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茶文化的理解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有廣義的理解,也有狹義的理解。與茶藝一樣,對于茶文化也取狹義的理解,認為茶文化是茶事活動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在茶文化中,飲茶文化是主體,茶藝和茶道又是飲茶文化的主體。茶藝無論是內(nèi)涵還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文人嗜茶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人數(shù)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孟浩然、劉禹錫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陸游,還有歐陽修、蘇轍、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唐以后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干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wù)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zhuǎn)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fā)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歷代詩人兼茶人在從事詠茶的創(chuàng)作生活中,在茶道審美的感悟并吟詠中,自然皆離不開亦虛亦靜的精神氛圍與精神境界。尤其當心靈世界的靜氛形成之時,則更給茶道審美感悟并詠茶創(chuàng)作營造了最佳契機。禪有禪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審美與詠茶創(chuàng)作來說,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靈氣,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韻的美感,這一切皆跟所謂禪悟迥乎其異。需知,由茶悟而升華,即堪達于無窮美妙的藝術(shù)境界,如夢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靈,如御清風的詩性境界。這正是中國茶道及其審美文化,包括虛靜之美所達到的一種最高精神境界和藝術(shù)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73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業(yè)地理之西樵山
下一篇: 茶業(yè)地理之丈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