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與政和關(guān)于茶的中秋民俗
中秋是家家團圓的日子,而各地又有著迥然不同的中秋民俗
,光是
茶產(chǎn)區(qū)福建省內(nèi)就有大不同
,這里來看看武夷山與政和地區(qū)的中秋民俗
。
茶產(chǎn)區(qū) 武夷山中秋民俗:在武夷山
,中秋佳節(jié)
,合家團圓賞月
,故稱“人節(jié)”
,與七月半“鬼節(jié)”相對
。鄉(xiāng)間有以瓦作塔,內(nèi)置干柴
,入夜引火焚燒
,叫“燒寶塔”
。為助火勢,還撒以油
、鹽
,鄉(xiāng)民男女老少圍塔而坐觀塔賞月。而中秋偷菜也是武夷山頗具幽默情趣的傳統(tǒng)習慣
,意指中秋之夜青年婦女成群潛入他人菜園偷挖幾棵毛芋回家煮食
,以盼早得貴子。園主則聽之任之
,視為樂趣
。此外,武夷山還流行在中秋玩拔石
、滑石競技等游戲
。
盛行茶俗:武夷山的喝茶風俗很多。其中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園根據(jù)武夷山民間
飲茶習俗,以“和、敬
、怡
、真”的思想為指導,整理出來的
,也可以說是一種現(xiàn)代的飲茶方式(一般適用于茶館)
。“三道茶”包括“迎賓茶 ”
、“留客茶”
、“祝福茶”。此外
,吳屯婦女茶俗也別有特色
。因為她們用的是飯碗喝茶,
茶葉采用當?shù)厣讲杓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在那里
,男人概不介入喝茶習俗,設(shè)宴喝茶由村里農(nóng)家婦女輪流做東
,當天“茶宴”少不了邀請進村來的女賓客入席
。而如今,“茶宴”則豐富了起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安柩纭鄙限r(nóng)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
,且邊喝邊聊
,談笑風生
。
茶產(chǎn)區(qū) 政和中秋民俗:中秋節(jié)為政和傳統(tǒng)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俗稱:“年三天
,節(jié)(指端午節(jié))三餐
,中秋一夜晚”。中秋那天
,回娘家的媳婦和出外的兒孫都應回家團聚
,家家備酒菜和中秋餅,吃團圓飯
。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中秋
,以餅肉為主。晚飯后
,大人小孩在露天下擺設(shè)月餅果品請月
、賞月。女子在中秋節(jié)夜陳列月餅
、果品
、茶酒,艷裝拜月宮
,祈求來生貌似嫦娥
;婚后未育的婦女拜月祈求早生貴子。夜里青少年舞流星
、火球
、燒塔。其中
,燒塔是先用磚塊瓦片壘成大小不一的尖塔
,然后在塔內(nèi)燒柴草使塔通紅,再噴上煤油或紅酒
,陣陣火焰沖天
,為賞月的人們增添樂趣。
盛行茶俗:政和百姓飲茶歷史悠久
。如
,正月或平時稀客來訪時一定要在茶水里加一塊冰糖,有的還加入一枚橄欖或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講究飲茶的人家,在秋季收集桂花晾干
,碾成粉末和冰糖混合
,用木板模型壓成各種花型的小糖片,叫桂花糖
,待客時
,用一兩片桂花糖配一撮清明茶葉或其他高級茶沖泡,清香四溢
,別有風味
。鎮(zhèn)前鎮(zhèn)一帶高山區(qū)飲茶方式別具一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偷綍r用一小陶罐放進灶膛里
,以旺火將水燒開,沖時放一小撮茶
、一塊紅糖在碗中
,茶色褐綠,味甜可口
。婦女則多用各種咸菜配茶
,她們往往圍坐在擺滿豆腐乳、腌菜的桌子上
,沖泡好熱茶
,邊品茶,邊吃咸菜
,邊拉家常
,別有一番情趣。
福州的民風民俗(詳細)
福州節(jié)日民俗
春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
,古稱履端
、元旦,今謂春節(jié)
,福州人叫“做年”
,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jié)日
。黎明時分
,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
,喜迎新年
。這個節(jié)俗傳統(tǒng)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
,做第一件事
,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
,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fā)財”、“平安”等吉利話
,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
。當日不掃地、不打水
、不挑擔
、不劈柴、不洗衣
、不洗澡
、不理發(fā)、不說不吉利的話
。全家起床后
,便穿新衣服,或穿質(zhì)地最好的衣著
。早餐
,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
、鴨蛋)
,以祝太平、長壽
;有的吃年糕(紅糖粿)
,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
,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
。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
,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
、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
,初二
、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
。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
,禮數(shù)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
,發(fā)財恭喜賀新年
。”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
。有出嫁女兒的人家
,要辦春酒
,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
。水上船家(?民)的婦女
,頭戴紅花,藍衫青褲
,布底青鞋
