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的鮮竹筒茶。居住在孔雀之鄉(xiāng)德宏州三臺山竹林中的景頗族,飲用“鮮竹筒茶”,先將山泉水裝入一根碗口粗的鮮竹筒內(nèi)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燒開,再將茶投入竹筒內(nèi)煮,然后飲用。
竹筒茶和酸茶是薩拉族所特有的飲料。
竹筒茶是用新鮮的茶葉放入竹筒中,加入適量的水,經(jīng)過火烤后制成的茶飲,具有清香、甘甜、回味悠長的特點;酸茶則是用青稞、大麥等雜糧經(jīng)過發(fā)酵制成,呈現(xiàn)出酸甜可口的口感。在撒拉族人的生活中,竹筒茶和酸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文化符號,體現(xiàn)了撒拉族人的獨特生活方式和文化內(nèi)涵。
撒拉族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等省區(qū)。撒拉族人民長期以來習慣于喝竹筒茶和酸茶,這也成為了他們的一種飲食文化特色。
撒拉族相關介紹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烏古斯語組,也有人認為屬于撒魯爾方言,無文字,通用漢文。
撒拉族因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xiāng)、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大河家。
伊斯蘭教是撒拉族的主要信仰,所以,宗教對其歷史發(fā)展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較深的影響。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1》統(tǒng)計,中國撒拉族的人口數(shù)為165159人。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撒拉族
各民族喝茶習俗
藏族:酥油茶、奶茶。
特色茶種: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藏族有句俗話:“飯可以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天不喝?!边@句話說明,飲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藏族人愛喝酥油茶,賓客臨門,敬上一杯酥油茶,這是藏民的高尚禮節(jié)。
蒙古族:蒙古奶茶、磚茶。
特色茶種:奶茶、磚茶、鹽巴茶、黔茶、咸茶。在牧區(qū),蒙古族往往是“一日三次茶”,卻“一日一頓飯”。在蒙古民族中,茶葉被稱為“仙草靈丹”。蒙古民族特別喜歡喝青磚茶和花磚茶,視磚茶為飲食之上品。
維吾爾族:奶皮茶、茯磚茶。
特色茶種: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茯磚茶。維吾爾族的茶文化是維吾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維吾爾族的茶葉品種很多,如紅茶、茯磚茶(黔茶)、青磚茶、綠茶、花茶。其中,引用時間最長,普遍受歡迎的要數(shù)茯磚茶(黔茶)。
傣族:竹筒香茶、檸檬茶。
特色茶種:竹筒香茶、花茶、檸檬茶。傣族“三大茶”是指傣族人常喝竹筒茶、花茶和檸檬茶。竹筒茶是居家茶,過去一直是傣族人招待客人用的?;ú枋谴鲎逋囊晃短厣?。檸檬茶,其實是愛情茶,是傣家“三味茶”里最爛漫的一味,也是最讓游客難忘的一味。
朝鮮族:人參茶、三珍茶。
特色茶種:人參茶、三珍茶、大麥茶。與漢族茶不同的是,朝鮮族的“傳統(tǒng)茶”不放茶葉,不用開水沖泡,而是將原料長時間浸泡、發(fā)酵或熬制。通常參加蜂蜜或糖,成為一種強調(diào)天然和健康的甜飲。常見的有五谷茶、藥草茶、水果茶。朝鮮族家庭最常喝的是大麥茶、人參茶、三珍茶。
苗族:米蟲茶、油茶。
特色茶種:米蟲茶、青茶、油茶、茶粥。苗族有著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飲茶成俗,并將茶作為寄托或表達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觀念的載體世代相襲。在苗族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節(jié)慶娛樂等社會交往中,處處離不開茶。
