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chuàng)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xiàn)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fā)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圣人居無為之事:圣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范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干事。
⑧作:興起、發(fā)生、創(chuàng)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xiàn)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確認了對立統(tǒng)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以圣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么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征。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chǎn)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jīng)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xiàn)“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guī)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圣人”能夠依照客觀規(guī)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fā)展。在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像“圣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tǒng)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tài)中產(chǎn)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lián)結,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于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丑、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chǎn)生對丑惡現(xiàn)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虺晒Φ南矏傊袝r,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xiàn)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富于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xiàn)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于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fā)現(xiàn)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后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tǒng)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xiàn)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lián)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xiàn)了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xiàn)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辯證關系。后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chuàng)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tǒng)一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guī)、正統(tǒng)、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chuàng)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是“多樣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在創(chuàng)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產(chǎn)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于《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于文學理論中,則始于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fā)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種物質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產(chǎn)生)。
寂兮廖兮(寂靜啊無形啊),
獨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恒不變),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而不會殆盡),
可以為天下母(可以認為它是天下萬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就送它一個字叫?道?),
強為之名曰?大?(勉強為它起了一個名叫?大?)。
大曰逝(它可以說是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
逝曰遠(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也可以說是無比深遠),
遠曰反(知道它的深遠是因為能了解它周而復始的緣故)。
故道大(所以說道是偉大的)、
天大(天是偉大的)、
地大(地是偉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偉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個偉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則),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則),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則),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則)。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穩(wěn)重是飄然的根基),
靜為躁君(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終日行不離輜重(終日行進而不離載重車輛)。
雖有榮觀(雖有豪華生活),
燕處超然(卻能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無奈有一些擁有萬輛馬車的國主),
而以身輕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欲望而輕天下社稷)。
輕則失本(因輕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則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于行動不會留下痕跡),
善言無瑕謫(善于言談不會留下話柄),
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于算術不用籌碼工具),
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于關閉無需門閂頂杠也無法打開),
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于捆綁不用繩索制約也無法解脫)。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無棄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萬物),
故無棄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
是謂襲明(這是傳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師(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師);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資(是善于此道者的資源)。
不貴其師(不尊重這樣的老師),
不愛其資(不愛惜這樣的資源),
雖智大迷(雖有智慧卻身在迷中)。
是謂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健),
守其雌(卻甘愿安守雌柔),
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復歸于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卻安于暗昧之處),
為天下式(這是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成為天下人的榜樣),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會失卻),
