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堅囑書贈,特綴七律一首
。并送《壇經(jīng)》一部
,亦若永嘉之一宿而去也,時乙亥冬月初二日書于南華丈室
。
不辭跋涉乳云蹊
,為道渾忘困與饑。
笑我已忘煙水夢
,與君夜話餅茶稀
。
曉風相送曹溪路,午飯才過馬壩車
。
盛唐茶詩風格淺析
楊 升 (浙江農(nóng)林大學 藝術(shù)設(shè)計學院人文·茶文化學院
, 浙江 臨安 311300)
[摘 要]盛唐是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巔峰,但從茶詩創(chuàng)作的角度而言,卻只是初興階段
,可它在中國茶詩的創(chuàng)作史上 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盛唐的茶詩作者們奠定了后世茶詩的基本風度和格調(diào):淡泊儉約隨遇而安、和諧寧靜崇 尚自然
、清幽閑適且充滿禪意
。它以其獨特的開創(chuàng)性,對后代詩人圍繞著茶和茶事進行的創(chuàng)作
,有著重大的引導 意義
。
[關(guān)鍵詞]盛唐;茶詩
;風格
;茶文化;禪文化 [中圖分類號]TS971/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621(2014)02-0012-05
中國的 茶文化 發(fā)展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可以 說結(jié)合雅俗
,融冶儒道釋三種文化精髓于一爐,早 已成為民族生活與精神思想的表征
。茶文化在中國 起源很早
,但飲茶與生命境界的思想結(jié)合則是到六 朝以后才發(fā)展起來的,隨之而來的是茶文學的勃 興
,其中又以茶詩為代表
。中國古代茶詩的興起,主 要是在中唐
,中唐以前的盛唐,算是一個過渡的階 段
。隨著茶事逐漸進入文人的日常生活
,盛唐的茶 詩也明顯增多,不僅在數(shù)量上明顯超過前代
,而且 不少名家也開始在詩歌中吟詠茶事
。雖然茶詩盛于 中唐,但其中體現(xiàn)出來的基本藝術(shù)格調(diào)和風格—— 淡泊儉約
、和諧寧靜
、清幽閑適等,已經(jīng)比較全面地 表現(xiàn)在盛唐茶詩之中
。盛唐茶詩的數(shù)量雖然不算很 多
,但卻無疑是中唐茶詩藝術(shù)風格的前奏和奠基。
一
、淡泊儉約隨遇而安 同中唐以后茶詩大量涌現(xiàn)相比
,盛唐茶詩不 多,這也說明當時飲茶僅限于較小的圈子中,比如 佛門
、少數(shù)文人或上流社會的家中
。茶因此也是淡泊名利、隨遇而安的象征
,那是中國歷代文人追求 的精神境界
,也是飲茶之人的精神特質(zhì)。陸羽《茶 經(jīng)·一之源》中說:“茶之為用
,味至寒
,為飲,最宜精 行儉德之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表f應物在《喜園中茶生》一詩中對茶 的描繪和評說,無疑是對陸羽的話進行了進一步的 提升和闡釋:“潔性不可污
,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 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
,率爾植荒園。喜隨眾 草長
,得與幽人言
。” 盛唐諸詩人
,在茶詩興盛之初
,便將這種茶人 的思想核心注入創(chuàng)作之中。盛唐著名田園山水詩人 儲光羲
,曾寫過一首《吃茗粥作》
,其詩云:“當晝暑 氣盛,鳥雀靜不飛
。念君高梧陰
,復解山中衣。數(shù)片 遠云度
,曾不避炎暉
。淹留膳茗粥,共我飯蕨薇
。敝 廬既不遠
,日暮徐徐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首詩描述了這樣的場 景:作者去友人家做客
,正當盛夏
,酷暑逼人,連鳥 雀也躲藏起來,周遭因炎熱而顯得十分安靜,雖然 有高大的梧桐樹遮陰
,仍然熱得要解開衣服取其涼 意。遠處有幾片云在移動
,卻遮不住烈日炎炎。主人 待客吃茗粥和蕨薇
,直到日暮作者才緩步回家
。此 詩的筆調(diào)一如其田園之作,質(zhì)樸淡雅
,詩中的情調(diào)
,也與文字一樣,透露出一種淡雅脫俗的氣息
。 茗粥即茶粥
,一種用茶粉煮的粥,是古人吃茶 的原始方法
。我們知道
,在人類的幼年時期,是不太 可能想到將茶作為一種飲料的
,而更多的將它作為 一種食物
。將茶葉加工為茶粥食用,是當時茶葉的 主要消費方式
。唐代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云:“茶…… 近晉宋以降
,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
。北人初不多 飲
,南人飲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1] 無獨有偶
,王維也在他的詩《贈吳 官》中提到過這種食物:“長安客舍熱如煮
,無個茗 糜難御暑
。”這首詩描寫的也是盛夏時節(jié)
,從詩中可 見
,茶粥在當時還不是家常必備的用品,但已經(jīng)是 眾所周知的解暑妙品了
。 王維自己是飲茶的
,他也不缺乏茶人所必須的 閑情逸致和藝術(shù)氣質(zhì)。王維自己說:“一生幾許傷心 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嘆白發(fā)》)半隱半官
