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文人與禪家生活與修行——中日茶風的分野

    茶百科 2023-11-14 11:23:32

    文人與禪家生活與修行——中日茶風的分野

    日本雖由臨濟宗僧明庵榮西由宋帶回

    ,但抹茶道卻為日本文化深刻之映現,深深有別于中國茶藝
    。這別,從形貌到內在
    ,從器物到美學,從文化角色到生命境界
    ,在在不同
    。而所以如此,則因日本茶道之落點在修行
    ,中國茶藝之作用在生活
    。國人談日本文化,向喜從它諸事皆以中國為師說起
    ,而在保留中國唐宋古風上
    ,日本之于中國亦多有“禮失而求諸野”之處,以是
    ,對日人民族性于外來文化之迎拒乃至接受后之本土化歷程乃常忽略
    。由此談中日文化之比較與借鑒,自不免偏頗

    日本對中國文化之迎拒

    ,古琴是明顯例子。唐時雖胡樂興盛
    ,琴仍長足發(fā)展
    ,宋時更因漢本土文化復興而管領風騷,明季琴書大量印行
    ,琴派繁衍
    ,而此三時代,日本接受中國大量影響
    ,卻獨不見嚴格意義下唯一的文人樂器古琴在日本扎根
    ,僅明末清初永福寺東皋心越所傳“東皋琴派”以寥寥之姿寂寞傳承,可見日人在接受外來文化時
    ,原自有它文化主體的選擇在

    這主體選擇,迎拒外

    ,更需注意的
    ,是因應自身需要的本土化作為,以此
    ,日本許多事物雖都自外引入
    ,卻又深具日本特質,而茶道則為其中之大者

    “茶禪一味”是茶文化中人人朗朗上口的標舉

    ,但它其實并不見于卷帙浩繁的中國禪籍,而系出自《碧巖錄》作者圜悟克勤東流日本的墨寶拈提
    ,但就這一墨寶拈提
    ,卻開啟并引導了日本近千年的茶道軌跡

    直言之,日本茶道由禪而啟

    ,自來就是禪文化的一環(huán)
    。而禪,宋時以臨濟
    、曹洞分領天下
    ,宗風大別。臨濟禪生殺臨時
    ,開闔出入
    ,宗風峻烈;曹洞禪默觀獨照,直體本然
    ,機關不露
    。以此不同之風光,臨濟影響了武士道
    ,而茶道
    、花道、俳句
    、枯山水等
    ,則依于曹洞。更直接地講
    ,日人民族性中之“菊花與劍”
    ,一收一放,看似兩極
    ,西方甚至以之為矛盾之民族性格
    ,其實皆立于禪。劍
    ,乃生殺之事
    ,與臨濟多相關;菊花,固詩人情性
    ,則以曹洞為家風

    曹洞默照,日本禪藝術多透露著這層消息:花道當下靜處

    ,俳句直下會心
    ,而枯山水更不似可以觀、可以游
    、可以賞
    、可以居的中國園林,它只讓行者獨坐其前
    ,直契絕待
    。茶道則在小小的茶寮中透過單純極致的行茶
    ,讓茶人茶客直入空間、茶味
    、器物
    ,乃至煮水聲,以契于一如

    除了曹洞默照的影響,日本茶道之形成規(guī)矩嚴整的形式

    ,也緣于日人向以秩序聞名之民族性
    。此民族性既因于地小人稠,天災又多
    ,需更強之群體性才好生存的環(huán)境
    ,也緣于單一民族的單純結構,及萬世一系的天皇與封建制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傊毡局疄橐恢刃蛐悦褡骞滩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也因此
    ,以外規(guī)形塑內在,乃成為日人貫穿于生活
    、藝術
    、修行的明顯特征。而茶道
    ,即經由不逾之規(guī)矩
    ,日復一日之磨煉,將心入于禪之三昧

    默照禪的機關不露

    ,澄然直觀,正能在最簡約的條件下與物冥合
    ,故茶寮簡約
    ,茶室數疊,器物亦皆內斂
    。在此
    ,要的不是放,是收;不是繁華
    ,是簡約;不是率性
    ,是規(guī)范。茶味本身更不是目的
    ,一切都為了達致禪之三昧

    日本茶道如此

    ,中國茶藝不然,許多地方甚且相反

    中國茶藝歷史悠久

    ,卻幾度變遷,葉茶壺泡之形式起自于明
    ,論歷史
    ,并不早于抹茶道。日本茶道依禪而立
    ,中國茶藝則立基文人
    ,盡管宋后文人常有與禪親近者,但根柢情性畢竟有別

    文人系世間通人

    ,他原有鐘鼎及山林兩面,所謂“達則仕
    ,不達則隱”
    ,此仕是儒,此隱則為道
    。中國文人多“外儒內道”
    。外儒是讀書致仕,經世致用;內道
    ,則多不以老莊哲思直接作為生命之指引
    ,更毋論“齊萬物、一得失”之終極解脫
    ,它主要以藝術樣態(tài)而現
    ,為文人在現實之外開啟生命的另一空間,使其在現世困頓中得一寄情之安歇

    這藝術

    ,以自然為宗,映現為基點
    ,是對隱逸山林的生活向往
    ,作用于具體,則有田園詩
    、山水畫
    、園林、盆栽等藝術形式之設
    ,而茶則為其中一端

    茶產于自然,成于人文,固成就不同之茶性

    ,飲之
    ,卻都可回溯山川。而盡管茶藝中
    ,亦有標舉儒家規(guī)范者
    ,近世——尤其在臺灣,也多有想從中喝出禪味者
    ,但大體而言
    ,道家美學仍是中國茶藝之基點,以茶席契于自然仍是重要的切入
    ,而此切入則又以生活藝術的樣貌體現著

    正如中國之園林與文人之山水,中國茶之于生命

    ,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寄情,讓日常中另有一番天地
    ,它是典型的生活藝術
    ,人以此悠游,不像禪般
    ,直講翻轉生命

    正因寄情、悠游

    ,中國茶藝乃不似日本茶道般萬緣皆放
    ,獨取一味。直抒情性的茶藝
    ,總不拘一格
    。文人既感時興懷,觸目成文
    ,茶席多的就是自身美感與懷抱的抒發(fā)
    。而文人現實濟世之道固常多舛,此抒發(fā)乃更多地在放懷
    ,于是啜茶味
    、品茶香、識茶器
    、觀茶姿乃至以詩
    、以樂相互酬唱,就成茶席雅事
    。在此
    ,多的是人世的揮灑、生活的品味,較少修行的鍛煉
    、入道的觀照

    此外,中國茶在唐宋雖有一番風貌

    ,典型地成為文人藝術則在明代
    ,明季政治黑暗,文人外不能議論時政
    ,就只能在唯美世界中排遣自己
    ,明代茶書因此盡多對茶物茶事之講究,卻少茶思之拈提
    。這也使茶藝極盡生活之所能
    ,物不厭其精,行不嫌其美
    。其高者
    ,固能映現才情;其末者,也就流為逐物迷心之輩