復歸于無極(這樣就能回復到最初的無極狀態(tài))。
知其榮(知道榮耀的珍貴),
守其辱(卻能守得住謙卑),
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虛谷一樣)。
為天下谷(天下的虛谷容納萬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復歸于樸(這樣就能回復到返樸歸真的境界)。
樸散則為器(這種品質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則為官長(會讓他做領導),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會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將征服天下定為人生的目標),
吾見其不得已(我預見他不可能獲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為也(不可能讓人為所欲為)。
為者敗之(為所欲為者必敗),
執(zhí)者失之(執(zhí)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隨(萬物有獨行的也有群隨的),
或噓或吹(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強或羸(有強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載或隳(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極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過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輔佐人的主觀意識),
不以兵強天下(不以武力強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還(這樣的結果有好報應)。
師之所處(因為軍隊駐扎之處),
荊棘生焉(田地荒蕪雜草叢生)。
大軍之后(大的戰(zhàn)役結束之后),
必有兇年(必定帶來兇災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結果者會適可而止),
不敢以取強(不敢用武力去強硬獲取勝利)。
果而勿矜(達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達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負),
果而勿驕(達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滿),
果而不得已(達到目的要認為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強(達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強)。
物壯則老(事物發(fā)展到壯盛則是衰老的開始),
是謂不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
不道早已(不遵從這個規(guī)律難免會過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物或惡之(有人或是厭惡這種說法),
故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者會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則貴左(君子平時會強化士兵戰(zhàn)斗的意志),
用兵則貴右(而在戰(zhàn)爭時卻會強調冷靜)。
兵者(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個人的機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被迫使用)。
銛襲為上(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
勝而不美(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歡用這種戰(zhàn)術贏得勝利的人),
是樂殺人(往往是樂于殺人的劊子手)。
夫樂殺人者(一個樂于殺人的劊子手),
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報可以鼓舞士氣),
兇事尚右(厄報可以冷靜思考)。
偏將軍居左(偏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勇猛),
上將軍居右(上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冷靜),
言以喪禮處之(戰(zhàn)斗的動員令要站在視死如歸的高度)。
殺人之眾(面對陣亡的眾多將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來緬懷他們)。
戰(zhàn)勝(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之后),
以喪禮處之(要以辦喪事的禮節(jié)來慶祝勝利)。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大道常在無有之間)。
樸雖小(淳樸的本源雖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卻沒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統(tǒng)治者若能堅持這個真理),
萬物將自賓(天下萬物必將自然歸順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氣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順從于誰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確能分布均勻)。
始制有名(萬物開始時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將知之(就應該知道它的自然規(guī)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不會有危險)。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規(guī)律),
猶川谷之與江海(好象溪流之水匯集與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別人的優(yōu)缺點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優(yōu)缺點是賢明)。
勝人者有力(能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一定的實力),
自勝者強(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堅強無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滿足的人富裕),
強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氣)。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進方向的人能夠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形體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長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廣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萬物(可以左右萬物)。
恃之以生而不辭(但它恃侯萬物之生卻不宣揚),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圖虛名),
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護蔭萬物而不思主宰)。
常無欲(常用無欲的方法獲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萬物歸順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為大(就可以獲得大成功)。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所以圣人始終不自以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yè))。
第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擁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會遭到自然的傷害),
安平泰(是因為她具備了安詳、平和、舒泰的條件)。
樂與餌(快樂的民風與誘人的環(huán)境),
過客止(可以留住匆匆過客的腳步)。
道之出口(這些優(yōu)點如果用語言來表達),
淡乎其無味(那就平淡無味了)。
視之不足見(因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聽之不足聞(聽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來卻受益無窮)。
第三十六章
將欲翕之(將欲馬上收斂的),
必固張之(必是原有張之過度的);
將欲弱之(將欲逐漸削弱的),
必固強之(必是原有強制過頭的);
將欲廢之(將欲立即廢除的),
必固興之(必是原有興奮超前的);
將欲奪之(將欲重新奪取的),
必固與之(必是原有被迫給予的)。
是謂微明(這是微妙簡明的道理),
柔弱勝剛強(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魚兒離不開水),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鎮(zhèn)國之寶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的常識),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的境界造就無所不為的功績)。
侯王若能守之(統(tǒng)治者若能遵守這個規(guī)律),
萬物將自化(萬物將自然歸化)。
化而欲作(在歸化的過程中難免欲望發(fā)作),
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這時可以用我的?無名之樸?去除雜念)。
