉,加工成了烏龍茶。這茶說來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聞到了清香,而且喝起來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氣味奇異,成為烏龍茶中風(fēng)韻獨特的佼佼者,這就是現(xiàn)今臺灣省“凍頂烏龍”的由來。
(三)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nóng)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佇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jīng)常鬧病。神農(nóng)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dāng)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檢查什么,于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后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nóng)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農(nóng)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jù)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佇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jié)一節(jié)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后人為了崇敬、紀(jì)念農(nóng)業(yè)和醫(yī)學(xué)發(fā)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
(四)
去福建省崇安縣武夷山游覽的人們,無不以一睹大紅袍為快,但要看到大紅袍茶樹也確非易事,因為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巖附近的九龍窠,地勢險峻,只有不畏艱險的人們才可到達(dá)。大紅袍生長在山壁高聳的石罅間一小塊茶地上,只有幾叢茶樹,有的從巖間伸出,有的散落其間,地旁巖壁上刻有“大紅袍”三個大字。峭巖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終年不絕。再看茶叢長相,類似萊茶,葉質(zhì)稍厚,芽頭微微泛紅,雖然外觀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紅袍”茶,卻是武夷巖茶中的極晶,不僅香高雋永,而且“巖韻”特強,久負(fù)盛名,馳譽中外。由于產(chǎn)量極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發(fā)之際,富貴之家爭相搶購,均以先得為快。
大紅袍怎么會種在石罅巖間?是誰發(fā)現(xiàn)和利用的?這種烏龍茶為何有“大紅袍”這一美名?對此,在武夷山區(qū)廣為流傳著這樣三則美妙動人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里住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無兒無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種萊和幫助鄉(xiāng)親們縫縫補補為生,她人勤心好,樂于助人,是全村聞名的好人。人們不知她姓甚名誰,都親熱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區(qū)遭到史無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黃了,田里的莊稼旱死了,巖間的流泉也干竭了……。人們只好越嶺爬坡,剝樹皮,剜草根,挖觀音土等充饑,吃得肚子越來越脹,臉越來越黃。這天,勤婆婆從老遠(yuǎn)老遠(yuǎn)的山上采集野菜回來,又饑又渴又累,她放下籃子,隨手取出剛從樹上采下來的鮮嫩葉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湯吃。她把嫩葉放入鍋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邊燒邊想:“這點點野菜來之不易,可得省著吃哩。往后這苦日子可怎么過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聽門外傳來陣陣痛苦的呻吟聲,勤婆婆忙放下湯碗,出門一看,只見石墩上坐著一位白發(fā)老翁,正困難地喘著粗氣。她過去急忙把老人扶進屋里。老人張開的嘴唇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來,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剛燒好的樹葉湯,送到老人手里,說:“大早年頭,沒什么好吃的,這碗樹葉湯,趁熱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過湯碗,咕嚕嚕地幾口就喝光了,頓時氣喘好多了,精神振奮了,老人遞過碗來問:“還有嗎,再給一碗?!鼻谄牌藕敛涣邌莸赜纸o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舉起手中的龍頭拐杖,對勤婆婆說:“好心的婦人呀,你救了我,老漢沒什么可報答你,這根龍頭拐杖就送給你吧!”說著把拐杖遞給了勤婆婆,但見這拐杖油黃閃亮,龍頭嘴里還含著顆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這般精細(xì)做工,也是貴重之物,喝碗樹葉湯,怎能收入家禮物呢,于是推辭不受,老人又從口袋里摸出兩顆種子遞給勤婆婆說:“念你心好,我再送給你兩顆種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個坑,把種子撒下去,蓋好土,澆些水,以后把拐杖靠在樹上,它會給你帶來幸福的!”說完,但覺身邊刮起一陣香風(fēng),老人離地而起,飄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于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澆了水,不幾天,果見一棵綠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樹。說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邊,這棵茶樹像從拐杖中吸取水分和養(yǎng)料似的,居然瘋長起來,不多時已變成枝壯葉茂的茶叢了。樹上新梢簇簇,春風(fēng)吹來,縷縷清香,引來了村里的百鳥,引來了溪邊的蝶蜂,也引來了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興極了,張羅著采摘芽葉,加工烏龍,并把茶葉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湯,分送鄉(xiāng)親們。說奇也真奇,那茶樹新梢團團簇簇,邊采邊發(fā);那茶湯喝起來清香沁脾,直覺得蕩氣回腸,身心輕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脹的逐漸消腫了,人們驚異地稱這茶叢為“神茶”,大家樂呵呵地圍著茶叢和勤婆婆跳起舞來。
