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宮廷茶具還原茶之盛事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從器具得如此中國飲茶之風源遠流長
,茶從最初
神農(nóng)嘗百草的藥飲傳說逐步演變?yōu)樯鐣麟A層民眾日常生活的“開門七件事”之一
,飲料中能與酒抗衡者
,唯茶耳
。魏晉風流之際
,人們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追求茶之水質(zhì)
、器具
、禮儀等,茶事更逐漸成為有心人精神層面的樂享
。唐時陸羽著《茶經(jīng)》
,為千年之后的我們見證了唐代飲茶之盛事。然而唐風已遠
,千年以前的茶事與現(xiàn)今差距甚大
,單憑文字記載,頗有讓今人抓耳撓腮
,難以理解之處
。
法門寺地宮出土唐室茶具重塑茶事想象

公元873年,曾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已在“國有九破”
、“民有八苦”之中風雨飄搖
。窮奢極欲的唐懿宗剛剛?cè)ナ溃沧诘谖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年僅十二歲的“五哥”被宦官迎立為唐僖宗
。次年初,少年天子在送還佛骨時
,敕令封閉唐皇室供佛的法門寺地宮之門
,佛骨舍利與數(shù)千件供佛珍寶被埋于地下。越明年
,席卷天下的黃巢起義便如暴風驟雨般襲來
。古都長安,毀于唐末戰(zhàn)火
,每三十年迎送一次的佛骨地宮再無開啟之日
,法門寺珍寶,千年來不為人知
。直至公元1987年
,政府欲撥款重修法門寺
,在塔基清理時方發(fā)現(xiàn)了被石函封閉的地宮。
這批珍寶中現(xiàn)世了許多罕見的唐代藝術(shù)珍品
,亦解開不少千年之謎
,其中成套的唐代宮廷茶具,重塑了人們關(guān)于唐代茶事的想象
,與陸羽所載的民間茶具相映成趣。在人們一般印象中
,飲茶器具多以陶瓷為主
,陸羽所言民間茶具多用竹、木
、銅
、鐵、瓷器
,亦著重提到茶盞所用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
,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
、“邢瓷類雪
,越瓷類冰”、“邢瓷白而茶色丹
,越瓷青而茶色綠”三點品評白瓷在審美上不如青瓷
。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批宮廷茶具卻以貴重閃耀的金銀器為主,茶盞更是頗為少見的琉璃器
,時價貴比黃金
,凸顯了皇室尊貴與奢靡。據(jù)地宮中《金銀寶器衣物帳石碑》記載有“琉璃缽子一枚
,玻璃茶碗托子一副
,玻璃碟子十一枚”,這個玻璃茶碗托子呈淡黃色
,素面無任何裝飾
,晶瑩透明,其形為高足茶托與茶盞
,這種造型一直沿用至今
。金銀器則包括烘焙器、碾羅器
、烹煮器
、飲茶器、貯藏器等成套茶具
,茶碾子和茶羅等器物上均有“五哥”的劃文
,可見是唐僖宗本人的御用之物
。隋唐胡風興盛,與西域交通頻繁
,宮廷貴族盛行使用金銀器皿
,亦是受到了波斯影響。唐宮廷的金銀器在器形及紋飾鏨制上均借鑒吸收了大量來自印度
、波斯的風格
。
“茶不厭精,炙不厭細”的唐代茶風
唐代飲茶方式與現(xiàn)今大有不同
,今人讀陸羽《茶經(jīng)》中的煎茶法
,對所用器具及方法多有不明,現(xiàn)以文物器具與記載對照相應
,已能大致還原唐代煎茶方式
。唐有散茶、餅茶
、末茶
,宮廷盛行餅茶,但都需將固形茶碾成碎末
。碾碎之前先行備茶
,即以竹夾子夾取茶餅置于炭火上烘焙,去其水氣
。待茶餅涼后
,用茶碾子碾成茶末。唐人有詩稱碾茶為:“圭璧相疊壓
,積芳莫能加
,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狈ㄩT寺出土的鎏金壺門座茶碾子,其上為純銀渦軸碾輪
,鏨鎏金蓮花及流云紋
,其渦輪圓形有孔,好似玉璧
,孔中插一軸桿;而長條形的碾槽則如玉圭
,碾輪疊壓碾槽,恰為“圭璧相疊壓”之景
。飲茶至宋代發(fā)展為直接注水點飲
,則需更細更勻的茶末,誕生出能磨更細目數(shù)的茶磨,此種茶碾形制遂告失傳
。除宮廷雅好外
,唐代茶風大盛亦得益于寺廟僧院,修禪僧人取其提神醒腦
,能去除睡魔
,以利于坐禪修行,清心靜氣
。從唐代末茶發(fā)展而來的宋代點茶
,經(jīng)由禪僧傳入日本,其飲用形式經(jīng)日本抹茶道傳承下來
,至今仍存唐宋遺韻
。
碾好的茶末經(jīng)茶羅進一步篩細篩勻,置于盒中
。然后以釜煮水。唐人在煮水煎茶時
,會加鹽
,也可加入其他香料
。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精美絕倫的銀鹽臺,用以盛放鹽及香料
。該摩羯紋蕾紐三足銀鹽臺整體取蓮花造型,由蓋
、臺盤和足架構(gòu)成
。足架以銀線制成,上與銀盤相接
,中有摩羯魚兩尾和蓮捧寶珠兩顆
。盤面為蓮花座,座中蓮蓬處陷入
,可用以盛鹽
,鹽蓋為拱形倒置荷葉,葉沿卷曲
。上飾鎏金摩羯紋
,摩羯是印度傳說中的神獸,長鼻利齒
、魚身魚尾
,隨佛教傳入中國,唐以后融入龍首形象
,又稱“魚龍紋”
。荷葉蓋頂有蓮花苞形紐,紐中空,可以拆卸
,分為上下兩半
,可開合,用以盛放椒粉等其他香料
。待水一沸后
,加鹽;二沸后,舀出一瓢沸水擱置一旁
,用竹筷在水中蕩出漩渦
,將茶末對準湯心投入;三沸后,將二沸取出之水倒入止沸
,以培育茗沫
。其湯花薄者曰沫,厚者稱餑
,輕者云花
。然后分茶至諸茶盞中,沫餑均勻
,可飲之
。
現(xiàn)代多元茶藝難覓唐時遺風
多元化發(fā)展,一向是中國歷史運行的獨特軌跡
。每當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出現(xiàn)
,舊有的東西往往如雨打風吹去般消散,難覓蹤跡
。元明以后
,中國炒茶工藝成熟,逐漸流行以沸水直接沖泡條狀散茶