    談中日茶文化

    ,這文人與禪家、生活與修行確是彼此根本的分野所在
    ,它緣于不同的歷史發(fā)展與民族性
    ,最終形成自哲思、美學以迄器物
    、行茶皆截然有別的兩套系統(tǒng)
    。而也因這根柢分野,率意地在彼此間作模擬臧否乃常有“見樹不見林”之弊
    。在此
    ,無可諱言地,總以茶文化宗主國自居的中國
    ,其識見尤多以己非人之病

    然而,雖說不能率意臧否

    ,但特質既成對比
    ,正好可資映照,以人觀己
    ,乃多有能濟己身之不足者

    就此,日本茶道雖言一門深入而契于三昧

    ,雖言以外境型塑內心
    ,但長期以降
    ,日人在茶道上的觀照,也常因泥于規(guī)矩而老死句下
    。到日本參與茶席
    ,所見多的是只得其形、未得其旨之輩
    ,如千利休等人之標舉
    ,竟常只能在文獻中尋。

    得其形

    ,未得其旨
    ,日人的茶道修行,在今日正頗有中國默照禪開山祖天童宏智所言
    ,“住山跡陳”之病
    ,而此跡陳,正需“行腳句親”來治
    。此行腳
    ,在“佗寂”的基點上,或可嘗試注入臨濟乃至中國不同之禪風
    ,使其另有風光
    。另外,則在多少讓其能不泥于狹義之修行樣態(tài)

    修行,不只住山

    ,不只行腳;修行
    ,還可在生活。千利休晚年說茶道
    ,是“燒好水
    ,泡好茶”,是“冬暖之
    ,夏涼之”而已
    ,其實正預示了大道必易,畢竟
    ,能在日常功用中見道
    ,才真好凡圣一如。

    此凡圣一如

    ,在日本
    ,須體得由圣回凡,在中國
    ,卻相反地
    ,須觀照由凡而圣。文人揮灑情性,雖看似自在無礙
    ,卻多的是自我的擴充
    ,乃至物欲的張揚,即便不然
    ,也常溺于美感
    、耽于逸樂,因此更須回歸返照
    ,由多而一
    ,由外而內,由情性的流露到道藝的一體
    ,而日人之茶道恰可在此為參照
    。直言之,要使中國茶藝不溺于自我
    ,禪
    ,就是一個必要的觀照。

    ,原在中國大成而東傳日本
    ,宋后,漢本土文化重興
    ,宋明之儒者多受禪影響卻又大力辟禪
    ,而即便有近禪者,亦多狂禪文字禪之輩
    ,是以禪附和文人
    。日本禪則不然,無論臨濟之開闔
    、曹洞之獨照
    ,其禪風皆孤朗鮮明,恰可濟文人之病

    談禪家與文人

    、修行與生活,此文化之差異
    ,當然不只在茶
    。就畫,宋后文人畫居主流
    ,禪畫卻東流日本且開后世濟濟風光
    ,這畫風之分野亦可參照。而就此
    ,坦白說
    ,談中日文化——尤其是茶
    ,雖歷史中有宗主輸入之分,有千絲萬縷之緣
    ,但與其入主出奴
    ,倒不如將兩者視為車之雙輪、鳥之雙翼
    ,反可從其中識得彼此之殊勝與不足
    ,而在不失自身基點上更成其大,更觀其遠

    國人談日本文化

    ,向喜從它諸事皆以中國為師說起,而在保留中國唐宋古風上
    ,日本之于中國亦多有“禮失而求諸野”之處
    ,以是,對日人民族性于外來文化之迎拒乃至接受后之本土化歷程乃常忽略
    。由此談中日文化之比較與借鑒
    ,自不免偏頗。

    日本對中國文化之迎拒

    ,古琴是明顯例子
    。唐時雖胡樂興盛,琴仍長足發(fā)展
    ,宋時更因漢本土文化復興而管領風騷
    ,明季琴書大量印行,琴派繁衍
    ,而此三時代
    ,日本接受中國大量影響,卻獨不見嚴格意義下唯一的文人樂器古琴在日本扎根
    ,僅明末清初永福寺東皋心越所傳“東皋琴派”以寥寥之姿寂寞傳承
    ,可見日人在接受外來文化時
    ,原自有它文化主體的選擇在


    18世紀晚期日本江戶時代的繪畫作品描繪了一家人新年團聚時喝茶聚餐的情景

    這主體選擇

    ,迎拒外
    ,更需注意的
    ,是因應自身需要的本土化作為
    ,以此
    ,日本許多事物雖都自外引入
    ,卻又深具日本特質
    ,而茶道則為其中之大者。

    日本茶雖由臨濟宗僧明庵榮西由宋帶回

    ,但抹茶道卻為日本文化深刻之映現
    ,深深有別于中國茶藝
    。這別,從形貌到內在
    ,從器物到美學
    ,從文化角色到生命境界,在在不同
    。而所以如此
    ,則因日本茶道之落點在修行,中國茶藝之作用在生活

    “茶禪一味”是茶文化中人人朗朗上口的標舉

    ,但它其實并不見于卷帙浩繁的中國禪籍,而系出自《碧巖錄》作者圜悟克勤東流日本的墨寶拈提
    ,但就這一墨寶拈提
    ,卻開啟并引導了日本近千年的茶道軌跡。

    直言之

    ,日本茶道由禪而啟
    ,自來就是禪文化的一環(huán)。而禪
    ,宋時以臨濟
    、曹洞分領天下,宗風大別
    。臨濟禪生殺臨時
    ,開闔出入,宗風峻烈;曹洞禪默觀獨照
    ,直體本然
    ,機關不露。以此不同之風光
    ,臨濟影響了武士道
    ,而茶道、花道
    、俳句
    、枯山水等,則依于曹洞
    。更直接地講
    ,日人民族性中之“菊花與劍”,一收一放
    ,看似兩極
    ,西方甚至以之為矛盾之民族性格,其實皆立于禪
    。劍
    ,乃生殺之事
    ,與臨濟多相關;菊花,固詩人情性
    ,則以曹洞為家風

    曹洞默照,日本禪藝術多透露著這層消息:花道當下靜處

    ,俳句直下會心
    ,而枯山水更不似可以觀、可以游
    、可以賞
    、可以居的中國園林,它只讓行者獨坐其前
    ,直契絕待
    。茶道則在小小的茶寮中透過單純極致的行茶,讓茶人茶客直入空間
    、茶味
    、器物,乃至煮水聲
    ,以契于一如

    除了曹洞默照的影響,日本茶道之形成規(guī)矩嚴整的形式

    ,也緣于日人向以秩序聞名之民族性
    。此民族性既因于地小人稠,天災又多
    ,需更強之群體性才好生存的環(huán)境
    ,也緣于單一民族的單純結構,及萬世一系的天皇與封建制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毡局疄橐恢刃蛐悦褡骞滩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也因此
    ,以外規(guī)形塑內在,乃成為日人貫穿于生活
    、藝術
    、修行的明顯特征
    。而茶道
    ,即經由不逾之規(guī)矩,日復一日之磨煉
    ,將心入于禪之三昧

