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禪定之樂不可貪

      品茶 2023-11-18 22:06:23

      禪定之樂不可貪

      修習禪定的人,他們的眼睛

      、耳朵、鼻子等五官
      ,甚至于意識都不與外界接觸
      ,不受外境的影響
      、干擾
      。而在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里
      ,也和從前的回憶
      、歷史
      ,未來的計畫
      、想象
      ,以及現(xiàn)在的四周環(huán)境完全隔絕
      。此時他是全然獨立的
      ,因為沒有任何著力點,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困擾他
      。因此
      ,能得到一種不為外境所動的快樂
      ,也就是「定樂」

      定的快樂有深有淺

      ,淺的是沒有身體的負擔
      ,感到非常輕松自在;深定是連前念與后念的思想負擔也沒有了
      ,心中一事不掛
      ,只有一個「非常安樂」的感受,有一點類似「何處惹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沟木辰纾瑹o論任何東西都招惹不到他

      然而,無論是淺定或深定

      ,都還是有「自我中心」。在淺定中
      ,雖然并沒有自我
      、非我的分別
      ,但定樂的感受還在
      ,所以還是有自我的
      。更深的禪定
      ,會失去時間感
      、空間感
      ,進入定中以后
      ,感覺上才過了一彈指的時間
      ,實際上卻已經(jīng)過了好幾個小時
      ,甚至過了好幾天都不自知
      。沒有了時間,就表示沒有雜念
      、妄念
      、夢境
      ,頭腦里面沒有任何境界出現(xiàn)
      ,這不是昏迷
      ,也不是死亡
      ,而是心念不起作用
      。雖然心念不起作用
      ,但是「我」還是在其中。

      起坐

      、出定以后的人,會感覺渾身上下舒暢無比
      ,這是因為入定以后,頭腦獲得休息
      ,身體也跟著全部休息。在那一段時間之中
      ,身體里所有的毛孔
      、細胞
      、經(jīng)絡都是暢通無阻的
      ,沒有緊張
      、壓迫感
      ,這才是徹底的休息
      ,而且可能比睡覺時所得到的休息還要充分。因為睡覺時
      ,意識還在不停地活動,無法真正的休息

      定樂可說是一種解放的快樂,就像生完小孩之后,分娩前昏天暗地的陣痛一下子沒有了

      ,就會覺得快樂的不得了
      。當我們?nèi)攵〞r也是如此
      ,平時因為頭腦的負擔太重
      ,連帶身體的神經(jīng)也會受到影響
      ,一進入定中的境界后
      ,身心的負擔就都完全解除
      、消失不見
      ,這樣的快樂誰不喜歡呢?

      而且

      ,無論是定中的快樂
      ,或是出定之后通體舒暢的快樂
      ,都是無可比擬的
      。有過這種經(jīng)驗的人
      ,出定以后都會想再入定
      ,想要不斷地繼續(xù)打坐。所以
      ,享受過定樂的人不免會對世間感到厭倦,不再碰男
      、女色,也不會貪著口腹之欲
      。因為世間任何快樂,都比不上定中的快樂
      ,包括官能刺激的快樂也比不上!

      可是

      ,貪著定樂的人就像烏龜一樣
      ,遇到敵人
      、野獸要攻擊它時
      ,馬上就把四只腳
      、一個頭、一條尾巴
      ,統(tǒng)統(tǒng)都縮到龜殼里去
      ,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敵人要吃它也吃不到
      ,只能咬到它硬硬的殼
      。因此
      ,定樂實在不是最究竟的
      ,我們修習禪定的目的只是為了進入智慧的領域
      ,做為實踐自利利他菩薩行的基礎
      。如果我們貪著禪定的寂靜妙樂
      ,不愿出離禪定,那就永遠不能達成學佛的目的了
      。(圣嚴法師)