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用我的?無名之樸?去除雜念),
夫亦將不欲(他們就會克服欲望),
無欲以靜(沒有欲望就可以靜下心來),
天下將自定(這樣天下將自然安定)。
《道德經(jīng)》全文(翻譯 )
前言:
道的含義:1、構成世界的本體。2、創(chuàng)造宇宙的原動力。3、促使萬物運轉的規(guī)律。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總體上,道可以被認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發(fā)動者,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和創(chuàng)造力,天地間萬物的蓬勃生機都是它發(fā)動和創(chuàng)造的,遵循著固有的規(guī)律。
無為的含義:通過無為產(chǎn)生有為。比如說“不尚賢”,就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讓人才脫穎而出,而不是讓政府勞師動眾地挖掘人才,導致民眾為賢人之名爭的頭破血流。經(jīng)濟發(fā)展也是這樣,只要政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制度就可以,讓人民自己去創(chuàng)造,政府不要插手搞計劃經(jīng)濟或國有企業(yè)。政府主要是搞個好制度,為百姓服務,宏觀調控,做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教育、治安方面的事情。民間能做的事情盡量讓民間去做。蘇南模式比不過浙江模式就是這個道理。
現(xiàn)代的中國社會雖然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的發(fā)展格局,政權力量的觸角已經(jīng)不能像過去那樣無孔不入了,但是無為而治就是自由的說法并沒有過時,想解決腐敗問題嗎?那就不要進行言論管制,讓公民擁有充分的輿論監(jiān)督的權利;想解決礦難欠薪等問題嗎?那就不要干涉各種維權活動,讓勞工們享有自發(fā)組織工會和參加集體談判的權利;想解決國有企業(yè)的問題嗎?那就公平的私有化,國家不要再去費思勞神;想建設公民社會擴大民主嗎?那就不要一天光想著怎么領導人民,而是還公民結社、自治的種種權利……只有從有為開始,損之又損,不斷擴大無為而治的范圍,公民的自由度才能逐漸擴大,政府才能靠公民的自為實現(xiàn)無為而無不為,才能靠公民的自治實現(xiàn)無治而無不治。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央政府在反腐敗、欠薪、國有企業(yè)、失地、礦難等等問題上事倍功半顧此失彼的尷尬局面??梢哉f,無為而治不僅是還公民們以自由,也是還政府以自由;不僅是還民間以自由,也是還官方以自由。司馬遷說:“道家無為……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古代漢唐盛世已經(jīng)證明,改革開放初期的成就已經(jīng)證明,中國未來的命運也必將證明:“自由就是無為而治”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恒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懊?“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盁o”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導讀】指出所要討論的主旨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尋找萬物的“始”和“母”。為了達到目的,老子劃定了不同的范疇: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無名(=無),有名(=有);無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認為,通過這些范疇的種種關系就能最終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眾妙”。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chuàng)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導讀】老子在本章介紹了比較的方法,指出比較要有參與比較的兩個方面:本體和比較體。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一個方面:比較需要有一個比較的載體或者說比較的空間,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邏輯思維。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邏輯思維與宇宙的邏輯產(chǎn)生同一性,從而從邏輯上再造宇宙,解決宇宙的起源問題,除此以外別無他法。這種方法應當被納入科學的范疇。以為可以用科學實驗的手段來找到宇宙的始點是不切實際的。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個方面,宇宙的誕生是早于人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屬于人不可能看到的現(xiàn)象,這就好比每一個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親眼看到自身的誕生過程,更不可能親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誕生過程一樣;第二個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實驗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體上消滅或再生人本身賴以存在的宇宙。這些簡單的理由表明,關于宇宙整體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屬于實驗科學的范疇。關于宇宙整體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屬于哲學、邏輯學和數(shù)學的范疇,其后才屬于(理論)物理學的范疇。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jīng)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shù)窮⑤,不若守于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導讀】
圣人對待(宇宙學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則是按規(guī)律來加以處理,且這種規(guī)律也是“天地”的規(guī)律。規(guī)律與規(guī)律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老子以風箱來作了比喻:從表面現(xiàn)象來看,風箱在不停地被運作著,然而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風箱中間的“軸”卻總是保持著自身位置上的相對穩(wěn)定。老子以此比喻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這個“中”都同樣是相對穩(wěn)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確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也就是找到了該事物的本質的方面。這種去找到事物的“中”的辦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謂“中而用之”。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yǎng)天地萬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chǎn)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導讀】
“谷神”指的是宇宙源起時的動的信息。這個動的信息產(chǎn)生之后在沒有其對手的情形下就一直延續(xù)下去。這相當于關于運動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實驗的結論:一個沒有阻力干擾的動點會一直延續(xù)下去【1】。但是,古中國人關于“道”之“動”的觀念與伽利略實驗所得的觀念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古中國人關于“道”之“動”的觀念與其從所有現(xiàn)象中所總結出來的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發(fā)生著關系,以該定律作為其觀念的基礎;而伽利略實驗所得的觀念雖然后來成為所有一切科學活動的基礎,然其本身卻缺少理論基礎。按照實際觀察而得到的關于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的描述,一切都有一個始點也有一個終點。所以對于最初出現(xiàn)的“動”也就可以假設其有一個終點,如此“動”就轉變?yōu)榱艘粋€在有界的軌跡上的運動,雖然“動”的趨勢可以是無限的,其“動點”(老子在二十二章中將其稱之為“信”)的運動范圍卻被轉化成了“有限”?!暗馈闭菓{借這樣的觀念逐漸建立起了一個完美的可以無限膨脹的(有界)宇宙模型。
“玄牝之門”等于第一章的“眾妙之門”。老子表示所有的玄妙(微?。┮蛩囟纪ㄟ^“門”產(chǎn)生而后發(fā)展起來?!伴T”是古中國人在表述宇宙起源時用得最廣泛的形象比喻。“牝”指的是女性生殖器,老子是在以母性的力量來形象地比喻宇宙生生不息的現(xiàn)象。老子在其整本書中都貫串著對徫大的母性“生”的力量的贊美和尊崇。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導讀】
“長、久”為非常道的范疇,“自生”為常道的范疇;“后其身”、“外其身”、“私”為常道范疇,“身先”、“身存”、“無私”為非常道范疇。老子指出的是,人雖然處于常道范疇,但要以心法的邏輯思維使自身能進入非常道范疇的境界。非常道與常道的次序是按其各自發(fā)生的先后來確定其次序先后的。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導讀】