    默照禪的機關不露

    ,澄然直觀,正能在最簡約的條件下與物冥合
    ,故茶寮簡約
    ,茶室數疊,器物亦皆內斂
    。在此
    ,要的不是放,是收;不是繁華
    ,是簡約;不是率性
    ,是規(guī)范。茶味本身更不是目的
    ,一切都為了達致禪之三昧

    日本茶雖由臨濟宗僧明庵榮西由宋帶回,但抹茶道卻為日本文化深刻之映現

    ,深深有別于中國茶藝
    。這別,從形貌到內在
    ,從器物到美學
    ,從文化角色到生命境界,在在不同
    。而所以如此
    ,則因日本茶道之落點在修行,中國茶藝之作用在生活

    日本茶道如此

    ,中國茶藝不然,許多地方甚且相反

    中國茶藝歷史悠久

    ,卻幾度變遷,葉茶壺泡之形式起自于明
    ,論歷史
    ,并不早于抹茶道。日本茶道依禪而立
    ,中國茶藝則立基文人
    ,盡管宋后文人常有與禪親近者,但根柢情性畢竟有別

    文人系世間通人

    ,他原有鐘鼎及山林兩面,所謂“達則仕
    ,不達則隱”
    ,此仕是儒
    ,此隱則為道。中國文人多“外儒內道”
    。外儒是讀書致仕
    ,經世致用;內道,則多不以老莊哲思直接作為生命之指引
    ,更毋論“齊萬物
    、一得失”之終極解脫,它主要以藝術樣態(tài)而現
    ,為文人在現實之外開啟生命的另一空間
    ,使其在現世困頓中得一寄情之安歇。

    這藝術

    ,以自然為宗
    ,映現為基點,是對隱逸山林的生活向往
    ,作用于具體
    ,則有田園詩、山水畫
    、園林
    、盆栽等藝術形式之設,而茶則為其中一端

    茶產于自然

    ,成于人文,固成就不同之茶性
    ,飲之
    ,卻都可回溯山川。而盡管茶藝中
    ,亦有標舉儒家規(guī)范者
    ,近世——尤其在臺灣,也多有想從中喝出禪味者
    ,但大體而言
    ,道家美學仍是中國茶藝之基點,以茶席契于自然仍是重要的切入
    ,而此切入則又以生活藝術的樣貌體現著

    正如中國之園林與文人之山水,中國茶之于生命

    ,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寄情
    ,讓日常中另有一番天地,它是典型的生活藝術,人以此悠游
    ,不像禪般,直講翻轉生命

    正因寄情

    、悠游,中國茶藝乃不似日本茶道般萬緣皆放
    ,獨取一味
    。直抒情性的茶藝,總不拘一格
    。文人既感時興懷
    ,觸目成文,茶席多的就是自身美感與懷抱的抒發(fā)
    。而文人現實濟世之道固常多舛
    ,此抒發(fā)乃更多地在放懷,于是啜茶味
    、品茶香
    、識茶器、觀茶姿乃至以詩
    、以樂相互酬唱
    ,就成茶席雅事。在此
    ,多的是人世的揮灑
    、生活的品味,較少修行的鍛煉
    、入道的觀照

    此外,中國茶在唐宋雖有一番風貌

    ,典型地成為文人藝術則在明代
    ,明季政治黑暗,文人外不能議論時政
    ,就只能在唯美世界中排遣自己
    ,明代茶書因此盡多對茶物茶事之講究,卻少茶思之拈提
    。這也使茶藝極盡生活之所能
    ,物不厭其精,行不嫌其美
    。其高者
    ,固能映現才情;其末者,也就流為逐物迷心之輩。

    談中日茶文化

    ,這文人與禪家
    、生活與修行確是彼此根本的分野所在,它緣于不同的歷史發(fā)展與民族性
    ,最終形成自哲思
    、美學以迄器物、行茶皆截然有別的兩套系統(tǒng)
    。而也因這根柢分野
    ,率意地在彼此間作模擬臧否乃常有“見樹不見林”之弊。在此
    ,無可諱言地
    ,總以茶文化宗主國自居的中國,其識見尤多以己非人之病

    然而

    ,雖說不能率意臧否,但特質既成對比
    ,正好可資映照
    ,以人觀己,乃多有能濟己身之不足者

    就此

    ,日本茶道雖言一門深入而契于三昧,雖言以外境型塑內心
    ,但長期以降
    ,日人在茶道上的觀照,也常因泥于規(guī)矩而老死句下
    。到日本參與茶席
    ,所見多的是只得其形、未得其旨之輩
    ,如千利休等人之標舉
    ,竟常只能在文獻中尋。

    得其形

    ,未得其旨
    ,日人的茶道修行,在今日正頗有中國默照禪開山祖天童宏智所言
    ,“住山跡陳”之病
    ,而此跡陳,正需“行腳句親”來治
    。此行腳
    ,在“佗寂”的基點上
    ,或可嘗試注入臨濟乃至中國不同之禪風,使其另有風光
    。另外
    ,則在多少讓其能不泥于狹義之修行樣態(tài)。

    修行

    ,不只住山
    ,不只行腳;修行,還可在生活
    。千利休晚年說茶道
    ,是“燒好水
    ,泡好茶”
    ,是“冬暖之,夏涼之”而已
    ,其實正預示了大道必易
    ,畢竟,能在日常功用中見道
    ,才真好凡圣一如

    此凡圣一如,在日本

    ,須體得由圣回凡
    ,在中國,卻相反地
    ,須觀照由凡而圣
    。文人揮灑情性,雖看似自在無礙
    ,卻多的是自我的擴充
    ,乃至物欲的張揚,即便不然
    ,也常溺于美感
    、耽于逸樂,因此更須回歸返照
    ,由多而一
    ,由外而內,由情性的流露到道藝的一體
    ,而日人之茶道恰可在此為參照
    。直言之,要使中國茶藝不溺于自我
    ,禪
    ,就是一個必要的觀照

    禪,原在中國大成而東傳日本

    ,宋后
    ,漢本土文化重興,宋明之儒者多受禪影響卻又大力辟禪
    ,而即便有近禪者
    ,亦多狂禪文字禪之輩,是以禪附和文人
    。日本禪則不然
    ,無論臨濟之開闔、曹洞之獨照
    ,其禪風皆孤朗鮮明
    ,恰可濟文人之病。

    談禪家與文人

    、修行與生活
    ,此文化之差異,當然不只在茶
    。就畫
    ,宋后文人畫居主流,禪畫卻東流日本且開后世濟濟風光
    ,這畫風之分野亦可參照
    。而就此,坦白說
    ,談中日文化——尤其是茶
    ,雖歷史中有宗主輸入之分,有千絲萬縷之緣
    ,但與其入主出奴
    ,倒不如將兩者視為車之雙輪、鳥之雙翼
    ,反可從其中識得彼此之殊勝與不足
    ,而在不失自身基點上更成其大,更觀其遠

