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素有茶葉之鄉(xiāng)的美譽,茶的品種多,飲茶的方式也很多,除常見的清茶外,有著名的大理三道茶,永勝油茶和酒油茶(用豬化油)、迪慶酥油茶、楚雄雷響茶等等,不甚枚舉。
鶴慶白族人家飲茶的習俗,尤具特色。
緋鹽茶: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小塊鹽巴在炭火中燒得緋紅,淬入滾燙的茶水中,鹽塊入茶水即融化。這是一種多在暑天和病后喝的茶。暑天和病后,氣浮于表,人們淌的汗多,體內(nèi)鹽份隨汗排出的也多。喝緋鹽茶,能補充人體內(nèi)所需的鹽分,起到解暑降溫、散熱毒、鎮(zhèn)興痛、止虛汗、提神的作用。
油炒茶:把茶葉用香油在微火中炒一下,使它在飲用時更香。這種茶在過去生活困難時很普遍。因為人們常吃素食,鮮有魚蝦煎炒的食物,體內(nèi)寒毒較大,茶性又較涼,茶經(jīng)過油炒后其性變溫。飲用這種茶,能開胃健脾,減少寒毒侵入體內(nèi),口感也更好。
花椒茶:即把花椒數(shù)粒放入茶水中飲用。這種茶一般總是在中秋節(jié)后飲用,按鶴慶各民族風俗,在吃月餅時喝花椒茶,增加月餅的香麻口感,提高食欲、促進消化,減少胃酸。
藥茶:鶴慶白族人家愛把部分中草藥摻進茶水中飲用。常見的溫補藥有人參、黃精、當歸、三七等;減熱消炎的有雞腳黃蓮、馬尾黃蓮、薄荷、黃芪、甘草等;治咳嗽的有白芨、枇杷葉等。這些藥有的苦味較淡,有的比較苦澀,飲者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將藥片或藥粉羼于茶水中。
白族50字以內(nèi)的民風民俗的資料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shù)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yǎng)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yǎng)子。贅婿和養(yǎng)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
白族的民風民俗資料(短一點的) 推薦參考: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shù)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橐鲆话阌筛改赴k,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yǎng)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yǎng)子。贅婿和養(yǎng)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qū)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qū)的則以玉米、養(yǎng)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qū)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lǐng)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lǐng)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jié)鞋”,臂環(huán)扭絲銀鐲,指帶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zhì)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qū)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qū)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jié)日
白族崇拜相當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區(qū),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內(nèi)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qū)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jié)日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后來逐漸變?yōu)橐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mào)易。新中國成立后,三月街已發(fā)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jié)”是另一盛大節(jié)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yù)祝五谷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 *** 一周,以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jié)日活動。
【建筑特色】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筑和門窗雕刻以及正墻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筑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筑藝術(shù)水平的高低,可以確實其主人的經(jīng)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檐,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wěn)重的綜合藝術(shù)建筑。白族門樓建筑不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結(jié)構(gòu)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lián)結(jié)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xiàn)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涂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室內(nèi)清潔、整齊,左右為臥室,當中為客廳,放有嵌鑲彩花大理石的紅木桌椅和畫屏......>>
白族有什么習俗? 白族生活習俗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繡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系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繡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繡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系有黑藍布系腰或繡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繡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huán)、柳葉耳環(huán)。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后發(fā)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wǎng)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發(fā)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后,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jié)和做客,才戴耳環(huán)鄲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jīng)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后,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jié)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后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周歲,要到本主廟祭祠。并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yè)。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梁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lián),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jié)日活動
