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2)[Badong] 郡名。東漢置。
治所在今重慶奉節(jié)東部,地控三峽之險?!锻┚洝罚骸鞍蜄|別有真名茶,煎飲令人不眠。”
(本文來源:中國茶葉大辭典)1.采花毛尖
"綠珠"牌采花毛尖茶,產于五峰縣采花鄉(xiāng),五峰縣綠珠采花毛尖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經銷的名牌產品和綠色食品,年產值1000多萬元。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細秀勻直顯毫,色澤翠綠油潤,香氣高而持久,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
2.龍峰茶
"龍峰"牌龍峰茶產于鄂西北竹溪縣龍王埡茶場,該場是竹溪縣茶葉支柱產業(yè)的龍頭企業(yè),利稅大戶。其茶葉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緊結壯實顯鋒苗,色澤翠綠,清香持久,湯色嫩綠明亮,滋味濃醇爽口,葉底嫩綠勻齊。
3.松針茶
綠生牌松針茶產于部西北高香綠茶區(qū)的??悼h,是保康縣茶葉辦公室和綠生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經銷的名牌產品。年產值1000多萬元。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細圓直,鋒苗挺秀,似松針狀,色澤翠綠,香氣鮮嫩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葉底嫩勻明亮。
4.松峰茶
"松峰"牌松峰茶產于歷史悠久的鄂南羊樓洞茶場,先后多次被評為農業(yè)部和湖北省優(yōu)質產品,1995年榮獲全國第二屆農業(yè)博覽會金獎產品。榮獲99年第四屆中國國際農業(yè)博覽會國家名牌產品。品質特點:外形緊細勻齊,色澤翠綠油潤,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碧綠明亮,葉底嫩綠勻整。
5.峽州碧峰
"平湖"牌峽州碧峰茶產于西陵峽以北的半高山地段,是宜昌縣太平溪茶葉公司生產和經銷的名牌產品。其特點是:條形緊秀、色澤翠綠、香高持久、湯色綠亮、滋味鮮爽、葉底勻齊。
6.恩施富硒茶
恩施富硒茶產于著名的鄂西南武陵山茶區(qū),綠林翠峰、伍臺綠針、霧洞綠峰是恩施富硒茶的佼佼者。綠林翠峰茶由鶴峰縣綠林茶場生產;伍臺綠針由宣恩縣伍家臺貢茶總廠生產;霧洞綠峰由利川市霧調茶廠生產。
7.鄧村綠茶
"鄧村"牌鄧村綠茶由海拔800余米的宜昌縣鄧村茶業(yè)公司和宜昌縣國營鄧村茶場聯(lián)合生產和經銷,是典型的高山云霧茶,年產值2000多萬元。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細重實,色澤翠綠油潤,香氣粟香持久,滋味鮮爽回甘,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勻齊。
8.天堂云霧茶
"長沖"牌天堂云霧茶產于大別山南麓的英山縣國營長沖茶場。按不同鮮葉嫩度和加工方法,分成三個品級,即:春筍、春蕊、春茗。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細顯毫,翠綠光潤,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明亮。
9.水鏡茗芽
"水鏡"牌水鏡茗芽茶產于鄂西北高香綠茶區(qū)水鏡故居的南漳縣,是湖北水鏡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和經銷的高品位名茶。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細圓挺直帶毫,色澤翠綠,清香持久,滋味鮮醇爽口,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綠整齊。
10.歸真茶
"歸真"牌歸真茶由湖北歸真茶業(yè)集團公司生產,主要包括歸真紅茶、綠茶、花茶、減肥茶、袋泡茶、茶水、茶食品等系列產品。現(xiàn)有九家控股公司:湖北歸真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土畜湖北茶麻進出口公司、湖北歸真飲品廠、湖北省漢口茶廠、湖北豐源公司、湖北歸真五峰、隨州、英山、宜都宜紅茶業(yè)有限公司等。公司研制出的歸真茶水、茶粉,已獲得國家專利。1998年在杭州、武漢國際食品博覽會上均被評為金獎。
擴展資料:
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制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fā)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fā)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后的事。發(fā)現(xiàn)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飲茶始于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jù)品種和制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jù)季節(jié)采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參考資料:茶葉-百度百科
1. 初中 語文 課文 《三峽》原文及翻譯 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yǎn )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áng)?!?/p>
翻譯:在三峽的七百里之間,兩岸山連著山,沒有一點空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天空和太陽。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
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大約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各種景物。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飛瀉沖蕩下來。