,結(jié)伴登岸,挨家串門
,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
;好?好粿送奴去
,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芭f年過了又新年
,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fā)財平安過
,送奴?粿過門前
。”這叫“討?詩”
,又是賀年詞
,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jié)期間
,福州大街小巷
,張燈結(jié)彩,火樹銀花
,歡聲笑語
,到處呈現(xiàn)一派節(jié)日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各級黨政領(lǐng)導在節(jié)前或節(jié)日期間
,持禮物到軍烈屬、離退休干部及老勞模等府第拜年
。各有關(guān)部門組織春節(jié)游園
、各界聯(lián)歡會、文藝晚會等活動
。那些有迷信色彩的舊俗逐漸消失
。九十年代初,大多數(shù)居家都安裝電話
,一般親戚好友用電話互拜新年
,減少節(jié)日交通擁擠
。
初四清晨,家家戶戶
,焚香“接神”
,迎接灶君回鑾視事。各行各業(yè)開假
,放鞭炮
,商店開門營業(yè),工廠開工
,機關(guān)開始上班
。九十年代后,作習時間進行調(diào)整
,現(xiàn)在是初八上班
。一些服務行業(yè),則春節(jié)仍在營業(yè)
。
元 宵 節(jié)
正月十五日
,為元宵節(jié),亦謂上元佳節(jié)
。福州元宵花燈
,始于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jié)的上品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段淞峙f事》記述入京的福州燈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
,如清冰玉壺
,爽澈心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备V莸慕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菜頭燈、蓮花燈等
,形態(tài)別致
,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xiāng)土生活氣息
,引人注目
。
據(jù)王應山《閩大記》載:福州“沿門懸燈,通宵游賞
,謂之燈市
。”這一習俗
,也始自宋代
。其時家家戶戶
,張燈懸門,十里燈街
,紅光輝映
。州縣官吏,每逢元宵
,倡導大鬧花燈
,“官民同樂”。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
,劉瑾當福州太守
,為了觀賞花燈,下令挨家挨戶捐燈十盞
。郎官巷詩人陳烈
,憤然在鼓樓掛上一盞詩燈:“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
;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
。風流太守知不知
?猶恨笙歌無妙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睆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歷代燈會時間也有變化:唐宋多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
;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規(guī)模燈會
;明代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為十三至十七日
。民國后則無定規(guī)
。
福州元宵不僅燈市輝煌,還有擺設(shè)鰲山
,供人玩賞的
。“春燈絕勝百花芳
,元夕紛華盛福唐
;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xiàn)祥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嗽娒枥L昔日閩都燈市和鰲山的盛景。元宵城門開禁
,鰲山向外
,郊外人家入城觀賞
,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
從春節(jié)至元宵前夕
,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對出嫁之女
,娘家例必送燈
,“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
。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
,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
、“孩子坐盆”燈
,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yǎng)
,便送“桔”燈
,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狀元騎馬”燈
、“天賜麒麟”燈等
,直送到外甥16周歲為止。民間有首童謠:“正月元宵燈
,外婆愛外甥(外孫)
,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狈从沉送馄艕弁鈱O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云:“天賜麟兒繪彩繒
,新娘房子霞光增
,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嗽娒枥L當時送燈的盛況。
元宵鬧花燈自初七開始
,昔日福州南后街與南臺臺江汛專售紙制各種花燈
。挑的有八角燈、球燈
、西瓜燈
;扛的有關(guān)刀燈、龍搶珠燈
,后來還有飛機燈
、戰(zhàn)艦燈等
;地上走的有猴騎綿羊燈、牧童騎牛燈
、狀元騎馬燈
;堂上掛的有宮燈、走馬燈等
。當時有首詩云:“華燈成市將元夕
,色色精工費剪裁,幾種寄供新歲玩
,清光四壁照銜杯
。”描出了福州燈市的盛況
。
元宵之夜
,有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游燈上街時,結(jié)合迎神賽會
。迎神隊伍中
,多隨有舞龍燈、高蹺
、舞獅
、地下坪、陸地行舟等民間文藝活動
