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毓秀的江蘇宜興,以盛產(chǎn)紫砂壺聞名天下。數(shù)百年來,茗壺重器冠絕一世,大師巨匠獨步千秋。宜興紫砂茗壺是我們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陶中瑰寶。
喜愛收藏使用紫砂壺的壺友都知道,紫砂壺是由壺體與壺蓋兩部分組成,兩者和諧配合構成了一把既可實用把玩又可欣賞收藏的藝術整體。但有些傳世的茗壺由于多年的戰(zhàn)亂與搬遷,或使用不慎,流傳至今,壺體破損,壺蓋丟失,雖為名器已非完璞,實在是令人惋惜,深感遺憾。
近年筆者在古玩市場上偶得一把,此壺由著名的近現(xiàn)代壺藝大師吳云根早期制作。壺的主面刻有行書“琢磨令德,陶鑄情性”,副面刻有山川村落,野渡舟楫。陶刻雖未落款,但刀法老到字畫流暢。壺底鈐陽文方形篆刻?。骸爸ビ洝保湎〉睦隙文嘀谱?,色澤灰黃。
《觚棱壺》為清曼生壺式之一,清末民初壺藝大師黃玉麟(1842-1914年)、民國壺藝名家汪寶根(1890-1954年)多有制作。觚棱壺為方圓結合體,有四片泥片手工鑲接,是紫砂光貨中的高檔器型,制作難度大,不是高手不敢問津。吳云根的這把缺蓋觚棱壺樸實穩(wěn)重,頗具大家氣度,是吳云根上世紀20年代的作品。
吳云根(1892-1969年),字芝萊,近現(xiàn)代壺藝大師,建國紫砂七老之一,宜興紫砂現(xiàn)代壺藝的奠基人。
吳云根技藝高超,功力非凡,制壺風格樸實穩(wěn)重,作品構思奇妙生動,善用雙色泥料表達主題,宜興陶瓷博物館藏品紫砂《合盤腰線壺》就出自其手,其竹型壺制作更是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當代制壺名家吳震,何挺初,程輝,葛明仙(已故)均出自其門下,吳的高足中國工藝大師呂堯臣更是以“呂氏膠泥”而名揚紫砂壺藝界。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的一位著名戲曲演員到紫砂藏家雅居賞壺,不慎將一把茗壺壺蓋跌損,令藏家十分不悅。對缺蓋的紫砂壺配蓋是非常麻煩的事,尤其是老舊茗壺,因為老壺的泥料十分考究,并且配方保密,現(xiàn)在極難配制。再是新配的壺蓋在燒制后收縮率與色澤很難控制,同樣的泥料,如果燒制溫度有5度的偏差,就會對紫砂的色澤產(chǎn)生火老火嫩的不良影響,因新配的壺蓋與原壺體很難松緊合適色澤協(xié)調,故紫砂界有句名言:“寧制一把壺,不配一只蓋”之說。
為給缺蓋的紫砂《觚棱壺》配蓋,筆者于2012年4月奔赴宜興丁蜀,與當今宜興紫砂陶藝家趙麗娟一起研究為云根《觚棱壺》配蓋,通過反復實踐,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為缺蓋的云根《觚棱壺》配成了十分緊密色澤協(xié)調的壺蓋。這次配蓋的藝術實踐,是熱愛紫砂的南京人與制作紫砂的宜興人為挽救吳云根大師的精品進行的一次成功嘗試,正是:喜得云根《觚棱壺》,惜無蓋,今得麗娟配之,終遂愿。
配蓋后的云根《觚棱壺》,壺高10厘米,口徑6.4×4厘米,容量1000毫升,壺蓋內鈐一方“松亭后人”陽文楷印,三方“趙”,“麗娟”及“趙麗娟生肖猴”陽文篆印,虛蓋橋鈕,短流圓把,壺體渾厚端莊,線條柔和圓潤,方中寓圓,圓中見方,方圓相濟,剛柔并舉,全壺古樸典雅,氣度非凡。
趙麗娟,宜興著名陶藝家,兼上海陶器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級工藝美術師。1956年出生,別號松亭后人,宜興“趙家壺”第四代傳人。其曾祖父趙松亭(1852-1934年)是清末民初宜興紫砂實業(yè)家兼制壺篆刻名家,對清末民初的宜興紫砂界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祖父趙乾泰(1889-1953年)為民國制壺高手,以善制朱泥水平壺與貢局壺著稱。趙麗娟18歲學藝,曾進入紫砂一廠接受過嚴格的專業(yè)訓練。她家學淵源,天賦機靈,刻苦勤奮,與曾祖松亭公制壺有靈犀之通,工藝得其神韻之妙。她的作品繼承了“趙家壺”寧靜內斂,圓滿敦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趙麗娟制作的紫砂《一粒珠壺》骨肉亭勻,口蓋嚴密,在2008年“中國收藏家喜愛的藝術大師和精英”評選活動中,經(jīng)專家與收藏家共同評選為金獎。
宜興紫砂界為茗壺重器配蓋的高手首推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1915-1996年)他常為藏家好友的缺蓋茗壺配蓋。