,取其香氣和原始滋味
,唐宋盛行的煎茶、點茶迅速退出了人們的記憶
。加之中國幅員遼闊
,不同地域的氣候、物種
、風俗千差萬別
,在時間和空間上,中國茶事都發(fā)展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面貌
。今之云南普洱
、安化
黑茶還帶有唐代餅茶之余韻;而客家人之擂茶,以擂缽將
茶葉搗成粉末
,加入花生
、芝麻
、生姜、炒米等饗物研碎
,以沸水沖飲
,細鹽調(diào)味,仍隱約傳承著唐時的飲茶風貌
。
鎏金摩羯魚
三足架銀鹽臺
整體取蓮花造型
,由蓋、臺盤和足架構(gòu)成
,上飾鎏金摩羯紋
。
鎏金伎樂紋調(diào)達子
這件鎏金調(diào)達子紋飾圖像,精美異常
。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樂
、舞蹈的伎樂。其余部分裝飾著繁復的蔓草紋和團花圖案
,這種卷曲的“S”形蔓草圖案
,因為盛行于唐代,也被稱為“唐草”
。對后世和日本的裝飾風格起著非常大的影響
。
鎏金壺門座茶碾子
唐代是尚馬的朝代,馬的形象無處不在
。而象征天氣、乾坤
、身披彩云的龍馬形象在皇室用品頻頻出現(xiàn)
。《尚書》載:“
伏羲王天下
,龍馬出河
。”這種紋樣在漢唐兩代較為常見
,也反映了這兩代恢弘包容的時代特點
。
素面琉璃茶盞茶托
這 件 是 我 國 比 較 早 期 的 琉璃 工 藝 制 品 。 它 的 發(fā) 現(xiàn) 也從 另 一 個 側(cè) 面 說 明
, 在 講究 茶 文 化 的 唐 代
, 玻 璃 器皿 是 昂 貴 和 實 用 的 茶 具 ,并 不 像 今 天 這 樣 大 眾
, 人們 隨 手 就 能 拿 起 一 個 玻 璃杯沖茶倒水
。
唐朝人怎樣喝茶?有哪些文化?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為備器
、鑒賞茶餅
、炙茶、碾茶
、篩茶
、候湯、投鹽
、舀湯
、置茶兌湯、分茶
、敬茶
、聞茶、觀色
、品茶
、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
唐代飲茶詩中最聞名的要算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所論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焙攘似咄氩杈湍茏兂缮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文士茶道分為備器、凈手
、焚香
、禮拜、賞茶鑒茶
、鑒水
、烹茶
、聞茶、觀色
、謝茶等
。受邀參加茶會的文士用彈琴、吹笛
、舞劍烘托茶會氣氛和答謝主人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實唐代佛門禪茶已經(jīng)非常興旺
。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
,吃了什么藥能這么長壽? 老僧說沒吃什么藥
,唯一的嗜好是飲茶
。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
、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shù)
。茶道程序繁多,分為禮佛
、凈手
、焚香、備器
、放鹽
、置料、投茶
、煮茶
、分茶、敬茶
、聞茶
、吃茶
、謝茶等
。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
、棗
、橘皮、茱萸
、薄荷等熬成粥吃
,在唐代已經(jīng)非常流行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
、發(fā)展相關(guān)
。唐朝疆域廣闊
,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
、文化中心
,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fā)展
,科舉制度
,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
,禁酒有關(guān)
。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
、茶道思想
,及其所著《茶經(jīng)》,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恫杞?jīng)》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zhì)和藝術(shù)思想滲透其中
,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chǔ)
。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
、文人為主的茶文化
,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xiàn)
,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
。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并講究色香味的統(tǒng)一。到南宋初年
,又出現(xiàn)泡茶法
,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
。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致的
,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shù)是著名文人