    星云大師《禪堂的生活與清規(guī)》

    各位貴賓

    、各位護法信徒:

    「禪堂」是供給禪者參禪打坐的場所,對外一向是不開放的

    ,故一般人對禪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禪堂的建筑通常長有六丈至十丈、寬四丈至八丈不等

    ,不過依參禪人數的多寡(有時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
    。也有供給短期精進禪坐的禪堂
    ,或是只容一個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遠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場所

    禪堂的大小

    、簡陋與否、地點的遠近
    ,在禪者的心目中是沒有分別的
    ,因一入禪境,三千世界的寬廣就在當下
    。自古以來
    ,多少的禪者在禪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見自我的本性
    ,而成為一代人天師范
    ,「禪堂」之功實不可沒。

    禪堂設備就像我們現在講演的地方不設窗戶

    ,是封閉式的
    ,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講堂有好的冷氣及通風設備
    。禪
    ,是向自我內心追求,不向外求的
    ,故禪堂不設窗戶
    ,主要是讓參禪的人,能集中心念
    ,不要隨著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別妄念
    ,否則就失去參禪的意義了。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

    ,曾面壁的河南嵩山
    ,有一座少林寺,據聞過去其山門只能進去不能出來
    ,除非你的功夫能躍過那四周的高墻
    ,否則不能走出山門。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能夠跳越出此高墻
    ,出了山門才不會丟了少林寺的顏面
    ,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樣的
    ,禪堂的四周雖非高墻
    ,但卻封閉,主要是不讓外界的污染
    、妄想
    、煩惱帶到禪堂里來
    。禪師們一再要警誡初學者,一進禪堂就要將外面的
    、過去的一切放在禪堂外
    ,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禪堂通常有兩個門

    ,正門寫著「正法眼藏」
    ,后門通稱方便門,是供禪者盥洗
    、方便之用
    。打坐時要將禪門的簾子放下來,簾子一放下
    ,就不可以進出
    、走動,或有音聲
    ,尤其是止靜的板一敲
    ,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靜下來,在寂靜的氣氛下
    ,你會感受到禪的氣息

    今天要和各位介紹的是「禪堂的生活與清規(guī)」,我分四點來說明:

    一.禪宗的法物與道場 

    在禪門

    ,每個參禪的人
    ,擁有的物質要越少越好,少到什么程度
    ?依現在的斤兩來計算
    ,所謂「衣單兩斤半,隨身十八物」
    ,因為一個人東西越少
    ,欲望就越少;東西越多
    ,帶給我們的困擾
    、煩惱也就越多。比方說
    ,像我們出家人
    ,衣服只有這一件,早上起來這一件
    、會客也是這一件
    、現在站在這里和各位講話也是這件。然社會上的人士
    ,如一位小姐
    ,今天要出門了
    ,穿旗袍呢?還是穿洋裝
    ?穿紅色的呢
    ?還是黃色、藍色的呢
    ?因為衣服多
    ,她就因不知如何選擇而煩惱。而禪者只有一件衣服長衫
    ,不必選擇也就沒有煩惱

    禪堂里的禪師們,因為使用的物品東西很簡單

    ,所以因物質而起的煩惱也就很少
    ,因為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
    。其實在禪師們用的物質雖少
    ,但他內心中卻擁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

    ,衣單兩斤半
    ,若是外出云游的禪者、云水僧
    ,他可以擁有十八樣的東西
    ,叫「頭陀十八物」:

    1.楊柳枝:我們現在早上刷牙用牙膏

    、牙刷
    ,禪師們是用楊柳枝來刷牙漱口的。用牙膏
    、牙刷
    ,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楊柳枝漱口
    、刷牙
    ,牙齒卻很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儲備三件

    ,一是僧伽黎
    ,又叫大衣、祖衣
    、雜碎衣
    、法衣、二十五條衣
    。二是郁多羅僧
    ,又名上衣
    、七衣、入眾衣
    。三是安陀會
    ,又名中衣、宿衣
    、內衣
    、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禪者走到什么地方

    ,隨時可以把坐具攤開,在上面打坐
    。和前面的三衣
    ,通稱為「三衣一具」。

    4.澡豆:澡豆就是相等于現在所說的肥皂粉

    、肥皂
    。在過去沒有肥皂粉的時代,澡豆是一種清潔劑

    5.缽:是出家人吃飯的用具

    。出家人拿著缽向信徒化緣食物,就稱「托缽乞食」

    6.瓶:是裝水的用具

    7.香爐:香爐不僅是用來燒香、供佛

    ,在各處行腳
    ,山林水邊一炷香,也有驅除蚊蟲的作用

    8.濾水囊:濾水囊就是現在所說的水壺

    、熱水瓶,過去的禪者參訪游學時
    ,有了一個濾水囊
    ,所使用的水,會更加衛(wèi)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來除草,緊急時也可以防止壞人的侵犯

    11.錫杖:出家人拿錫杖是用來防身的

    12.奩:鏡匣子。

    13.鑷子:鑷東西的鑷子。

    14.經書

    、律書

    15.佛像。

    16.菩薩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繩床:有時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濕

    ,幾根繩子從這一棵樹套到那一棵樹上
    ,就可以在上面睡覺了,所以有繩床

    現在我們一般到戶外活動

    、到各處旅行,乃至于登山
    ,都必須裝備齊全
    。這根源可以說是從過去禪師們參訪、云游慢慢承襲下來

    個人用的是頭陀十八物

    ,如團體所居之禪堂,里面最重要的法物
    ,就是鐘板
    、木魚。

    「鐘」

    ,談到禪堂的報鐘
    ,有所謂「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勛祈世界和平
    ,利益報檀那厚德」,實非常有意義

    「板」

    ,寺院的打板,分為一板
    、二板、三板
    、四板
    、五板等。幾年前
    ,法國有兩位漢學家
    ,到我們臺灣來,由高雄師范學院院長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來
    ,就是為了研究為什么寺院的板聲
    ,這里要打一下
    ?那里要打三下?我很榮幸從小就生長在叢林的禪堂里
    ,我告訴他真正的「板」的意義

    古時沒有時鐘,是以「更」來衡量時間

    。一更
    、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
    ,大家都休息了
    ,叫做「開大靜」。打一下「哆
    !」這是一板
    ,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報了以后
    ,打兩下「哆
    !哆!」表示結束
    。到了早晨約三時左右
    ,要到大寮(廚房)去叫醒水頭燒水,飯頭煮飯
    ,打三下「哆
    !哆!哆
    !」
    ,要大寮的人起來準備;約四時左右
    ,打「哆
    !哆!哆哆
    !」四下
    ,這是要全寺大眾起床盥洗,上早殿
    。四板以后
    ,打五板「哆哆哆!哆哆
    !」接報鐘
    。從一板到五板就是這樣輪轉。

    禪堂的鐘板,就是大眾的號令

    ,所謂「龍?zhí)於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必須相當尊重。鐘板的配合有時是「一鐘一板一木魚」
    ,有時是「二板一鐘一木魚」
    ,或者「三板一鐘一木魚」,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U者的生活
    ,不用語意
    ,每天在單純的號令下井然有序。