水是最普通最常見的東西。老子借用水的無形無體的特征來比喻人的心法(邏輯思維)也應該達到無形無體的境界。人因為受到形體的影響,所以總是難于達到“無”的境界。老子認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樣不受形體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獲得無所不能的效果?!盃帯笔且浴笆帧弊ァ拔铩钡男蜗?,而所謂“不爭”,就是要拋棄萬物的意思。拋棄萬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爭”和“無憂”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與宇宙相對待的范疇。老子認為,只有通過心法拋棄了萬物才算是做到了“不爭”,如此才算是達到了“無(憂)”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憂”。所謂“憂”,指的是宇宙中的種種因素。而第一個“憂”出現(xiàn)時,就可以被認為是宇宙的第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其實就是宇宙的始點?!吧仙啤笔恰暗赖隆钡牧硗庖环N稱謂,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貴的品質“道德”。老子把“道”作為宇宙的第一個因素,把“德”作為宇宙的第二個因素。能找到這兩個因素,就等于達到了“上善”的境界。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會表現(xiàn)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br>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道德經(jīng)》全文+解釋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并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fā)現(xiàn)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
斯惡已(是因為丑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chǎn)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前后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處無為之事(處于無區(qū)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于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yè)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fā)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chǎn)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yǎng)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欲的益處),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沖(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吾不知誰之子(我雖然不知它的來源),
象帝之先(但它卻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像草狗那樣自生自滅);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為芻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
其猶橐龠乎(猶如風箱一樣),
虛而不淈(虛空但無窮盡),
動之愈出(越動付出愈多).
多言數(shù)窮(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長壽),
是謂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復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門(復制生命的不二法門),
是謂天地根(是與天地同壽的根本).
綿綿若存(綿綿不斷的生命形式就是這樣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讓人民依賴他的存在),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xiàn)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yǎng)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唾棄),
故幾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選擇吉地),
心善淵(心態(tài)善于融入平靜),
與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于表達誠信),
正善治(政見善于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于發(fā)揮能量),
動善時(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惟有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第九章
持而盈之(財物執(zhí)持盈滿),
不如其已(不如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鐵器磨得銳利),
不可長保(不可長期保存);
金玉滿堂(金玉堆滿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誰人能守);
富貴而嬌(富貴而生驕橫),
自貽其咎(那是自找麻煩).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精神與形體統(tǒng)一),
能無離乎(能永遠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結聚精氣以致柔和),
能嬰兒乎(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滌除玄監(jiān)(洗滌心靈之鏡),
能無疵乎(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愛護百姓治理國家),
能無為乎(能順應自然嗎)?
天門開闔(感官自然開啟),
能無雌乎(能不被引誘嗎)?
明白四達(理事明白通達),
能無知乎(能沒有成見嗎)?
生之畜之(創(chuàng)造并養(yǎng)育萬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創(chuàng)造萬物而不占為己有),
為而不恃(無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長而不宰(左右萬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謂玄德(這就是恩澤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輻共一轂(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轱轆),
當其無有車之用(因為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然埴以為器(燃燒粘土使其成為器皿),
當其無有器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器皿才能容納).
鑿戶牖以為室(開鑿門窗建造居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為利(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
無之以為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貪圖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惡);
五音令人耳聾(喜聞順音令人聽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意躁);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令人圖謀不軌).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國家),
為腹不為目(重視內在的充實而放棄表面的愉悅),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什么叫寵辱若驚)?
辱為下(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驚(得到了無比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了無比驚恐).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么叫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強烈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
為吾有身(因為我有自我的觀念),
及吾無身(如果我拋開自我),
吾有何患(我還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貴以身為天下(所以重視自身為天下的人),
則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愛惜自身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看不到圖象),
名曰夷(稱著夷);
聽之不聞(聽不到聲音 ),
名曰希(稱著希);
摶之不得(觸不到形體),
名曰微(稱著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
故混而為一(只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其上不謬(它的上面不見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見黑暗),
繩繩不可名(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
復歸于無物(還是把它復歸于無物吧).
