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多為兩人,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術(shù)語叫“相差幾水”。斗茶,又叫“斗茗”、“茗戰(zhàn)”,通常是指每逢清明節(jié)后,新茶初出時,各地茶鄉(xiāng)所舉行的茶品與茶技的比賽。它本是古時有錢、有閑文化的一種“雅玩”,到了元明清時,就已經(jīng)完全化為民間的飲藝風俗了。下面就詳細介紹古代民間的斗茶風俗。
斗茶始于唐代,創(chuàng)造于出產(chǎn)貢茶聞名于世的建州茶鄉(xiāng),是新茶制成后,茶農(nóng)評比新茶品序的一項比賽活動。有比技巧、斗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一場斗茶的勝敗,猶如現(xiàn)今一場球賽的勝敗,為廣大觀眾所關(guān)注。因此,唐稱“茗戰(zhàn)”,宋稱“斗茶”。
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zhì)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制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yōu)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因此,湯花的色澤也是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yōu)劣的依據(jù)。
斗茶,也叫作茗戰(zhàn),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品茶比賽,是古人用來比較茶葉優(yōu)劣的一個專用名詞,據(jù)考始發(fā)于出產(chǎn)貢茶聞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鄉(xiāng)。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當?shù)夭柁r(nóng)、茶客們比新茶優(yōu)良次劣的一種比賽活動。斗茶有比技巧、斗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一場斗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一樣,為眾多市民、鄉(xiāng)民所關(guān)注。
宋人唐庚(斗茶記》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籠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br>事實上,斗茶應(yīng)該是在茶宴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風俗。在三國時期,昊國孫皓“密賜茶舛 代酒”,是以茶代酒宴請賓客的開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東晉大將軍桓溫每設(shè)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這應(yīng)當是茶宴的原型。南北朝時,“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大守采茶宴于此?!保ㄉ街t之《吳興記》)說明此時已有大型茶宴。事實上斗茶的真正產(chǎn)生,據(jù)考證與貢茶制度的建立有很大的關(guān)系,這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為茶政的一個項目,則是從唐代開始的。
唐代貢茶制度建立以后,湖州紫筍茶和常州陽羨茶被列為貢茶,兩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兩州毗鄰的顧渚山境會亭舉辦盛大茶宴,邀請一些社會名人共同品嘗和審定貢茶的質(zhì)量。唐寶歷年間,兩州刺史邀請時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白因病不能參加,特作詩一首《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青峨遞午應(yīng)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白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這首詩表達了對不能參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
當時,禪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徑山寺茶宴。浙江天目山東北峰徑山(今浙江余杭市境),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游勝地和著名茶區(qū),山中的徑山寺建于唐代,自宋至元有“江南禪林之冠”的譽稱,每年春季都要舉行茶宴,品茗論經(jīng),磋談佛理,形成了一套頗為講究的禮儀。徑山寺還舉辦鑒評茶葉質(zhì)量的活動,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用沸水沖泡調(diào)制的“點茶法”,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造的。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云:
北苑將斯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先栩,瓶攜江上中汾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眠心雪濤起。
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可欺,十日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這首詩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賽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別是最后兩句“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把斗贏者的得意神態(tài)和斗敗者的羞赧之狀寫得人木三分,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對斗茶的著迷程度了。蘇軾《荔枝嘆》也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ㄎ迹┖蟛蹋ㄏ澹┫嗷\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斗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jīng)常“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shù)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民間斗茶之風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后。文人們往往相約三五知己,選一個精致雅潔的場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當時連寺院里的和尚們也都樂于此道。清人鄭板橋有詩云:“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笨梢姸凡璩瞬杵泛脡闹猓⒅亻e逸與精神素質(zhì),是一種性靈上的互相引發(fā)與交流。