天下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這事不久就傳到了皇帝那里?;实凼莻€既貪又狠的人,在他眼里人間仙草瓊花、奇珍異寶都得姓“皇”,神茶當(dāng)然也不能例外。于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搶來了這叢神茶,植于御花園中,并召集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盛會。在鼓樂聲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蒼白的尖尖手指準(zhǔn)備親自采茶,誰知那茶樹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個勁地忽啦啦往上長,任憑皇上蹺起腳,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樹還是長呀長呀,始終長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樹,連根鏟除。
再說自神茶被搶以后,勤婆婆哭得淚人兒似的,她認(rèn)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賜的茶叢,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請罪,請求天神賜福于神茶,她愁白了頭發(fā),哭紅了眼睛,最后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聽喜鵲在窗口喳喳地叫個不停,就拄著拐杖出門看個究竟。只見幾個男人正扛著一顆樹根走來,她定睛細(xì)看,這不是神茶嗎?原來好心人把皇宮丟棄的神茶根給送回來了,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沒了,她跑過去撫摸著茶樹枝干笑了,親切地說:“神茶啊神茶,我對不起你!我是個苦命人,沒有這個福份得到你的恩賜,你還是走吧,留在這里他們還會來殺你?!闭f罷把龍頭拐杖靠在樹干上。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云,載著那叢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個圈,似在感謝勤婆婆,也像戀戀不舍當(dāng)?shù)氐泥l(xiāng)親們,然后冉冉地飛走了,這片紅云掠過慧婉巖,飄過流香澗,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巖間。第二年當(dāng)人們再去看時,那茶樹已抽發(fā)新梢,綠油油的逗人喜愛,那巖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猶如白發(fā)老人龍頭拐杖上夜明珠滲滴的仙水。白發(fā)老人所以要讓茶樹扎根在九龍窠的半天腰巖上,就是因為這是片“寶地”,而且當(dāng)時沒有上山的路,攀登這樣的絕壁去采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勞、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做到,只有這些人才配獲得幸福和歡樂。
以后,茶樹發(fā)芽,又長成了三叢,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紅袍”的來歷。
1、神農(nóng)嘗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nóng)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jīng)常鬧病。神農(nóng)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dāng)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里檢查什么,于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后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nóng)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農(nóng)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jù)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jié)一節(jié)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后人為了崇敬、紀(jì)念農(nóng)業(yè)和醫(yī)學(xué)發(fā)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說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嘗。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实蹎査麨楹尾伙?,積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于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宮中?;实垡婈懹鹌涿膊粨P,說話有點結(jié)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xué)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dāng)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筍茶精心煎后,獻(xiàn)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实圻B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嘗,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于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后,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么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dāng)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說,雖說難辨真?zhèn)?,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3、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chǎn)名茶"黃山毛峰",品質(zhì)優(yōu)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xì)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zhuǎn)了一圈,轉(zhuǎn)到碗中心后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zhuǎn)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xiàn)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xiàn)仙茶邀功請賞?;实蹅髁钸M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xiàn),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jù)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xiàn)?;实哿⒓磦髁钚荛_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xiàn)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xiàn)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zhì)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zāi)埂?
