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這個以經(jīng)濟為中心的時代,聽得最多的,反倒不是經(jīng)濟,也不是金錢,而是文化。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中冒出了各種文化,酒文化、食文化、茶文化,乃至性,也與文化連了姻,堂而皇之的性文化了。
酒、食、茶、中醫(yī)、性,這幾者聽起來,最讓人感覺有文化的,似乎非茶莫屬,所以茶與其他的行業(yè)比起來,是喊文化喊得最激情、最熱烈的。無論是賣茶的人、還是喝茶的人,包括政府官員,但凡說起茶,言必文化,似乎不談點文化,就顯得沒有面子,沒有文化。于是,茶作為一種生活化的飲品,成為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文化,讓很多人感覺高不可攀。譬如很多90后,在聽人說起茶的時候,常會感嘆:”這是一件很有文化的事情,我估計干不來”,感嘆完了,繼續(xù)去喝奶茶與可樂了。還有一些人,在談及某個茶葉品牌的時候,會說:“嗯,他們的包裝和文化做得很好”。言下之意,就是這茶不太好喝。
茶文化喊得越激烈,茶與大眾越來越遠,與其本質(zhì),也越來越遠。茶是用來喝的,口感的好壞,質(zhì)量的安全,才是根本所在。高舉文化的旗幟,就能夠改善茶的口感,提升茶的品質(zhì),讓茶更加安全嗎?若真能這樣,中國的乳制品行業(yè),為什么就不高喊幾聲奶文化呢?奶其實也是有文化的,但他必須和茶結(jié)合起來——奶茶文化。
茶文化既然如此牛逼,那么它到底是個什么東東呢?古人說的那一套(琴棋書畫詩酒茶香佳人),我們還是要用用心學習,不能來虛的。此處所說的茶文化,是我們常常在行業(yè)中耳聞的文化,大致可以分以下幾類:
1、我茶的祖宗遠不止十八代;
很多人一談到自己的茶,恨不得把自己的祖宗十八代都挖出來數(shù)說說,為感覺更加刺激,硬是要說自己有數(shù)千年、數(shù)百年了,但凡在史書中摳到歲末星子與自己有點聯(lián)系的事,就非要編個故事,認一次祖宗。若以后發(fā)現(xiàn)了更為久遠的聯(lián)系,便會欣喜若狂,再認一次祖宗。
有一家茶企,在自己的logo中,寫有創(chuàng)始于286年的字樣,于是乎有常有人問這家企業(yè)的工作人員,你們的公司哪一年成立的,工作人員往往脫口而出:“我們的公司在286年成立的……”286年到現(xiàn)在,祖宗遠不止十八代了吧!
2、我的茶被皇帝寵幸過;
說起碧螺春,自然少不了康熙帝;說起西湖龍井,自然少不了乾隆爺;說起松松蘿茶,自然少不了朱重八;就連當年讓天下人炙手可熱的普洱茶,也不忘自豪的宣稱:“慈禧皇太后當年就是用我來漱口的……”不否認上訴這些茶確實與皇天貴胄有過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但是以前那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茶,也爭先恐后的跑出來說自己被這位皇、那位帝寵幸過,實在沒有水平遍這樣的故事,也要說自己曾經(jīng)在多么漫長的歲月里,一直是皇室的御用茶,似乎不與皇家沾親帶故,就沒有顏面出來混了。
現(xiàn)在市面上的“貢茶”、“御茶”滿天飛,確實讓很多人過了一把皇帝的癮。不要說茶,就連人,也都挖空思想,想和皇帝沾點關(guān)系,實在沾不上,那就喝皇帝喝過的茶,也算和皇帝有點關(guān)系了吧!
3、我的茶被洋人包養(yǎng)過;
曾有一位很正直的朋友,對同事說,自己在工作上,也會時常說一些違心的話。這位朋友在公司是做企業(yè)文化傳播的,偶爾吹噓一下自己公司的產(chǎn)品,無可厚非,但讓他感到違心的,則是要美化百年前的一段歷史。
這幾年有一個概念被茶界炒得沸沸揚揚——萬里茶道。無論是茶界、商界、文化界、政界,統(tǒng)統(tǒng)對這一概念,被賦予中外友誼之深遠的這層含義。歷史的真相絕不是這樣,萬里茶道,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是一條外國列強對中國的貿(mào)易掠奪之路,這樣的一條路,不知讓多少中國商人留下了血淋淋的心酸與恥辱,如今為了經(jīng)濟利益,赤裸裸的為這條恥辱之路披上友誼的外衣。不知當年在這條古道上,飽經(jīng)艱辛的前人,看到我們今天這樣粉飾是非,會作何感想?