      ★★為什么我生不起安住禪定之心

      因為您還沒有認識到禪定的意義,感受到禪定的喜悅

      。多看些經(jīng)書,多一些真實的修證
      。親身體會禪悅。

      禪修利益
      ,是人間的一朵花
      ,是人生的一道光明
      ;禪
      ,是智慧
      ,是幽默
      ,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chǎn),但更是現(xiàn)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
      ,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
      、增加健康
      、啟發(fā)智慧
      、調(diào)和精神
      、防護疾病
      、凈化陋習
      、強化耐力、改善習慣
      、磨練心地、理解提起
      、記憶清晰。
      有了禪以后
      ,我們的生活煩惱會減少
      ,對事情的看法不會顛倒
      ,很多矛盾
      、差別的現(xiàn)象也可以統(tǒng)一起來
      。有了禪以后
      ,一身如云水
      ,悠悠任去來
      ,窮也好
      、富也好
      、有也好,無也好
      ,視透夢幻空花的塵世,得到大解脫大自在
      ,這個禪就凌駕一切之上 了

      有了禪以后,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
      ,就是生死,都不畏懼
      。有了禪,心中就有了定
      ,就有力量
      ,當腦波在禪定里凝聚集合
      ,接收感應的時候
      ,自然容易心想事成
      ,無有不辦

      因此
      ,透過禪修
      ,可以得到無量的禪悅法喜與利益:
      消除生活壓力:生活的壓力來自內(nèi)心的散亂
      ,以及對生活現(xiàn)象的錯誤認識
      。禪坐可以靜心息慮,找回自性
      ,幫助我們辨別邪正,厘清錯誤
      ,壓力也就自然消除。
      增進身體健康:經(jīng)云:"心生則種種法生
      。"現(xiàn)代的醫(yī)學證明
      ,人類的身體疾病
      ,大都來自于內(nèi)心的焦慮
      、貪婪
      、瞋恚等情緒
      。禪坐可以讓我們性情恬靜
      ,氣息安寧
      ,感受清涼,并且可以暢通氣血脈絡
      ,促進新陳代謝
      ,使機能不易退化
      ,因此不僅可以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祛病延年

      提升內(nèi)在涵養(yǎng):在科技發(fā)達,物資豐裕的今日社會
      ,一般人鎮(zhèn)日汲汲于追逐聲色犬馬、名位權(quán)勢
      ,以致為物欲蒙蔽自心
      ,失落自我
      。倘若能與"禪坐"為友
      ,則內(nèi)有主宰
      ,不為物役
      ,自能提升內(nèi)在涵養(yǎng),形之于外
      ,則能變化氣質(zhì)。
      享有禪悅之樂:佛陀曾說:"坐禪能得現(xiàn)法樂住
      。"所謂現(xiàn)法樂即禪定之樂,這是一種從寂靜心中所產(chǎn)生的美妙快樂
      ,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于禪坐之人
      ,可得此禪悅之樂

      開發(fā)本具智慧:《楞嚴經(jīng)》云:"攝心為戒
      ,依戒生定
      ,依定發(fā)慧
      。"禪坐能令人形神安定
      ,心地明凈
      ,不但能開發(fā)本具智慧
      ,而且能獲得眾人愛敬
      ,辦事易成
      ,因此是增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終能見性成佛:佛陀證悟時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煩惱妄想而不能證得。"禪坐可以去除煩惱妄想
      ,使我們內(nèi)外空靜,心性寂滅
      ,廓然而悟。因此
      ,禪堂又稱選佛場
      ,只要功夫下得深
      ,終能見性成佛

      我打坐7個月了
      ,我不知道禪定是什么樣的,那位同修有禪定的體會
      ?告訴我一下,謝謝

      可以參見百度百科中的四禪八定的坐禪過程,這是無數(shù)人驗證過的

      ,供你參考

      我們要進入四禪八定之前,必須先修習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
      ,真正來講有欲界定和未來禪兩種。修欲界定先要坐禪
      ,在坐禪的過程中
      ,我們可依心態(tài)的不同而分成幾個步驟:

      一粗心住
      開始靜坐的人
      ,心很散亂
      ,越做雜念越多
      ,控制不了;同時坐得腰酸骨痛
      ,身體不正直,歪來歪去
      ,因為平時我們的身體彎曲慣了
      ;有些人的身體不會歪斜
      ,是因為他用精神去控制
      ,把身體矯正,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
      ;呼吸又不大順暢;我們得用數(shù)息觀
      、不凈觀、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
      。過了一個時候
      ,身體會慢慢調(diào)好
      ,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
      ,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
      。這種定稱為粗心住
      。進入粗心住時,雜念減少
      。然而
      ,雜念少并不等于定
      ,只是不再胡思亂想罷了
      ,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眼
      、耳
      、鼻、舌
      、身、意)門頭跑來跑去