宋代茶宴之風的盛行,與作為宋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的嗜茶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宋徽宗,對茶頗有研究,曾撰《大觀茶論》二十篇,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樓特宴記》、《保和殿曲宴記》、《延福宮曲宴記》中都有記載。如《延福宮曲宴記》寫道: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執(zhí)親王等曲宴于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項白乳浮盞面,如琉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正因為如此,當時一些權(quán)貴為博取帝王的歡心爭相獻上優(yōu)質(zhì)茶品,無不千方百計的競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貢奉天子的東西,好壞優(yōu)劣當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試茶葉的好壞,斗茶風氣就逐漸盛行起來。據(jù)此推論斗茶應(yīng)始于唐末五代時期,而大盛于宋代。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飲茶既為朝廷所提倡,全國產(chǎn)量迅速增加,民間飲茶之風也比唐代更盛,于是斗茶從制茶者間走人賣茶者當中。宋人劉松年所畫的《茗園賭市圖》便是描寫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圖中有老人、有婦人、有兒童,也有挑夫、販夫。斗茶者攜有全套的器具,一邊品嘗一邊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在我國豐富悠久的茶史中,“斗茶”是茶
文化
的一種。最早的“斗茶”,起源于貢茶基地。人們?yōu)榱诉x出最好的茶貢獻朝廷,茶產(chǎn)出后,在一起“斗比”。后來,“斗茶”漸漸流行,上至宮廷、文人雅士,下至市井百姓,幾乎“斗茶”成風。不但產(chǎn)茶要“斗”,賣茶也要“斗”。“斗茶圖”應(yīng)運而生。
南宋畫家劉松年的“斗茶圖”,是世人首推的。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茶畫作品不少,但流傳于世的不多?!侗R仝烹茶圖》和《茗園賭市圖》是他茶畫中的精品,其藝術(shù)成就很高,成為后人仿效的樣板畫。
《茗園賭市圖》(此畫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盧仝烹茶圖》的姐妹篇。畫以人物為主。畫中茶販有注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右前方有一挑茶擔賣茶小販,停肩觀看,還有一婦人一手拎壺另一手攜小孩,邊走邊看“斗茶”。畫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壯年、兒童,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于茶販們的“斗茶”,個個形象生動逼真,把宋代街頭民間茗園“賭市”的情景淋漓盡致地描繪在世人面前。
《茗園賭市圖》是以人物為主題的“斗茶圖”茶畫,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人的外貌形態(tài)。有學者指出,《茗園賭市圖》是首次反映我國民間俗飲情況的茶畫。圖中所繪的都是平民百姓,蘊藏與反映著我國茶文化中最積極與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即飲茶并不是避世消閑,而是為了和樂與奮進。畫中的“賭者”,并非賭錢的賭徒,而是造茶者對自己茶品的品賞與推銷。這種先品后銷的格局,在以后中國的商界屢屢可有,直至今日。茶畫的主題突破了古時文人茶文化的局限,從平民百姓中挖掘了茶畫的主題,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1. 白面猴
清朝初年,江湖上有位老倌,人稱侯老三,常年帶著一只白面猴,走南闖北,以耍猴為生。
這年春天,侯老三來到了武夷山中的茶鄉(xiāng)下梅鎮(zhèn),不知是旅途勞頓還是怎地,竟暈倒在碼頭邊。他這一倒,可把身邊的猴子給急壞了,只見它眼珠滴溜一轉(zhuǎn),偷偷地溜到附近一家茶行,抱起一籮茶葉就往主人身邊跑。
這猴子的一舉一動,恰好被一個人給瞧見了,這人姓耿,名友德,正是這家盈春號茶行的老板,他見猴子偷了茶葉,趕忙大喊著讓伙計們?nèi)プ贰?
白面猴跑到主人身邊,開始用爪子猛搖昏睡的主人。這時,侯老三醒了,見猴子遞給他一籮茶葉,又發(fā)現(xiàn)有人向這邊追來,頓覺情況不妙。
幾個伙計追到侯老三身邊,撲打著要抓猴子,這猴子倒也機靈,見有人要抓它,將竹籮往地上一扔,“嗖”地躥到一旁的大樹上去了。侯老三趕忙跪在地上乞求說:“各位爺,你們就饒了它吧!它是個畜生,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怎么就知道偷我的茶葉呢?”追上來的耿老板氣急敗壞地質(zhì)問道,接著說,“那個畜生跑到樹上去了,老子夠不著,那就先教訓教訓你這個老不死的?!闭f著就對侯老三拳打腳踢。
“住手!”聽見這一聲大喊,耿老板一驚,停手回頭一看,來人是滿春堂茶行的老板鄒滿春。這鄒家是下梅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戶,經(jīng)營著鎮(zhèn)上最大的茶行。在下梅歷年的斗茶大會中,鄒家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奪得了茶王稱號。鄒家茶園里有叢叫“鐵羅漢”的茶樹,相傳是御茶園遺留下來的,據(jù)說鄒家之所以屢屢奪得茶王,靠的就是那叢鐵羅漢。
鄒老板關(guān)切地看了一眼躺在地上的侯老三,正色問道:“耿老兄,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耿老板指著地上的茶葉,憤怒地說:“這個老不死的,居然指使他的猴子到我的茶行里偷茶葉?!?
“冤枉啊!這實在是冤枉啊!”侯老三哭訴著說出了其中的原委。原來,這侯老三平日里嗜茶如命,只要沒茶喝了,他就沒了精神,常常會昏睡不醒。今天他暈倒在這里,猴子可能以為他的老毛病又犯了,碰巧他身邊的茶葉喝完了,猴子沒找見,這才冒險跑去給主人偷了一籮茶葉回來。
鄒老板被這白面猴的忠義感動了,忙賠著笑臉對耿老板說:“難得這猴子對主人如此忠義,這些茶葉都算我的,我全賠了,你看如何?”
見鄒老板橫插這一杠,耿老板心里很不高興,故意刁難說:“鄒老弟,這可不是錢的問題。你有所不知,這籮茶葉是我親手采摘,精心炒制,專門為參加今年的斗茶大會準備的,可現(xiàn)在倒好,全讓這該死的畜生給毀了。要不然我至于發(fā)這么大火嗎?”
鄒老板聽出來這話里的意思,這明顯是借機勒索,他面露不悅地說:“聽你這意思,難道要我賠你一個茶王,你才肯放了他們?”
耿老板見鄒老板臉色不好,知道這小子今天是鐵了心要跟自己過不去了。他突然哈哈一笑,說:“看你這話說的,我可沒那意思。今天你要我放過他們,我就依你,你這茶王的面子我還是要給的嘛!”說完,便招呼伙計們離開。
鄒老板趕忙上前攙扶侯老三,摸出一錠銀子,硬塞給侯老三,說:“老伯,這些銀子你先拿著去買點藥,把病看好,以后有什么困難,可以到滿春堂茶行來找我?!?
