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
愛喝茶的人幾乎每天都得泡茶。投茶、注水、出湯、斟茶,就是泡茶的整個過程。
越是簡單的事,越不容易做好。
在泡茶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心境不同,心性不同,泡茶的動作不同,泡出來茶湯的口感也各異。
工作時,隨手抓一把茶葉投入杯中,加水,泡的是一份匆忙。茶味太淡了,就多浸一會兒;茶味太濃了,少放些茶或多添點水即可,倒也不必太講究,隨意就好。
逢三五個朋友聚在一起,擺起茶具正兒八經(jīng)地泡茶,這時就可以看出泡茶人的心態(tài)、性情、修養(yǎng)、以及對茶的理解。
有的人天天泡茶,其投茶、注水、斟茶的動作雖然十分熟練,但茶具擺得不七不八的,注水勻茶時亦茶湯四濺。足見其性格毛燥,做事大大咧咧的;有的人泡茶時全神貫注,雙手齊用。注水斟茶時頭側(cè)向一邊,兩眼緊盯茶水唯恐滴漏,動作顯得十分僵硬??梢娖渥鍪戮兄?,精神緊張,沒有充分自信。
大家都說:喝茶可以修身養(yǎng)性。
喝茶就是喝茶,如吃飯穿衣一樣是日常的生活需要而己,如何修身?怎么養(yǎng)性?
其實,日常生活中每一件細微的事情,用心做好了就是修身,就是養(yǎng)性。
對于泡茶喝茶而言,每天認真、用心、又自然地泡茶,把每個細節(jié)做好了就是修行。
那么該如何對待茶,用心泡好一道茶呢?
一、對茶要有恭敬心。
不論你多么熟悉這道茶,多么熟悉你手中的茶具,每次泡茶時都要有一份恭敬心,恭敬你手中的每一道茶。
用心擺好茶具,用心掌握投茶量,用心去感受茶,用心去體驗每一道茶湯的滋味變化,及時調(diào)整每一次注水的動作與茶葉浸泡的時間。每一次注水、每一次斟茶,做到心隨水,水隨心。
二、對茶要有平等心。
不論你面前泡的是所謂名茶、高檔茶、市值千金的茶,還是一道看似很普通很不起眼的茶,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茶,請心平氣和,一如平常地用心對待。
泡茶時,茶的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待茶的心態(tài)。
每一次倒出來的茶湯,與其說是你在是品茶,不如說是茶在檢驗你的心境與修養(yǎng)。
三、以茶為師以茶為戒。
你怎么對待茶,茶湯釋放出來的就是什么味道。
剛開始喝茶時,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是茶的師傅,都是品茶大師。我們常對茶指指點點,說這一道茶如何如何,評那一道茶怎樣怎樣。
只有茶無語,靜靜地承受;只有茶無語,默默地釋放。如以茶為師,我們可以學會堅忍;如以茶為戒,我們可以學會包容。
隨著大家對健康的關注,喝茶也越來越受到歡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許多人可以追求更好的茶。不過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是“很好”的茶,怎么泡出來也就那么回事呢?
這里,我們來深入地說說“泡茶”這件事。01
泡茶的實質(zhì)
茶葉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一個工序叫做揉捻,就是以機械力作用于茶青,按壓、揉搓,使葉片里的風味物質(zhì)——如帶來苦、澀、鮮、甜、香的物質(zhì)——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果膠質(zhì)和茶多糖類,一部分被帶到了葉片表面,一部分保留在葉片中,這樣在泡茶時,先是葉片表面的可溶性物質(zhì)溶解在水里,繼而葉片里面的物質(zhì)移動到葉片表面,然后再溶解到水中,形成有一定黏稠度的、滋味豐富的茶湯。也就是說,泡茶,實際上是一個物質(zhì)溶解的過程,水為溶劑,可溶性的風味物質(zhì)為溶質(zhì),溶質(zhì)溶解的量,決定了茶湯的濃度;溶解的速度,影響了茶的耐泡度;各種物質(zhì)溶解得是否和諧,影響茶湯的適口性。
風味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量、溶解速度和平衡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茶葉的老嫩、茶條完整還是細碎、揉捻的緊結(jié)還是疏松,以及水浸出物總量的多少。當然也會受到水溫、放多少茶葉、浸泡時間、甚至泡茶容器的形狀等因素的影響,情況非常復雜,很難一言以蔽之。
以前,普通人家喝的茶葉,大多檔次不高,原料相對比較成熟甚至粗老,葉片不容易吸水下沉,葉片里的可溶性物質(zhì)少,且不容易溶解到水中,所以要多放茶葉,并且用剛燒開的沸水沖泡,才能泡出滋味。在那個物質(zhì)不甚豐富的年代,食物的濃度高就意味著好啊!
