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記載,茶膏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記載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皺”。據(jù)此記載可以認為,陸羽在這里所記載的“膏”,還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在制作餅茶時,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現(xiàn)象。
唐代李肇《國史補》中記載的唐代貢茶中有“岳州邕湖含膏”。據(jù)此記載,唐代湖南岳州(今岳陽)已生產(chǎn)貢品邕湖含膏。
唐代張舜民《畫墁錄》中記載:“貞元中常兗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耐之,謂研膏茶”。據(jù)此記載,唐貞元(785~805年)中期真正意義上的茶膏出現(xiàn)。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錄》中記載有貢品茶膏“玉蟬膏”和“縷金耐重兒”。茶膏開始有名稱,并出現(xiàn)了多個品種。
據(jù)《十國春秋》記載,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據(jù)此記載,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產(chǎn)的茶膏耐重兒已作為貢品入貢,但數(shù)量少,僅8枚,尤顯珍貴?!安韪唷泵Q正式出現(xiàn)。
北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自己編著了《大觀茶論》,對茶膏油以餅面之事認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說明趙佶對珍膏油其面顯得更為重視,甚至把“膏”的質(zhì)量優(yōu)劣作為鑒別茶葉質(zhì)量優(yōu)劣的標準,認為膏稠者是珍品。
至明代,因罷造龍團鳳餅貢茶而全部改為散形茶,茶膏亦隨之銷聲匿跡。
到了清代,茶膏再次出現(xiàn)。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鍋熬制茶膏,并通過茶馬古道輸入西藏,而受到西藏統(tǒng)治階級上層人物的青睞,特別是活佛級以上僧侶和宗教領(lǐng)袖中更成為茶膏愛好者,同時又禁止民間人士飲用茶膏,因此很多大寺院自建制茶車間,自行熬制茶膏,專供活佛級以上的人飲用。后來茶膏以入貢形式進入清廷,成為皇室貴族的高級茶飲。至清雍正十年(1729年),普洱茶膏等正式成為貢品。
(本文來源:中華合作時報)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73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茶曾是斗富的法寶
下一篇: 川藏煮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