1、春節(jié):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jié)。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jié)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jié):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jié):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后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jié)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jié):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jié)”。
7、中秋節(jié):又叫“團圓節(jié)”。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nóng)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鞍藏旈T”后一周內(nèi)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發(fā)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yǎng)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念經(jīng)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后,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
白族的風俗有哪些? 30分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jié)、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白族人口數(shù)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shù)豐富多采。善于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傳統(tǒng)飲茶方式。
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guān)系。早在公元1世紀(漢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帶。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這里設(shè)置了郡縣,公元3--4世紀,由于戰(zhàn)亂,不少漢族人曾避難來到白族地區(qū),部分與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東部遷到洱海地區(qū)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紀前后有不少屯軍的漢族人在此地,后來也與當?shù)匕鬃迦巳诤?。后來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別是大理國時期,白族便形成了一個大體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經(jīng)濟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權(quán),受到內(nèi)地漢民族文化,經(jīng)濟的更多影響,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有進一步發(fā)展。到了元代,這里己是很繁華的都市。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發(fā)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qū)設(shè)置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清代繼續(xù)延襲明代這一政策,但在邊遠山區(qū)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jié)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chuàng)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藥》、《洞云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云》、《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chǎn)斗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圣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栋鬃逭{(diào)》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yīng)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shù)。
重要節(jié)日
白族的節(jié)日頗多,除了和漢族一樣的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陽、中元、中秋等節(jié)日外,還有一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如繞三靈、小雞足歌會、三月街、漁潭會、栽秧會、火把節(jié)、石寶山歌會等,其中以石寶山歌會最富于情趣。
(1)石寶山歌會
每年農(nóng)歷七月末尾三天,劍川以及鄰具云龍、洱源、蘭坪、鶴慶、麗江等縣的禾族,達數(shù)萬人,匯聚到劍川石寶山的石鐘寺、寶相寺、海云居和金頂寺四個地方的漫山遍野中,甚至在肅穆的寺內(nèi)神像前,彈唱以白族情歌為主的對歌。有時歌逢對手,常常對唱幾天幾夜,難舍難分。歌會使原來并不相識的未婚男女青年結(jié)為終身伴侶。偶爾能見到自古遺流下的青年男女“野合”的習俗。
(2)白族火把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6月25日,是白族民間的盛大節(jié)日――火把節(jié)。
這一天,除舉行劃龍舟、賽馬外,最有特色的活動要數(shù)?;鸢选;鸢咽怯酶蓸渲σ活愒苫蚺傻?;凡洱海之的白族村寨,每村都有一棵大火把,扎火把的柴火和工作是由當年適逢有喜慶的一些家庭來組織的。火把節(jié)前幾天,幾家人便湊到一起......>>
白族的節(jié)日習俗是什么 居?。?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縣。
語言文字:
白族人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種方言。絕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語言,并通曉漢語。
民族藝術(shù):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云》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宗教信仰:
族崇拜相當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節(jié)日:
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現(xiàn)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jié)”。另外還有“火把節(jié)”(又稱星回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