現(xiàn)在,制茶技術不斷精進,茶葉品種也很豐富,人們的茶葉消費意識和消費水平都提高了,各種檔次的茶葉都能喝到,很多優(yōu)質(zhì)茶葉,一味地多放茶開水泡,并不利于風味的表達,茶湯濃強但協(xié)調(diào)不足。
要想每種茶葉都泡好喝,是要下點小功夫的,中國茶品種豐富,同一個品種恐怕還有好幾個級別,需要反復沖泡實踐比對,才能總結(jié)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方法,所謂熟能生巧嘛!
如果把泡茶比喻成一支交響樂隊,那么泡茶者就是指揮,好喝的茶如同好聽的樂曲,泡茶的過程,便是駕馭的過程。
02
怎樣才能泡好茶
首先我們要確認,怎樣才算把一泡茶“泡好”了。好喝、這款茶應有的品質(zhì)特征表達出來了、好的風味能夠維持相對長的時間,應該是“泡好”的三個基本指標。
泡好一款茶,首先要了解泡茶的“三要素”——置茶量、泡茶水溫和浸泡時間。
初學泡茶的人經(jīng)常為壺里放多少茶而發(fā)愁,茶葉放少了茶湯寡淡沒滋味,放多了茶湯苦澀影響口感。泡茶高手常用“茶水比”這個術語來描述茶葉的用量,就是茶葉和水(其實是指茶具的容積)的比例。
在用專業(yè)器具和方法泡茶時,通常的茶水比在1:15—1:25之間,因茶葉特性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的綠茶、黃茶、白茶、紅茶和花茶,可以選擇1:25這個比例,即1克茶葉配25毫升的水。如果茶壺或蓋杯的容積是100毫升,放4克茶葉,泡出的茶湯濃淡適中。烏龍茶和黑茶往往追求濃厚口味, 采用1:15茶水比的時候比較多。
如果是日常悶泡法泡茶,茶水比多在1:50—1:100之間,而煮茶呢,因為持續(xù)的高溫,茶葉就要再少放一些,以1:150—1:200的茶水比為宜。
以上數(shù)據(jù)雖然精準,但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有時候我們無法得知泡茶壺的容積,就只好用簡單的目測法,來確定放多少茶葉來。對于茶壺和茶杯來說,它的容積和高度是呈正比的,以容積不超過400毫升的壺或杯子為例,外形緊細或者近球形的茶,置茶量以鋪滿容器底部、厚度約0.5厘米為宜;如果比較疏松的茶,厚度在1-1.5厘米之間比較適中。
確定好茶葉量,泡茶水溫也是有講究的。通常形容不同水溫的術語有:
高溫水,指90-100℃的水;中溫水,指90℃~80℃的水;低溫水,指80℃以下的水。還有常溫水、冰水等等。
大致的規(guī)律是,水溫高,茶香明顯,茶湯滋味濃強,容易顯苦澀;水溫低,茶香不高,茶湯滋味柔和但容易寡淡顯水味。多數(shù)綠茶原料較嫩,咖啡因含量高,容易泡苦,用低溫水泡比較好。紅茶、白茶、花茶及黑茶,用中溫水泡就很好喝,但像烏龍茶、普洱生茶和一些老茶,最好用高溫水沖泡,才能使它們特有的風味盡情展現(xiàn)。對苦味和咖啡因比較敏感的人,可以嘗試用溫熱水、甚至冰水來泡茶,損失一些香氣,但茶湯幾乎是不苦的。
總之,泡茶水溫同烹飪的火候一樣,可以根據(jù)茶葉特點和我們想要的風味進行調(diào)整。冬天泡茶,由于環(huán)境溫度低、茶具散熱快,泡茶水溫可以比平時略高。剛從冰箱里取出的茶葉溫度較低,第一泡的水溫可以提升一個級別,第二泡恢復正常。如果茶葉比較碎,甚至茶末居多,泡茶水溫可以降一個級別,減輕苦澀。
茶泡的好不好,和每一泡的浸泡時間有很大關系。在專業(yè)泡茶的場景中,當置茶量、水溫都是固定值,浸泡時間便成了泡茶高手們的角力點,單位精確到秒。
綠茶、烏龍茶和普洱生茶,風味易受浸泡時間的影響,所以在練習沖泡這些茶的時候,要先學會心中默默數(shù)秒,有時候差四五秒,茶湯滋味就有很大差別。白茶、紅茶和黑茶,對浸泡時間更寬容一些,浸泡40秒還是60秒,差別不是很大。總之,專業(yè)泡茶,是以“秒”為單位來計算泡茶時間的。
如果是日常悶泡法,茶葉放的少了,浸泡時間自然就要長一些,以分鐘計,高溫水沖泡的話,一般3-5分鐘比較好喝。如果是冷泡,浸泡時間就要按小時計算了,1個小時—4個小時之間,茶湯比較容易好喝。