侯老三感激涕零地接了銀子,連連道謝,帶著猴子離開了。
這時,從圍觀的人群里走出一位書生,面露敬意地對鄒老板說:“我在路上早就聽說下梅鄒家,德高重義,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鄒老板自謙地說:“舉手之勞,何足道也?敢問這位兄弟怎么稱呼?”
“小弟李光地,安溪人,乃北上赴京趕考的書生?!睍⑿χ辛艘欢Y。
鄒老板一聽,驚喜不已:“原來兄弟就是名震閩南的安溪才子李光地,久仰!久仰!”
鄒老板是愛慕詩書之人,當即便邀李光地到家中,待為上賓,兩人品茶論道,相談甚歡,一連數(shù)日。
2 .爭大井
這天,正當鄒老板準備為李光地擺宴餞行時,茶行里的伙計急匆匆地跑來說:“掌柜的,不好了,耿老板今兒叫人把大井給圍了起來,說大井是他家的,以后不準大伙在井里打水了。”
說起這大井,還是跟斗茶有關(guān)系。這大井的水清洌甘甜,水質(zhì)極好,每年斗茶之時,鎮(zhèn)上的人都爭相取大井之水泡茶。
大井原本是屬于鄒家的,只是當年耿家要開茶行,鄒家才把大井所在的那塊地賣給了耿家,條件之一,就是這大井必須讓鎮(zhèn)上人共用。這次耿老板撕破臉搶奪大井,無非是想獨霸大井之水,好在斗茶之時,占得一成優(yōu)勢。
鄒老板來到大井邊,跟耿老板理論。可耿老板拿著地契,強詞奪理地說:“這上邊白紙黑字,明明寫著這地方是我耿家的,大井在這塊地上,當然也是我耿家的?!?
正當兩人爭得不可開交之時,鎮(zhèn)上一位老秀才打圓場地勸道:“兩位兄弟,和為貴!你們這樣爭,誰都落不下好。我倒是有個好辦法,不知道你倆同不同意?”
“什么辦法?你說出來聽聽!”
老秀才指著大井,說:“這‘大井’之名太俗,今天大家伙都在場,你們誰要是能給這井起個好名字,這井就屬于誰。當然井名不能隨便起,須在‘大井’二字范圍內(nèi)構(gòu)思,添減筆畫不得超過兩筆,時間以一炷香為限。你們覺得怎么樣?”
聽到這個辦法,大伙兒齊聲叫好??纱蠹夷睦镏?,今天這出戲就是耿老板一手策劃的,這老秀才早被耿老板給買通了。
老秀才讓人搬來兩張桌子,筆墨紙硯伺候,桌上各放了一張寫著“大井”二字的白紙,點上一炷香,鄭重地宣布比賽開始。
香點燃沒多久,耿老板就走到桌前,抓起筆,歪歪扭扭地寫下“太乙井”三個字,眉飛色舞地說:“我們武夷山乃道家圣地,而道家最尊太乙真人,那我就叫這井為太乙井吧!”
大伙兒都驚住了,禁不住為鄒老板捏把冷汗。
鄒老板苦思冥想了半天,仍然沒有半點眉目,眼看著香要燃到盡頭,心里又急又亂。這時,他在人群中看到了李光地,兩人目光相對,李光地突然抬頭望向天空,緊接著又用手在胸前畫了一橫。 鄒老板靈機一動,穩(wěn)持大筆,飽蘸酣墨,在紙上加了兩筆。大伙兒驚呼起來:“天一井,雅而不俗!”
放下毛筆,鄒老板解釋說:“我們茶行最忌火患,我取‘天一井’之名,正應(yīng)了《易經(jīng)》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理念,因此‘天一井’具有‘水克火’之意。此外,這天一井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天下一家。我也希望這口井屬于天下人共有?!?
這解說更讓大伙拍手稱絕,老秀才只得宣布鄒老板獲勝。
事后,鄒老板感謝李光地的暗中相助,李光地堅辭不受,說:“鄒兄才思敏捷,胸懷兼濟天下之心,才能夠想出這樣好的名字!”
這天下午,李光地辭別鄒老板,北上趕考。
3 .鐵羅漢
一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春天。這天,張縣令突然造訪滿春堂茶行。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張縣令得到消息,聽說靖南王要來下梅,就找到鄒老板,希望茶王能夠出面獻茶迎接王爺。
鄒老板對于這位祖上曾經(jīng)賣主求榮的王爺,甚是討厭,拒絕說: “我一介草民,就不去湊那熱鬧了,還是在家好好炒自己的茶吧!”
張縣令碰了一鼻子灰,怒氣沖沖地走出滿春堂茶行,剛一上街,就碰到了耿老板。
耿老板忙將張縣令請到自己的茶行,關(guān)切地問:“張大人,您今天這是怎么了,臉色怎么不大好?”
“別提了,還不是被鄒滿春那個不識抬舉的東西給氣的!”張縣令便氣呼呼地將剛才的事說了一遍。
耿老板心里竊喜,添油加醋地將鄒老板的種種不是說了一通,還煽風點火道:“他不就是仗著自己是茶王,才敢在您面前這么囂張?!?
張縣令大怒:“茶王怎么了,我照樣收拾他?!?