,加快了茶與相關(guān)藝術(shù)融為一體的過程
。像徐鉉、王禹
、林通
、范仲淹、歐陽修
、王安石
、蘇軾
、蘇轍、黃庭堅
、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
,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
,畫家有茶畫
。這使茶文化的內(nèi)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
、藝術(shù)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guān)連部分
。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紹
飲茶在盛唐時期出現(xiàn)了空前的盛況,王公朝士
,無不飲者
,窮日盡夜,殆成風俗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紹
,一起來看看。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紹 茶是中國的?國飲?
,也是世界三大軟飲料之一
。據(jù)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
,后變?yōu)樯~煮飲
,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法。唐時飲茶開始由粗放走向精工
,尤以集歷代茶藝精華
、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藝專著的陸羽為杰出代表。陸羽在總結(jié)前人飲茶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
,通過親身體驗
,提出了煮茶的理論并付諸實踐,開創(chuàng)了飲茶新風尚
,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
。唐皇宮每年4月也舉辦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門寺地宮1987年出土的13件金銀茶器
,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
?自從陸羽生人間
,人間相學事新茶
。?中唐時,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使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
,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恫杞?jīng)》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nèi)容,探討了飲茶藝術(shù)
,把儒
、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
,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現(xiàn)大量茶書、茶詩
,有《茶述》
、《煎茶水記》、《采茶記》
、《十六湯品》等
。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guān),因茶有提神益思
,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
,制定茶禮
、設茶堂、選茶頭
,專呈茶事活動
。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
、文人茶道
。《茶經(jīng)》是個里程碑
。干百年來
,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jīng)》誕生后
,茶才大行其道
,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唐時期?茶道?的出現(xiàn)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
,還是一種境界
,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
唐代的茶文化起源 李白詩云:?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饈值萬錢?
,他告訴了我們,好酒配好樽
、美食配好器才能相得益彰
。同樣的
,?茶?與?瓷?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 兩者之間其實就是文化與器用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發(fā)展
。茶文化?興于唐
,盛于宋?幾乎成為行內(nèi)共識,作為茶文化歷史發(fā)展中的最重要載體
,茶具在唐代得到了飛躍的發(fā)展
,可以說,唐代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的發(fā)源時期
,同時也是瓷器從純粹的?器用?走向?審美?的蛻變起點
。
唐代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不同
中國先民喝茶的起緣可以追溯到漢代,有關(guān)茶具的文字記載
,最早見之于西漢王褒的《僮約》
,其中有?烹茶盡具?的文字。長沙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貯茶器具?貫 筒?