明明是掠奪、明明是恥辱,卻為何還要當做驕傲,當做友誼?無非就是為了證明,我的茶既然被洋人包養(yǎng)過,我的茶很早就國際化了,既然老外在很早之前就喜歡,你們中國人也應該要喜歡吧?中國人媚外到無節(jié)操的地步,從這茶文化中,自然也能窺見一斑。
4、我的茶比神仙的藥還靈;
我們曾嘲笑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當江湖郎中在我們的記憶里消失,茶,便扮演了這包治百病的角色。茶是否真的能包治百病?對于那些開口閉口談茶文化的人而言,你似乎沒有理由懷疑。
茶文化人嘴巴中的茶,確實有這種功效、那種功效,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雖然功效之多,但是茶依然是無法包治百病的,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尚未宣稱“茶能治療艾滋病”。不過依著一些人的激情,遲早有一天,你的微信朋友圈中,會蹦出一些這樣的文章《茶——艾滋病的克星》、《愛喝茶的人患艾滋病的幾率比正常人要低80%》、《你不能不知道的茶與艾滋病的驚人數(shù)據(jù)》……
現(xiàn)在的買茶人,與其說是在買茶,不如說是在賣藥;現(xiàn)在的喝茶人,與其說是在喝茶,不說說是在喝藥。這買藥的人,常常開錯方,這喝茶的人,常常吃錯藥。
渺渺茶行業(yè),充斥著太多的江湖郎中,各位看官要睜大眼睛,細加分辨,尤其不要被茶文化這層外衣所迷惑。
·在這個物質(zhì)化、金錢化的時代,文化的本質(zhì),就是一種商品,供人消費。茶這些年,之所以被很多人冠以文化之名,其實還是為了迎合大眾的消費心理。這數(shù)十年,傳統(tǒng)文化嚴重淪陷,國民信仰危機日益加劇,精神生活越來越匱乏,物質(zhì)的豐富與精神的享受已經(jīng)極不對稱,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能化解這種尷尬的東西,于是茶文化,應運而生。茶經(jīng)過文化的肆意渲染后,讓很多人覺得,只要與茶打上交道,在別人看來,自己就能成為一個很有修養(yǎng)、很有境界、很有文化的人。當大眾這種心理需求愈演愈烈,茶也就自然被過度的文化了,以至于一杯本來簡簡單單的飲品,被弄得玄而又玄、半神半妖。茶文化,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國民精神生活的“皇帝新裝”。
而沒有上訴這種心理尷尬的80、90后,則對茶文化表現(xiàn)得不屑一顧,他們態(tài)度鮮明——“我才不你有什么文化,茶做得好喝就行”,這種態(tài)度,預示著未來的茶葉消費趨勢。當下人們喝茶,消費的是一種心理安慰,而未來人們喝茶,消費的則是茶本來的東西。不需要太繁瑣的沖泡技法、不需要太厚重的氛圍參與,正如一位茶人所言:“好茶簡單泡”。
很多有文化的老一輩茶人,也時常告誡我們這些新生代茶人:“安心做好茶,別談文化”。因為在他們看來,時下風靡的茶文化,只是一個虛頭吧腦的偽命題。中國茶要想走得遠,必須踏踏實實的做好本質(zhì)上的東西。
飲茶的普及,是在宋代。當時市民經(jīng)濟極度繁榮,據(jù)考證北宋的人均GDP是唐代的20倍,有錢、有閑,因而飲茶之風大興。中國歷史上,促使茶成為一種風尚的,不是那幾個帝王貴胄、不是那幾個王公大臣、亦不是那幾個風流才子,而是尋常百姓,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茶的文化,沉淀了茶的精神。以至于后來的英式下午茶風靡全球,也莫過于此。
文化是什么?這是很多大呼茶文化的人都沒有弄清楚的問題。文化,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茶文化,就是茶給予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如果它不能融入我們最尋常的生活,始終被茶文化這一旗號弄得玄而又玄、高高在上,我們眼前的這杯茶,終究只會弄得人走茶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96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誰寫的茶葉三字經(jīng)太有才啦
下一篇: 制茶——萎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