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
茶馬古道是以唐代以后
,特別是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普洱通往昆明、西藏、瀾滄
、打洛
、緬旬等地的茶馬道
,也是普洱物資交流
、進行貿(mào)易的南方絲綢之路
。
“茶馬古道”的形成與發(fā)展
,促進了
普洱茶業(yè)的發(fā)展和普洱茶區(qū)商品交易的繁榮
。在今普洱縣境內(nèi)
,仍保留有三處較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一是位于同心鄉(xiāng)那柯里村的“茶馬古道”;二是位于鳳陽鄉(xiāng)民主村的“茶庵塘古道遺址”,長約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
,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盤山徑仄而上
。那山石上深印的馬啼印,向人們訴說著昔日“以茶易馬”的艱險;沿古道而上
,人們可以去體味
,去追尋“徑仄愁回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
。三是位于磨黑鎮(zhèn)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遺址”
,長約10余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馬店”
,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見的馬蹄印
,向人們說明歷史上的“茶馬古道”的興盛 。
山間鈴響馬幫來
,是50年代前的真實寫照
。在車輛如梭的今天,馬幫已不再有
,山林是聽不到清脆的馬鈴響了
。茶馬古道顯得更加寂靜。但回蕩動聽的馬鈴聲和趕馬人的山歌依然記憶憂新:三月里來
,三月三
,趕著騾馬進茶山,普洱茶好人人愛
,馱起
茶葉到遠方
。
以普洱為源頭出境的茶馬古道共有幾條?
茶馬古道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易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
。茶馬古道主要分滇藏道
、川藏道和青藏道(甘青道)三條主干線 ,其中滇藏道即屬以普洱為源頭的茶馬古道中的一條
。
據(jù)《普洱府志》記載
,明清時期,以普洱為源頭出境的茶馬古道有東北路
、南路
、西北路、東南路
、西路5條:一是東北路官馬大道
,該道向北由普洱經(jīng)石橋寨
、頭酒房
、茶庵塘
、磨黑、四堂廟
、孔雀屏
、把邊街、魁閣塘
、把邊江渡口
、哨牌、通關
、墨江
、元江、玉溪至昆明
,經(jīng)昆明中轉(zhuǎn)內(nèi)地各省
、北京,向南則由普洱經(jīng)思茅
,過車里(景洪)
、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國至緬甸景棟
,然后再轉(zhuǎn)運至泰國
、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
。這是滇藏茶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條
。二是西北路關藏茶馬古道,普洱茶從普洱經(jīng)景谷
、鎮(zhèn)沅
、景東、彌渡
、下關
、麗江、中甸(香格里拉)
、德欽轉(zhuǎn)至西藏
,再由拉薩中轉(zhuǎn)至尼泊爾等國。三是東南路江萊茶馬大道
,從普洱經(jīng)勐先
、黎明、江城到越南萊州
、海防
,然后再轉(zhuǎn)運到西藏和歐洲等地。四是西南路旱季茶馬大道
,從普洱經(jīng)那遷
、六順
、糯扎渡、瀾滄
、孟連至緬甸
。五是南路勐臘茶馬古道,由普洱經(jīng)思茅
、勐臘到達老撾
。 五條茶馬古道,是普洱與思茅
、云南及內(nèi)地商貿(mào)和文化交往的橋梁
,也是普洱與中國周邊國家乃至世界交流的紐帶,因此
,以普洱為源頭的茶馬古道
,被學術界稱為“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是與古代中國對外交流的海上之道
、西域之道
、南方絲綢之路、唐蕃“麝香———絲綢之路”并列的第五條國際通道
。
中國歷史上有幾條著名古道?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qū)
,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mào)通道。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
,是一條自然風光壯觀的旅游線路
,它蘊藏著開發(fā)不盡的文化遺產(chǎ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蚩挡貙俑吆貐^(qū)
,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
、奶類
、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區(qū)
,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
,糌粑又燥熱
,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nèi)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
,又防止燥熱
,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
,但藏區(qū)不產(chǎn)茶
。而在內(nèi)地
,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zhàn)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