每逢節(jié)日,除必備節(jié)日食品之外,還要進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動。年節(jié)最為隆重。自臘月起家家都要置辦年貨、殺豬、磨豆腐、舂餌塊和糯米粉。除夕時,各家主事人都要帶著飯菜、茶酒用托盤順著天地、大門、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順八進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團圓飯。隆重的團圓飯在餐桌中央擺一個大的銅火鍋,必上豬頭肉,周圍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
祭祀:
中元節(jié)和祭天是專門祭祀性節(jié)日,特別是每年陰歷七月的中元節(jié),是祭祀祖先亡靈的節(jié)日,如果是新喪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屆時要準備八大碗饌肴祭奠,其中有千張肉、排骨、酥肉、釀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膾魚包肉餡,每道菜不僅用料講究,做工精備,并且要富有觀賞價值。如是直系親屬或姻親戶,在發(fā)喪前還要做名為“三滴水”全席來吊唁。所謂“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禮(做成鳳魚獅象狀的菜肴)和八大碗三大類。
食俗:
白族通常習慣于日食三餐。農(nóng)忙季節(jié)或節(jié)慶期間,則多加早點和午點,平壩地區(qū)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qū)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常吃干飯,外出做活隨著攜帶盒飯,就地冷餐。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nèi)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yè)。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制成酒曲,制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tǒng)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制作的,據(jù)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制作“魚羹”;婚后第一個中秋節(jié)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現(xiàn)新娘的烹調(diào)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qū)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jié)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禮儀:
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即斟茶三道:第一道為純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紅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幾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進餐時,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并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白族的民族風俗 傳統(tǒng)節(jié)日
火把節(jié)搶升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jié)日和佳期。農(nóng)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后來逐漸變?yōu)橐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jié),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nóng)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nóng)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鐘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jié)
蝴蝶會
火把節(jié)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jié),農(nóng)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nóng)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nóng)歷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nèi)舉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qū)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qū)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jié)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fā)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禮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魚羹”;婚后第一個中秋節(jié)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現(xiàn)新娘的烹調(diào)技藝?;槎Y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jié)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qū)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jié)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婚禮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tǒng)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伙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后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jié)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占大多數(shù);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癡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jié)婚后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yǎng)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jié)婚后,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于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后,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jié),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chǎn)。在個別地區(qū),還有轉(zhuǎn)房的習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xiàn)象已不多見。