、半城 半郭、半山半水的生活
,就是他無奈的政治選擇
。這 也是他在詩中勸告熱衷功名的朋友“不如儂家任挑 達,草履撈蝦富春渚”(《贈吳官》)回家歸隱去的原 因
。在作于上元元年(758)的詩《酬嚴少尹徐舍人見 過不遇》中
,他寫道:“不知炊黍谷,誰解掃荊扉
。君 但傾茶碗
,無妨騎馬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逗幽蠂酪芤娝薇讖]訪 別人賦十韻》中又有“花醥和松屑
,茶香透竹叢”的 詩句,是寫同友人一道在山居竹園里飲茶的情景
。 可見王維對茶的愛好
,這在盛唐時期是十分難得 的,而茶之清新絕俗與王維質(zhì)樸淡雅的詩風也極為 切合
,故此成就了一段“詩佛”與茶文學的淵源
。 與王維同時代的詩人錢起,是吳興人
,那正是 唐代產(chǎn)茶的圣地
。作為“大歷十才子”之一,錢起的 茶詩自然不少
。他長于應酬之作
,詩歌技巧熟練,風 格清奇
,理致清淡
。如這首《過張成侍御宅》:“丞相 幕中題鳳人,文章心事每相親
。從軍誰謂仲宣樂
,入 室方知顏子貧。杯里紫茶香代酒
,琴中綠水靜留賓
。 欲知別后相思意,唯愿瓊枝入夢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首詩是典型 的酬唱之作
,詩人過訪長官宅居,遂作此詩
,表達了 惺惺相惜之意
,也贊頌了對方的清高脫俗。從詩中 也可見以茶代酒在盛唐已經(jīng)風行
,并成為文人清新 脫俗的標識
。孟浩然初到京城時,也曾在清明時節(jié) 以茶代酒
,遣送內(nèi)心失意的愁思:“空堂坐相憶
,酌 茗聊代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肚迕骷词隆罚?與錢起并稱“錢劉”的劉長卿
,也曾寫過一首茶詩《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這是一首較早出現(xiàn)的 描寫與茶相關(guān)的集會的詩歌:“到此機事遣
,自嫌塵 網(wǎng)迷
。因知萬法幻,盡與浮云齊
。疏竹映高枕
,空花 隨杖藜。香飄諸天外
,日隱雙林西
。傲吏方見狎,真 僧幸相攜
。能令歸客意
,不復還東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首詩描繪 的是在寺院的一次茶會
,參與者卻多是文人官員, 詩的前四句
,是對寺院環(huán)境帶來的心境變化的烘 托
。平時冗務纏身的官員們,到了寺廟里
,便覺“機 事遣”
,頓感之前的勞碌是“塵網(wǎng)迷”,從而悟出“萬 法幻”的道理
。而佛寺中脫俗的生態(tài)人文環(huán)境
,亦令 人忘卻俗世的煩惱
,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
。一縷茶 香裊裊
,機事全銷,即便是平日里不可親近的“傲 吏”
,在此時也變得相處甚歡了
。這首詩無疑稱頌了 茶在當時文人社交場合的重要作用,即喚醒官員們 安適閑淡的“初心”
,忘卻纏身公務所帶來的煩惱
。 “詩圣”杜甫所作茶詩有六首,其中《重過何氏 五首》(之三)一詩
,描繪位于長安南邊的明德門外 樊川北原上的何將軍山林
,寫盡丘園之靜美,讀這 首詩時
,一種安寧而悠閑的意境躍然紙上:“落日平 臺上
,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
,桐葉坐題詩
。翡翠 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今幽興熟
,來往亦無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倍?甫的詩歌多描寫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
,這首詩卻透 露出一股清新脫俗的氣息,在春日傍晚的平臺上
, 和風拂面
,一邊坐著喝茶晤談,一邊斜著身子在置 于石欄的硯臺上蘸墨濡毫
,題詩于桐葉
,多么蕭散 自得!而眼前的閑趣又是悠長的
。夕陽西下的余暉 中
,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悠然品茗
,看著如畫美景
, 翡翠鳥停在曬衣的竹竿上鳴叫,蜻蜓立在浮水移動 的釣魚絲繩上
,寥寥幾筆
,勾畫出這靜寂的境界,透 露出一種閑適自在的幽雅情趣
。這種幽靜的情趣和 極自然而又極常見的景觀正是詩人幽興之所注
,故 而詩人說, 從今以后, 如此情懷自是極其諳熟了
。 杜甫的詩境,難得如這首詩般空靈悠遠
,茶之幽香 高品
,更襯托詩人的心性高潔,使我們從杜氏傳統(tǒng) 的憂國憂民的情懷之外
,看到另一個高潔散漫的 “幽人”形象
。
二、和諧寧靜崇尚自然 前文言及詩歌中的“茶會”描寫
,盛唐時期
,飲茶在民間尚未完全普及,因此茶往往與士大夫階層 的雅集相聯(lián)系
,當時文人崇尚以茶當酒
。茶宴的正 式記載見于中唐,錢起就曾與趙莒一塊辦茶宴
,選 址在竹林
,但不像“竹林七賢”那樣縱飲,而是以茶 代酒
,故能聚首暢談
,洗滌塵心,在蟬鳴鼓噪聲中袖 手而談
,直到夕陽西下
。錢起為記此盛況,寫下《與 趙莒茶宴》一詩:“竹下忘言對紫茶
,全勝羽客醉流 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姴捎?白描的手法,寫作者與趙莒在翠竹下之下舉行茶 宴