茶藝師解析各種茶的飲用方法
喝茶講究四季有別,即: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其道理在于:春季,人飲花茶,可以散發(fā)一冬積存在人體內(nèi)的寒邪,濃郁的香苛,能促進人體陽氣發(fā)生。夏季,以飲綠茶為佳。綠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熱、消暑、解毒、止渴、強心。秋季,飲青茶為好。此茶不寒不熱,能消除體內(nèi)的余熱,恢復津液。冬季,飲紅茶最為理想。紅茶味甘性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能助消化,補身體,使人體強壯。
一、紅茶飲法
從使用的茶具來分,分為兩種:一種是杯飲法,一種是壺飲法。各類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和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各類紅碎茶及紅茶片、紅茶末等,為使沖泡過的茶葉與茶湯分離,便于飲用,習慣采用于壺飲法。
從茶湯中是否添加其他調(diào)味品來劃分,又可分為清飲法和調(diào)飲法兩種。多數(shù)地方飲紅茶采用清飲法,不在茶中添加其他調(diào)料。但廣東有些地方要在紅茶里加牛奶和糖,使營養(yǎng)更豐富,味道更好。西藏和內(nèi)蒙古,這種飲法更普遍,稱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飲法:先將茶葉放入預先燙熱的茶壺中,沖入沸水浸泡約五分忡,然后把茶湯倒入茶杯中,沖入適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壺中泡過一次的茶渣,一般棄去不再用。
二、綠茶飲法
綠茶在我國南方非常流行,是人們普遍愛飲的茶類。其飲法也隨不同茶品、不同地區(qū)而異。
高級綠茶,一般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以顯示茶葉的品質(zhì)特色,便于觀賞。普通的眉茶、珠茶,往往采用瓷質(zhì)茶杯沖泡。瓷杯保溫性能強于玻璃杯,茶葉中有效成分容易浸出,可以得到比較濃厚的茶湯。低級茶葉及綠茶末,又多用壺飲法,以便于茶湯與茶渣分離,飲用方便。
江浙一帶的人大多喜歡龍井、碧螺春等名茶和高級眉茶。十分講究茶具的潔凈和用水的質(zhì)量。
三、烏龍茶飲法
福建、廣東兩地都偏愛烏龍茶。特別是閩南人、潮汕人,在喝烏龍茶時,對茶品、茶水、茶具和沖泡技巧都十分注意。喝的大多是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等烏龍茶上品。泡茶選用甘凈的溪水、泉水。茶具配套,小巧精致,稱為?四寶?,即:玉書煨(開水壺)、潮山烘爐(火爐)、孟臣罐(茶壺)、若深甌(茅杯)。玉書煨是扁形的簿瓷壺,能容水四兩;潮山烘爐,用白鐵制成,小巧玲瓏,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欖核當作燃料的,并注意防止煙味冒入壺口;孟臣罐多出自宜興,顏色以紫為貴,容水約二兩;若深甌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過二三錢,多用景德鎮(zhèn)等地產(chǎn)品。
飲茶時,把爐子放在墻邊,上擱玉書煨煮水,同時用清水洗滌茶具;當水汽從煨日徐徐冒出時,即用沸水燙熱孟臣罐和若深甌,再把烏龍茶放入罐內(nèi),茶量約占罐容量的六七成,沖入開水后,用壺蓋刮去面上浮沫,然后把蓋蓋上,再用開水在蓋上淋浴,并把若深甌燙熱;二三分鐘后,把茶湯均勻地傾入各個杯中,通常一壺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傾一半,周而復始,逐漸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湯氣味均勻。這時,一邊慢慢品啜,一邊又把清水放入煨里,準備沖泡第二壺茶。這種泡法,液色極濃,揭開壺蓋,只見滿壺茶葉,湯量卻很小。一只若深甌只能容納二三錢茶湯,也許不滿一口,不過此飲法可細細品嘗,回味悠長,滿口生香,此飲法亦稱功夫茶。