上海著名海派畫家兼紫砂收藏家唐云(1910-1993年)藏有一把清末“日巔山館”款的紫砂《漢鐸壺》,上世紀文革初期被紅衛(wèi)兵抄走,至70年代末清退唐云的抄家物資時退還唐云,但壺蓋已失。后唐云求助于老友顧景舟為其配蓋,顧景舟當仁不讓一口答應。他叫來趙江華(1950年出生,顧大師私人醫(yī)生,常跟顧學藝)與關門弟子葛陶中(1957年出生,高級工藝師),由顧大師親自配泥,配好泥后,由趙葛兩人先捶泥,捶泥要按順序與方向,然后切割,一道程序也不能錯,整整三天才把泥捶好。這時顧大師叫葛陶中做了三個試片,按高、中、低三種溫度進窯燒制,開窯后,看何種溫度的試片與《漢鐸壺》的壺體色澤相符。然后顧大師親自用捶好的泥制成漢鐸壺的壺蓋,按剛才泥色相符的溫度進窯燒制,出窯后的壺蓋與《漢鐸壺》的壺體色澤和諧,嚴密合縫,轉動靈活,妙手天成。隨后顧景舟大師又據(jù)其壺型,精心仿制了顧氏《漢鐸壺》,使該壺成為顧大師的傳世珍品。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顧景舟大師還為宜興紫砂藏家陳仲春的《子治漢鐘壺》與《友廷掇球壺》配蓋。90年代初為宜興紫砂藏家唐國新《大亨掇只壺》配蓋。90年代初,南京紫砂藏家沙志明得到一把缺蓋的曼生壺,后由紫砂一廠的工藝師周潔萍配蓋,沙的老友江蘇省美協(xié)主席著名書畫家亞明(1924-2002年)在壺上題字。
90年代中期,省工藝美術大師許成權高工為亞明的曼生壺配蓋,亞明以書畫相贈。
另外還有汪寅仙大師為《大生合菱壺》配蓋,徐達明大師為彭年《四方束竹壺》配蓋等等。
回憶這些茗壺重器的配蓋史,正是因為有這些名家大師能工巧匠的精心配制,傳世的殘缺茗壺才得以完美和諧而永傳后世。
另,關于紫砂《觚棱壺》的名稱由來及定名有以下幾種說法:美國芝加哥藝術館中藏有一把清嘉道陳鴻壽幕友祥伯銘刻的曼生壺,其主面刻有“觚棱”兩字,副面刻有:“棱可模,觚不觚,得其精意遺其粗,祥伯銘”。祥伯即清嘉慶貢生郭麐(1769-1831年),號祥伯,曾參與曼生壺的制作并鐫刻壺銘。據(jù)鄧實《明清各名家砂壺形拓》中之《阿曼陀室制砂壺》中稱:“觚,為古酒器,客酒一升,形方,四面有棱,今傳世尚多,唯方者少而圓者多?!币虼怂J為曼生《觚棱壺》是仿古代酒器“方形觚”而制成的。
清嘉道以后的清末民初,壺藝名家對曼生觚棱壺多有仿制。在近年來出版的紫砂名著中,對這類茗壺的名稱各家說法不一,定名十分混亂。如徐秀棠著《中國紫砂》、許四海著《吾壺四?!贩Q之為 “弧菱壺”,沙志明著《中國明清紫砂精萃》稱之為“弧方壺”,而李長平著《明清紫砂珍賞》又稱為“弧棱壺”。
筆者認為,紫砂壺的壺名是體現(xiàn)壺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歷史上的傳世名作其壺名也是經(jīng)過眾多的名人雅士認真推敲而為人們所接受的,《觚棱壺》也是如此。僅以此文此壺紀念近現(xiàn)代壺藝大師吳云根先生誕辰120周年。(修改稿)(責編:雨嵐)
1、定義不同
紫砂圓器由不同方向、曲度的曲線組成。
紫砂方器由長短不同的直線組成。
2、特點不同
紫砂圓器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比例協(xié)調、敦龐周正、轉折圓潤、雋永耐看。造型“圓、穩(wěn)、勻、正”。口、蓋、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協(xié)調 和諧,勻稱流暢,達到無懈可擊,致使器型上的標準要求為“柔中寓剛,圓中有變,厚而不重,穩(wěn)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勻”。
紫砂方器既為幾何形體,也屬筋紋形體。要求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給予人們干凈利落,明快挺秀之感。
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wěn)莊重,以 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于變化。除口、蓋、的、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壺體不論四方、六方、長方、扁方 為壺型,其壺蓋方向均可任意變換,并與壺口嚴密吻合。
擴展資料
原料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梢詿谱仙皦氐哪嘁话闵畈赜趲r石層下且,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