日常禮儀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jié)。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yīng)說聲挪衛(wèi)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
白族的風俗習慣 5分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shù)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橐鲆话阌筛改赴k,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yǎng)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yǎng)子。贅婿和養(yǎng)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qū)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qū)的則以玉米、養(yǎng)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qū)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lǐng)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lǐng)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jié)鞋”,臂環(huán)扭絲銀鐲,指帶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zhì)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qū)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qū)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民風民俗的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顒?。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jié)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也就是祝人們步步高升了。有的地區(qū)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jié)到元宵節(jié),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白族習俗 白族生活習俗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繡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系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繡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繡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系有黑藍布系腰或繡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繡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huán)、柳葉耳環(huán)。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后發(fā)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wǎng)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發(fā)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后,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jié)和做客,才戴耳環(huán)手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jīng)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后,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jié)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后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周歲,要到本主廟祭祠。并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yè)。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梁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lián),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jié)日活動
1、春節(jié):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jié)。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jié)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jié):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jié):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后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jié)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jié):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jié)”。
7、中秋節(jié):又叫“團圓節(jié)”。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nóng)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鞍藏旈T”后一周內(nèi)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發(fā)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yǎng)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念經(jīng)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后,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出棺送葬:出殯時,......>>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tǒng),“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xùn)。最高統(tǒng)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并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后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jīng)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白族飲食風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白族飲食習俗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魚、螺絲醬、油雞樅、豬肝胙等各種味美可口的菜肴。大理等中心地區(qū)的白族人民,還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稱“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姜、蔥、醋、辣椒,以宴請客人。此外,還有用糯米釀制的白酒,用蒼山雪燉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鄧川特制“乳扇”、“乳餅”等也都十分可口。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待客,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燉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干腌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進餐時長輩要上坐,晚輩依次在兩旁或?qū)γ媛渥磔呉S時為長輩添菜加湯。