水清,樹榮,山高,草茂,實在有很多樂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樹林山澗一片寂靜。
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鳴,叫聲連續(xù)不斷,聲音非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自 / 三 峽 七 百 里 中 , 兩 岸 / 連 山 , 略 無 / 闕quē 處 。 重chóng 巖 / 疊 嶂zhàng , 隱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見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絕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時 / 朝 發(fā)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間jiān / 千 二 百 里 , 雖 / 乘 奔bēn 御 風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時 , 則 / 素 湍tuān / 綠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絕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懸 泉 / 瀑 布 , 飛 漱shù / 其 間 。 清 / 榮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澗 肅 , 常 有 / 高 猿 長 嘯 , 屬zhǔ / 引 凄 異 , 空 谷 / 傳 響 , 哀 轉 / 久 絕 。 故 / 漁 者 歌 曰 : “ 巴 東 三 峽 巫 峽 長cháng , 猿 鳴 三 聲 淚 沾 裳/。
” 【三峽】: 選自《水經注疏》。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
酈道元(466或472—527),范陽涿(zhuō)縣(現(xiàn)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xiàn)象,撰《水經注》。
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址、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七百里】:約合現(xiàn)在二百公里。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略無,毫無。闕,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東。 【江陵】:即現(xiàn)在湖北江陵。
【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 【飛漱(shù)】:飛瀉沖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zhǔ)引】:接連不斷。
屬:連接。引,延長。
【巴東】現(xiàn)在重慶東部云陽、奉節(jié)、巫山一帶?!竟沤癞惲x詞】1、或王命急宣(或 古義:如有 ) (或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 (至于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雖乘奔御風 (雖 古義:即使 ) (雖 今義:雖然)【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停止)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缺少)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婉轉發(fā)生)【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④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兩岸連山:省略句,省略定語“三峽”。2.重巖疊嶂:省略句,省略主語“兩岸”。
【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即使騎著奔馳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譯:到了夏天江水暴漲,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 4、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望采納,謝謝~。
2. 《三峽》初2課文全篇翻譯 從三峽全長七百里中看,兩岸山都是相連的,沒有中斷的地方.山嶺重重疊疊,連綿不斷,把太陽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絕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漲滿上山岡的時候,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詔書急需傳達,那么,從白帝到江凌,雖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發(fā),晚上便到,即使乘飛奔的馬,駕者烈嘩處糕肺蕹鍍革僧宮吉風也沒這樣快.
每當春冬的時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綠的深譚,回旋著清波,倒影著兩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怪的柏樹,懸崖上流下的瀑布,飛花四濺,在山峰和樹林之間飛濺,水清、樹榮、高山、草盛,確有許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樹林蕭瑟冷靜,山澗寂靜,猿猴啼啼的長叫,持續(xù)有很久,凄慘的聲音異常,在山谷久久回蕩,所以打漁的人說:"巴東三峽巫峽最長,聽見猿聲后,眼淚沾濕了衣服.