    、板
    ,是禪門的號令,為什么用木頭做成魚的形態(tài)
    ?尤其是誦經時敲打木魚
    ,佛教重慈悲,為什么要敲打魚頭
    ?不是太殘忍了嗎
    ?魚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靜止不動
    ,眼睛都睜著不休息
    ,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禪者要用功不要懈怠
    。有的甚至在鐘板上面
    ,書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珍惜光陰
    ,時不待人」,時時警惕參禪的人珍惜光陰

    禪堂里最重要的領導者

    ,在佛門稱作「維那」,其座位旁有個小牌子
    ,寫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眾慧命
    ,在汝一人;汝若不顧
    ,罪歸汝身。」就是說在禪堂
    ,大家修行規(guī)矩
    、法則,都靠維那領導
    ,所謂大家的慧命
    ,維那應好好維護,否則執(zhí)行不力
    ,那就是維那的罪過了

    另外,禪堂里還有一樣非常引人關心

    、注意的「香板」
    ,香板分有好多等級──

    1.「警策」香板:是用來勉勵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來巡查坐禪昏沉的人

    3.「監(jiān)香」香板:于禪七時使用

    ,一般是由方丈、首座
    、西堂
    、維那、糾察等執(zhí)行

    4.「清規(guī)」香板:是屬較嚴重者

    ,犯了清規(guī)時,才會請清規(guī)香板來處罰

    除此之外

    ,有的信徒還愛請賜香板(打香板),來消除業(yè)障
    ,為自己增加力量

    「香板」的使用在禪宗流傳時間上并不久。清朝雍正皇帝

    ,非常懷念昔時的國師──玉琳國師
    ,得知揚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國師的弟子
    ,就把他召到朝中
    ,問他的禪功如何?他回答皇帝
    ,他很慚愧
    ,對于禪沒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一代的國師
    ,怎么會有你這么沒有出息的后人?限你在一個禮拜之內開悟
    ?如果在一個禮拜之內不開悟
    ,我這把寶劍就要來殺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以后每天

    ,衛(wèi)士就在禪堂外,擺一擺
    ,搖一搖這口寶劍說道:‘今天是第一天
    !’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

    玉琳國師的弟子苦心想:我這一條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

    。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終于開悟了

    原來

    ,他搶了衛(wèi)士手中的寶劍,把雍正找來對他說:‘究竟是你要我的頭
    ?還是我要你的頭
    ?’雍正一聽,內心很高興
    ,如果不是開悟
    ,誰有這么大的口氣?雍正也是一個禪家
    ,對禪有莫大的期許

    故禪門的禪堂,無論是封閉也好

    、大也好
    、小也好,主要是讓一個有心參禪
    、悟道者
    ,能有個悟處。

    二.禪者的話頭與成就 

    一個參禪的人

    ,總要提起話頭來參
    ,「話頭」,對于學禪的人
    ,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謂「參話頭」,主要就是提起一念

    ,看這一念的開始來自何處
    ?滅向何方
    ?把這一念、這一個話頭緊緊的掌握住
    ,在這話頭回心返照
    、悟達自性
    。參話頭有兩種
    ,一種是有意義語義的話頭;一種是無意義語義的話頭
    ,這種話頭不可以用一般常識解釋
    ,也不可用邏輯推理,因為沒有意義
    ,就不必分別研討
    。有意義的話頭,指我們平常講的──

    ‘狗子有佛性也無

    ?’

    ‘我們無夢無想的時候

    ,主人公何在?’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

    ‘念佛是誰?’

    ‘念佛是我

    ,我又是誰
    ?’

    ‘誰叫我們每天馱個尸體東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

    所謂參話頭就是要一直這樣參下去

    ,問下去--,問到最后
    ,忽然一聲‘噢
    !’迷妄的虛空世界粉碎了,這個時候就愣愣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歉杏X別有一番景象
    ,這就是開悟

    「參話頭」大都是禪師給我們提起,給我們啟示

    ,有時
    ,禪師把話頭提起來了,我們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如龍牙禪師參臨濟禪師時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

    臨濟:‘與我拿禪板來

    。’

    后來龍牙禪師又去參翠微禪師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

    翠微:‘與我拿蒲團來

    !’

    這種答非所問,驢頭不對馬嘴的對話

    ,在禪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
    。又如天臺德韶禪師參凈慧禪師時問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凈慧:‘是曹溪一滴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一般人看到許多不合理,但在禪者的世界

    ,他已把矛盾統(tǒng)一了
    ,把時空調和了,把心物一如了
    ,把一切眾生都一體化了
    ,沒有你我的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傅大士

    ,有一首詩道: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這首偈語若是給現在國文老師看

    ,一定不通,為什么呢
    ?既是空手
    ,那能有鋤頭呢?既是步行
    ,怎么還會騎水牛呢
    ?人從橋上過,怎么會橋流水不流呢
    ?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們常把世界萬有本體和現象之間、你我之間

    ,劃分了界線
    ,宇宙間有了這一界限,會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
    ,甚至千瘡百孔
    。而禪者他能超越對待
    、超越根本與現象,因此
    ,沒有彼此
    、沒有時空、沒有來去
    、沒有動靜
    、沒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
    ,什么都是平等
    ,都是超越的,故無煩無惱
    ,樣樣統(tǒng)一,這就是禪者消遙灑脫的境界
    ,也是禪者隨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靜坐?如何參話頭呢

    ?我們在家里的床上
    、地板上、沙發(fā)上
    ,坐下來把意念集中
    ,把精神統(tǒng)一,這叫參話頭
    。如同貓要捕捉老鼠時
    ,目不轉睛、四腳貼地
    、身毛都豎起來
    ,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參話頭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力

    瑯琊禪師有一女弟子

    ,問瑯琊禪師如何參話頭?瑯琊禪師道:‘你就參一句「隨他去」吧
    !’

    這女弟子聽后

    ,行之不退。有一天
    ,有人告訴她:

    ‘喂

    !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戲、喝酒了
    !’

    ‘隨他去吧

    !’

    又有人跟她講:‘唉呀

    !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東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隨他去吧!’

    如果我們聽了她這樣的回答

    ,一定會替她著急
    ,這種事怎可說隨他去呢?

    有一天

    ,她和丈夫在炸油條
    ,「吱!」一聲響
    ,悟道了
    。她靜靜的離開鍋邊,丈夫叫道:‘喂
    !喂
    !你怎么走開呢?’

    她答道:‘隨他去吧

    !’

    丈夫:‘你是不是瘋了呢

    ?鍋子的油正熱著,怎么能「隨他去」呢
    ?’