“大人說的是,您收拾他,那還不跟踩死一只螞蟻一樣,可是,您總得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吧……”
張縣令眉頭一皺,低聲說道:“你說的是,我得想個法子!”
耿老板忙湊到縣太爺耳邊,說了一通,末了,他還獻計:“大人,您要是能將‘鐵羅漢’獻給王爺,那王爺還不高興死,鄒家的‘鐵羅漢’可是以前的御茶園里的!”
這下,張縣令滿意地笑了。
春分過后,各家茶行開始到縣衙請領(lǐng)“茶引”,就是官府專門發(fā)給茶行的出茶票據(jù),一張引票可出茶百斤。
鄒老板的茶行順利地請領(lǐng)了茶引,不料卻出事了!販鄒家茶葉的客商,將茶葉外運之時,被官府查出引票是假的。鄒老板拿出家里剩余的引票一看,傻眼了,只見引票上的紅色大印不知何時全都變成了藍色。
仔細一想,鄒老板明白了,肯定是有人做了手腳,除了掌管大印的張縣令,誰還有能力這么干呢?
不久,鄒老板就以偽造引票的罪名被捕入獄,滿春堂茶行也被查封。
鄒老板的老父親心急如焚,無奈之下,用鄒家的宅子和茶園,從張縣令手中救回了兒子。
鄒老板出獄之時,老父親卻因心力交瘁,病倒在床。老天有眼,臨終之前,還讓他跟兒子見了一面。老父親讓兒子為自己泡一杯茶,指著茶杯,意味深長地說:“滿春啊,這人啊,就跟這水里的茶葉一樣。你看這茶葉,在沉浮之間,總會分出好壞的。咱鄒家現(xiàn)在雖遭此變故,但正氣猶存。你要好好活著,只要咱鄒家秉承信義,日后還會發(fā)達的!”
說完這話沒多久,老父親便閉上雙眼,離開了人世。
張縣令得了鄒家的茶園、茶行,以低價賣給了耿老板。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得了好處的耿老板,自然也就當起了表率,親自出面給靖南王獻茶。
4 .供春壺
眼看著自家家業(yè)落入他人之手,父親又亡故,鄒老板傷心不已。在下梅已經(jīng)一無所有的他,只得給別的茶行當伙計,勉強維持生計。
這天,鄒老板正忙著,一個老伯找到他,哽咽著說:“恩人,您受苦了!”原來,侯老三從路人口中得知了鄒家的遭遇,擔心不已,特地趕來看望他。
兩人進了附近一家茶館,坐定之后,侯老三掏出一把紫砂壺,得意地說:“你看這壺怎么樣?”
鄒老板眼睛頓時一亮,只見這壺造型古樸、精工雅致、透著靈氣,壺底竟有篆體的“龔春”二字。龔春乃紫砂壺之祖,世人取其名,將其所造之壺稱為“供春壺”。鄒老板驚問:“莫非此壺就是傳說中的供春壺?”
“鄒老板真是好眼力。實不相瞞,此壺正是壺祖龔春所造,乃家傳之寶?!焙罾先嵵氐卣f,“鄒老板,自古寶劍贈英雄。今天我把這茶壺相贈,以謝大恩,愿它能夠幫助你奪回茶王,恢復家業(yè)!”
可鄒老板堅辭不受:“您的心意,我心領(lǐng)了??墒窍茸嬗杏枺壕热瞬磺蠡貓?,但求無愧于心。這么貴重的東西,您還是好好保存吧!”沒辦法,侯老三只好帶著供春壺,告辭了。
幾天后的一個晚上,鄒老板正要休息,白面猴躥到他面前,拉著他的衣服就使勁往外拽。跟隨著白面猴,鄒老板來到碼頭邊,只見侯老三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雙腿被打得血肉模糊。
鄒老板這才知道,那天他沒有接受供春壺,這讓侯老三心里一直過意不去。最后,侯老三想到了一個法子,找到耿老板,商量說,想用這供春壺換取鄒家的茶園。
耿老板見了供春壺,也是驚喜不已。他對侯老三說,你的要求我可以答應(yīng),但是你得先把壺放在我這里,我找人鑒定一下真假,第二天再給你答復。報恩心切的侯老三,沒多想就答應(yīng)了。
誰知到了第二天,耿老板就反悔了,他弄了一把跟供春壺一模一樣的紫砂壺,還給了侯老三。
侯老三發(fā)現(xiàn)上當了,又百口莫辯。他只好等到晚上,讓猴子偷偷地溜到耿家,想拿回供春壺。沒料想這耿老板早有防備,猴子見勢不妙,溜得不見蹤影。只可憐在墻外等候的侯老三,沒跑得及,被打得兩腿開花。
看著侯老三被打殘的雙腿,鄒老板跪倒在地,說:“侯老伯,您被打成這樣,都是因我而起,如果您不嫌棄,就把我當成兒子,以后也好有個人照顧您,為您養(yǎng)老送終!”侯老三感動萬分,含淚答應(yīng)。
而那耿老板自從得了供春壺,專門找了個地方把壺藏了起來,從不輕易示人和使用,生怕再被人偷去。
5 .九龍窠
經(jīng)此變故,鄒老板心灰意冷,他背著侯老三,悄悄地離開了下梅,從此歸隱山林。