3. 三峽 七年級上語文文言文的翻譯 在三峽的七百里之間,兩岸山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
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大約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各種景物的倒影。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飛瀉沖蕩下來。
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樂趣。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樹林山澗一片寂靜。
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鳴,叫聲連續(xù)不斷,聲音非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劃分朗讀節(jié)奏】 名字:“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重chóng巖/疊嶂zhàng,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ī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zhāo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jiān/千二百里,雖/乘奔bēn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yǎn/多生怪柏bǎi,懸泉/瀑布,飛漱shù/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cháng,猿鳴三聲淚沾裳/?!?/p>
【注解】 【三峽】:選自《水經注疏》。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
酈道元(466或472—527),范陽涿(zhuō)縣(現(xiàn)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xiàn)象,撰《水經注》。
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址、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七百里】:約合現(xiàn)在二百公里?!咀浴浚哼@里有“在”的意思。
【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
闕,通“缺”?!踞帧浚褐绷⑾衿琳系纳椒濉?/p>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襄】:上。
【沿】:順流而下?!舅荩╯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東?!窘辍浚杭船F(xiàn)在湖北江陵。
【奔】:這里指飛奔的馬?!炯玻╦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净厍濉浚夯匦那宀?。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飛漱(shù)】:飛瀉沖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厩绯酢浚禾靹偳?。
【霜旦】:下霜的早晨。【屬(zhǔ)引】:接連不斷。
屬:連接。引,延長。
【巴東】現(xiàn)在重慶東部云陽、奉節(jié)、巫山一帶?!竟沤癞惲x詞】1、或王命急宣(或古義:如有)(或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至于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雖乘奔御風(雖古義:即使)(雖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消失)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缺口) 【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④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1.兩岸連山:省略句,省略定語“三峽”。2.重巖疊嶂:省略句,省略主語“兩岸”。
【重點語句翻譯】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譯:即使騎著奔馳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實在是有很多趣味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譯:到了夏天江水暴漲,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4、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菊w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
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p>
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
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
寫春冬之景,著“。
4. 初中 語文 課文 《三峽》原文及翻譯 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yǎn )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áng)?!?/p>
翻譯:在三峽的七百里之間,兩岸山連著山,沒有一點空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天空和太陽。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
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大約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各種景物。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飛瀉沖蕩下來。
水清,樹榮,山高,草茂,實在有很多樂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樹林山澗一片寂靜。
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鳴,叫聲連續(xù)不斷,聲音非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自 / 三 峽 七 百 里 中 , 兩 岸 / 連 山 , 略 無 / 闕quē 處 。 重chóng 巖 / 疊 嶂zhàng , 隱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見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絕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時 / 朝 發(fā)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間jiān / 千 二 百 里 , 雖 / 乘 奔bēn 御 風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時 , 則 / 素 湍tuān / 綠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絕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懸 泉 / 瀑 布 , 飛 漱shù / 其 間 。 清 / 榮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澗 肅 , 常 有 / 高 猿 長 嘯 , 屬zhǔ / 引 凄 異 , 空 谷 / 傳 響 , 哀 轉 / 久 絕 。 故 / 漁 者 歌 曰 : “ 巴 東 三 峽 巫 峽 長cháng , 猿 鳴 三 聲 淚 沾 裳/。
” 【三峽】: 選自《水經注疏》。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
酈道元(466或472—527),范陽涿(zhuō)縣(現(xiàn)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xiàn)象,撰《水經注》。
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址、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七百里】:約合現(xiàn)在二百公里。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略無,毫無。闕,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東。 【江陵】:即現(xiàn)在湖北江陵。
【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 【飛漱(shù)】:飛瀉沖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zhǔ)引】:接連不斷。
屬:連接。引,延長。
【巴東】現(xiàn)在重慶東部云陽、奉節(jié)、巫山一帶?!竟沤癞惲x詞】1、或王命急宣(或 古義:如有 ) (或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 (至于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雖乘奔御風 (雖 古義:即使 ) (雖 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停止)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缺少)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婉轉發(fā)生) 【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④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兩岸連山:省略句,省略定語“三峽”。2.重巖疊嶂:省略句,省略主語“兩岸”。
【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即使騎著奔馳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譯:到了夏天江水暴漲,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 4、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望采納,謝謝~。
5. 初二上冊語文第26課三峽課文翻譯 翻譯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瀑布沖蕩在巖石山澗中,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時候,樹林山澗一片清涼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嘯,叫聲不斷,聲音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6. 初二語文三峽翻譯 在三峽七百里當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一點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時候,是看不見太陽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漲,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白天從白帝城出發(fā),晚上到了江陵。中間間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綠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又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在山峰間。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是趣味無窮。
每到天剛晴或剛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長叫,甚是凄涼??帐幍纳焦壤锘芈曣囮?,悲哀的嘯聲久久不消。所以漁夫和船夫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7. 八年級上語文《三峽》的翻譯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xù)不斷,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8. 求初二語文《三峽》課后題和原文翻譯 課后題: 一 背誦全文,并完成下類練習。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2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二 解釋下類詞語。
重巖疊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風 素湍綠潭 絕巘 飛漱 清榮峻茂 三 閱讀下面這首詩,你能說出它和本文的某些聯(lián)系嗎?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翻譯: 從三峽全長七百里中看,兩岸山都是相連的,沒有中斷的地方.山嶺重重疊疊,連綿不斷,把太陽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絕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漲滿上山岡的時候,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詔書急需傳達,那么,從白帝到江凌,雖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發(fā),晚上便到,即使乘飛奔的馬,駕者烈風也沒這樣快. 每當春冬的時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綠的深譚,回旋著清波,倒影著兩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怪的柏樹,懸崖上流下的瀑布,飛花四濺,在山峰和樹林之間飛濺,水清、樹榮、高山、草盛,確有許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樹林蕭瑟冷靜,山澗寂靜,猿猴啼啼的長叫,持續(xù)有很久,凄慘的聲音異常,在山谷久久回蕩,所以打漁的人說:"巴東三峽巫峽最長,聽見猿聲后,眼淚沾濕了衣服。.。
9. 初二文言文 三峽 翻譯. 要簡便的 越簡便越好 譯文: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xù)不斷,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yǎn )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áng)?!?br>翻譯:在三峽的七百里之間,兩岸山連著山,沒有一點空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大約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各種景物。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飛瀉沖蕩下來。水清,樹榮,山高,草茂,實在有很多樂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樹林山澗一片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鳴,叫聲連續(xù)不斷,聲音非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