      二細心住
      這時候的心念已經(jīng)很微細,身體不必用心力調(diào)正
      ,自動平衡
      ,已經(jīng)習慣了
      ,而且坐久也不疲倦
      ,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
      。所有有靜坐經(jīng)驗的人
      ,如果靜坐半個鐘頭、一個鐘頭后身體就很疲倦
      ,那就是還沒進入粗心住,當進入粗心住
      ,再進入細心住時,身體就自動的調(diào)正
      ,而且坐久也不疲勞
      。如果繼續(xù)坐禪
      ,深入定的話
      ,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平時我們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
      ,進入欲界定后
      ,不必加以控制
      ,妄念也不會生起
      ,而且心念自動平穩(wěn)
      ,不必用心力去調(diào)整它
      ,此時心任運不動。進入這種定后
      ,就能夠整天坐禪。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
      ,只能稱為普通的定。

      四未來禪
      進入欲界定后
      ,繼續(xù)修下去
      ,到了某個時候
      ,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
      ,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掉。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fā)生的
      ,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有了這種感受之后
      ,身體就不會因失調(diào)而生病
      。因此
      ,一個坐禪的人
      ,若要身體沒病,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
      ,既是進入未來禪。
      但是
      ,有些人靜坐時,心無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為自己的身體不見掉
      ,這不叫做未來禪,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
      ?若要達到未來禪
      ,必須達到欲界定
      ,既是心不必控制
      ,自動的靜下來;在這之前
      ,必須完成第二步--細心住,就是身體不必調(diào)整
      ,自動的平衡,所以我們修習禪定要從粗心住
      、細心住
      、欲界定一步一步地進入

      第四步驟因為他就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
      。由于此未來禪尚在欲界
      ,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
      。所謂真正的禪定,既是初禪
      、二禪、三禪
      、和四禪。

      初禪 離生喜樂
      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后
      ,繼續(xù)修出離欲界心
      ;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
      ,原本靜下來的身體
      ,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
      。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
      ,即冷、暖
      、動、癢
      、澀、滑
      、輕
      、重
      ;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身體動起來
      。這時候,他的心已離欲界
      ,那就要進入初禪了。有此感覺之前
      ,必須先要靜(括號內(nèi)為無意義內(nèi)容)坐幾天,或是坐禪相當久時間后
      ,有很深的定力
      ,在定中感覺到身體不見了
      ;慢慢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
      ,就會產(chǎn)生一種觸的快樂
      ,也就是身心內(nèi)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寧靜
      。初禪以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
      、舌二識
      ,唯有眼
      、耳
      、身
      、意四識
      。進入初禪者沒有鼻、舌二識
      ,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
      、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
      、酸、苦
      、辣等味道。這時候
      ,他已舍離欲界里的五欲
      ,不再貪財
      、色
      、名、食
      、睡。他也能除掉貪
      、瞋、睡眠
      、掉悔和疑
      ,這五種煩惱遮蓋住我們的智慧
      ,使我們生起貪
      、瞋、癡
      ,所以被稱為五蓋。
      初禪有五種特點
      ,稱為五支,即覺
      、觀
      、喜
      、樂
      、一心。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
      。此時的知覺是初禪的心態(tài)
      ,并非欲界的知覺
      。觀:內(nèi)心的觀察
      。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心念
      ;觀是內(nèi)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
      喜:內(nèi)心歡喜的感覺

      進入初禪者,第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進入初禪
      ,出了欲界
      ,全無欲界的煩惱
      ,在定中內(nèi)心很歡喜
      ,那就是喜

      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

      比如:沖涼后身體感受到舒服的感覺;在坐禪時
      ,進入初禪的時候,身體會有很舒服的感覺
      ,那就是樂。所以進入初禪也稱為“離生喜樂”
      ,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
      。一心也翻譯成“心一境性”。

      二禪 定生喜樂
      當一個人進入初禪后
      ,繼續(xù)修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覺
      、觀的心念很粗
      ,所謂“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
      。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fā)生變化
      ,你生起思想
      ,知道它在坐什么
      ,這就是覺
      、觀
      。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
      ;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舍棄
      ,因為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
      、觀的心念(尋
      、伺)舍起后
      ,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無尋無伺)
      。這時,他的心靜如水
      ,處在清明的狀態(tài),內(nèi)心一片平靜
      ,很清凈,這叫內(nèi)靜
      ,與初禪的覺身寧靜有所不同
      。由于二禪是無覺無觀
      ,他的內(nèi)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
      ,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圣默然定”
      。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后無眼、耳
      、身識
      ,唯有意識。二禪有四支
      ,即內(nèi)靜、喜
      、樂、一心