    我們看到這位太太不近人情

    ,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隨他去吧
    !」在世間上都能消遙自在了
    。在日常生活中偶而看到兩個人在那交頭接耳,你不必以為他們是在那講你
    ,「隨他去吧
    !」看到別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
    ,「隨他去吧
    !」看到別人有好處,也不必嫉妒
    ,「隨他去吧
    !」假如在行住坐臥中,待人處事上
    ,能好好運用這一句「隨他去
    !」不必參禪悟道,日子也會很好過的。

    三.叢林的制度與清規(guī) 

    叢林的制度是非常民?主

    、平等的
    ,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有管生活的
    、有管禮儀的
    、有管法務的,如:維那為規(guī)矩之綱領
    ;典座為資生之主管
    ,負責調理飲食;香燈負責佛殿的清潔與事務
    ;司水掌民生所需......
    ,因各人根性不一樣,常住會依各人的性向給予安排其職位
    ,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的禪林風范。

    月潭禪師曾云

    ,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夠廣度眾生

    、廣結善緣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弘法度眾

    ,但能維護寺院、保護道場
    ,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眾,又不能保護道場

    ,只知道吃飯
    、睡覺,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峨山禪師也說出家分--

    1.能夠經得起犍錘的棒喝、打罵

    ,受得了委屈打擊
    ,種種苦難,都很堅強
    ,這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

    ,不過對他好
    ,他會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這是中等的出家人

    3.絲毫承受不了委屈

    ,又不知道感恩,只會怨恨
    、不滿足
    ,常常在你對我好,他對我不好的比較下過日子
    ,沒有禪悅
    ,沒有法喜,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實峨山禪師的論僧

    ,不一定是指出家眾,我們的社會
    、國家
    、公司、家庭的每一份子
    ,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衡量
    ,是上等根性?還是中等
    、下等
    ?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
    ;知道對方慈悲
    ,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
    。我們可以用此種方式來測試我們身邊的人
    ,來欣賞眾生的百相。

    禪宗叢林內的一切都很平等的

    ,我們從它各種的名詞可以得知
    ,如--

    住持和尚要請大家吃飯,叫「普請」

    堂主老師要說法開示了

    ,叫「普說」。

    客堂下令要工作勞作了

    ,叫「普坡」

    常住慰勞大眾要吃茶了,叫「普茶」

    加了「普」字

    ,就是大家都平等了
    、都一樣對待了。叢林除此之外
    ,還有「六和敬」的制度
    ,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
    、見和同解
    、身和同住、口和無爭
    、意和同悅
    。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
    、見解上
    、語言上、思想上
    、共住上
    ,都是平等無高下的。

    禪宗不像律宗的戒律那么繁瑣

    ,它的規(guī)矩很簡單且有序
    ,比如有的禪堂標示著參禪之規(guī)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褻瀆三寶

    3.不破壞禪堂團體

    4.不違犯刑事罪行(即殺、盜

    、婬
    、擄)。

    5.不宣說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禪師也有「叢林二十條規(guī)定」:

    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修行以念佛為穩(wěn)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上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zhí)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yǎng)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這些都是禪林一些重要的規(guī)矩與目標。

    四.禪門的生活與修持 

    一個禪者

    ,他的豐姿
    、他的形象,都顯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行
    、住
    、坐、臥之間
    ,所謂「行如風
    、坐如鐘、立如松
    、臥如弓」
    ,走路的時候,如風一樣的迅速無聲,不彎曲直走
    ;坐下來要如鐘一樣的平穩(wěn)
    、莊嚴;站立時
    ,如松樹般的筆直
    ;睡覺時,吉祥式的右脅而臥像個弓
    。有偈語描述禪師們之風范
    ,深得其趣--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后輕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愧佛門作禪僧」

    念佛的音聲如流水一樣,慢慢的誦出

    ;走路像雁子般的成行列隊
    ,整齊劃一;合掌于胸前如捧水般的端正
    ;站立時
    ,頭上好像頂著一盤油,精神飽滿
    。昔時中國宮中的嬪妃
    ,乃至現在的世界小姐、中國小姐
    ,也是頭上頂著東西來訓練其豐姿
    、儀表,禪者們的威儀也是如此的注重

    再說到禪者的走路

    ,都必須瞻前顧后,輕輕移步
    ,看東西時絕不東張西望
    ,只是左右回視的半展眸,其威儀動靜經常保持莊重

    當然也有些不修邊幅的禪者

    ,不為人間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
    ,如:法融禪師
    ,經常是衣衫襤褸、鼻涕掛在嘴邊
    ,提醒他鼻涕要流下來
    ,快擦掉,他還回答:

    ‘我才沒有時間為那個俗漢拭鼻涕哪里

    !’

    有一次

    ,皇帝請他入朝相見
    ,法融禪師拒絕了,并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

    ,不如山丘

     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

    ,豈羨王侯?

     生死無慮

    ,吾復何憂
    。」

    他的意思是說

    ,世間的一切事情難以預料
    ,不像我們禪者山林水邊
    、臥藤底下
    、樹下
    ,拿個石頭當枕頭仍睡得安閑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
    ,我還羨慕什么王侯呢
    ?生死對我而言我都不在意了,還有什么值得我掛慮
    、憂愁的呢

    禪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來形容--

    「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

     吃飯三稱念

    ,過堂五觀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禪者們所擁有的衣物

    ,加起來才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
    ,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
    ,可謂極盡簡樸、惜福
    ,吃飯前,要合掌稱念「供養(yǎng)佛
    、供養(yǎng)法
    、供養(yǎng)僧、供養(yǎng)一切眾生」
    ,吃飯時
    ,要觀想:

    1.計功多少

    ,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

    ,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

    ,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yè)

    ,應受此食

    這些都是禪者法身慧命、辦道修業(yè)而接受供養(yǎng)

    、受食的態(tài)度及修持

    平常我們吃飯,不但要美味可口

    ,還要色香味俱全
    ,好吃的就貪得無厭,不喜歡吃的就極端挑剔揀擇
    。而禪者不因好吃而多吃
    ,也不因不喜歡而不吃,只為了療養(yǎng)色身好用功辦道
    。在他們心中
    ,縱使「終日吃飯也未曾咬著一粒米」的自在無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歸納禪門生活的要點

    ,不外乎--

    1.忍辱(從忍辱中去除無明)

    2.作務(從作務中來培福報)

    3.修福(從修福中增長智能)

    4.感恩(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5.參禪(從參禪中解脫自在)

    有一位曇照禪師,每天逢人都告訴對方:‘快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快樂啊

    !我好快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幸淮尾恍⌒牡舻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幾乎要滅頂
    ,他仍無懼的微笑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堑搅四昀吓P病在床時
    ,每天卻喊著:‘痛苦噢!痛苦噢
    !我好痛苦噢
    !’

    住持和尚聽到后

    ,就對他說道:

    ‘你不能老是這樣的喊痛苦呀!想當年你掉到水里

    ,幾乎滅頂
    ,都不怕,怎么現在老了
    、病了
    ,卻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里去了
    ?’

    曇照:‘你看我這一生

    ,究竟是喊痛苦好呢?還是喊快樂好呢
    ?’

    其實曇照禪師他覺悟的境界

    ,不是喊快樂或喊痛苦來代表,他之所以喊「快樂
    !快樂
    !」是要大家珍惜光陰;所以喊「痛苦
    !痛苦
    !」是要警惕大家生死無常的可怕!