。有的居家百姓見迎神過境,便舉燈放炮
,祈求合家平安
。如今,送燈的習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
拗九節(jié)
正月廿九日
,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稗帧波璾〕九節(jié)”又稱“后九節(jié)”
、“孝順節(jié)”。這天清早
,家家戶戶都用糯米
、紅糖,再加上花生
、紅棗
、荸薺、芝麻
、桂圓等原料
,煮成甜粥
,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已出嫁的女兒
,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
、蛋
、豬蹄等,送回娘家
,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歲數(shù)逢九的人
,如九歲
、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
,或是九的倍數(shù)
,如十八歲、二十七歲
、三十六歲……(稱“暗九”)
,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
,以求平安
、健康。
“拗九節(jié)”來源于“目連救母”的傳說
。據(jù)傳
,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
,死后被關(guān)在陰間牢房里
,他探監(jiān)時,經(jīng)常送食物給母親吃
,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
。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
,用荸薺
、花生、紅棗
、桂圓
、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
,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
,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么?”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
,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
,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
,正月分“三九”
,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
,廿九稱為“后九”
,所以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顏色拗黑
,叫“拗九粥”
,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九
,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
,所以
,凡逢“九”歲數(shù)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
,也要給父母送“九”
,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
清明節(jié)
清明
,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每年春分過后15天
,便是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日或前后,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
,上山祭祖掃墓
。掃墓又叫壓紙
,即為墳地鋤草,在墳頭壓上錢紙
,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掃
。如帶供品亦極簡單,光餅
、豆腐
、面點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
,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jié)供品
,是用菠菠菜(生長于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
,味甘
,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
,滲入米漿內(nèi)揉成粿皮
,以棗泥、豆沙
、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
。清明節(jié)前后,福州飲食店均有制售
。富豪之家多有自行制造
,但他們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制的印模
,內(nèi)刻有氏族堂號
,印制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觀,并作為饋贈禮品分給親朋好友
。
掃墓歸來
,要折一松枝或柳條,插在家門口
,表明本戶已為祖先祭墓了
。
端午節(jié)
端午,福州俗稱五日節(jié)
、五月節(jié)
。因節(jié)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謂端午節(jié)
。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
。
端午節(jié)從初一開始,家家大掃除,懸蒲插艾于門前
,用以驅(qū)邪消毒
。端午節(jié)吃粽子、荷包
,飲雄黃酒
,燃雄黃炮。孩子穿新衣
、掛香袋
、縛紅肚兜,口鼻涂雄黃
,據(jù)說能免生瘡疹
,驅(qū)逐蛇蝎。
用過節(jié)餐后
,各家攜小孩到福州西湖
、南臺萬壽橋、閩江兩岸觀看龍舟競渡
。舟有的彩繪為魚
,有的彩繪為蝦,都是水族標志
。初一至初五均有劃龍舟
,惟初五午后開展競賽,爭奪錦標
,觀者如潮
。
如今,端午節(ji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習俗仍然繼承
,如大掃除
,開展夏季衛(wèi)生運動。龍舟競渡列入水上體育運動項目
,每年都有組織地開展活動
。福州龍舟還參加國際龍舟比賽,獲得殊榮
。
乞巧節(jié)
農(nóng)月七月七夕
,福州叫乞巧節(jié),又稱結(jié)緣節(jié)