這天傍晚,鄒老板來到了九龍窠后山崖底的水潭,準備停下來歇歇腳。他不經(jīng)意地看到,在崖壁的半腰,有一團通紅似火的東西,仔細瞧了半天,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叢茶樹。只見這茶樹長在石縫中,樹冠沿著石壁在半空中展開,溪水從旁邊瀉下,與之相映成輝。在夕陽和水波的映照下,顯得通紅似火。
這讓鄒老板想起了一句話:“茶,上者生于爛石,中者生于礫壤,下者生于黃土。”他斷定,這株生于懸崖峭壁上的茶樹,絕對不同尋常。
可是,他再一看那陡峭的崖壁,發(fā)覺人根本沒辦法上去,只得望“茶”興嘆,怏怏地離開。
回到茅屋里,鄒老板將此事告訴了侯老三。侯老三樂呵呵地說:“這有何難?人上不去,難道它也上不去?”說著用手指了指白面猴。
侯老三還親自出馬,教猴子在平地上采茶。
等猴子采茶的本領(lǐng)學得差不多了,鄒老板帶它來到后山,指著崖壁上那叢茶樹,示意它上去采摘。
猴子會意后,靈巧地沿著附在崖壁上的枯藤老蔓,左攀右躍,沒多久,便順利地爬上了那叢茶樹。 直到猴子平安落地,鄒老板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他卸下猴子頸上的袋子,打開一看,里邊的茶葉真是不俗,葉色光亮,香味彌漫。
借著高興勁,侯老三建議說:“滿春??!有了這么好的茶,你可以出山去爭奪茶王,恢復家業(yè)了。”
奪回茶王,恢復家業(yè),鄒老板何嘗不想呢?可如今下梅的世道,早已不像以前了。耿老板自從得了鄒家的茶園,獨霸了天一井,又有了供春壺,可謂是占盡優(yōu)勢。而自己只有這一種好茶,怎么可能戰(zhàn)勝耿老板呢!
想到這些,鄒老板只好勸侯老三安心養(yǎng)傷,不要操心這些俗事。
轉(zhuǎn)眼又是幾年過去了。這年剛開春,侯老三就老是痛苦地喊胸口疼,這可把鄒老板給急壞了。
侯老三告訴鄒老板:“我這是老毛病,每隔幾年就會犯一次,你們下梅有個郎中會治我這病,你帶我回鎮(zhèn)上,讓他給我瞧瞧吧。”
鄒老板只好打點行裝,背起侯老三,領(lǐng)著白面猴,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下梅。
6 .大紅袍
消失了很久的鄒老板突然又回到了下梅,這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伙紛紛上門拜見,哭訴耿老板的惡行。
耿老板當上茶王后,跟張縣令狼狽為奸,又有靖南王撐腰,擠垮了下梅很多茶行,從中牟取暴利。再過幾天又是斗茶大會了,大伙都希望鄒老板能夠奪回茶王,為他們主持公道。
從大伙口中,鄒老板還得知:起兵叛亂的靖南王,已經(jīng)戰(zhàn)敗投降,與之有染的張縣令受牽連,也被革職查辦,這讓他略感欣慰。
鄒老板聽完大伙一番哭訴,淡然一笑,說:“我回來不是為了參加什么斗茶大會的,只是想給侯老伯看病?!?
侯老三哈哈一笑,說:“我根本就沒病,我騙你回下梅,就是希望你來參加斗茶大會?!笨扇螒{大家好說歹說,鄒老板就是不肯答應(yīng)。
此事未平,一事又起。眼看就要到清明了,鄒老板所住的客棧,突然著了火。鄒老板當時并沒有在房中,幸免于難,可憐的侯老三卻葬身火海,白面猴也消失了。
第二天早上,鄒老板在灰燼中找到侯老伯的尸體,在他老人家身子下邊,還壓著從九龍窠帶來的茶葉和茶壺,茶葉早已被大火給燒焦了,只有那把紫砂壺還完好無損??吹竭@些,鄒老板痛哭流涕,他明白,侯老伯臨死之時,還想著替他保護茶葉和茶壺,就是希望他能夠奪回茶王。
安葬了侯老伯,鄒老板拿起那把紫砂壺,木然地把玩起來,這壺就是當年耿老板還給侯老三的那把。
誰知鄒老板無意地揭開壺蓋,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壺的內(nèi)壁上貼了厚厚一層茶銹,他猛然想到:這茶銹是他這些年喝巖茶形成的,那么,這茶銹會不會有巖茶的味道?
想到這里,鄒老板馬上給空壺里添上水。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杯里的水色竟然跟茶水一樣,小啜一口,味道簡直跟巖茶沒兩樣。這個發(fā)現(xiàn)著實讓鄒老板欣喜,雖然沒了茶葉,但有了這把紫砂壺,他照樣可以參加斗茶大會。
轉(zhuǎn)眼斗茶大會就到了,這天,耿老板帶著鐵羅漢的茶葉,提著天一井的好水,捧著供春壺,意氣風發(fā)地來到斗茶會場,一進場,就看到了被眾人包圍的鄒老板。他輕蔑地瞥了一眼,暗暗得意:老子今天就讓你輸?shù)眯姆诜?
這時,突然有一大隊官兵過來,為首的喊道:“欽差大臣―李大人到!”
