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贛南采茶戲研究綜述
30年來,贛南采
茶戲的劇本創(chuàng)作
、表演與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績,就其研究而言,在主題
、表演、音樂等方面出了一批成果
。但也存在研究層次不夠豐富
、研究方法較單一等局限,今后贛南采茶戲的研究應(yīng)當圍繞多視角
、多側(cè)面
、跨學科與比較等方式方法而展開,將共時性研究和歷時性研究相結(jié)合,并回到田野進行活態(tài)研究,以期能使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能得到更好地保護
、傳承與開發(fā)創(chuàng)新
。
完成機構(gòu):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中心,江西贛州341000
七年級語文“戲曲大舞臺”綜合性學習活動
1
、昆曲
昆曲,又稱“昆腔”
、“昆劇”
,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
,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
,如北方的昆弋
、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
、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
、程式嚴謹
,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
、高腔
高腔
,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
,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
。其特點是表演質(zhì)樸、曲詞通俗
、唱腔高亢激越
、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jié)
,沒有管弦樂伴奏
。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
,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
,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
、贛劇高腔等
。
3
、梆子腔
梆子腔
,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它源出于山西
、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
,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jié)
。然后
,它向東、向南發(fā)展,在不同地區(qū)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
,如山西梆子
、河北梆子、河南梆子
、山東梆子等
。
4、京劇
京劇
,也稱“皮黃”
,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diào)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diào)(如柳子腔
、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后
,盛行于20世紀三
、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
。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
、氣勢宏美
,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
、評劇
評劇
,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chǔ)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nóng)村流行
,后進入唐山
,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qū)
,出現(xiàn)了一批女演員
。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
、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
,出現(xiàn)了白玉霜、喜彩蓮
、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劉巧兒》
、《花為媒》
、《楊三姐告狀》
、《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chǎn)生很大影響,出現(xiàn)新鳳霞
、小白玉霜
、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xiàn)在評劇仍在河北
、北京一帶流行
6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
、北京一帶的梆子戲
,它源于山、陜交界處的山陜梆子
,經(jīng)由山西傳至河北
,結(jié)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jié)的特點
,唱腔高亢激越
,善于表演悲劇情節(jié)。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
、《轅門斬子》
、《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
,又名“中路梆子”
,系由山西、陜西交界的山陜梆子發(fā)展至山西
,結(jié)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nèi)蒙、河北一帶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jié)的特點
,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
。表演通俗質(zhì)樸
。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
、《賣畫劈門》等
。
8、蒲劇
蒲劇
,又名“蒲州梆子”
,系由山西
、陜西交界的山陜梆子發(fā)展而成
,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陜梆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陜西、河南一帶
,在聲腔上近似于秦腔
,語言也用陜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
、《殺狗》
、《殺驛》等。
9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fā)展而成
,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
。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
、皮黃
、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guān)排宴》
、《東門會》等
。
10、雁劇
雁劇
,也稱“北路梆子”
,由“蒲州梆子”發(fā)展而來,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
、內(nèi)蒙古一帶
。據(jù)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
、《金水橋》等
。
11、秦腔
秦腔
,陜西省地方戲
,也叫“陜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
,約形成于明代中期
。其表演粗獷質(zhì)樸,唱腔高亢激越
,其聲如吼
,善于表現(xiàn)悲劇情節(jié)。劇目有《蝴蝶杯》
、《游龜山》
、《三滴血》等
。
12、二人臺
二人臺
,流行于內(nèi)蒙古
、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nèi)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diào)基礎(chǔ)上形成
,后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
。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
。劇目多為表現(xiàn)農(nóng)村生活的小戲
,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
13
、吉劇
吉劇,流行于吉林省的戲曲劇種
。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zhuǎn)”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
,曲調(diào)輕快、詞句通俗
、表演質(zhì)樸火爆
,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
14
、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于黑龍江地區(qū)
,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zhuǎn)”
、拉場戲、影戲及當?shù)孛窀杌A(chǔ)上形成
,表演輕松幽默
,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
、《荒堂寶玉》等
。
15、豫劇
豫劇
,又稱“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陜梆子結(jié)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diào)發(fā)展而成,現(xiàn)流行于河南
、河北
、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diào)
、豫西調(diào)
、祥符調(diào)、沙河調(diào)四大派別
,現(xiàn)以豫東
、豫西調(diào)為主
。出現(xiàn)過常香玉
、陳素珍、崔蘭田
、馬金鳳
、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
、《紅娘》
、《花打朝》、《對花槍》和現(xiàn)代戲《朝陽溝》等
。
16
、越調(diào)
越調(diào),河南地方劇種
,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qū)
,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
。音樂為板腔體為主
,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
。劇目有《收姜維》
、《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吊孝》等
。
17
、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
,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qū)
,由曲藝“河南曲子”發(fā)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zhuǎn)
,以悲劇內(nèi)容見長
。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
、《花亭會》等
。(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
,山東省地方劇種
,流行于山東荷澤一帶
,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
。此梆子系由山陜梆子經(jīng)由河南再傳入山東
,歷經(jīng)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墻頭記》等
。
19
、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
,流行于山東中部及江蘇
、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shù)“山東琴書”發(fā)展而成
,1950年定名為“呂劇”
。呂劇表演富于生活氣息,通俗質(zhì)樸
,唱腔曲調(diào)簡單
,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nóng)村影響很大
。劇目有《王定保借當》
、《小姑賢》和現(xiàn)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
、淮劇
淮劇
,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江蘇
、上海及安徽等地區(qū)
。它起源于江蘇民間小戲,后又吸收徽劇的藝術(shù)因素而逐漸發(fā)展成熟
。其表演粗獷樸素
。劇目有傳統(tǒng)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
、滬劇
滬劇
,流行于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
,后形成上海灘簧調(diào)
,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
,并定名為滬劇
。劇目多為現(xiàn)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
、《蘆蕩火種》等
。
22、滑稽戲
滑稽戲
,流行于江蘇
、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
。源于上海的“獨角戲”
,后發(fā)展為滑稽戲,曲調(diào)駁雜
、表演滑稽
。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
、《一二三齊步走》等
。
23、越劇
越劇
,流行于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
。它源出于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
,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
。先以男演員為主,后變?yōu)橐耘輪T為主
。1938年后
,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
,吸收話劇昆曲的表演藝術(shù)之長
,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xiàn)袁(雪芬)派
、尹(桂芳)派
、范(瑞娟)派、傅(全香)派
、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shù)流派
。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
、《紅樓夢》
、《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
24
、婺劇
婺劇,流行于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
。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
。其聲腔由高腔、昆曲
、灘簧
、徽調(diào)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
。劇目有《僧尼會》
、《牡丹對課》、《斷橋》等
。
25
、紹劇
紹劇,流行于浙江紹興
、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
,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
、“二凡”為主要聲腔
,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
、樸實
。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斗》
、《吊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返取?