品飲烏龍茶時,拿看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細品其味。特別是武夷巖茶和鐵觀音,有一種茶香,聞香時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遠及近,來回往復,即覺陣陣茶香撲面而來,品飲時甘香適口,余韻不絕。
四、花茶飲法
花茶,大多是選用芳香濃郁的`鮮花和經(jīng)過精工細制的綠茶窨制而成,茶引花香。花茶中以茉莉花茶為多,也最受人們的喜愛。泡飲花茶多用瓷杯,取一撮花茶置干杯內(nèi),用沸水沖泡,加蓋四五分鐘后即可品飲。如飲茶人數(shù)較多,往往采用壺飲法,即將適量的花茶置于壺內(nèi),沖泡四五分鐘后,傾入茶杯或茶碗中飲用。
花茶的飲法,與普通綠茶相仿,但需特別注意防止香氣的散失,使用的茶具、茶水要潔凈無異味,最好選用白瓷有蓋茶杯,以襯托花茶固有的湯色,保持花茶的芳香。
五、磚茶飲法
磚茶,亦稱茶磚,是將茶葉緊固成磚一樣的形狀,是邊疆兄弟民族極喜愛的茶種。藏族習慣將磚茶制成酥油茶飲用,而蒙古族和維吾爾族又喜歡飲用奶茶。
藏族烹煮酥油茶方法:先將磚茶切開搗碎,加水烹煮,然后濾清茶汁,倒人預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攪拌器中,不斷攪拌,使茶汁與酥油充分混和成乳白色的汁液。之后,將它傾入茶壺,以供食用。藏胞多用早茶,飲過數(shù)杯之后,在最后一杯飲到一半時,即在茶中加入黑麥粉,調(diào)成粉糊,俗稱糟粑。午飯時喝茶,一般多加麥面、奶油及糖調(diào)成糊狀熱食。
蒙古族同胞飲茶,除城市和農(nóng)業(yè)區(qū)采用泡茶以外,牧區(qū)幾乎都是用鐵鍋(銅壺)熬煮,放入少量食鹽,稱為咸茶,這是日常飲法。遇有賓客來臨或遇節(jié)日喜日,則多飲奶茶。奶茶烹煮方法:先將磚茶切開搗碎,用水煮沸數(shù)分鐘,除去茶渣,放進大鍋,摻入牛奶,加水煮沸,然后放進銅壺,再加適量的食鹽,即可成咸甜可口的奶茶。有的還在茶湯中加入適量經(jīng)過炒焙的炒米。蒙古族牧民一般每天要喝三次茶。晨午兩次當飯,晚上一次才算是飲茶。
維吾爾族同胞煮茶與蒙古族類似,但飲法上有自己特點,像我們平常吃青菜一樣,連湯帶汁一起下肚,以彌補水果、蔬菜的不足。
六、特殊飲用法
云南、廣西、湖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至今還存在著古時候遺留下來的幾種茶葉特殊飲用法。
烤茶,也稱爆沖茶。居住在云南東北、西北部及西雙版納的兄弟民族現(xiàn)在還習慣于飲烤茶,即用椒、姜、桂與茶共煮而飲。用于烤茶的茶葉一般是曬青毛茶。這種茶葉在初制過程中,是采用陽光干燥,茶葉含水分較高,如采用一般沖飲方法,不僅沒有香氣,而且有日曬味。采用烤后品飲的方法,則香氣清高,回味無窮。
煨茶,亦稱燒茶。云南南部的傣族、佤族等均習慣飲用煨茶。煨茶用的是從茶樹上采下的一芽五六片葉的新鮮嫩枝條,帶回家中,直接放在明火上烘燒至焦黃后,再放入茶罐內(nèi)煮飲。此類茶葉因未經(jīng)揉制,茶味較淡,還略帶苦澀味和青氣。
打油茶。在云南、貴州、湖南、廣西互相毗鄰的一些地方,村前村后、園庭周圍,都種有幾株茶樹,任其自然生長,每年采葉一二次。將葉放人甑中或鍋中蒸煮,等葉變黃,取出淌干,加米湯少許略加揉搓,再用明火烤干,充分干燥后成為打油茶的調(diào)制原料。在烹煮中需在油鍋中加入花生、黃豆、芝麻、玉米花、干筍子等。據(jù)說,這種茶湯營養(yǎng)十分豐富,一些機關食堂也備用此茶。
竹筒茶。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人民,有用竹筒茶當菜的食用方法。先將采下的新鮮茶用鍋蒸煮,當葉子柔軟時,放在竹簾上搓揉,然后把它裝入竹筒里,用棒椿實,封口,讓它緩慢發(fā)酵。經(jīng)過二三個月之后,筒內(nèi)茶葉發(fā)黃,劈開竹筒,取出緊壓的茶葉晾干,裝入瓦罐中,加香油浸腌,隨時可以取出作蔬菜食用。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43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健胃消食類藥物別用茶水送服
下一篇: 為什么茯磚茶茶梗多、茶葉碎、原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