李大人?鄒老板一聽,循聲望去,發(fā)現(xiàn)眼前這位欽差大臣十分眼熟,定睛一看,這李大人正是故人李光地,他不由得一陣激動。
隨著李大人的一聲令下,斗茶大會開始了。各家茶行逐個把已經(jīng)沏好的茶倒給臺上的欽差大臣和各地客商,讓他們一一品嘗。
輪到耿老板上場,他親自捧著供春壺,先機靈地給李大人倒了一杯。李大人品了之后,隨口就問:“這茶不會就是下梅有名的‘鐵羅漢’吧?”
耿老板忙奉承說:“李大人真是見多識廣,小人這茶,正是鐵羅漢?!?
沒想到,李大人眉頭一皺,用異樣的眼神盯著他。耿老板一看不妙,趕緊灰溜溜地端著茶壺走開了。
為了避嫌,鄒老板并沒有上臺,而是讓別人端著自己的茶壺,替自己上了場。
這茶一上場,便是贊聲如潮。李大人驚問:“這茶叫什么名字?”端茶之人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
鄒老板只得上臺解圍,想起第一次見到這巖茶的樣子,他應(yīng)聲答道:“回稟大人,此茶名叫‘大紅袍’。”李大人發(fā)現(xiàn)是鄒老板,一臉驚喜。
品茶完畢,優(yōu)劣已分,李大人和客商們交換意見后,鄭重地宣布:“今年的茶王是鄒滿春!”
聽到這個結(jié)果,耿老板氣急敗壞,準備離開會場。就在這時,那只消失了幾天的白面猴卻躥到他跟前,抓著他的衣服就是不讓走。
這可把耿老板嚇得面如死灰,因為,前兩天那把火就是他放的。那晚,這猴子親眼看著耿老板放火燒死了主人。此時,任憑耿老板拳打腳踢,白面猴就是死死地抓住他不放手。
鄒老板明白過來了,氣憤地說:“原來客棧那把火是你放的,你好歹毒啊!”李大人趕忙問怎么回事。
于是,鄒老板將耿老板霸占天一井,騙取供春壺,又殺人放火等惡行悉數(shù)說了一遍。李大人聽完,立刻叫人將耿老板抓了起來,準備嚴加審問。
斗茶結(jié)束后,李大人向鄒老板討要大紅袍,鄒老板只得以實相告,說出了自己拿空壺參加斗茶大會的秘密。
李大人聽了,不解地問:“耿老板斗茶時,用的可是鐵羅漢的茶葉,天一井的好水,還有供春壺這樣的寶物,可為何比不過你這把空壺?”
鄒老板想了想,坦然地說:“耿老板根本不是敗在茶上,而是敗在水和壺上了。其一,井水只有越用才能越活,越吃才能越好,他獨霸了天一井,日積月累,這等于讓井水變成了死水,而用死水泡茶有損茶香;其二,茶壺是需要養(yǎng)的,只有經(jīng)常泡茶養(yǎng)它,才是件寶貝。而耿老板雖騙得了供春壺,平日都把壺藏起來不敢用,長此以往,這就讓寶壺變得連普通茶壺都不如。而我這把空壺,雖說普通至極,可是我這幾年每天都用它泡茶,壺內(nèi)堆積了厚厚的茶銹,即使現(xiàn)在沒了茶葉,它照樣可以泡出好茶來,因此才變得這么神奇!”
聽完這一番話,李大人不由得感嘆道:“看來他耿友德真是敗在德上了!”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門秦王春秋司馬相如卓文君韓信經(jīng)典
在自然界的萬千物象中,哪能缺少茶這樣的精靈? 正因為有了茶,陸羽為她寫下了《茶經(jīng)》而傳世,盧仝為她寫下《七碗茶歌》而歌唱,一向以儉樸儒者風范為名的范仲淹都寫下了《斗茶歌》而為人傳誦。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飲茶的風尚,源于中國。到唐朝時,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這一期間,官府開始征收茶稅,陸羽的《茶經(jīng)》也成書。 宋代時,中國主要產(chǎn)茶區(qū)南移到了東南沿海的福建,茶成了人們?nèi)粘I畹谋匦杵贰伴_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政府實施茶葉專賣,周邊其他少數(shù)民族還都接受來自中原的茶葉并嗜茶成癮, 同時,民間“斗茶”之風也興盛起來。
這篇文章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北宋時間的斗茶之風,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后來日本在我們的影響下也出現(xiàn)了斗茶。那日本的斗茶和中國的斗茶又有什么不同呢?