,一道煮飲錢起故鄉(xiāng)吳興的名產(chǎn)紫筍茶
,并一致 認為此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還好。飲過之后
,已渾 然忘我
,自覺脫離塵世,雜念全無
,一心清靜了無 痕
。俗念雖全消,茶興卻更濃,直到夕陽西下才盡興 而散
。這首詩里描繪的是一幅雅地啜茗圖
,除了令 人神往的竹林外,詩人還以蟬為意象
,使全詩所烘 托的閑雅志趣愈加強烈。蟬與竹一樣
,被古人用以 象征高潔的品質(zhì)
。人們試圖在自然山水的幽靜清雅 中拂去心靈的塵土,舍棄一切塵世的浮華
,與清風 明月
、浮云流水、靜野幽林相伴
,求得心靈的凈化與 升華
。
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曾作有一首茶詩 《暮秋會嚴京兆后廳竹齋》
,意境極為靜謐安詳
,亦 能窺見岑參早期作品風格之一斑,與其邊塞詩作的 壯麗奇美相比
,別有一番情趣
。其詩云:“京兆小齋 寬,公庭半藥闌
。甌香茶色嫩
,窗冷竹聲干。盛德中 朝貴
,清風畫省寒
。能將吏部鏡,照取寸心看
。竹影 遮窗暗
,花陰拂簟涼。君王新賜筆
,草奏向明光
。”岑 參心好清寧
,天性恬淡
,在居官前曾隱居嵩陽山中, 二十方出
。這首詩是寫一個官員的閑居景象的
,其 中反映的生活樣貌和精神狀態(tài),無疑是和詩人的追 求相契合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八帣凇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當來自《九歌》中詩句“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藥”在句中指的是白 芷
,用這種香草以比擬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君子, 也可泛指優(yōu)雅的花草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曾云: “罌粟
,……藥欄中不可缺此一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2] 岑參早期隱居 山中所作詩歌至今留存者并不多
,但卻奠定了詩 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之一,那便是平易自然
、沖淡 寧謐的林下之風
,這一風格,是伴隨詩人創(chuàng)作生涯 的始終的
。 茶能消愁解困
,令人神清氣爽,齒頰生香
,乃文人生活必之必需
,明代文徵明有“書卷茶爐百慮融”[3] 之語。
茶事自是文人閑暇生活中一大樂趣
,歷代文 人詩中對煮茶品茗繪聲繪色的敘述
,也是不厭其 繁,盛唐大詩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 茶》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
,這首詩(包括詩 前的序)寫仙人掌茶: 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
,山洞往往有乳 窟,窟中多玉泉交流
,其中有白蝙蝠
,大如鴉。按《仙 經(jīng)》
,蝙蝠一名仙鼠
,千歲之后,體白如雪
,棲則倒 懸
,蓋飲乳水而長。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
,枝葉如 碧玉
。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余歲,顏色如 桃李
。而此茗清香滑熟
,異于他者,所以能還童振 枯
,扶人壽也
。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
,示余茶數(shù)十 片
,拳然重疊,其狀如手
,號為“仙人掌茶”
。蓋新出 乎玉泉之山
,曠古未覿
。因持之見遺,兼贈詩
,要余 答之
,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隱
,知仙人掌茶發(fā)乎中 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 仙鼠如白鴉
,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
,玉泉流不歇
。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 叢老卷綠葉
,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
,似拍洪崖肩
。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 宗英乃禪伯
,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
,顧慚西子妍
。 朝坐有馀興,長吟播諸天。 這首詩的風格在盛唐茶詩中可謂十分獨特
, 李白突破了歌詠茶之煮飲或品茶之境的傳統(tǒng)路 數(shù)
,一反常態(tài)地細致描寫了仙人掌這種名茶神秘 而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不凡形態(tài)