,也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
,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
。雖然出現(xiàn)的時間很長,但在唐代以前
,先民們喝茶也只不過是將鮮葉投入水中做 羹飲
,用飯碗、酒爵之類的器皿代用即可
,對于茶具并不講究
。
自唐代開始,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江南地區(qū)茶葉種植面積擴大
,茶葉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茶葉消費也與日俱增
。茶葉消費推動了茶器的生產(chǎn)和發(fā)展
,并出現(xiàn)了專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長沙窯唐代青釉瓷碗
,碗內(nèi)底有一?茶?字
,陜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壺,上有?老尋家茶社瓶七月一日買?
,茶具的設置因茶事的興盛而日漸完善
。
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zhì)地
,注意因茶擇具。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
,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
。這些器具陸羽曾在 《茶經(jīng)?四之器》中作了詳盡記述,其中包括了風爐
、笤
、炭撾、竹夾
、紙囊
、碾、羅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
。除此之外
,唐代封演編撰的小說集《封氏聞見記》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
,投錢取飲
。?這證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見唐代飲茶的興盛之況
。
禁酒令和《茶經(jīng)》促進了飲茶風尚
唐朝時期國力強盛
,大膽開放,人民生活富裕充足
,這些都給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并將其提升到了藝術(shù)的層面。
當時
,唐統(tǒng)一全國后國力強盛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快速發(fā)展。茶樹種植面積大增
,茶葉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
,政府因此將茶作為征稅對象,還在顧渚設立貢茶院
,專門派人加工 貢茶
。而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大大加強了南北貿(mào)易,茶葉生產(chǎn)與貿(mào)易消費大大增加
。政府?禁酒令?的實施使酒的價格變得昂貴
,人們轉(zhuǎn)而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尚的傳播
。
并且茶事過程要表現(xiàn)中庸之道
,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為此文人逸士
、僧侶道人皆喜歡飲茶
,并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價值 觀念融入其中。著名文學家陸龜蒙喜愛品茶
,隱居甫里時
,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稅用以品鑒,還因此編寫出《品第書》
。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
,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對 后世茶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根本性的影響
。
在中國飲茶活動的興起和廣為流布的唐朝
,中日之間各種交流十分頻繁,入唐禮佛求法的日僧絡繹不絕
。他們 入鄉(xiāng)隨俗
,耳濡目染,寺院里茶煙茶鼓茶湯融入了他們參禪悟道的生活
,切身感受著?茶煙裊裊籠禪榻?的中國飲茶文化
。在他們學成歸國以后,大力傳播茶文化
, 中國唐代的飲茶法和陶瓷茶器也隨之傳入日本
,催生了日本平安時代的飲茶風尚和陶瓷茶器文化,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發(fā)展的基礎(chǔ)
,影響持續(xù)至今
。
佼佼者是越窯青瓷碗和邢窯白瓷碗
1987 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
,做工精細
,造型優(yōu)美,質(zhì)地細膩
,佼佼者就是越窯青瓷碗和邢窯白瓷碗
,堪稱是茶器中的國寶,集中表現(xiàn)了唐代 茶器的興盛
。事實上
,唐代的茶具從質(zhì)地看,可分為金銀瓷石玻璃等多種
,甚至出現(xiàn)了以器具質(zhì)地為茶湯命名的講究
,金銀為器的稱為?富貴湯?,琢玉為器的稱為 ?碧秀湯?
,瓷器飲茶稱為?壓一湯?
,其中以瓷器茶器最為盛行
。
在唐代,茶盞的
,為時人所常用
。特別是邢窯白瓷碗,然而陸羽認為越窯茶碗最 好
,最適合飲茶
。他認為:?碗,越州上
,鼎州次
,婺州次
,岳州次
,壽州、洪州次
。越州瓷
、岳瓷皆青,青則益茶
。茶做白紅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 瓷黃
,茶色紫;洪州瓷褐
,茶色黑;悉不宜茶。?
陸羽在書中還曾為我們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標準
,即?口唇不卷
,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
。唐代半 升約為我們現(xiàn)在的270毫升
。除了越窯和邢窯茶器,值得一提的還有湖南岳州窯
。岳州窯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燒制青瓷聞名
,晚唐在其影響下出現(xiàn)了燒制釉下紅 綠彩瓷器的長沙窯,主要以出口中東地區(qū)為主
。
飲茶方式有煮茶和煎茶
、庵茶
唐代,尤其是陸羽的《茶經(jīng)》問世之前人們的飲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
,它的大概步驟是這樣的:把茶葉(主要是茶餅)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