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我國西北,特別是甘肅一帶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當走進農家,只見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燒著木柴,或點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壺。清早起來,主婦就會趕緊熬起罐罐茶來。這種情況,尤以六盤山區(qū)一帶的兄弟民族中最為常見。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數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的。
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復雜,使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壺(銅壺)、一罐(容量不大的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時,通常是將罐子圍放在壺四周火糖邊上,傾上壺中的開水半罐,待罐內的水重新煮沸時,放上茶葉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內加水至八分滿,直到茶葉又一次煮沸時,才算將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傾湯入杯開飲。也有些地方先將茶烘烤或油炒后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也有的地方,在煮茶過程中,加入核桃仁、花椒、食鹽之類的。但不論何種罐罐茶,由于茶的用量大,煮的時間長,所以,茶的濃度很高,一般可重復煮3-4次。
由于罐罐茶的濃度高,喝起來有勁,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傾入茶杯中的茶湯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對當地少數民族而言,因世代相傳,也早已習慣成自然了。
喝罐罐茶還是當地迎賓接客不可缺少的禮俗,倘有親朋進門,他們就會一同圍坐火塘邊,一邊熬制罐罐茶,一邊烘烤馬鈴薯、麥餅之類,如此邊喝釅茶、邊嚼香食,可謂野趣橫生。當地的民族同胞認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處: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
陜南秦嶺山中有幾個縣,對“罐罐茶”特感興趣,所謂“罐罐茶”,就是煮茶不用壺、鍋,專用陶瓷罐在火塘邊煨制,這種茶唯陜南獨有。由于各地群眾經濟條件和生活習慣各異,罐罐茶的用料、做法和風味也各不相同。
回族不過冬至,所以沒有什么習俗。
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jié)日,即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和圣紀節(jié),節(jié)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每年教歷九月為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都要封齋。齋戒期滿,逢開齋節(jié),這一天從拂曉開始起來,洗大凈、沐浴凈身,換上新衣服,到清真寺會禮。
“古爾邦”一般在開齋節(jié)后70天舉行。節(jié)前家家打掃衛(wèi)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節(jié)日當天拂曉,沐浴凈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結束后,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舍。
圣紀節(jié)是紀念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相傳他的誕辰與逝世都在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一般合稱“圣紀”,俗稱“圣會”。節(jié)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圣、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教育回族群眾不忘至圣的教誨,做一個真正的穆斯林。這天穆斯林還要做討白(懺悔)。儀式結束后,開始會餐。
擴展資料
回族的食物禁忌:
根據伊斯蘭教的規(guī)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煙、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
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俗,北方回族地區(qū)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干(或蘋果干)等。
云南地區(qū)的民族茶飲
導語: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xiàn)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全省人口4000多萬,在全國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有漢、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依、獨龍、滿等26個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諾、獨龍等14個民族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3,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7強,邊境的少數民族約占邊境總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他們在開發(fā)祖國西南邊疆,共同促進云南的社會進步和繁榮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經濟文化方面,都有可貴的貢獻。