26
、徽劇
徽劇
,流行于安徽、江蘇等地區(qū)的戲曲劇種
,形成于清代中期
,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
、吹腔
、二黃,也兼唱昆曲
、高腔和西皮
。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
,后演變?yōu)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劇目多為歷史題材
,如取材于《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
、黃梅戲
黃梅戲
,起源于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安徽
、江西及湖北地區(qū)
。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qū)的采茶調(diào),清代中葉后形成民間小戲
,稱“黃梅調(diào)”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
,表演日趨成熟
,發(fā)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
、《牛郎織女》
、《女駙馬》等。
28
、閩劇
閩劇
,流行于福建地區(qū)的戲曲劇種
。興起于明中葉
,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guī)模較小
。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guī)模漸大
,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
、洋歌
、江湖、小調(diào)和板歌五種
。劇目有《煉印》
、《天鵝宴》等。
29
、莆仙戲
莆仙戲
,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
,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
,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帶
。音樂為曲牌體
,表演頗具古意
,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xié)狀元》
、《團圓之后》
、《春草闖堂》等。
30
、梨園戲
梨園戲
,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
。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
,如《朱文走鬼》、“荊
、劉
、拜、殺”等
。20世紀50年代后
,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jié)婦吟》等劇目
。
31
、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于福建晉江
、龍溪一帶
,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
,漸成規(guī)模
。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
。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
,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
。劇目有《連升三級》
、《金魁星》等。
32
、贛劇
贛劇
,流行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fā)展而來
,系由弋陽腔
、青陽腔、昆腔
、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
。劇目有《竇娥冤》
、《荊釵記》、《珍珠記》
、《還魂記》等
。
33、采茶戲
采茶戲
,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
,主要由當?shù)夭柁r(nóng)采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diào)結(jié)合民間歌舞發(fā)展而成。江西采茶戲分分東
、南
、西、北
、中等不同路子
,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
34
、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于湖北
、河南
、陜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qū)
,舊稱“楚調(diào)”或“漢調(diào)”
,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
,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
、《審陶大》等。又
,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
,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
35
、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
,流行于長沙
、湘潭一帶,源出于明代的弋陽腔
,后又吸收昆腔
、皮黃等聲腔
,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
、昆腔
、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
、亂彈為主
,如《琵琶記》、《白兔記》
、《拜月記》等
。
36、祁劇
祁劇
,又稱“祁陽戲”
,流行于湖南祁陽、邵陽一帶
,源出明代弋陽腔
,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昆曲
、彈腔
。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
、《夫子戲》
、《觀音戲》等。
37
、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
、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
、岳陽花鼓
、常德花鼓、衡陽花鼓
、邵陽花鼓等
,它們各有不同的舞臺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ü膽虻谋硌輼銓崱g快
、活潑
,行當以小生、小旦
、小丑為主
,長于扇子的毛巾的運用
。劇目有《打鳥》、《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抽浴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38、粵劇
粵劇
,流行于廣東
、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qū)
。形成于清初
,由外地傳入的高腔、昆腔
、皮黃
、梆子等聲腔與當?shù)孛耖g音樂結(jié)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
、曲牌體兼用
。劇目有《搜書院》、《關(guān)漢卿》等
。
39
、潮劇
潮劇,流行于廣東汕頭
、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區(qū)
。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昆腔及漢調(diào)的影響
,形成于明代中葉
,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
、《掃窗會》
、《蘆林會》等。
40
、桂劇
桂劇
,流行于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qū),明末清初時形成
,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昆腔
、高腔
、吹腔等腔調(diào)。劇目有《搶傘》
、《拾玉鐲》
、《柜中緣》等
41
、彩調(diào)
彩調(diào),原名“調(diào)子”或“采茶”
,流行于廣西地區(qū)
。在當?shù)孛耖g歌舞基礎(chǔ)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1955年定名為“彩調(diào)”
。其表演自由活潑,富于生活氣息
。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
42、壯劇
壯劇
,流行于廣西
、云南等壯族聚居區(qū)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
。前者源于當?shù)氐摹鞍宓蕬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后者源于“雙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