白族人民喜好飲茶。一般飲用烤茶時,用一陶制小茶罐將茶葉烤黃,沖以沸水,頓時熱氣翻騰,芳香四溢。烤茶一般沖水三道,邊煨烤邊品茗:初飲覺得其味微苦,再品則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覺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滿齒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謂“頭苦、二甘、三回味?!庇械牡胤皆陲嫷诙啦钑r,還往茶內(nèi)放入核桃仁片、紅糖、乳扇等,第三道茶中加入幾粒花椒或桂皮,別具一番風味。有客來家,必燒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淺淺半杯,飲后口齒留香,熱渴頓解,嘴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云南“三月街”: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
云南的“街子”,在北方稱為“集”,于是有“趕街”、“趕集”之說。古代大理的街子,是以十二屬相紀日定街期,子日為鼠街,丑日為牛街,辰日為龍街……所以,至今大理各地仍有鼠街、牛街、龍街等地名。后來,街期有了變化,有的七天一街,有的五天一街,還有的地方一天一小街。有的地方趕街與趕會相融合,如正月初五大理三文筆村“葛根會”、二月十五洱源三營“莊稼會”、四月十五“蝴蝶泉會”和中秋節(jié)“漁潭會”等,最著名的要數(shù)三月街。
三月街
三月街素有“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之譽。從前,三月街也叫三月會、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等,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節(jié),是白族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和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盛會。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編撰的《云南通志》有這樣的記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mào)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知是觀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燒香,四方聞風,各以貨來也?!备鶕?jù)多種史籍記載分析,大理三月街在很大程度上與佛教傳入有關(guān),在民間佛教講經(jīng)會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明代徐霞客在滇西旅游、察期間,對大理三月街作了如實記錄:“十五日,是為街子之始,蓋榆城(即大理)有觀音街子之聚,設(shè)于城西演武場中……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蠻物亦無不至。”徐霞客還對三月街賽馬活動作了記錄:“余乃由西門西向一里半,入演武場,俱結(jié)棚為市,環(huán)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shù)馳騎于中,更隊以覘高下……”清代《大理縣志稿》這樣描述三月街盛況:“盛時百貨生意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粵、浙、桂、秦、黔、藏、緬等地,及本省各州縣之云集者殆十萬計,馬騾、藥材、茶市、絲綿、毛料、木植、瓷、銅、錫器諸大宗大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數(shù)萬?!逼鋾r,作為民間集市的三月街,規(guī)模之盛,享譽亞洲。清末大理留日學生、白族音樂家李燮羲,曾寫了這樣一首《三月街竹枝詞》:“昔時繁盛幾春秋,百萬金錢似水流。川廣蘇杭精巧貨,買賣商場冠亞洲?!?/p>
洱源漁潭會
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也是傳統(tǒng)的洱源漁潭會,會址原在洱海北岸的沙坪漁潭坡,上世紀70年代,遷在沙壩,是滇西地區(qū)僅次于大理三月街的物資交流盛會,會期八天。在白族群眾中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蒼山腳下的漁潭坡一個魚洞里面有一條魚精,平時酣睡不動,遇到打雷時,魚洞里涌出許多油魚,人們就到洞口捕撈油魚。有一年的八月十五,魚精突然醒了,張開大口吞食了不少捕魚人,嚇得人們不敢再捕魚,也不敢到漁潭坡。后來,經(jīng)過幾年觀察,人們發(fā)現(xiàn)魚精只有八月十五才作怪,于是每年這一天,白族人民在漁潭坡上買賣漁具、大牲畜及生產(chǎn)生活用具,還在坡上耍龍耍獅,唱歌跳舞。魚精聽到人吼馬叫,聲響不絕,嚇得不敢出洞作亂,漁潭會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下來。
大理多數(shù)地區(qū)的街子,“日中則聚,日落則罷”。在大理市喜洲鎮(zhèn),有“清晨始集,至午就散”的早街;在白族第一大村——周城和洱源茈碧等地,有“午后始集,至晚才散”的晚街。近幾年來,大理古城的街子以它特有的秀麗風光和地處滇西交通要道等原因,成為貿(mào)易、旅游、購物熱點;位于大理蒼山云弄峰下沙坪坡每逢星期一趕街,是五彩繽紛的民族集市;大理洱海東岸湖光山色中的挖色街以及每天下午的周城晚街,受到海內(nèi)外游客的青睞,成為繼大理古城“洋人街”之后,最受海外客人歡迎的鄉(xiāng)村“洋人街”。
大理白族民間“接三公主”習俗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大理白族民間有“接三公主”習俗。此習俗始于南詔,延續(xù)1300多年,至今猶存。
唐朝初年,細奴邏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一帶建立了地方政權(quán)南詔國,成為南詔始祖。公元650年,他在巍山的山于山龍(拼字)圖山上修筑都城山于山龍(拼字)圖城,直至公元738年皮羅閣遷都太和城,73年間曾有三代南詔王在此居住。
“接三公主”的習俗,最早就起源于細奴邏時期。傳說,白子國的三公主金姑,從大理下嫁細奴邏,她賢淑善良、樂善好施,深受蒙舍川(今巍山一帶)和洱海地區(qū)各族群眾愛戴。雖然三公主遠嫁他鄉(xiāng),但故鄉(xiāng)人民十分懷念她,每年都要把她從巍山接回娘家過年。三公主去世后,其子孫在山于山龍(拼字)圖山城南側(cè)修建了天摩牙寺供奉她,懷念她。隨后,逐漸形成了“接三公主”的民俗活動。
巍山歷史文化學者楊光梁說:“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二這一天,白族地區(qū)的廣大村民,自發(fā)地以村為伍,結(jié)伴而行,一路吹吹打打,載歌載舞,離開蒼洱來到巍山山于山龍(拼字)圖城的旁邊,來接三公主回娘家,此習俗已延續(xù)千年。三公主慈善愛民,賢淑聰慧,在故鄉(xiāng)口碑很好,很受人們愛戴。她下嫁巍山后,人們常常思念她,每逢這個季節(jié),都要把三公主接回去?!?/p>
“接三公主”活動中,人們除了拜祭三公主之外,還要拜祭其他神靈,最后到巍山伽藍殿拜祭。楊光梁介紹:伽藍泛指佛家寺園,也指守護寺院的神靈,佛教中認為有十八伽藍。傳說,細奴邏也被封為伽藍,他又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接三公主時要到伽藍殿祭拜,得到他的許可后,在二月十三天亮以前,把三公主接走。
農(nóng)歷二月十二這天晚上,參加“接三公主”活動的白族、彝族群眾,都要打歌對調(diào),歌舞至深夜。白族的歌舞,彝族的打歌,以及兩個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蘆笙、刀舞,會在同一個旋律中盡情展示,形成了民族團結(jié)和睦的千古華章,千百年來未曾中斷。