北宋建國時便與茶結(jié)緣,這跟繼承了五代南唐民間飲茶的遺風以及朝廷的愛好有很大關(guān)系。 很多人都認為宋微宗是北宋飲茶、斗茶的創(chuàng)始者,上行下效,宋代因此茶風鼎盛,其實不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年間(960-963)就沿南唐制度,在建安設(shè)置北苑貢茶。由此可見,從北宋開國到徽宗的幾位皇帝其實都嗜好飲茶,而斗茶之風,更早在建安民間便已興起。 在蔡襄《茶錄》中也曾提及過,當時稱之為“試茶”。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初,朝廷開始派貢茶使到北苑督造貢茶。同時又特頒龍風團茶的模型,為造制龍風餅茶做準備,自此成為北宋龍鳳貢茶的開端。 而范仲淹就處于北宋中早期貢茶邁向興盛的年代,面對宮廷與文人士大夫之間茶風鼎盛的狀況,也不由地寫下了為古今好茶者所傳誦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fā)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吁嗟天產(chǎn)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jīng)。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范仲淹的政績以及文學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也喜品茗試泉,是北宋“斗茶”論者的先聲,卻鮮為人知。 以范仲淹的儉樸儒者風范,尚如此歌頌斗茶,感嘆茶的魅力,實是因為斗茶風靡一世,無與倫比。 以斗茶為詩題的《斗茶歌》,不僅早于同時代的梅堯臣、歐陽修、蔡襄等人有關(guān)斗茶的詩作,而且還是可列為第一篇專論斗茶的詩作。 雖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贊揚斗茶的先論,但卻不是意在鼓勵斗茶風氣,而是崇尚以儒家積極入世、養(yǎng)廉勵志思想來作茶事。由此可見其儒家儉樸、清白而有德義的精神,以及體恤農(nóng)民之苦并為國謀福的睿智。
唐朝時 煮茶,多用茶釜(鐵鍋)。將碾碎的茶葉和少量鹽放入鍋中煮開后,用勺將茶湯分盛入盞中即可。 宋代時 ,煮水不再用鐵鍋,改用長頸、帶蓋的湯瓶。團餅茶在絲綢小袋中捶碎熟碾,過篩后,茶粉直接放入盞中。湯瓶中水煮沸后,將沸水倒入茶盞,并用竹制茶憲不停攪拌,直到茶湯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為止。 這就是宋朝最常見的點茶方式,待客禮佛一概如此。
在960年前后,宋朝官員陶谷寫成《清異錄》,其《茗蕣錄》一門記錄了當時品茶習俗的新變化: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像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
從茶百戲開始,一種新的品茶方式—— “斗茶”(又叫“茗戰(zhàn)”) ,便開始從建州地區(qū)流行起來。斗茶之風很快盛行到全國各地。文人、詩人、官員無不好斗茶,并因此發(fā)展了極為繁復的茶湯品鑒過程,其風之盛就像今天的品酒會。衡量斗茶的勝負,主要有三個評判標準: 一是,茶質(zhì)優(yōu)劣;二是,茶色鑒別;三是,點茶技術(shù)高拙
首先,從茶質(zhì)優(yōu)劣看,斗茶所用茶葉以采于建州的臘茶為上。 當時北苑貢茶院出產(chǎn)的茶葉就是宋時茶中的上上品,名日“臘茶”。制作臘茶的工序繁復考究,包括采新茶、揀、洗、蒸、榨、研、壓模造茶、焙、用婆羅洲的龍腦和膏封茶,最后蓋上有裝飾圖案的封印。 由于制作工藝極其繁雜,又有皇家貢茶的尊崇,臘茶一直是市面上待價而潔的奢侈品。據(jù)史書記載,一團餅臘茶當時曾賣到銅錢四十貫。 11世紀,蔡襄也在《茶錄》中記載,茶色以白為貴,“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以替人占相為業(yè)者)之瞟人氣色也,隱然察之于內(nèi)。以肉理潤者為上”。
其次,茶色為斗茶要點之一,斗茶貴于白,即上品茶湯的標準是盞面有一層厚厚的乳花,乳花越鮮白越好。《茶錄 》中對于斗茶“茶色”就有記載:“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斗試,以青白勝黃白?!?在宋徽宗的 《大觀茶論》 中也有記載:“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可見,斗茶以白色為貴,純白又贏青白一籌。
最后,點茶技術(shù)的高低,也是影響斗茶輸贏的重要因素。 參加斗茶的文人雅士要在 碾茶、篩茶、候湯(掌握湯水的溫度)、點茶(令茶湯盞面起沫) 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一展風采。
點茶以前 ,必須先熱茶盞。用冷盞盛茶湯,茶不浮。 點茶時, 茶和水的量必須恰到好處。盞中放入細研茶末后,注入少許沸水,先調(diào)成膏。再拿湯瓶往茶盞中點水,由于很難觀察到湯瓶中湯水是否煮沸及其煮沸程度,斗茶時通常通過聽水聲來分辨湯水的老嫩,當水煮到“如風入松,如水過溪”時就是恰到好處。要注意的是, 點水時不能破壞茶面,同時用茶匙旋轉(zhuǎn)擊打茶湯,使其泛起極小的泡沫湯花,稱之為“乳聚面” ; 把茶末攪勻,湯花浮面緊貼盞面、盞沿(碗壁周圍)不退的,稱之為“咬盞” , 為點茶中勝出者 ; 如茶沫或湯花與湯分開,不咬住盞面,即成“云腳散”(水腳散),開始會在碗內(nèi)留下一圈水痕。先出現(xiàn)這種跡象的便是輸家。