他們也是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葉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數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獨具特色飲茶方式。置身于這么一個環(huán)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蘊藏豐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并不斷積極與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現(xiàn)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獨自風韻。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蒼山之麓,洱海之濱的白族,對飲茶十分講究,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飲茶方式,自飲茶多為雷響茶,婚禮中為兩道茶,招待賓客一般用三道茶。一般是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為糖茶,第三道為回味茶。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滇東北烏蒙山上的苗族,有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當地人稱?菜包茶?。這種茶水,十分獨特,飲后既能解除渴,還能解除疲勞。
德昂族、景頗族的腌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著以茶當菜的原始方式。腌茶一般在雨季,鮮葉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內,壓滿為止,然后用很重的蓋子壓緊。數月后將茶取出,與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鮮嫩茶葉洗凈,加上辣椒,鹽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內壓緊蓋嚴,存放幾個月后,即成為?腌茶?,取出當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頗族還保留著食用?竹筒腌茶?的習慣,這也是一種頗為古老的食茶方式。將鮮葉用鍋煮或蒸,使茶葉變軟后再放在竹簾上搓揉,然后裝入大竹筒里,并用木棒舂緊,筒口用竹葉堵塞,將竹筒倒置,濾出筒內茶葉水份,兩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經二三個月后,筒內茶葉發(fā)黃,剖開竹筒,取出茶葉晾干后裝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當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基諾族的涼拌茶:居住在西雙版納景洪縣基諾山的基諾族,有8000多人(基諾族共有1.2萬人)他們自古至今仍保留著用鮮嫩茶葉制作的涼拌茶當菜食用,是極為罕見的吃茶法。將剛采收來的鮮嫩茶葉揉軟搓細,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隨即投入黃果葉、酸筍、酸螞蟻、白生、大蒜、辣椒、鹽巴等配料拌勻,便成為革諾族喜愛的?拉撥批皮?,即涼拌茶。
布朗族的酸茶: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h的布朗族有5.8萬人,主要聚居在布朗山,以西定、巴達等山區(qū)。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是云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他們保留食酸茶的習慣,一般在五六月份,將采回的鮮葉煮熟,放在陰暗處十余日讓它發(fā)霉,然后放入竹筒內再埋入土中,經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細咽下,它可以幫助消化和解渴,這是供自食或互相饋贈的禮物。
哈尼族的煎茶:普洱茶對人體的保健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清代趙學敏《本草綱木拾遺》云南:?普洱茶清香獨絕,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居住在勐??h南糯山的哈尼族至今仍有將普洱茶加重煎服,用以治療細菌性痢疾的習慣。
彝族的隔年陳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數民族,古代通稱蒲滿人。蒲滿人是最先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葉大發(fā)季節(jié),祖先們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為祭神和祭祖的貢茶,并有經過發(fā)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傳說。
納西族的龍虎斗:居住在玉龍雪山下的納西族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也是一個喜愛飲茶的民族。龍虎斗,納西語?阿吉勒烤?。是一咱富有神奇色彩的飲茶方式。首先將茶放在小土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黃后注入開水煎煮,象熬中藥一樣,將茶汁是濃濃的。加在茶杯內盛上小半杯白酒,然后將熬煮好的茶汁沖進盛酒的茶杯內,頓時,杯內發(fā)出悅耳的響聲。納西族把這種賂聲看作的吉祥象征。響聲越大,在聲的人越高興,響聲過后茶香四溢。有引起還要在茶水里加上一個辣椒。這是納西族用來治感冒的良方,喝一杯?龍虎斗?后,周身出汗。睡一覺后就感到頭不昏,渾身不力,感冒也治好了。
拉祜族的燒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習慣飲用燒茶。將一芽五六葉的新梢采下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黃,再放入茶罐中煮飲??静?,拉祜語叫?臘扎奪?。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熱后,放入茶葉進行抖烤,待茶色焦黃時,即沖入開水煮。如茶汁過濃,可加入開水在鍋中煮半熟后,將茶葉取出置于竹筒內存放,飲用時,取出少許放在開水中煮片刻即飲用。這種茶水略有苦澀酸味,有解渴開胃的功能。