。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
。
七夕
,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征,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
,茶杯七口
,焚香七柱,備針七根
,絲線七色
,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后盤膝而坐
,借著朦朧月色
,賽穿針、比引線
,誰穿引得又快又多
,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彩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
。民間則搞分豆結(jié)緣活動
。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
,消除前愆
,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
、鄰里和睦
。孩童學著分豆結(jié)緣,交指和好
,童趣盎然
。
中元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
、做半段
。中元節(jié),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
。傳說
,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
,以普渡超生其母
。
中元節(jié)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
。除一般供品外
,還須焚燒紙衣
,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中元節(jié)正值農(nóng)村早稻收割后不久
,人們利用農(nóng)閑時間祭田地
、慶豐收。因此
,福州郊縣仍然保留著“七月半”做“半段”的習俗(意謂一年已過半段)
,但在時間上各村不一,往往是這村做完那村做
,各村輪流著進行
。做“半段”時,家家都要宴請許多親朋好友
。有的村莊邀請劇團演戲或講評話
、伬唱等活動,以示豐收喜悅
。
中秋節(jié)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
,俗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
,有一種說法是:元朝末年
,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不準民間使用鐵制的刀具
,規(guī)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
,統(tǒng)治者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
。高郵張士誠暗中串聯(lián)
,在月餅里夾一起義的小字條,到中秋之夜
,家家掰開月餅
,看見傳單,紛紛奪取菜刀
,舉行反抗元朝統(tǒng)治者的起義
。從此,人們每到中秋節(jié)
,就要吃月餅
,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斗爭節(jié)日。
中秋節(jié)俗
,福州人家備供品
,燒紙衣,以祭祖先
。夜設(shè)家宴
,舉家歡聚
,飲酒賞月。這個節(jié)日
,民間還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晚輩饋贈大月餅(即禮餅)給長輩
,長輩則饋贈小月餅給晚輩
,在節(jié)日內(nèi)互表良好祝愿。中秋節(jié)俗
,按《福建通志?風俗》志記載
,閩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內(nèi)“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
,夜燃神光塔燈
,是夜婦女連臂出游,謂‘走百病’”
;永泰縣“中秋望月
,紳士祝魁星”
;閩清縣“中秋造月餅
,設(shè)酒賞月,食栗與芋
,童子備?粿
,用瓦片砌塔相拜祝”
;《長樂縣志》述“中秋從略
,各家不過具飲而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中秋“擺塔”
,是節(jié)日的一大樂趣。農(nóng)家兒拾瓦片
,砌瓦塔
,至夜以柴點燃,火光四照
,盤詩賞月
,互相娛樂。城內(nèi)人們購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
,有《西游記》
、《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人物
,并有燭臺
、花瓶
、香爐等陳列展出,供人觀賞
。富貴人家有的在廳堂搭架“擺塔”
,少則三層桌,多則十層桌
,最高層擺以泥塔或鐵塔
,低層陳列一雙秧盆,青蔥吐綠
,以示豐收
。中間各層則排列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整個庭院燈燭輝煌
,增添佳節(jié)氣氛
。
重陽節(jié)
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jié),因九為陽數(shù)
,日月并重
,故稱“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jié)來源于后漢桓景登高避禍的故事
,據(jù)《三山志》載:福州九仙山(于山),是漢閩越王無諸重九登高的地方
,無諸與漢高祖劉邦是同時代的人
,比桓景早200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栋碎}通志》載:“重陽
,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飲菊酒以延年
,插茱萸以避邪
。”(茱萸為中藥
,味苦
、性溫,有散寒
、溫中
、止痛和祛惡等藥效。)據(jù)說
,閩越王當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
,清嘉慶年間還在于山,后來不見了
,但仍有“九日臺”遺跡可尋
。福州的九月九
,除了登高、飲菊花酒
、插茱萸等
,還有放紙鷂(〔tsai ieu〕風箏)的習俗。據(jù)說
,放紙鷂也來自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