4、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chǎn)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jù)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癥",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shù)。在東方云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著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里、田里,就能涌出水來,因此要救眾鄉(xiāng)親,除非采得仙草來。當(dāng)時有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fā)前把祖?zhèn)鞯镍x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說:"如果發(fā)現(xiàn)劍上生銹,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著就朝東方出發(fā)了。走了三十六天,終于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發(fā)銀須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后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fā)現(xiàn)劍已生銹,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于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說,我去采仙草了,如果發(fā)現(xiàn)箭簇生銹,你就接著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發(fā)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dāng)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后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fā)現(xiàn)箭簇生銹,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于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fā)后,途中也遇見白發(fā)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后背著弓箭繼續(xù)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于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采下仙草上的芽葉,并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jié)子,志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shù)姆愿溃瑢⑾刹菅咳~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fù)活了。兄妹三人回鄉(xiāng)后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于是這一帶年年采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太平猴魁的傳說
安徽省太平縣猴坑地方生產(chǎn)一種猴魁茶,說起猴魁茶,還有一段故事呢。傳說古時候,在黃山居住著一對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獨自外出玩耍,來到太平縣,遇上大霧,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老毛猴立即出門尋找,幾天后,由于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里。山坑里住著一個老漢,以采野茶與藥材為生,他心地善良,當(dāng)發(fā)現(xiàn)這只病死的老猴時,就將他埋在山崗上,并移來幾顆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離開時,忽聽有說話聲:"老伯,你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但不見人影,這事老漢也沒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漢又來到山崗采野茶,發(fā)現(xiàn)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老漢正在納悶時,忽聽有人對他說:"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這時老漢才醒悟過來,這些茶樹是神猴所賜。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采野茶了。為了紀(jì)念神猴,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從猴崗采制的茶葉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質(zhì)超群,堪稱魁首,后來就將此茶取名為太平猴魁了。
這些都是最經(jīng)典的茶的傳說與故事了,這都是我精心挑選的,希望對你又幫助!
1、西湖龍井(浙江杭州)
西湖龍井,產(chǎn)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下江南時,曾多次到西湖龍井茶區(qū)觀看茶葉采制,還將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18棵茶樹封為“御茶”。
2、洞庭碧螺春(江蘇蘇州)
洞庭碧螺春,產(chǎn)自江蘇蘇州吳縣太湖一帶,跟西湖龍井一樣屬于綠茶茶系,在唐朝時期就被列入進貢給朝廷的貢品。洞庭碧螺春采摘的時間較早,以春分至清明期間采摘的茶葉最為名貴,在制茶芽葉的選用上,也非常講究。
3、黃山毛峰(安徽黃山)
據(jù)《徽州府志》記載,“黃山產(chǎn)茶始于宋之嘉佑,興于明之隆慶”。由此可見,安徽黃山出產(chǎn)的茶葉,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明朝時期開始名聲鵲起。黃山毛峰,就產(chǎn)于安徽省黃山一帶,因此又被稱作徽茶。
4、廬山云霧茶(江西九江)
廬山云霧茶,產(chǎn)自江西九江廬山一帶,早在唐朝時期,廬山地區(qū)產(chǎn)的茶葉就已經(jīng)非常出名?!伴L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chǎn)業(yè),野麋林鸛是交游”這首名詩,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廬山種茶時有感而發(fā)。
5、六安瓜片(安徽六安)
六(lù)安瓜片,產(chǎn)自安徽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在唐朝時期被稱作“廬州六安茶”,到了明朝時期才有了“六安瓜片”這個名稱,在清朝時期還是進貢給皇帝的貢茶。和其它茶葉不同的是,作為綠茶中的特種茶類,六安茶葉由單片生葉制成,也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
6、君山銀針(湖南岳陽)
君山銀針,產(chǎn)自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一帶,因外形很像一根根銀針,而得此名。早在唐朝時期,君山銀針就已經(jīng)非常出名,相傳文成公主出嫁時就有攜帶君山銀針。
7、信陽毛尖(河南信陽)
信陽毛尖,主要產(chǎn)自河南信陽一帶,屬于綠茶茶系。早在唐朝時期,信陽地區(qū)就已成為當(dāng)時非常出名的“淮南茶區(qū)”,當(dāng)?shù)禺a(chǎn)的茶葉還被列為貢品。
8、武夷巖茶(福建武夷山)
武夷巖茶,產(chǎn)自福建武夷山巖上,屬于烏龍茶茶系,品種里以大紅袍、武夷水仙、白雞冠、鐵羅漢等較為出名,其中武夷山大紅袍還有“巖茶之王”的美譽。
9、安溪鐵觀音(福建安溪)
安溪鐵觀音,產(chǎn)自福建安溪一帶,和前面提到的武夷巖茶一樣,同屬烏龍茶茶系。不過在制茶工藝上,兩者卻略有不同。
10、祁門紅茶(安徽祁門)
祁門紅茶,產(chǎn)自安徽祁門一帶,屬于紅茶中的精品,有“紅茶皇后”之美譽,還被人們稱作“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57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要適可而止
下一篇: 你聽說過離婚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