佤族的燒茶和擂茶:居住在云南省滄源、西盟、瀾滄的佤族,飲用的是獨具一格的燒茶。燒茶佤族語?枉臘?,是一種與烤茶相似,而又獨具一格的飲茶方法。首先用壺將泉水煮沸,另用一塊薄鐵板盛上茶葉放在火塘上燒烤,致茶色焦黃聞到茶香味后,將茶倒入開水壺內煮。這種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正是東漢華陀《食論》中寫的?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覺。這種飲茶方法流傳已久,現(xiàn)在佤族中仍保留這種飲茶習慣。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種古老的飲茶方法。唐樊綽《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南宋李石《續(xù)博物志》卷七也說:?茶出銀生城,即南詔所設?開南銀生節(jié)度?區(qū)域,在今景東、景谷以南之地,產茶的銀生城界諸山,采無時,雜椒鹽烹而飲之。?這些記載實際上就是佤族飲用的'擂茶。
怒族的鹽巴茶:鹽巴茶是怒江一帶怒族一種較為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燙。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塊餅茶放入罐烤香,再將事先煨漲的開水加入罐中,至沸騰翻滾3-5分鐘后,去掉浮沫,將鹽巴塊放在瓦罐中涮幾下,并持罐搖動,使茶水環(huán)轉三五圈,再將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適量的開水稀釋。這種茶汁呈橙黃色。這樣邊煨邊飲,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為止。剩下的茶葉渣用來喂馬、牛,以增進牲口食欲。由于地處高寒山區(qū),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F(xiàn)在,怒族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鹽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開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圍坐在火塘邊,邊吃谷粑邊飲茶的生活情景。茶葉已成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飲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為怒族的飲茶諺語。
傈僳族的油鹽茶:油鹽茶,傈僳語?華歐臘渣渣?,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將茶烤至焦黃,加入開水,然后放入食用油、相加,再加開水煮沸3-5分鐘。這種茶汁既能解除渴,又能充饑,別有風味。藏族的酥油茶:居住在滇西北地區(qū)的藏族同胞,喜愛喝酥油茶,且成為生活必需品,這里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其做法先用大土陶罐或鍋將泉水煮漲,再把餅茶放在小土罐內烤至焦黃后加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及鹽、雞蛋等,便使勁用一木棒上下抽打,使酥油與茶汁和配料混合成漿狀,倒入碗中即可飲用。
愛伲人的土鍋茶: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h的愛伲人喜歡飲用土鍋茶。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后放進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約煮5-6分鐘后將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內飲用。這種茶水清香可,回味無窮。
撒尼人的銅壺茶:居住在阿詩瑪的故鄉(xiāng)路南縣的撒尼人,喜歡飲用?銅壺茶?,即將泉水注入紫銅壺內燒開,加入茶煮后飲用?;刈宓墓薰薏瑁壕幼∏浮さ?、馬龍等縣回族同胞喜歡飲用罐罐茶。這種茶茶汁十分濃烈,像烈酒一樣,有時還會?醉人?。
景頗族的鮮竹筒茶:居住在孔雀之鄉(xiāng)德宏州三臺山竹林中的景頗族,飲用?鮮竹筒茶?。先將山泉水裝入一根碗口粗鮮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燒開,再將茶投入竹筒內煮。后飲用。
傣族的竹筒茶:居住在瀾滄江畔,孔雀之鄉(xiāng),鳳尾竹下,竹樓之上的傣族,喜歡飲用?竹筒茶?,這種竹筒茶,即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葉的芳香,非常可口。
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居住在勐??h巴達鄉(xiāng)茶樹王所在地的布朗族和為孔雀之鄉(xiāng)的德宏州阿昌族,喜歡飲用?青竹茶?。這種青竹茶、山泉水、鮮竹青香與茶香味融為一體,滋味十分濃烈。
德昂族的砂罐茶:居住在德宏州三臺山密林中的德昂族,喜歡飲用砂罐茶,德昂族語"點壓雨",先用大銅壺燒開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將茶烤至焦香,取銅壺沖入開水進行煮茶。這種茶水味道十分濃烈,能及時解除渴和消除疲勞。
昆明九道茶:昆明九道茶也稱迎客茶,是云南城鎮(zhèn)書香門第佳賓的一種飲茶方式。
第一道為擇茶,就是將準備的各種名茶讓客人選用。
第二道為溫杯(凈具),以開水沖洗紫砂茶壺、茶杯等,以達到清潔消毒的目的。
第三道為投茶,將客人選好的茶適量投入紫砂壺內。
第四道為沖泡,就是將初沸的開水沖入壺中,如條件允許,用初沸的泉水沖泡味道更佳,一般開水沖到壺的2/3處為宜。
第五道瀹茶,將茶壺加蓋五分鐘,使水浸出物充分溶于水中。
第六道勻茶,即再次向壺內沖入開水,使茶水濃淡適宜。
第七道斟茶,將壺中茶水從左至右分兩倒入杯中。
第八道敬茶,由小輩雙手敬上,按長幼有序依次敬茶。
第九道為喝茶,九道茶一般是先聞茶香以舒腦增加精神享受,再將茶水徐徐喝入口中細細品味,享受飲茶之樂。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91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該怎么采摘茶葉
下一篇: 采摘茶葉要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