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詩人梅堯臣(1002-1060年)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一詩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宜興紫砂壺起源何時
清干隆年間吳騫編《陽羨名陶錄》
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國學論衡》第三期,刊登了談溶《壺雅》一文
本世紀六十年代初期
,劉汝醴《江蘇紫砂工藝的發(fā)展》(南京藝術(shù)學院印行),認為紫砂創(chuàng)始年代,以詩詞所提供線索,可推到北宋,觀點與談溶相同。1976年
,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址的發(fā)現(xiàn),并證實了宜興紫砂宋代已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頁392「江蘇宜興窯和紫砂器」一節(jié)云︰「紫砂器」創(chuàng)始于宋代
,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1989年,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宜興紫砂》姚遷等編著
,頁20,紫砂制器是人們生活中的實用品,又是工藝美術(shù)品,但在古代文獻中,往往找不到確切的記述。現(xiàn)在能從書本上看到的只是詩文描寫︰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罌1992年
,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興紫砂珍賞》顧景舟主編,頁12,「紫砂陶瓷藝術(shù)的創(chuàng)始,根據(jù)對一些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古窯址的發(fā)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葉」。 以上《江蘇紫砂工藝的發(fā)展》,《宜興紫砂珍賞》等認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續(xù)了談溶的說法。上述已成定論的觀點
,以為宜興紫砂器(壺)創(chuàng)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堯臣的「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罌」,歐陽修的「喜共紫歐甌吟且酌」等為其依據(jù),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窯址出土的紫砂殘器來證實。這里有一點尚需解釋
,當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專家以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壺。這是將紫砂器與紫砂壺相混了。紫砂器應(yīng)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稱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壺,但不可以認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壺。紫砂的壺的出現(xiàn)應(yīng)與泡茶法的出現(xiàn)與普及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是人們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努力,對泡茶方式的適應(yīng)理解和認識,有了這種生活基礎(chǔ),才逐步產(chǎn)生了紫砂茶具。前述諸人的觀點
宋代飲茶極為普遍,茶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宋、蔡襄《茶錄》一書
稍晚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論述了茶的產(chǎn)地
、天時、采擇、蒸壓、制造以上兩書,所記載的飲茶方式均為點茶法
斗茶所使用的茶具為建盞
然而,一般點茶或煎茶則不一定非得使用建盞
唐陸羽推崇的越窯為上的青瓷,宋時仍在使用
蔡襄《思詠帖》云︰「大餅極珍物
宋代茶盞
小標: 宋代點茶煎茶并行 用器有所區(qū)別民間百姓的飲茶隨處可見,史料也多有記載
。1147年孟元老作的《東京夢華錄》詳盡地記述了北宋都城汴京城中繁華的商業(yè)景象。該書卷之二云︰「朱雀門外街巷……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概藰菛|街巷……,茶坊每五更點燈,……北山子茶坊在宋代飲茶習俗中,以點茶為主外
,尚有煎茶,煎茶雖不似點茶,但也廣被飲用,對于點茶、煎茶用器的區(qū)別,史料記載的較為清楚。黃庭堅《煎茶賦》︰「酌兔褐之甌,瀹魚眼之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點茶所使用的主要茶器為茶瓶
、茶盞等。至于茶瓶的材質(zhì)如何,宋詩中多有提起。梅堯臣《以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石瓶煎湯銀梗打」。蘇軾《試院煎茶》︰「銀瓶瀉湯夸第二」。黃庭堅《寄新茶與南禪師》︰「石缽收云液,銅瓶煮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箺詈纭蛾懹鹁珐U「金瓶垂素綆小標: 紫泥新品泛春華 不足證明北宋已有砂壺當了解了宋代的飲茶習俗及飲茶所使用的茶具后
該詩寫于宋皇佑四年
皇佑四年正月里
蔡襄
,慶歷四年十月,以親老為由,乞領(lǐng)鄉(xiāng)郡。授右正言,直史館,知福州。慶歷七年,蔡襄自知福州改福建路轉(zhuǎn)運使。在建茶務(wù)(建州建安郡)監(jiān)造龍鳳團茶十斤上貢,作《北苑十詠》。7蔡襄寄茶給梅堯臣,應(yīng)是其龍團茶,即然是團茶,則無需用茶壺來泡那么
壺類部分有高頸壺︰壺身
壺身︰有圓形
壺嘴︰有素式
壺把︰有單條把、雙條把兩種
壺蓋︰有平蓋
矮頸壺︰器形扁矮
提梁壺︰壺頸較矮,品種較多
上述羊角山古窯址出土的紫砂殘器,以壺的造型來看
如果我們將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殘器與宋飲茶習俗所用的茶具進行比較,恐怕很難聯(lián)系到一起
在宜興
從今天宜興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一些宋代窯址來看,均是一些粗貨
小標:宜興紫砂壺應(yīng)起始自明代中期羊角山出土的部分殘器的制作工藝
這類判斷
茶書
、筆記小說也都是在明中期以后才陸續(xù)開始提到紫砂壺。據(jù)《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
,詔建中發(fā)貢上貢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茶芽以進,有司勿輿。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正因為泡茶法的提倡與普及
宜興地區(qū)的先民們,正是在明中期的這種環(huán)境氣氛中
,逐漸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煉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壺。隨著時間的推移,紫砂茗壺的制作工藝日趨完美,因而在明末一舉獲得「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35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教你品鑒武夷山大紅袍
下一篇: 金駿眉的茶樹分為五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