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往保溫瓶中撒了一把茶葉。這終究有些無奈—注定又是個被迫廢寢之夜。候了一會兒,呷一口熱茶,水仙茶葉的味道固然沒錯,我卻覺得還是少了些味道。身為潮汕兒女,對茶總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對那失卻的幾分味道,多少是計較的。
你可知道,為了這幾分味道,需花上多少工夫?潮汕工夫茶,獨到之處全在“工夫”二字。潮汕人不說“喝茶”,而說“吃茶”,雖然或許是在我們的方言中“吃”這個詞已涵蓋了“飲”“吸”等意思,但我卻認(rèn)為,“吃”這動作終究是比“喝”要更花工夫,“吃”才能吃出更多味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泡制工夫茶自然也需有特定的茶葉。潮汕多喜烏龍,我們家便是經(jīng)常吃烏龍茶中的兩種—鐵觀音和水仙。潮汕人不說“茶葉”,而說“茶米”。小時我便臆斷,是因為其茶葉形如米粒。后來又聽說,是因為潮汕人嗜茶,“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樣,我們將其換了個順序,茶最重要,居七樣之首,故稱“茶米”。雖然這一說法似乎也勉強(qiáng),但其將潮汕人“嗜茶”習(xí)性點得巧妙,亦頗有理有趣。
首先煮水,耐心候幾分鐘,待水開后,就可以開始洗茶具。將剛開之水淋于茶杯茶壺上,一來消毒,二來熱杯熱壺。倒凈杯中壺中之水,便可下茶米,謂之“納茶”。接著便是引水斟茶,而首沖茶是不喝的。一來是講求衛(wèi)生,相當(dāng)于洗茶葉,這時要用壺蓋撥弄掉浮起的泡沫;二來是首沖茶往往有雜質(zhì)且氣味過濃,不值一品。但是也別以為就浪費(fèi)了。所棄茶水往往是淋于茶杯中,用來溫潤茶杯,大約是“培養(yǎng)感情”吧。
最喜歡的一道工序是斟茶。這也是有講究的,歌謠中有兩句詩可作口訣—“關(guān)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斟茶時忌逐杯逐杯斟滿,而應(yīng)如“關(guān)公巡城”般順著杯子巡回地斟,這樣才可保證各個杯中茶色一致。至于最后壺中所留殘汁,也應(yīng)均勻地滴入杯中,這就是因為“濃縮是精華”了,謂之“韓信點兵”,同時也不致使壺中殘留太多汁液浸泡茶葉,令下一沖的茶苦澀。如此,方可達(dá)到色香味俱佳之境。
可惜的是,如今我竟連沖茶的工夫都省去了。實屬無奈。但還是不愿喝咖啡。吃茶的習(xí)慣,怎可能一朝一夕改變?正如秦牧老先生在《鄙鄉(xiāng)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所言:“我覺得絕大多數(shù)飲料,常飲都使人有‘膩了’之感,惟獨好茶,卻是天天喝,都不感厭煩的?!?/p>
吃茶的工夫,也本不是求來的,是自己下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94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臺灣建窯茶具歷史
下一篇: 功夫茶具的配套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