根據(jù)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巖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云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之間。
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因其產(chǎn)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紫砂壺
不是你這么分的,我來介紹一下傳統(tǒng)紫砂壺的分類方法。
宜興紫砂行業(yè)對紫砂壺自有一套分類方法,即將紫砂壺分為光貨、花貨、筋囊貨三大類。從名稱上看,這種分類是紫砂壺器形特征的分類,還是制作技藝的分類,相當于繪畫藝術中的山水、人物、花鳥等分類。
光貨
凡壺身為幾何體、表面光素的紫砂壺都叫光貨。因制作這種紫砂壺坯時,要將器表修飾得極其平整光滑的緣故。光貨有圓器、方器兩大類。
圓器,即器的橫剖面是圓形或橢圓形,圓器的輪廓由各種方向不同和曲率不同的曲線組成,講究骨肉亭勻,比例恰當,轉折圓潤,雋永耐看,顯示一種活潑柔順的美感。方器,即器的橫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方器的輪廓是由平面和平面相交所構成的棱線所組成,講究線面挺括平整,輪廓線條分明,展示出明快挺秀的陽剛之美。僧帽壺、傳爐壺、觚棱壺等都是明清著名的方器壺式。
花貨
又叫“塑器”,是以雕塑技法為制器的主要手段,器形有三類,一類是仿植物之形為器,如梅段壺、松段壺、竹段壺等;第二類是仿瓜果之形為器,如南瓜壺、佛手壺、藕形壺;第三類是以動物之形為器,如魚化龍壺;還有以動物之形為流、壺把的,也歸于此類。此外,還有一些帶浮雕根飾的紫砂壺,因裝飾浮雕做得很顯眼,也劃歸花貨。明代供春樹癭壺是已知最早的紫砂塑器。
紫砂花貨講究器形仿自然之形,惟妙惟肖,讓使用者在沏茶時能體會到巧奪天工的美感。清代初期,塑器風行一時,其杰出代表是陳鳴遠,有束柴三友壺、南瓜壺、竹筍水盂、梅干壺及包袱壺等傳世,構思巧妙,技巧嫻熟。
筋囊貨
又叫筋紋器,這是紫砂藝人的行話,他們把類似南瓜棱、菊花瓣等曲面形叫作“筋囊”,然后以這類“筋囊”為單元去構成壺形,并做到器表和器內一樣,都是由生動流暢的“筋囊”構成的,口部和壺蓋的“筋囊”要上下對應、合縫嚴密,體現(xiàn)一種數(shù)學般的精巧和秩序之美。
紫砂壺分為光貨、花貨、筋囊貨三大類。
光貨
凡壺身為幾何體、表面光素的紫砂壺都叫光貨。因制作這種紫砂壺坯時,要將器表修飾得極其平整光滑的緣故。光貨有圓器、方器兩大類。
圓器,即器的橫剖面是圓形或橢圓形,圓器的輪廓由各種方向不同和曲率不同的曲線組成,講究骨肉亭勻,比例恰當,轉折圓潤,雋永耐看,顯示一種活潑柔順的美感。
方器,即器的橫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方器的輪廓是由平面和平面相交所構成的棱線所組成,講究線面挺括平整,輪廓線條分明,展示出明快挺秀的陽剛之美。僧帽壺、傳爐壺、觚棱壺等都是明清著名的方器壺式。
花貨
又叫“塑器”,是以雕塑技法為制器的主要手段,器形有三類,一類是仿植物之形為器,如梅段壺、松段壺、竹段壺等;第二類是仿瓜果之形為器,如南瓜壺、佛手壺、藕形壺;第三類是以動物之形為器,如魚化龍壺;還有以動物之形為流、壺把的,也歸于此類。此外,還有一些帶浮雕根飾的紫砂壺,因裝飾浮雕做得很顯眼,也劃歸花貨。明代供春樹癭壺是已知最早的紫砂塑器。
紫砂花貨講究器形仿自然之形,惟妙惟肖,讓使用者在沏茶時能體會到巧奪天工的美感。清代初期,塑器風行一時,其杰出代表是陳鳴遠,有束柴三友壺、南瓜壺、竹筍水盂、梅干壺及包袱壺等傳世,構思巧妙,技巧嫻熟。
筋囊貨
又叫筋紋器,這是紫砂藝人的行話,他們把類似南瓜棱、菊花瓣等曲面形叫作“筋囊”,然后以這類“筋囊”為單元去構成壺形,并做到器表和器內一樣,都是由生動流暢的“筋囊”構成的,口部和壺蓋的“筋囊”要上下對應、合縫嚴密,體現(xiàn)一種數(shù)學般的精巧和秩序之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15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四緣徑山寺
下一篇: 在西歐唱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