      內(nèi)靜:內(nèi)心平靜,感覺到內(nèi)心很清凈
      ,再也沒有語言的構(gòu)思了

      喜:離開了覺
      、觀
      ,離開了語言,內(nèi)心歡喜

      我們內(nèi)心一念一念的想
      ,雖然口沒說,但是
      ,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度人用印度話來想
      ;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禪有覺有觀
      ,是用語言來想東西
      ;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象
      ,發(fā)現(xiàn)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
      ,稱為“喜”。
      樂:身體寧靜與內(nèi)心平靜
      ,他感覺到很快樂。
      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后
      ,內(nèi)心起歡喜

      一心:也就是“定”
      。進入二禪(定)的人
      ,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


      三禪 離喜得樂
      當他繼續(xù)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
      ,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
      ;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
      ,故稱為“離生喜樂”
      ;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
      ,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
      ,是由內(nèi)心發(fā)出的快樂。由于三禪以上沒有樂受
      ,故經(jīng)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
      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后
      ,唯有意識在產(chǎn)生作用

      三禪共有五支
      ,即舍
      、念、智
      、樂、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罢奔词且哉嬲闹腔塾^察事物的真相
      ,又稱為“智”。
      四禪中的修行者
      ,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
      ,稱為正知
      ;而我們凡夫是靠過期的回憶來判斷事情

      樂:因舍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禪以上沒有樂受
      ,故世間最樂是三禪樂。
      一心:他定在三禪的定境中


      四禪 舍念清凈
      進入三禪后,修行者繼續(xù)修下去
      ,就會發(fā)現(xiàn)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
      ,他要心無牽掛
      ,連快樂都要舍離
      。如此,他的意念清凈到極點
      ,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
      ,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
      ,進入四禪后
      ,心如明鏡不動
      ,清凈明朗
      ;心念不動并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里
      ,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禪中
      ,唯有意識在產(chǎn)生作用
      。這四種定都還在色界,沒有舍離色身
      。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
      ,他所修學一切事皆隨意成就
      ,乃至他要修神通
      ,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
      ;定能發(fā)神通,然而在四禪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
      。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nèi)在自發(fā)的能力
      ,因為心定
      ,所以能夠發(fā)通

      四禪共有四支
      ,即不苦不樂、舍
      、念清凈、一心

      不苦不樂:內(nèi)心不是喜
      ,也不是樂

      舍:舍掉三禪的樂

      念清凈:已經(jīng)沒有妄念
      ,但動起念頭也可以
      ,全由個人做主,稱為念清凈

      我們凡夫的妄念紛飛,它時時刻刻生起
      ;妄念生起后
      ,我們的心隨境轉(zhuǎn),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禪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證得涅盤
      ,但是沒有智慧
      ,以邪見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壓住
      ,使它不生
      ;當他真正修成“無想定”后
      ,把煩惱心壓制住
      ,色界的煩惱還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無想天
      。進入無想定后第六識(意念)的心就沒生起,他不知道還有更微細的心念在作用
      ,所以他以為這就是涅盤。佛弟子都不要修學這個“無想定”
      ,因為他們都不要進入無想天
      ,所以進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49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茶盤一般用來放置茶杯茶壺的東西
      ,但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經(jīng)常接觸水。那么日常使用中
      明、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
      明代官窯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
      ,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
      。如在景德鎮(zhèn)設御器廠
      ,也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特派廠官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
      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
      冬天
      ,天寒地凍、萬物蟄伏
      、寒邪襲人
      ,人體生理功能減退,中醫(y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tài)”,那么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呢
      ?1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轉(zhuǎn)天安門累了吧?逛大柵欄乏了吧?那就老舍茶館坐坐吧
      。順著前門往西
      ,轉(zhuǎn)過街角
      ,就會看見一棟古色古香、有一對金龍飛舞的老北京建筑
      鑒別安溪鐵觀音
      鑒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
      ,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鑒別茶葉優(yōu)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chǎn)何地何村
      ,幾年生茶樹
      ,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