,而藏區(qū)和川、滇邊地則產(chǎn)良馬
。于是
,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樣
,藏區(qū)和川、滇邊地出產(chǎn)的騾馬
、毛皮
、藥材等和川滇及內(nèi)地出產(chǎn)的茶葉、布匹
、鹽和日用器皿等
,在橫斷山區(qū)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
,并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日趨繁榮
,形成一條延續(xù)至今的“茶馬古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桉R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
,興于唐宋,盛于明清
,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
,連接川滇藏
,延伸入不丹、錫金
、尼泊爾
、印度境內(nèi),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主產(chǎn)區(qū)思茅
、普洱
,中間經(jīng)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qū)、香格里拉進入西藏
,直達拉薩
。有的還從西藏轉(zhuǎn)口印度
、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qū)一條重要的貿(mào)易通道
。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yōu)勢的貨物產(chǎn)地和中轉(zhuǎn)集散地,具有悠久的歷史
。 車師古道
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
不是一條路
南絲綢之路起始與四川宜賓
,經(jīng)過云南
、西藏等地區(qū)進入南亞等地。而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
,延伸入不丹
、錫金、尼泊爾
、印度境內(nèi)
,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有的還從西藏轉(zhuǎn)口印度
、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qū)一條重要的貿(mào)易通道
。
南方絲綢古商道現(xiàn)在還在用嗎
一直都在使用 ,只是沒有北方絲綢之路名聲響亮。
南方絲綢之路泛指歷史上不同時期四川
、云南
、西藏等中國南方地區(qū)對外連接的通道,包括歷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等
。南方絲綢之路的早期通道如何打開
,目前難以考證。據(jù)英國人哈維的《緬甸史》
、霍爾的《東南亞史》等著作記載
,公元前2世紀以來,中國的絲綢從緬甸經(jīng)印度到達阿富汗
,遠及歐洲
。
南方絲綢之路總長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
。它以四川宜賓為起點
,經(jīng)雅安、蘆山
、西昌
、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
、保山
、騰沖,從德宏出境;進入緬甸
、泰國
,最后到達印度和中東。
主要路線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
,即“旄牛道”
。從成都出發(fā),經(jīng)臨邛(邛州)
、青衣(名山)
、嚴道(滎經(jīng))
、旄牛(漢源)
、闌縣(越西)、邛都(西昌)
、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
,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
。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
,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qū)。
另一條是東道
,稱為“五尺道”
。從成都出發(fā),到僰道(宜賓)
、南廣(高縣)
、朱提(昭通)、味縣(曲靖)
、谷昌(昆明)
,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經(jīng)大理與旄牛道重合
。根據(jù)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
,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后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qū)
,建立了甌駱國
,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南方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qū)一條縱貫川滇兩省
,連接緬
、印,通往東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各國的古老國際通道
,它和西北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同為中國古代對外交通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從四川成都經(jīng)云南至緬甸
、印度并進一步通往中亞
、西亞和歐洲地中海地區(qū)的“蜀身毒道”,是歷史文獻所記載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線路
,也是富于盛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西線