“接三公主”活動包括了祭拜、誦經(jīng)、祈雨、娛樂等內(nèi)容,起始時間為農(nóng)歷二月初九。這一天,白族群眾從大理啟程前往巍山,當天到巍寶山祭拜細奴羅和三公主。初十到達天摩牙寺,十三日上午接出三公主,晚上住巍山大倉鎮(zhèn)。十四日到達大理市下關(guān)七五村,十五日到達大理古城城隍廟祭拜。十六日到達灣橋鎮(zhèn)灣橋街,十七日到達喜州鎮(zhèn)慶洞村圣源寺,至此整個活動結(jié)束。
大理白族打老友
打:意思是結(jié)交;老:意思是終生,是從小到老;友:意思是同性別同年齡的可靠的好朋友。打老友,即結(jié)交終生親密往來的同性別同年齡的好朋友。這是大理白族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風俗習慣。
大理白族民眾中的打老友,一般出于三種情況。一是青少年自己通過一定時間在生活、學習、勞作中的彼此交往和了解,互相問喜歡,情投意合,一致決定用打老友這種形式把友誼長期固定下來。二是青少年雙方盼父母一代本身就是相處得很好的朋友,甚至他們本身就已經(jīng)有老友關(guān)系,他們想通自己的子女打老友,從而把老一代之問的友情在下一代中繼續(xù)保持和發(fā)展下去。三是青少年父母中的一方,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其他人家中相應(yīng)的青少年在人品、學識、健康狀況等各方面,值得自己的子女學習和交往,于是通過第三者在中間做工作而結(jié)成老友。
由于打老友將是影響子女終生生活的一件大事,因此,父母一代對子女的打老友活動是極為慎重的。他們不僅要相互考察對方子女的人品、學識、健康狀況等各方面的表現(xiàn)是否值得結(jié)交。同時還要考察對方家庭情況,如對方家庭是否忠厚、善良、勤勞、合睦、健康等,情況不明是不會輕意應(yīng)允的。
青少年雙方一當確定打老友關(guān)系后,雙方家庭即稱為干親家。為了表示其關(guān)系的親密,雙方父母在互相稱呼時一般都將“干”字略去。在剛開始確定打老友關(guān)系的三年之內(nèi).雙方家庭每年必須至少互訪一次。接待干親家的`第一次來訪,場面甚為隆重。在舉行豐盛的酒宴招待時,還得邀請本家的親戚和鄰居作陪,作為打老友的青少年雙方,得當眾向雙方的父母跪拜、改口詐對方的父母為親爹親螞。
對其他親友的稱呼,則與老友所稱相同。雙方父母在扶起打老友的雙方后,要對孩子講一些勉勵的吉利話,要給孩子適當?shù)亩Y物。禮物可以是書本,可以是文具,可以是衣物,也可以是紅包等等。雙方父母還得請求在場的各位親友和鄰居今后對兩個孩子多多關(guān)照。這樣,打老友關(guān)系就在雙方家庭的親友和鄰居間公開化,合法化了。
此后,不僅是打老友的青少年雙方將經(jīng)常親密交往,雙方家庭也將建立起親密的關(guān)系,無論誰家有什么大事小事,都要及時通報并竭誠幫忙。雙方家庭的關(guān)系就真所謂不是親戚而勝似親戚了。
大理白族通過打老友這種活動,不少青少年和他們的家庭,得以卓有成效地擴大了其人際交往的圈子,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他們家庭在社會上的立足都不無好處。
大理白族婚俗
大理白族和我國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經(jīng)歷了由群婚、對偶婚、個體婚階段。現(xiàn)在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為基本家庭組織形式。家中兄弟成婚后即行分家,父母一般多從幼子居住。入贅女婿有對家產(chǎn)的繼承權(quán),婦女在家庭中有較高地位。
大理地區(qū)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較自由,婚事大多由自己作主。找對象一般通過“對歌”認識結(jié)為知己,然后再經(jīng)過說親、訂婚、迎新、結(jié)為夫婦幾個階段。說親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父親同意后訂婚,訂婚時男方要擇吉日送酒、公雞和聘禮到女方家,聘禮必帶“六字”。茶三斤六兩或六斤六兩,酒六斤或六瓶,糖果六斤六兩等,意在“有福有祿”。女方家以“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稱“提親雞酒禮”。
結(jié)婚時一般要舉辦三天,儀式非常隆重。結(jié)婚這一天稱為“正喜日”?;榍邦^天叫“踩柵”,這天男方要把嫁妝抬至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要吹嗩吶,演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一直到天亮表示慶祝。正喜日“男方要在親友陪同下到女方家迎親”,新娘要哭別父母兄妹。出門時吹鼓手們要奏吹吹腔《接新娘調(diào),嗩吶聲不時與新娘哭聲交織在一起。一路上吹打聲、逗趣聲不斷,同伴們邊走邊向新娘撒米花,還不時掐新娘表示“祝?!?。迎親到家門時,需由新郎同輩兄弟將新娘背和新房,在這一點上還留有早年“搶婚”習俗。
新房內(nèi)都燒有火堆。新娘入房時家人要在火中燒辣子面,使新娘大咳,在新娘酒菜中加放花椒粉使新娘難以下咽以表示“親熱”和“富貴”,白語中“辣,麻”與“親、富”同音。新娘新郎要拜天地,拜父母及舅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賓客。晚上有認親儀式,長輩要給新娘見面錢,同輩則鬧新房。鬧新房時新娘要拿出從娘家?guī)淼臒趺?、雕梅、水果、密餞等食物恭敬地給同輩品嘗,也叫“搖果酒”。大伙邊吃邊鬧一直到深夜。
第三天新娘要下廚房做魚類孝敬公婆?;楹笕涟巳栈亻T,女方家接女婿和女兒回家吃飯。七天后要到本村的本主廟祭本主,求本主保護全家平安,早生貴子。
白族喪禮中的“講孝百”
“講孝百,顧名思義就是指孝德百事評說。它是白族地區(qū)治喪儀式中一個重要部分。是追求逝者善終、仁者盡孝、通過亡靈進行“孝教”為主要內(nèi)容的倫理道德教育,是一種古老而樸實的教育形式?!爸v孝百是白族喪禮中最具生命力和現(xiàn)實意義的重要內(nèi)容。
喪禮開始,“孝子賢孫”縱橫相跪于靈堂,德高望重的村族長老高坐于前,圍觀群眾不計其數(shù)。此時,先由司儀官主持祭拜一番,孝子們虔誠地三跪九叩首。爾后,主事官們(村中長者自愿結(jié)合而成,酷似老年協(xié)會的組織,專為紅白事服務(wù))宣布講孝百開始,于是鼓樂齊鳴。這咱傳統(tǒng)的民間樂禮,使得喪禮肅穆莊重,氣氛被渲染得極為悲傷。主事長老一是有條不紊地主持“講孝百”的進程。
“講孝百”,首先由主事長老隨儀式禮樂口頌“祭文”(類似悼詞)。祭文的撰擬極為認真,必須由村中德高望重者與死者的摯友共同擬就。文體處于古體文與現(xiàn)代文的交叉階段,屬混合型文體,目的是要方便口頌?!凹牢摹敝饕浭鏊勒咚?jīng)歷過的一生,其功能在于渲染氣氛,對死者“追功白過”。從而使聽眾了解亡者的賢德和辛勞。隨后由村族長者輪番追述死者的功過與艱辛,指點評判孝子的或賢良之德行。此時的環(huán)境氣氛和特殊的輿論作用,有助于孝子賢孫和周圍人們嚴肅認真地進行冷靜思索、分析。易于接受樸素的善惡觀念和“仁愛”的德行,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yǎng)。這種生動的傳統(tǒng)輪理教育,既教育了孝子,也教育了群眾。這種儀式的習俗力量,使得人們應(yīng)該那樣,而不能不那樣,否則的話就會“被人看不起”,產(chǎn)生“感到低人一等”的內(nèi)疚,從而身體力行盡孝為善。于是有力地弘揚了“真善美”,遏制“假丑惡”。這是因為,在道德教育中廣泛而恰當?shù)卦斐珊屠谜_的社會輿論,倡導(dǎo)或斥責、贊賞或抑揄、鼓勵或鞭撻這樣或那樣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陶冶、督促人們自覺地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陶冶和增強人們對他人和社會的道德義務(wù)感。
這種人事對面的倫理宣傳和道德教育,增強了人們的孝心信念,培養(yǎng)了人們的從善棄惡觀念,培植了人們的道德責任感,提高了人們對自己所作所為的自我約束能力。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的和諧、融洽,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孝敬父母,報效祖國”的傳統(tǒng)美德,不愧是一種值得繼承光大的良好習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32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武漢舉辦茶園機械現(xiàn)場演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