所以,通俗一點來說,判斷斗茶的判斷標準主要是:看誰通過攪拌,能使茶湯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且經(jīng)久不散。
另外,斗茶之風盛行也催生了新的茶具。 唐朝時,人們最欣賞的茶湯呈淺黃綠色,越窯的青釉瓷和河北邢窯的白瓷最能呈現(xiàn)這一湯色的美。而到了宋代,上品的茶湯標準是盞面有一層厚厚的乳花,且乳花越鮮白越好。 這就需要有合適的茶碗來襯托茶色,以建窯的厚胎黑釉茶盞最佳,如福建建窯兔毫盞、吉州窯木葉紋盞、剪紙貼花茶盞等就曾風靡于世。
其中又以紫黑釉兔毫盞最負盛名, 茶盞內(nèi)壁的兔毫紋是釉面里的細微氣泡在燒制過程中破裂產(chǎn)生的窯變。燒制過程中,由于氣泡破裂,融化了的含鐵礦物質(zhì)會產(chǎn)生流動并結(jié)晶,在茶盞內(nèi)壁縱向形成黃棕色的兔毫紋。 除了釉面黑,釉質(zhì)光潔以外,人們喜歡用建窯茶盞斗茶的另一個原因是建窯茶盞壁與底厚,易于保溫;碗形和碗底大,易于茶匙攪拌起沫。
在日本,西大寺每年都會舉行名為“茶盛”的盛大茶會,用以迎接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凱旋的武士們。武士們回到家鄉(xiāng)后,都會參加一種名為 “物合”的搏戲 打發(fā)閑暇時光。搏戲的內(nèi)容五花八門,包括繪畫、斗雞、斗蟲、插花、扇技、貝殼、香熏、鎧甲等,而且往往伴有賭博活動。另一種頗為時尚的娛樂活動則是連歌會,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仁圍坐在特殊裝飾的小屋中,集體創(chuàng)作連歌。
在室町幕府時代早期,日本人受這些物合搏戲的啟發(fā),又在中國宋朝流行的斗茶影響下,也發(fā)展了自己的斗茶。日本斗茶是一種分辨茶味的比賽,其主要內(nèi)容是區(qū)別本茶和非茶。 具體環(huán)節(jié)就是: 在十個茶盞中會盛四種茶湯,每三盞中盛有同一種茶湯,剩下的一盞稱為“客茶”。參加游戲者只有一次機會將客茶區(qū)分出來。參加比賽的人中,能正確分辨不同茶湯的碗數(shù)最多者獲勝。
隨著飲茶之風日漸熾盛,幕府將軍甚至下令拆除了天王寺寶塔尖上的九個風鈴(銅制鎦金),用來熔鑄茶釜。1336年,佐佐木道譽(別名婆娑羅)在大原舉辦了盛大的斗茶會,參加比賽的名茶品種多達百余種,茶會上擺放著各式精美茶點。參賽者投下了各式昂貴的賭注,包括名香、精致的絲綢錦緞、金粉、盔甲、寶劍等等。獲勝者通常會把獎品轉(zhuǎn)贈給他心愛的舞者。 面對如此毫無節(jié)制、縱情聲色的比賽,新當權(quán)的足利將軍不禁喟嘆:
“人們沉溺于女色搏戲,還沉迷于斗茶會和連歌會中不能自拔,下的賭注之大簡直無法估量?!?br>
當時,連歌僧正徹還記錄了當時的三類飲茶人:
第一類是嗜茶的雅客。 他們的茶具總是一塵不染,擺放整齊,并以收藏各類茶具為人生最大樂事,包括建窯和天目窯茶盞、茶釜、盛水器等;
第二類是喝茶客。 他們對茶具并不講究,喝茶時無論什么碗都可以拿來一用 。 如果用的是宇治的茶葉,他們也會稍事評論:“這是第三茬新葉……從時令上講是三月以后采摘的?!?br>
還有一類則是所謂的飲(音“印”)茶人。 這類人喝茶時從不講究茶葉優(yōu)劣,只要是茶葉,就可以拿來徹泡。他們喝茶多用大碗,只圖喝個痛快,從來不去想茶好喝不好喝。
15世紀下半葉,應(yīng)仁之亂(1467~1480)席卷日本全境,京都再度成為廢城,一度流行的斗茶之風也無跡可尋了。
所以,對比一下宋朝斗茶和日本斗茶:
一方面,宋朝斗茶相比日本斗茶更添一絲文人雅韻。比如:宋朝斗茶時,往往會選取山間、庭院、道院、僧寺等能體現(xiàn)精致文化品味的特殊場所;而且,斗茶,以茶湯鮮白為貴,這其中更是寄托了一種古代文人雅士淡泊明志、追求清白坦蕩的高尚人文精神。日本斗茶相比之下則更顯粗獷,人們只是為了追求享樂,安逸放縱。
另一方面,從當時有話語權(quán)的政客對待斗茶的態(tài)度來看,宋朝時,北宋名臣范仲淹面對斗茶之風雖作了一首《斗茶歌》,但實則是以儒家積極入世、養(yǎng)廉勵志思想來作茶事,而非鼓勵斗茶風氣,彰顯謀國為民之心境。而日本新當權(quán)的足利將軍面對斗茶,只能發(fā)表喟嘆,略有束手無策之意。
結(jié)語: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古代吃的“斗茶”文化。
首先, 從范仲淹的《斗茶歌》引出斗茶; 繼而詳細的介紹了宋代的斗茶之風, 斗茶不光有嚴格的標準,還能催生茶具的發(fā)展,這簡直是一條巨大的文化產(chǎn)業(yè)鏈; 最后, 日本在宋朝斗茶的影響下竟然也出現(xiàn)了斗茶。
那二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雖然宋代、日本的斗茶活動都很熱鬧,但我國宋代的斗茶更有文人雅韻風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74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