最后,茶葉耐不耐泡,即一定份量的茶葉,能跑幾次、幾水或幾杯,其實是和茶葉等級、置茶量、水溫和每一泡的浸泡時間有關,泡茶高手,常常能夠把一款茶沖泡更多次數(shù)、茶湯依舊協(xié)調(diào)好喝,這是需要長期實踐、不斷比對琢磨,才能達到的境界。
03
泡茶最好用什么茶具
泡茶是個技術活兒,最終目的是借助適當?shù)钠骶吆头椒?,把茶水泡好喝。而喝茶又是一件生活化的事情,不同生活場景下,其實都可以泡茶喝茶,方法論上略作調(diào)整即可。
如果對茶葉進行專業(yè)品鑒,從色香味形各個方面鑒賞茶葉的美,可以用紫砂壺、瓷壺或瓷質(zhì)泡茶蓋碗來泡茶,紫砂壺保溫又透氣,比較容易把茶泡的香韻平衡、特質(zhì)盡現(xiàn)。瓷質(zhì)蓋碗雖然持握上有一定難度,新手容易被燙到,但浸泡時間好掌握,揭蓋聞香比較方便。瓷壺介于兩者之間,雖然沖泡的表現(xiàn)力不如紫砂壺,但一把壺什么茶都能泡,維護上不用像紫砂壺那么小心翼翼,倒也是個巨大的優(yōu)點。
如果在辦公室泡茶,可以使用帶過濾內(nèi)芯的泡茶杯,茶葉放在濾芯內(nèi),泡上一兩分鐘可以把濾芯連茶葉一起取出來,此時的茶湯保持在一個適口的濃度,不會因為茶葉長時間浸泡在水中而變得濃度過高不好喝,這叫“茶水分離”。辦公室的忙碌沒有規(guī)律可循,有時候剛泡上一杯茶就去處理公務了,等想起來喝茶,這杯茶已經(jīng)又苦又澀難以下咽了。所以,在辦公室泡茶,宜使用可以茶水分離的泡茶杯,又不會顯得太過高調(diào)。
日常生活中,人比較多的時候泡茶,可以用三才杯或者大容積的茶壺泡茶。三才杯指的是直接喝茶用的蓋碗,每個人人手一杯,蓄水、飲用隨個人心意,但三才杯不適合泡白茶或者烏龍一類葉片比較大或者舒展的茶葉,泡綠茶、紅茶和花茶都還是不錯的。大容積的茶壺,無論是瓷壺、紫砂壺還是玻璃壺、鐵壺或銀壺,聚會時使用比較方便,只要把置茶量和浸泡時間計算好,一次能泡出很多適口的茶湯,主賓從容。
出門在外,旅途勞頓,喝茶是一種很好的減輕疲勞、補充水分的方式。但是,旅行畢竟不方便攜帶易碎品,熱水也不一定走哪兒都有,便攜式的保溫杯,就是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了。只要是正規(guī)產(chǎn)品,保溫杯泡茶是安全的,只是茶葉長時間浸泡在高溫水中,容易苦澀濃強。所以,旅途中用保溫杯泡茶時,可以進行三個方面的調(diào)整,一是少放點茶葉,茶水比以1:250為宜,二是可以把保溫杯里的水溫調(diào)整到80°C以下,三是可以選擇原葉袋泡茶,或者將茶葉裝進無紡布小茶袋,再放到保溫杯里沖泡,方便飲用和清理。另外,保溫杯還特別適合做冷泡茶,尤其是盛夏時節(jié),一口沁涼的冰茶入口,爽酷極了。
04
泡茶用什么水好
泡茶用水首先要符合食品安全中有關飲用水的要求,干凈衛(wèi)生,各項指標合格。從這點來說,在戶外自然環(huán)境中接取的山泉水、湖泊溪流水這些沒有經(jīng)過凈化和檢測的水,泡茶時煮沸時間要稍微延長一點,而且這些水要隨用隨取隨燒,不要儲藏,以免微生物大量滋生。
泡茶的水對茶葉風味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硬度和酸堿值(pH值)。
水的硬度主要指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等的含量,包括碳酸鹽硬度和非碳酸鹽硬度。碳酸鹽硬度:主要是由鈣、鎂的碳酸氫鹽[Ca(HCO3)2、Mg(HCO3)2]所形成的硬度,這些硬度經(jīng)加熱之后可以分解成沉淀物從水中除去,所以被稱為暫時硬度。而非碳酸鹽硬度主要是由鈣鎂的硫酸鹽、氯化物和硝酸鹽等鹽類所形成,這類硬度不能用加熱分解的方法除去,所以稱為永久硬度,如CaSO4、MgSO4、CaCl2、MgCl2、Ca(NO3)2、Mg(NO3)2等。
我們暫且以碳酸鈣濃度表示的硬度把水大致分類:
· 0~75mg/L 極軟水
· 75~150mg/L 軟水
· 150~300mg/L 中硬水
· 300~450mg/L 硬水
· 450~700mg/L 高硬水
· 700~1000mg/L 超高硬水
· >1000mg/L 特硬水
泡茶使用極軟水、軟水和較低硬度的中硬水,都是不錯的選擇,后面幾種水質(zhì)過硬,即水中鈣鎂離子含量太高,會影響茶香的釋放,也會影響風味物質(zhì)的溶出,令茶湯或寡淡、或苦澀。比如自來水,硬度一般介于硬水和高硬水之間,泡出的茶香氣和滋味至少降低了兩三個檔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山泉水和礦物質(zhì)水硬度也非常高,它們喝起來是很好的水,有的售價不菲,但并不適合泡茶。
如何獲知水的硬度呢?可以購買一支檢測水的硬度計。一般來說,硬度計顯示數(shù)值在200以內(nèi)的水,都可以放心地用來泡茶。
硬水可以通過煮沸去除一部分硬度,也可以使用活性炭吸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使用純凈水等軟水泡茶,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出茶葉的色香味。
酸堿度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用pH來表示。熱力學標準狀況時,pH=7的水溶液呈中性,pH<7者顯酸性,pH>7者顯堿性。水中含有一些離子,所以有的水呈弱酸性,有的水呈弱堿性。
泡茶用水的pH值主要通過調(diào)控茶多酚的變色而對茶湯顏色有些許影響。同樣一款茶,同時用弱酸性水和弱堿性水沖泡,前者湯色淺談明亮,后者湯色略深一點,而對滋味的影響差異并不是特別明顯。所以,如果泡湯色原本就淺淡的茶葉,如綠茶、黃茶、輕發(fā)酵的烏龍茶等,可以選擇弱酸性水,而泡紅茶、老茶這類湯色偏深的茶,不妨選擇弱堿性水,使湯色更加紅濃明亮。
水中鐵離子的含量,也會影響茶湯的顏色和滋味。鐵離子含量過高時,茶湯寡淡失衡,冷卻后還會在表面形成一層褐色的薄膜狀沉淀物,很不好看。水管生銹、煮水器鍍層破損生銹等情形下,水中鐵離子容易超標,因此再次印證了“鐵壺煮水可以補鐵”等說法是無稽之談。
泡茶,有的人泡出來清香四溢,有的人泡出來卻沒有滋味,如何泡出一杯好茶?至少有這7個秘密。
01.
茶的秘密
想泡出一杯好茶,最要緊的就是要了解自己要泡的這款茶。
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每一款茶都有其各自的屬性,用料細嫩或粗老、工藝殺青或發(fā)酵、做型條索或壓餅、焙火輕或重,如此種種,茶的品性自然不同。
先了解這款茶的特點,才知道這款茶喜歡的溫度,適合的器具,該有的茶量等等。
02.
水的秘密
有這種說法:“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笨梢娝畬τ诓璧闹匾浴?/p>
水,有兩點影響因素。一是水質(zhì),二是水溫。水質(zhì),清、活、輕;水味,甘、冽,是為最佳。
我們生活常見的用于泡茶的水有6類:純凈水、山泉水、礦物質(zhì)水、天然水、天然礦泉水、白開水。
其中山泉水最佳,若是名茶鑒賞,擇水自然要精細些,最好是所品茶產(chǎn)地的山泉水。
不過日常生活中品茶,選自來水凈化后適當保留天然礦物質(zhì)的水則是最方便且性價比較高的選擇。既能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質(zhì),又能保證茶湯的香味、口感和湯色,同時還能兼顧保留水中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zhì)元素。
茶對于水溫的要求,大致來說就是:用料越細嫩,水溫越低。如白茶,白毫銀針水溫85度,白牡丹90度到95度,貢眉壽眉則要100度。
03.