    最后

    ,禪師怎樣修行
    ?我舉一位禪師悟道的經過作一個結束。

    有一位非常護持佛法的老婆婆

    ,供養(yǎng)一位禪師參禪修道
    ,一供養(yǎng)就是二十年。有一天
    ,老婆婆想知道這個禪師的修行如何
    ,就叫她長得非常漂亮的孫女送飯去給禪師,并吩咐孫女
    ,當飯菜送到時
    ,就一把抱住禪師,看禪師說了什么話
    ,回去告訴她

    孫女到禪師的住處,依照祖母的吩咐

    ,將飯菜放下后
    ,就抱住禪師,那位禪師則一動也不動的,冷冷說道:‘枯木倚寒巖
    ,三冬無暖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意思是說

    ,像我這個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樣
    ,在寒崖的地方
    ,經過三冬,我的心好冷
    ,人我之間的是非
    、美色、酒色財氣......都影響不了我
    ,我熱不起來了

    孫女回來把這兩句話告訴了祖母。

    老婆婆一聽

    ,非常失望的說道:‘沒想到我二十年來竟供養(yǎng)了一個自了漢
    !’一氣之下就把禪師趕走,并燒掉了禪師修行的茅屋

    禪師修行不光為自己

    ,一定要像菩薩那樣大慈、大悲
    、大熱忱來對待眾生
    ,不可做了自私的自了漢,故在修持上
    ,我們要--

    1.自我觀照

    ,反求諸己,

    2.自我更新

    ,不斷進化

    3.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4.自我離相

    ,不計勝負。  

    生活處處是道場——一行禪師《與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

    很多朋友常常跟我抱怨工作太累

    ,做不完的事情
    ,加不完的班,客戶刁難
    ,同事勾心斗角
    ,看領導臉色, 工作變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苦差事
    ,甚至很多人討厭上班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


    工作又是我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我們的人生幾乎有一半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謀生手段
    ,對于我們生活幸福與否,至為重要
    ,工作是我們整個生命存在的一種表達


    很多人在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跳槽
    ,換個工作
    ,然而很多時候跳槽并不能解決問題,沒有完美的公司
    ,每個工作都問題
    ,工作中的壓力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沒有辦法在現有的工作中
    ,通過調整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保持一種平靜和諧的精神狀態(tài)呢?

    《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一書中
    ,一行禪師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思路
    。工作不僅僅是辛苦的勞役,也可以是我們表達自己最深心愿的極好方式可以成為我們平和喜悅滋養(yǎng)轉化和療愈的源泉
    ,繁重工作恰好是自我修行的好機會
    。。

    一行禪師在書中告訴我們
    ,辦公室就是修行的極好場所
    。工作中事事都可用來修行,無論你身處什么樣的境遇
    ,遇見什么樣的人
    ,一切都是在訓練你的心性,同時也在影響他人


    在工作中修行正念
    ,我們可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少一份煩躁,多一份從容
    ,一切磨礪都是你修行的助緣


    在本書中,一行禪師將指引你在工作的重壓下磨煉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人格
    ,使自己的工作
    、事業(yè)在平和喜樂中獲得成功。

    翻開本書
    ,跟隨一行禪師的腳步
    ,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平和喜樂地成就事業(yè)


    一、什么是正念

    你或許以為正念修行需不被打擾的時間
    ,需要安靜的空間
    ,而我們每天都很忙,根本就沒有時間
    。事實上正念無時無處不可修
    ,無論你在家還是在萬分忙碌的工作日,都可以是修習的機會
    ,僅僅幾次呼吸便足以發(fā)生正念的能量
    ,把我們帶回當下。所以我們不能說我們沒有時間
    ,不是的
    ,我們有大把時間,意識到這一點尤為重要


    修習正念
    ,能夠回歸當下,放下對過往將來的心念
    、這便是禪修的止
    、我們修持持止便能觀、通過觀我們變能獲得智慧
    ,便能理解他人
    。擁有了理解、慈悲
    、安詳
    、喜悅,我們便全然的安住當下


    當我們與工作
    、同事、朋友
    、家人同在
    ,我們需要學習正念,只有停下來專注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才能夠發(fā)生覺知
    、喜悅和慈悲


    二、 如何在修持正念

    表面上看
    ,我們的工作似乎只是提供產品和服務
    ,你會很自然覺得這就是工作的全部目的,然而在工作中你也產生其他的東西
    ,思想
    ,言語,行為


    一個作家畫家完成一件作品之后
    ,他們會在作品上簽名,在日常生活中你的思想
    ,你的言語和行為也會有你的簽名
    ,如果你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包含了理解慈悲和洞見
    ,這就是一件好的作品


    在工作中我們必須他人協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狀況和情緒
    ,當你帶著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鞓返那榫w精神飽滿,并且內心平和來上班
    ,幫助同事獲得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你關注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工作和服務的質量,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每一個人內心的幸福感


    因此你是作為一個菩薩或者說一群懷著助人心愿的菩薩去上班
    ,幫助同事轉化和克服痛苦給他們的整個工作帶來平和,和諧
    ,幸福
    ,你就在工作中能夠創(chuàng)造快樂和和諧。

    我們需要學習自我接納
    ,整個宇宙的聚合方式就是以這樣的方式
    ,顯現如此美。

    無論從事什么工作
    ,我們都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幫助他人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的工作環(huán)境
    ,一個人可以學而和諧的工作,掃除焦慮和壓力
    ,正念呼吸正念打坐
    ,正念
    ,應是正面行走,這些都有利于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無壓力的工作環(huán)境
    ,釋放壓力
    、愛語、諦聽
    、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產生巨大的意義


    三、 生活中隨處皆可修行

    只要我們保持正念
    ,工作處處可以修行
    ,早餐,出門
    ,路上
    ,甚至上廁所,我們都可以修行正念
    ,擁有喜樂平靜的心情。

    比如早餐:

    很多人早上都很匆忙
    ,上班途中隨便吃點東西
    ,然而早餐不僅僅是為了往肚子里填食物,也是一次享受飲食和滋養(yǎng)自我
    ,以及培養(yǎng)感恩和覺知之心的機會
    。吃早餐時哪怕只是吃一小口,也要顯得從容自由
    ,你可以在這念下去
    ,每一口面包帶著喜悅和自由。早餐在這里你也必須在這里
    ,當下是自我的覺知你依然擁有生命


    記得一位哲學家說, 真正的快樂
    ,是我們能夠欣賞生活中平凡的事物


    生活中每一件事,只要我們用心留意
    ,都會發(fā)展它包含了整個宇宙的信息
    ,都是宇宙的奇跡,學會與他們共同相處
    ,心意相通
    ,便能獲得安樂。

    小結

    正念是一種簡單而神奇的力量
    ,它可以轉化我們生活中一切經歷
    、事件的感受
    ,他可以讓我們的快樂不依賴于外在的人和事,如王陽明所說
    , 本性具足
    ,夫復何求 。

