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茶葉有不同種類,所以還存在另一種方法,將餅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開水沖泡,而不用烹煮,這是末茶的飲用方法。
唐代飲茶以普洱為主。唐代茶道歷經(jīng)東晉到南北朝的飲茶文化積淀,大唐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相對高度發(fā)展與社會安定,為唐代各種茶道類型號的形成奠定了豐厚的物質(zhì)和文化基礎(chǔ)。茶道是烹茶飲茶的藝術(shù)。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钡臇|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nèi)省修行”思想。
古人的飲茶法
中國不同時代的飲茶方式(煮茶法、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
煮茶法
隋唐以前
煮茶法是茶與水混合烹煮,根據(jù)茶種類的不同,茶先放或后故,水可以是冷水亦或是熱水,放置在爐上煎煮,直至沸騰。煮茶時,可以加入鹽、蔥,姜等作料調(diào)飲,也可不加任何作料清飲.但以調(diào)飲居多。唐代以前,人們往往直接采茶的鮮葉烹煮成羹湯飲用,從明清至今,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有用煮茶法。
煎茶法
唐代
煎茶法也叫「陸氏煎茶法」,是陸羽經(jīng)過總結(jié)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飲茶方法。煎茶法源于抹茶的烹煮法,但是在煮抹茶的時候時間不宜過長,否則茶的色澤,湯色、味道會受到影響。因此,陸羽對抹茶的烹煮法進行了改進,他主張在略微沸騰時放人鹽,再次沸騰時放入茶末,陸羽主張煎茶時加少量鹽調(diào)味而不加其他作料。煎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十分盛行。
點茶法
宋代
點茶法是在煎茶法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但步驟比煎茶更精細、縝密。點茶時首先要將餅茶碾成細末,并用茶羅過篩。次是煎水準備好茶末和沸水后,先用熱水溫燙茶盞,然后將茶末放人盞中,先倒入少量沸水調(diào)成膏油狀,接下來就可以點水了。點水時除了落水點要準確以外,還要進行「擊拂」;具體做法是一邊用茶筅慢慢地攪動茶膏,當茶湯表面泛起泡沫時茶就沖好了。
泡茶法
元明以后
泡茶法來源于唐代的庵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開始流行。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 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就是將散茶放在茶盞中,用沸水沖泡較之宋朝的點茶法和唐朝的煎飲法,撮泡法更便利。與撮泡法同時被人們應(yīng)用的是壺泡法,而且在明清更為普遍.即將茶放在茶壺中,用沸水泡、再分杯而飲的方法,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唐代的茶飲方式有煎茶、庵茶、煮茶等,盛行煎茶。唐人煮茶對備茶、煮水都有講究。
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煎茶法用的茶是餅茶。餅茶須經(jīng)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將茶餅復(fù)烘干燥,謂之“炙茶”。炙烤茶餅,待到茶餅變軟或透發(fā)出香氣時趁熱放在紙袋子里,以免茶葉的香氣散失。等到茶葉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狀。好的茶末像細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碾成的茶末還要經(jīng)過羅的細篩,篩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備用。
唐人飲茶講究趁熱,將鮮白、柔嫩的茶沫、咸香的茶湯一起喝下去。茶湯熱時,重濁的物質(zhì)凝結(jié)下沉,精華則浮在上面。如茶沒喝完,茶冷了,精華就會隨熱氣散發(fā)掉。
唐代“宮樂圖”局部,唐代飲茶場景
唐代人喝茶,常常以“碗”“甌”“盞”為度量單位,而不是現(xiàn)代的“杯”,這是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在唐詩里讀到,茶在喝之前,要“焙”,要“碾”,這都是指什么?其實,陸羽《茶經(jīng)》里面,對這些問題都有非常完備的記述。這部書三卷共十章,對于如何采茶、如何制茶、有哪些茶器、如何煮茶等基本問題,都是專列一章來講述。
從《茶經(jīng)》里我們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們今天的這種茶葉。唐代人也有類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葉)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葉本身質(zhì)地比較粗劣的時候,才會這么喝,唐人稱之為“痷茶”。
在唐代文獻中,“煮茶”常常也被稱為“煎茶”。其實,這兩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過煎煮時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鐺”。茶鍑沒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來,而茶鐺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經(jīng)由流嘴把茶倒出來。
無論煮茶還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餅茶。這種餅茶在飲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涼以后,把茶餅研磨成茶末。講究的話,還要經(jīng)由茶羅把茶末再細細羅一遍,變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飲。唐代的餅茶有圓形,也有長方形。而茶碾的碾輪為圓形,碾槽為長方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51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冰紅茶泡法示范(冷飲)
下一篇: 禪于悟茶于雅雅俗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