、品性特點和功能 效用等
,用的是他慣有的奇麗雄豪的語言,把一 種生長于自然界的茶葉描繪得恍若產(chǎn)于天外異 境
。李白獨特的詩歌語言“造就”了異于其他詩人 筆下茶的“絕品仙茶”
,從李白的描述中我們仿佛 可以想見喝了這種茶可以得道升天,至少
,也可 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這種對自然產(chǎn)物用迷幻 的手法進行呈現(xiàn),至少在盛唐
,是屬于李白的專 利
。這首茶詩也因之而具有獨特的魅力。李白在 另一首與茶事有關(guān)的詩《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與前詩同樣文筆恣肆
,想象奇麗, 而“茗酌待幽客
,珍盤薦雕梅”一句
,則把讀者從 上述的“異境”中拉回了人間,展現(xiàn)了盛唐時期人 們的飲茶實況
,更寫出“雕梅”(在青梅果上雕刻 花紋)這種精細的點心作為茶食
,在茶事活動中 的引人注目的地位。李白的茶詩
,可謂縱情想象 與自然寫實的完美結(jié)合體
,在茶詩的歷史上別具 一格。 三
、清幽閑適充滿禪意 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云:“開 元中
,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
。學禪務于不 寐
,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
,人自懷挾
,到處舉飲,從 此轉(zhuǎn)相仿效
,遂成風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4] 這是盛唐時期茶禪大興 的記錄,眾多僧人在修禪之余
,多以飲茶助修
,不僅 用飲茶的方式來輔助參禪,也以茶供奉佛
。事實上
, 禪宗早已將坐禪飲茶列為規(guī)式,寫入 《百丈清規(guī)》 中
。叢林制度
,由唐百丈禪師立《百丈清規(guī)》而建立。 《百丈清規(guī)·住持章第五》有“新命茶湯”
、“受兩序勤 舊煎點”
、“掛真舉哀奠茶湯”、“對靈小參奠茶湯”
; 《百丈清規(guī)·節(jié)臘章第八》有“赴茶”
、“旦望巡堂茶”、 “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
,這也進一步促成了茶文化 與禪宗的結(jié)合
。 當時的僧人過午不食
,由于茶能使人神清氣 靜
,因此成為他們最理想的日常飲料,有助于僧人 坐禪之靜心
、斂心
、專注、清神
,以達到觀照“明凈” 的禪境參悟
。寺院的清幽環(huán)境,也有利于茶文化與 禪的結(jié)合
。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
,云霧繚繞,得天 獨厚
,多有茶樹生長
。唐代禪林一直保持農(nóng)禪并重 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禪僧務農(nóng)
,大都植樹造林
,種菜和茶, 且制茶飲茶
,相沿成習
。許多名茶
,最初皆出于禪僧 之手。如佛茶
、鐵觀音
,即禪僧命名。禪林于茶之種 植
、采擷
、焙制、煎泡
、品酌之法
,多有創(chuàng)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毒暗聜?燈錄》卷八“韶州則川和尚條”
、“鎮(zhèn)州臨濟義玄禪 師”[5] 等,都有禪師入茶園內(nèi)摘茶并在茶園當機示教 的記載
。 唐代佛教不僅開創(chuàng)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
,而且 使中國原有的茶文化更趨成熟。茶與禪就在這種氛 圍中高度結(jié)合
,并展現(xiàn)在僧人的茶詩中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大量以茶會友的詩篇;其次是在茶境中結(jié) 合禪法
、化入禪境
。這當中,茶成了僧俗之間最佳的 溝通媒介
,也成了助禪的最佳憑借
。唐代茶事因禪 而提升了其哲學內(nèi)涵,正如裴汶《茶述》所謂:“其性 精清
,其味浩潔
,其用滌煩,其功至和
。參百品而不 混
,越眾飲而獨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独m(xù)茶經(jīng)》卷上)[6] 茶因其浩潔
、 精雅的滋味與滌煩、去眠的功能
,能與禪清逸
、沖 和、幽寂的境界融合為一
。民間
,尤其是文人們
,對 這種茶禪合一的境界多加仿效,于是形成了禪茶成 風的局面
。 盛唐文人茶集
,往往也是文人與僧侶的集會, 王昌齡《洛陽尉劉宴與府縣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 人房》就記載了一次這樣的雅集:“良友呼我宿
,月 明懸天宮
。道安風塵外,灑掃青林中
。削去府縣理
, 豁然神機空。自從三湘遠
,始得今夕同
。舊居太行 北,遠宦滄溟東
。各有四方事
,白云處處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婎}中 的“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