自 / 三 峽 七 百 里 中 , 兩 岸 / 連 山 , 略 無 / 闕quē 處 。 重chóng 巖 / 疊 嶂zhàng , 隱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見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絕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時 / 朝 發(fā)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間jiān / 千 二 百 里 , 雖 / 乘 奔bēn 御 風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時 , 則 / 素 湍tuān / 綠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絕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懸 泉 / 瀑 布 , 飛 漱shù / 其 間 。 清 / 榮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澗 肅 , 常 有 / 高 猿 長 嘯 , 屬zhǔ / 引 凄 異 , 空 谷 / 傳 響 , 哀 轉 / 久 絕 。 故 / 漁 者 歌 曰 : “ 巴 東 三 峽 巫 峽 長cháng , 猿 鳴 三 聲 淚 沾 裳/。 ”
【三峽】: 選自《水經注疏》。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酈道元(466或472—527),范陽涿(zhuō)縣(現(xiàn)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xiàn)象,撰《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址、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七百里】:約合現(xiàn)在二百公里。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東。
【江陵】:即現(xiàn)在湖北江陵。
【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
【飛漱(shù)】:飛瀉沖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zhǔ)引】:接連不斷。屬:連接。引,延長。
【巴東】現(xiàn)在重慶東部云陽、奉節(jié)、巫山一帶。
【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或 古義:如有 )
(或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
(至于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雖乘奔御風 (雖 古義:即使 )
(雖 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停止)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缺少)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婉轉發(fā)生)
【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④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兩岸連山:省略句,省略定語“三峽”。2.重巖疊嶂:省略句,省略主語“兩岸”。
【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即使騎著奔馳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譯:到了夏天江水暴漲,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
4、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望采納,謝謝~
一、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jù)顯
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
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jù)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fā)明地,例如印度、非
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xiàn)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
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
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
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里現(xiàn)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并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fā)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
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度A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fā)現(xiàn)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xiàn)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fā)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fā)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fā)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云南說: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fā)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
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
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jù)。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若能夠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fā)
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fā)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fā)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fā)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
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xiàn)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fā)現(xiàn)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
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
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
最恰當?shù)牧恕?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
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
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fā)現(xiàn)和
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qū)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發(fā)現(xiàn),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
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后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
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發(fā)現(xiàn)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
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fā)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jù),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
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xiàn)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qū)198處發(fā)現(xiàn)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
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qū),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shù)千畝。所以自古至今,
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fā)現(xiàn)的野
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fā),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
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jù),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fā)現(xiàn)的
山茶屬有100多種,云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qū)集中,
即表明該地區(qū)是這一植物區(qū)系的發(fā)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就是山茶屬植物的
發(fā)源中心,當屬茶的發(fā)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qū)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qū)和小氣候區(qū),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
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fā)展
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
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tǒng)發(fā)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于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qū),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
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qū)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yè)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fā)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
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yè),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
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yè),最初孕育、發(fā)生和發(fā)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yè)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
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fā)展為業(yè)的。這一說法,已為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jù)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茶區(qū),并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于巴蜀茶業(yè)在我國早期茶業(yè)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
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xiàn)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xiàn)了如"武陽"一類
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
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成為茶業(yè)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tǒng)一中國后,茶業(yè)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
粵、贛毗鄰地區(qū)。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yè)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fā)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在中國茶文
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jù)有現(xiàn)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qū),也是這時我國
茶業(yè)傳播和發(fā)展的主要區(qū)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guī)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fā)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yè)的發(fā)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qū)茶業(yè)的明
顯發(fā)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yōu)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yè)的發(fā)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