。?
南方絲綢之路的中線為從四川經(jīng)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島的交通線,歷史文獻記載為“步頭道”和“進桑道”
。南方絲綢之路的東線為從四川經(jīng)貴州
、廣西、廣東至南海的“牂牁道”
,或稱為“夜郎道”
。
南方絲綢之路早在商代已開通,古代中國在西南方向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和交流是經(jīng)由南方絲綢之路進行的
,它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同東南亞
、南亞、中亞
、西亞以至歐洲地中海地區(qū)文明交流互動的重要載體
。
名稱由來
早在古代,《史記》就記載了中
、印
、阿富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三國時人魚豢的《魏略·西戎傳》里
,也提到羅馬帝國“有水通益州(四川)”
。
季羨林教授的論文《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及德國雅各比在普魯士科學研究會議報告引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315年印度旃陀羅笈多王朝考第亞所著書,說到“支那產(chǎn)絲與紐帶
,賈人常販至印度”
。公元前4世紀成書的梵文經(jīng)典《摩訶婆羅多》和公元前2世紀成書的《摩奴法典》等書中有“絲”的記載及支那名稱,學術界認為這些絲織品來自中國四川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任乃強、鄧少琴等曾提出中國絲綢最早出在巴蜀的看法
,任乃強又于20世紀80年代論述了中國西南通印度
、阿富汗的“蜀布之路”,認為年代遠早于北方絲綢之路
。童恩正研究了從成都經(jīng)云南
、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達中亞的商道的大概情況
,認為戰(zhàn)國時代已初步開通
。日本學者藤澤義美、港臺學者桑秀云
、饒宗頤
、云南學者方國瑜、陳茜
、張增祺
,均對這條由四川經(jīng)云南西行印度的古老商路進行了研究。最早研究南方絲綢之路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
,曾著《交廣印度兩道考》對南南方絲綢之路的陸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
。
“南方絲綢之路”的提出,是基于以巴蜀文化為重心
,分布于云南至緬
、印的地區(qū)內(nèi),出土大量相同文化因素
,這些文化因素不僅有巴蜀文化
,而且更有印度乃至西亞的大量文化因素
,其時代明顯早于經(jīng)中國西北出西域的絲綢之路
。由于絲綢之路作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代稱已為中外學者所普遍接受,因此便稱這條由巴蜀為起點
,經(jīng)云南出緬
、印、巴基斯坦至中
、西亞的中西交通古道為“南方絲綢之路”(簡稱“南絲路”)
。
形成時間
中國是絲綢的原產(chǎn)地,早在商周時期絲綢織造就已達到相當水平
,四川是中國絲綢的主要原產(chǎn)地
,絲綢織錦自古稱奇。西漢揚雄《蜀都賦》曾稱頌
,蜀錦鮮艷華麗
,品種繁多,發(fā)文揚采
,轉(zhuǎn)代無窮
。史前時期“蠶神”嫘祖的后代、古蜀王蠶叢在成都平原“教民養(yǎng)蠶”
,引發(fā)了巴蜀絲綢的興起
。到商周時代,成都的絲綢制作已發(fā)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妒穸假x》稱
,蜀地“黃潤細布,一筒數(shù)金”
,意思是蜀地的絲綢以黃色的品質(zhì)尤佳
。印度考古學家喬希指出,古梵文文獻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歡穿中國絲綢
,濕婆神尤其喜歡黃色蠶繭的絲織品
。這種黃色的絲織品,應該就是揚雄所說的“黃潤細布”
。從印度古文獻來看
,濕婆神的出現(xiàn)時間至少相當于中國的商代。這說明
,可能在商代
,中國已經(jīng)同印度發(fā)生了絲綢貿(mào)易關系。
1936年
,在阿富汗喀布爾以北考古發(fā)掘出許多中國絲綢
,這些絲綢有可能是從成都途經(jīng)云南、緬甸
、印度和巴基斯坦運到印巴次大陸
,然后轉(zhuǎn)手到達中亞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酚洝范啻翁岬健笆癫肌钡取笆裎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其實就是蜀地生產(chǎn)的絲綢,由蜀人商賈長途販運到印度出售
,再轉(zhuǎn)口貿(mào)易到中亞
、西亞和歐洲地中海地區(qū)。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
、成都金沙遺址均出土大量來自緬
、印的象牙,還出土了數(shù)千枚來自印度洋和南海的海貝
。這些外來文化因素集結在像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這樣的大型都城和區(qū)域中心內(nèi)
,說明商代南方絲綢之路已發(fā)揮了中國西南與南亞地區(qū)貿(mào)易的功能。
南絲路的研究從1980年代逐步開始形成風氣
,出版發(fā)行的研究論著和一系列學術活動
、宣傳報道,在中外造成了很大影響
。尤其是三星堆遺址發(fā)掘后
,學者們注意到其中明顯的印度地區(qū)和西亞文明的文化因素集結
,于是提出南絲路早在商代即已初步開通的新看法,段渝認為其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4
、15世紀
,早于曾由季羨林所提中、印交通起于公元前4世紀
,向達所提公元前5世紀
,丁山所提公元前6世紀,日本藤田豐八所提公元前11世紀等說法
。
南絲路研究在學術界達到了多方面的共識