    一行禪師在書中有很多實用而具體的工具
    ,如果用心體會和實踐
    ,能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在當下
    ,把心念帶到當下的一刻
    ,感受事物全然的本質,我們就能發(fā)現平凡事物的神奇
    ,同時也會擁有喜悅和安樂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藝有何區(qū)別

    一直以來,對于茶文化

    ,相較與現在國內更具表演性的所謂“茶道”
    。一向稱中國茶道為“茶藝”,而稱日本茶道為“茶道”
    ,是因為在中國
    ,飲茶,更多功利性
    ,而日本茶道則更樸素一些
    。事實上,日本茶道在很多人看來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一舉一動一絲不茍,跟中國人“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的不重形式重精神的傳統(tǒng)不同
    ,但也正是這樣的一絲不茍,才形成日本獨有的茶“道”

    詳細點說
    ,中國的茶之所以是“茶藝”,因為茶在中國
    ,雖然也形成了一個龐大體系
    ,但這個體系更多體現在“茶”本身,既
    ,茶是一種飲料
    。茶文化說穿了,更多的是怎樣種好茶怎樣讓茶泡得更好喝
    ,如此而已
    。然而在日本
    ,茶才真正上升到一個文化的層面,追求一種精神
    。喝茶
    ,在中國,只是喝茶
    ,最多也只是一種風雅的點綴
    ,而在日本,喝茶
    ,是一個審美過程
    ,是在追求一種境界。
    這也許是因為
    ,茶在中國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物品
    ,是做藥用的,而且相當普遍
    。在日本
    ,茶原本是一種奢侈品,是遣唐使從中國帶來的貴重禮物
    。因此
    ,飲茶在日本一開始并不像中國這樣普遍,畢竟不是普通人可以隨意獲得的
    。這也形成了中國與日本在對待飲茶上不同的態(tài)度。不過
    ,當茶葉的藥用為日本人所認識
    ,茶葉的種植在日本開始普及而飲茶也開始在日本盛行的時候,日本也曾經歷過與中國一樣
    ,將飲茶作為一種娛樂的時代
    ,室町時代。此時
    ,大宋的“斗茶”之風傳入日本
    ,特別是武士階層更是把“斗茶”作為炫耀財富的手段。在這時期
    ,日本還沒有茶道
    ,更談不上什么茶文化,因為此時的喝茶跟中國一樣僅僅只是喝茶而已
    ,斗茶
    ,也不過是在比茶的優(yōu)劣比財富的多少。甚至連中國茶藝的風雅的點綴的作用都沒有

    日本茶道的真正形成
    ,應該感謝兩個人——能阿彌和村田珠光
    。能阿彌是室町時代幕府將軍的文化侍從,正是因為他的作用促使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將宗教入茶道
    ,使日本的茶道真正走上“茶道”之路
    。一掃當時斗茶的奢靡之風。而村田珠光更是被日本人稱為日本茶祖
    。他師從一休和尚
    ,將佛教中的禪宗思想融入茶道之中,從禪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中
    ,開創(chuàng)茶禪一味的道路。正是因為村田珠光的茶禪一味
    ,日本茶文化走上與中國茶文化截然不同的道路
    ,走上真正的“文化”之路。而中國的茶文化
    ,依舊停留在娛樂
    ,停留在文人墨客風雅的點綴階段。村田珠光的茶禪一味
    ,追求的是對自然的尊崇對樸素的尊崇
    ,追求的是擺脫欲望的糾纏以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
    在村田珠光之后
    ,日本的茶文化在千利休的帶領下
    ,進一步向精神世界進發(fā),將茶道煩瑣的步驟儀式大大簡化
    ,使茶道進一步擺脫物質形式的束縛
    ,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千利休所創(chuàng)的“利休流草庵風茶法”風靡全日本
    ,他在民間的威望甚至威脅到當政者豐臣秀吉的權威
    ,被豐臣秀吉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切腹自殺。他死后
    ,他的后人發(fā)揚他的茶風
    ,創(chuàng)“表千家”、“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等數以千計的茶道流派

    而表千家、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傳承至今成為當代日本茶道最有勢力的茶道流派
    ,而其領袖“家元”更是茶道界最具權威的茶道宗師。
    日本茶人招待一次客人品茶
    ,少的要準備幾個月
    ,多的
    ,甚至有準備幾年時間的。每一次茶會
    ,都是以全部心力來準備的
    ,一絲不茍,即使是茶室門口小徑踏腳的石頭都要細心擦拭灰塵
    。而來參加茶會的人也同樣本著“一期一會”的心態(tài)
    ,把這次茶會看成畢生僅有的一次,全身心的去體會茶會主人的虔誠用心
    ,一花一木
    ,一水一食都全神貫注的去品味,從主人在茶室所掛的字畫所選的插花
    ,主人添碳的每一個動作
    ,主人所選用的茶食……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能忽視。拋卻在茶室之外的“塵世”的一切束縛
    ,全心全意品這一壺茶

    正是這樣的對待飲茶的態(tài)度,形成這樣的日本茶道
    ,形成完全不同于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藝”的日本“茶道”。
    還記得前年
    ,日本茶道“丹月流”的“家元”來杭州做茶文化交流的時候
    ,品味丹下明月老師一心虔敬泡的抹茶,看著她泡茶時眼中心里絲毫沒有外物的態(tài)度
    ,才真正體會什么是日本茶道“清
    、靜、和
    、寂”的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61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云南白族三道茶介紹
    云南白族三道茶去過云南的人都會聽說白族的三道茶,而較為正宗的三道茶
    ,則需要深入云南大理
    ,去白族聚居的鄉(xiāng)鎮(zhèn),才能體會到
    幾種在夏天祛濕的飲茶方法(堅決不冷飲)
    夏季雨量充沛
    ,南方地區(qū)天氣比較潮濕,所以人們比較容易濕氣重
    ,尤其容易得濕熱證或形成濕熱體質
    ,如面色稍帶污垢、食欲容易不佳
    、精神容易倦怠
    、頭身困重等。此時不妨試試夏天祛濕茶配方
    。1
    懷孕能喝綠茶嗎
    懷孕能喝綠茶嗎孕婦可以喝點淡淡的綠茶
    ,不宜過濃
    ,適量就好,孕婦還是要謹慎為好
    。孕婦喝什么茶好:1
    、薄荷茶;薄荷茶是一種應對孕婦過激妊娠反應而專門制作的準媽媽保健茶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茶盤一般用來放置茶杯茶壺的東西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
    明代官窯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
    ,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
    。如在景德鎮(zhèn)設御器廠
    ,也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特派廠官
    ,經費出自地方
    ,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玫瑰花本身含有花青素
    ,水泡過之后花是會變白
    ,但是玫瑰花茶泡了較長時間以后才會變白的,不可能一泡就變白
    。如果一泡就變白
    ,有可能是買到了假貨。玫瑰花茶的沖泡方法:1
    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
    冬天
    ,天寒地凍、萬物蟄伏
    、寒邪襲人
    ,人體生理功能減退,中醫(y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tài)”,那么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呢
    ?1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轉天安門累了吧?逛大柵欄乏了吧?那就老舍茶館坐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