器的秘密
茶器講究兩點,一是材質(zhì),二是器型。俗語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茶具的材質(zhì)常用的有以下三種:
陶土
說到陶土茶具,就要提到最具特點的紫砂茶具了。雙透氣孔結(jié)構(gòu),吸附茶香,彰顯茶氣,保溫效果也好,很適合沖泡青茶這類對水溫要求比較高的茶葉。
瓷器
瓷器來說,白瓷最為常見。最能反映出來茶的本真,既不奪茶香,也不掩蓋其缺點。如白茶,紅茶,黑茶(包括普洱茶)都比較建議選用白瓷蓋碗沖泡。
玻璃
玻璃茶器用來泡綠茶,黃茶俱佳。既可以觀其茶葉舒展的狀態(tài),又可以賞其茶湯通透的美感。并且綠茶性寒的調(diào)調(diào)很符合玻璃器具冰清玉潔的氣質(zhì)。
04.
投茶量的秘密
掌握合適的投茶量,有兩種方法。
一是按克數(shù)投茶
按克數(shù)投茶的具體要看哪一款??梢娪谔K茶之前發(fā)布的文章: 資深茶藝師私藏的六大實用泡茶心得
二是按體積比投茶
面對不同的茶和茶壺,又沒有電子秤,拿不準茶量怎么辦?我們可以用“體積投茶法”。
二成滿:適用于扁平、條索緊細的茶類,如碧螺春、祁門紅茶、細嫩的熟普散茶。也適用于撬下來的緊壓茶,體積小,看似很少,實際上重量已經(jīng)滿足沖泡需求。
三成滿:適用于比較肥壯的芽茶、顆粒緊結(jié)的球形茶或半球形茶。如白毫銀針、茉莉龍珠、鐵觀音等。
四成滿:適用于芽葉有點蓬松或條索長而彎曲的茶。如六安瓜片、正山小種、滇紅工夫等。
七成滿:適用于芽葉連枝非常蓬松的茶或條索長而粗壯的茶。如大紅袍、單叢、白牡丹散茶、壽眉散茶、生普散茶等。
總結(jié)起來,“體積投茶法”的規(guī)律就是:松散的茶葉放多一點、緊細的茶葉放少一點。
05.
注水的秘密
注水手法對茶湯品質(zhì)影響很大。一般沖泡時的注水方式有四種。
單邊定點注水法
開水壺嘴低就,直接靠近茶壺或者蓋碗,沿內(nèi)壁邊緣一個固定的“點”注水。適合沖泡包括普洱茶在內(nèi)的黑茶。
環(huán)繞注水法
將開水壺沿著茶壺或者蓋碗的內(nèi)壁環(huán)繞一圈,邊環(huán)繞邊注水。適合沖泡一些除青茶之外的散茶。
中間定點注水法
將開水壺嘴低就,只朝著茶壺或者蓋碗,最中間的一個“點”注水。適合沖泡青茶,需要懸壺高沖,這樣可以很好激發(fā)茶香。
螺旋注水法
將開水壺從茶壺或者蓋碗的中間開始注水,然后沿著茶壺或者蓋碗的內(nèi)壁邊沿環(huán)繞一圈,最后回到中間位置。這種注水方法,除了普洱等一些黑茶不太適用,其它茶沖泡時都可以采用。
06.
出湯的秘密
每種茶工藝不同,茶的內(nèi)質(zhì)物質(zhì)不同,條索的不同都會對出湯速度有影響。
比如:茶條松散的茶,出湯速度比茶型緊結(jié)的茶更快;同樣的茶壓制成餅的話要比散茶出湯慢。
07.
沖泡次數(shù)的秘密
每一款茶的品質(zhì)、用料不同,耐泡程度自然也不同。
這里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綠茶一般三泡左右,越是等級高的綠茶越不耐沖泡。山東的嶗山綠茶、日照綠茶相對普通綠茶更為耐泡一些。
黃茶耐泡性比綠茶略好些,可達五六泡。
白茶的耐泡性就要復雜一些,像白毫銀針五六泡,白牡丹七八泡,貢眉壽眉再在此基礎上更為耐泡些,并且隨著存放的時間越來越久,茶也就更加耐泡些,所以老壽眉可以直接煮飲。
烏龍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的說法,黑茶尤其是一些老茶,也是可以煮飲,非常耐泡。
這就是泡出一杯好茶的七個秘密,都悄悄告訴你了,你掌握了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84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則是什么,茶則全介紹
下一篇: 4款減肥瘦身茶排毒清腸解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