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樓有一個舊稱,叫“二厘館”。原來,茶樓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區(qū)的茶肆,設備簡陋,只擺幾張桌子、條凳,供人們歇腳之用,供應的食物粗糙只有芋頭糕一類的燕趙環(huán)保網文字廣告招商位小吃,泡茶的茶壺是石灣產的大耳粗嘴園壺,形狀似鵪鶉故以名鵪鶉壺,上茶樓飲茶戲稱為去“揸鵪鶉”。茶資只收二厘錢,故又稱之為“二厘館”后來,經濟發(fā)展了,飲食行業(yè)興旺起來,以經營茶點為主的茶樓才逐漸出現。
茶樓又稱居。所以,“老廣州”稱去飲茶為“上茶居”。廣州人上茶樓飲茶叫“嘆茶”。嘆者,享受也。這種享受是多種多樣,“欲談心里事,請酒家樓”這是一間老茶樓掛的一副對聯,此聯正好道出了廣州人把上茶樓飲茶作為談心雅聚的一種賞心樂事。但是,在舊社會,那些官僚巨賈,卻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隨筆”中就曾記下陶陶居的見聞:“席間有位老婦人掀簾而入,還帶有兩位女子進來,說她們睇相論銀......”巴金起先有點茫然,不知所以,后經朋友說明,才知是受辱受損害的少女、少婦。她們是為生活所迫,被人騙到這里作色相買賣。只有解放以后,才象郭老所寫的那樣:“南園不是大觀園,乃是工人極樂園,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園仍是大觀園?!?/p>
茶樓里也有不少文人學者的行蹤?!疤仗站印遍T廳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據說是康有為的手筆。過去,陶陶居曾是粵劇藝人不掛牌的俱樂部,是他們埋組班”的活動場所。五十年代,陳殘支的<香飄四季>中有幾個典型人物,是在茶樓中找到模特兒的。魯迅的小說中的人物有沒有在廣州的茶樓中拾綴,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筆記中卻可看到,一九二七年,他在廣州的那一段日子里,曾經到山泉太平館、陸園、妙奇香、別有春、北園、南園、一景酒家、國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樓、晉華齋、福來居、大觀飯店等地方,看來魯迅之到茶樓,除日常所需飲饌外,也會有觀察民情的因素在內。作家韋君宜來穗坐了三四個茶樓,對廣東人上茶樓很有體會。她稱贊茶樓“象個群眾的社交場合,氣氛確實可愛”,這點人情味實在令人愉快?!罢f”茶樓的樓梯上下人頭攢動,食后自動招呼服務員以碟為單位計價是“君子之交”,“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風格”,是“真正老廣東人的風格?!边@不是虛言妄贊而是體驗入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51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極具歷史意義的12枚茶相關郵票
下一篇: 巧用茶包處理口腔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