,認為這是一條以商貿(mào)為主的多功能道路,國內(nèi)的起點是成都
,開辟年代在先秦
。
蜀身毒道
《史記》載: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 ),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欲與大月氏聯(lián)合抗擊匈奴
。張騫于建元二年行至隴西,經(jīng)過匈奴控制區(qū)域
,被俘
,十三年后,元朔三年(前126 )張騫歷盡艱辛輾轉(zhuǎn)回到長安
,雖沒有達到出使大月支聯(lián)合抗擊匈奴的目的
,但其產(chǎn)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無疑是巨大而成功的
。張騫向漢武帝報告
,在大夏( 今阿富汗北部)
,看到了蜀國的布匹和邛竹杖
,據(jù)大夏人告之購自身毒(今印度),張騫推測在大漢的西南方有一條道路由蜀地通往身毒國轉(zhuǎn)而至大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逗鬂h書》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shù)千里”
。在此以前
,漢代還完全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
。張騫向漢武帝建議
,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
,另辟一條通道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
,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qū)的危險
,這就是蜀身毒道。而此時此道還不是官道
,僅為民間商道
。漢武帝意欲通過同大宛、康居
、月氏
、身毒和安息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以期徹底孤立匈奴
,便欣然采納了張騫的建議,幾次派人到滇國
,希冀打通通往大夏的通道
。漢使到達滇池區(qū)域十多年間,一直未能打通前往身毒國的道路
,受到滇國周圍部族的抵抗
。在元封二年漢武帝派出兵力強行開道,大將郭昌于“元封二年(前109 )
,發(fā)巴蜀兵擊滅勞浸
、靡莫,以兵臨滇”
,迫使滇王“舉國降……于是以為益州郡
。”賜滇王王印令復率其民
。漢武帝苦心打通“身毒道”
,歷經(jīng)挫折后,終于獲得成功
。從此結束了云南割據(jù)一方的歷史
,納入中央王朝版圖,也正式打通了通往緬甸
、印度的通道
,南方絲綢之路由此進入史冊,就此拉開絲綢之路的文明進程
。
中國于1950年代從古滇墓葬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
,發(fā)現(xiàn)部份來自西域遠至今阿富汗的地方。由此證明南方絲綢之路當年已存在
。
方國瑜先生從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料珠兩件”中推斷
,此類物品應是從蜀身毒道由印度傳來,古道最遲于公元前4世紀已開通
。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在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2)
,漢使張騫向漢武帝報告時就已推斷蜀身毒道的存在
。季羨林先生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也談到了“蜀身毒道”:自公元前2世紀開始,此道與長安通印度的道路并存
,該道是戰(zhàn)國至漢晉時期以云南為樞紐的中印通道
。印度古籍考庇利耶的《政事論》記載:公元前4世紀印度孔雀王朝時期有“產(chǎn)自支那成捆的絲”,而季羨林先生解釋成此為“來自中國成捆的絲”
。他在《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中認為:“中國內(nèi)地的絲織品先傳到云貴地區(qū)
,后經(jīng)滇緬通道傳入印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一條成熟的通道形成往往要經(jīng)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
,在形成規(guī)模通道以前,民間一定相應存在了一些較為方便的交通網(wǎng)絡遍布各鄉(xiāng)村小鎮(zhèn)
,尤其當兩端之間存在有必要的交換物資時
,路途通道也就應運而生了,發(fā)展到一定程度
,網(wǎng)狀的鄉(xiāng)村線路就會演變?yōu)樯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尤其是在官府的投入下會演變成為官道。發(fā)端于公元前四世紀的“蜀身毒道”不是沒有可能
,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的推進
,時間還在前移。
在英國人哈維的《緬甸史》
、霍爾的《東南亞史》等著作中記載
,公元前2世紀以來,中國經(jīng)緬甸的商業(yè)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
;循薩爾溫江為一道
;尚有一道循親敦江經(jīng)曼尼坡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chǎn)換取緬甸的寶石
、翡翠
、木棉、印度的犀角
、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 ”說明此時該通道已非常成熟,運輸品種多為奇貨珍寶
,交易終端遠達歐洲,為南方發(fā)展貿(mào)易經(jīng)濟提供了較為便捷的條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度龂尽份d:“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