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yè)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
現(xiàn)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
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yè),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后,茶業(yè)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fā)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經手錄》所載"
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
之空前蓬勃發(fā)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qū),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fā)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qū),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
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yè)于茶者七八?,F(xiàn)在贛東北、浙
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yè)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fā)展。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
國各茶區(qū)的生產和發(fā)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qū)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
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qū),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qū)約略相當?shù)木置妗?
(5)茶業(yè)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yè),較北部更加迅速發(fā)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
區(qū),成為宋朝茶業(yè)的重心。主要表現(xiàn)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yè),明顯地活躍
和發(fā)展起來。
宋朝茶業(yè)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fā)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
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
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qū)的崛起和發(fā)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qū),
基本上已與現(xiàn)代茶區(qū)范圍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由于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fā)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準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
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后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于
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并根據(jù)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
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圣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
社會飲茶風尚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積極的對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qū)的經濟聯(lián)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后東來,從這些地區(qū)轉運中國茶葉,并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
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后,茶葉
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于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后,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
后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后,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
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xiàn)今,最
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
技術。后發(fā)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xiàn),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
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
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總之,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chuàng)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
是值得我們后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發(fā)展
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qū)。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六個氣候帶,地理區(qū)域東起臺灣基
隆,南沿海南瓊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qū)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qū),包括江南茶區(qū)、江
北茶區(qū)、華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全國茶葉產區(qū)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qū),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甘肅、
西藏和山東是新發(fā)展的茶區(qū),年產量還不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00多萬畝,年產茶葉40萬噸左右,茶葉出口量達13.5萬
噸左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fā)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發(fā)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網(wǎng)絡,大
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科學種茶、科學制茶和茶業(yè)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茶葉生產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并成為三大飲料之一,所以世界茶業(yè)的發(fā)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
茶葉,茶區(qū)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占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出現(xiàn)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fā)展中,一旦人們對衣、
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特別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這種天然保健飲料必將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與此同時,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會吸引大量消費者去飲用它。茶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伴侶。
中國古代重要茶事進程錄:
◆原始社會
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fā)現(xiàn)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
據(jù)《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
用。(據(jù)《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xiàn),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
《僮約》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y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并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
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
公元8世紀后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xiàn)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fā)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fā)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
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并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數(shù)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zhí)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
察茶葉產制,并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制作技術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yè)。
四、飲茶史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fā)現(xiàn),并由
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
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fā)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yōu)榧宸?。即鮮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
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yǎng)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fā)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后,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yǎng),一是作為食物解毒?!蛾套哟呵铩酚涊d,"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云"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
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并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xiàn)。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干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
注入開水并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統(tǒng)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
飲茶的地區(qū)),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
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fā)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xiàn)"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
區(qū)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xiàn)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fā)展,涌
現(xiàn)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
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xiàn)。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
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huán)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
回答者:全心全意888 - 助理 三級 3-24 22:03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73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席生命的豐盈16款茶席插花欣賞
下一篇: 茶的干泡法8個步驟學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