,與交趾七郡外夷比
,又有水道通益州
、永昌,故永昌出異物”
。永昌是東漢初設置的郡縣
,為今日之保山地區(qū)一帶,《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永昌郡
,古哀牢國
。”其邊界與緬甸接壤
,時至今日任然是云南通往外界的門戶
,從疆域來看那時整個伊洛瓦底江上游屬于哀牢國(古哀牢國內(nèi)接巴蜀,外壤緬甸
、印度
,是中國與印度經(jīng)濟文化的連接地帶),即后來的上緬甸部分屬于永昌轄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坝啦霎愇铩保f明那時已有來自于緬甸
、印度甚至于大秦(古羅馬)的異域商品
,西南商道已經(jīng)出現(xiàn)。
南方絲綢之路既是民間商道
,同時又是使節(jié)往來
、朝貢貿(mào)易、文化交流
、宗教傳播的文化通道
,還是與中央王朝得以維系上下關系的政治通道。
西南是中國毗鄰周邊國家最多
、邊境線最長的省區(qū)之一
。南方絲綢之路跨越四川、貴州
、云南
、西藏四省區(qū),沿途有江川河流
、高山峻嶺
,在云南境內(nèi)海拔從76.4米到6740米,經(jīng)過金沙江
、瀾滄江
、怒江、伊洛瓦底江
、元江(紅河)和南盤江(珠江)六大水系
;翻越烏蒙山
、高黎貢山、橫斷山
、哀牢山
、無量山等山系。氣候變化巨大
,境內(nèi)有七個氣候類型
。由于地形復雜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氣候垂直變化差異明顯
。在這條通道上過去以馬幫運輸為主
,在一天之間趕馬人和馬隊有如經(jīng)歷一年四季,看似爛熳傳奇
,但對人的生理考驗卻到了極限
,沒有強大的適應體能則無法跨越險峻的高山深流。
南方絲綢之路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完善
,成為一條縱貫東西南北的大通道
,道路不斷延伸,如網(wǎng)狀遍及周圍各地
,它是從古至今中國與南亞
、東南亞地區(qū)一條重要的貿(mào)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
,川
、滇的絲綢、茶葉得以與西藏的馬匹
、藥材
,與內(nèi)地的物資交易。曾經(jīng)繁榮興盛的南方絲綢之路同樣也遭遇了不可逆轉(zhuǎn)的挑戰(zhàn)
,道路改道
,南方絲綢之路逐漸被214、317
、318國道
、鐵路甚至航線所取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南方絲綢之路逐漸沉寂
,只有為數(shù)較少的村寨之間還有少量使用
。
漢朝時期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
,通向今緬甸
、印度地區(qū)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
,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
、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
,茂汶和重慶涂山出土的琉璃珠
,都不是本地所產(chǎn),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qū)的南海
,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
。
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13年的張騫回到長安
,向漢武帝匯報西域的情報
,促使武帝大破匈奴。同時張騫還匯報說
,在漢帝國西南可能有一條途經(jīng)身毒(今印度)的秘道
,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
。這一消息引起了漢武帝高度重視
,于是派出4路人馬前往探索,卻被藏在深山峻嶺中的當?shù)夭孔遄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中一路幸運來到滇池
。滇王熱情款待了遠方來客,并留他們一住就是十來年
。其間幫助他們西行
,卻為昆明人所阻,終未能完成對身毒的探險
。
這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由來
。中國于1950年代從古滇墓葬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部份來自西域遠至今阿富汗的地方
。由此證明南方絲綢之路當年已存在
。
唐朝時期
新唐書·藝文志>記有地理學家賈耽所著的《皇華四達記》書名,全書已失
,原七道只剩下五:安西入西域道
、六:安南通天竺道和七: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錄了唐代由中國經(jīng)交州
、廣州通西域
、印度,遠至巴格達的通路:
1. 安南-交趾-太平-峰州-南田-忠城-多利州-朱貴州-丹棠州-古涌步-湯泉州-曲江-劍南-通海鎮(zhèn)-安寧故城-靈南城-白崖城-蒙舍城-龍尾城-太和城-永昌郡-諸葛亮城-悉利城-驃國-黑山-東天竺-伽羅都河-奔那伐檀那-中天竺-恒河-摩格陀
2. 諸葛亮城-騰充城-麗水城-龍泉水-安西城-彌諾江-大秦婆羅門國-大嶺-
最早研究南方絲綢之路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曾著《交廣印度兩道考》對南南方絲綢之路的陸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
茶馬古道
南方絲綢之路是一條以商貿(mào)交易為主的通道
,最早應是中國絲綢的輸出
。據(jù)唐代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慧輪傳》記載,在運輸?shù)奈镔Y中還包含了來自川、滇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