是謂無狀之狀(這應該是無狀態(tài)之狀態(tài)),
無物之象(無物象之物象),
是謂恍惚(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
隨之不見其后(往后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執(zhí)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駕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
是謂道紀(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見解微妙而深遠通達),
深不可識(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夫唯不可識(夫惟恐言不達意),
故強為之容(故努力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開始學道者謹慎的象嚴冬過河),
猶兮若畏四鄰(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
儼兮其若客(嚴肅的好象虔誠的客人).
渙兮若冰之將釋(繼而他的性格會變的灑脫無羈渙然冰釋),
敦兮其若樸(品質會變的敦厚誠懇樸實無華),
曠兮其若谷(心胸會變的曠達開朗虛懷若谷),
渾兮其若濁(意識會經(jīng)歷渾濁及混亂的考驗).
孰能濁以止(如何將這種混亂的雜念止住呢)?
靜之徐清(把心靜下來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靜狀態(tài)長久)?
動之徐生(感悟靜極生動帶來的生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種方法修道的人不會驕傲自滿),
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會驕傲自滿),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棄陳舊獲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虛極(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
守靜篤(安守寧靜氣定神閑).
萬物旁作(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
吾以觀其復(我可以反復觀察他們的循環(huán)).
夫物蕓蕓(天地萬物蕓蕓眾生),
各復歸其根(各自都要歸于它們的因果).
歸根曰靜(看到因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
靜曰復命(只有靜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諦).
復命曰常(生命的真諦就是變化的規(guī)律),
知常曰明(了解變化規(guī)律才算通曉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變化規(guī)律),
忘作兇(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兇險).
知常容(知道變化規(guī)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
公乃全(公正豁達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
沒身不殆(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統(tǒng)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贊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懼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輕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猶兮其貴言(謹慎做到不隨意發(fā)號施令),
功成事遂(幫助人民實現(xiàn)心愿),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大道廢除),
有仁義(自然出現(xiàn)仁義);
智慧出(智慧頻出),
有大偽(自然混雜大偽);
六親不和(六親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顯孝慈);
國家昏亂(國家昏亂),
有忠臣(自然產(chǎn)生忠臣).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崇高的圣賢志士不用奸詐治國),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崇高的仁愛之士不搞義氣用事),
民復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復忠孝仁慈之心);
絕巧棄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爭奪名利),
盜賊無有(盜賊自然不會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僅此三者作為法則是遠遠不夠的),
故另有所屬(所以另外還須心有所屬):
見素抱樸(保持純樸的心態(tài)),
少私寡欲(減少自私的欲望).
絕學無憂(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真理與謬誤),
相去幾何(相差多少)?
美之與惡(真善美與假惡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們所畏懼的東西),
不可不畏(也畏懼人嗎)?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懸而未決的道理).
眾人熙熙(眾人都喜歡熙熙攘攘湊熱鬧),
如享太牢(比如去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
如春登臺(比如春天登臨樓臺遠眺美景).
我獨泊兮其未兆(我們確淡泊恬靜好象未開竅),
如嬰兒之未孩(如嬰兒剛出世還沒有學會笑).
乘乘兮(隨風漂泊?。?
若無所歸(仿佛找不到歸宿).
眾人皆有余(眾人都希望自己富貴有余),
而我獨若遺(而我們卻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們這種愚人的心靈?。?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無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獨昏昏(惟獨我們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獨悶悶(惟獨我們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眾人皆有以(眾人皆有遠大的志向),
而我獨頑且鄙(惟獨我們冥頑不化而且鄙陋寡聞).
澤兮其若海(沉靜啊就像地平線上的大海),
飂兮若無止(卻有著無法遏止的生命動力).
我獨欲異于人(我們與眾人不同的理由),
而貴食母(是因為推崇從道中得到養(yǎng)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納萬眾的意識),
唯道是從(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認從).
道之為物(道作為未知世界的事物規(guī)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萬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這種似有似無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萬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識深遠冥滅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華).
其精甚真(其精華的真實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這就是你確信無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從古至今),
其名不去(這種悟道的方法就沒有失去過),
以說眾甫(用它可以了解眾生萬物的規(guī)律).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眾生萬物的規(guī)律)?
以此(就是用這種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彎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則直(大的彎曲則象是一條直線),
洼則盈(身置低洼處才會獲得盈滿),
敝則新(鄙棄舊觀念才能推陳出新),
少則得(愛好越少越容易獲得感悟),
多則惑(愛好越多反而會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會專一致志),
為天下式(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榜樣).
不自見故明(不自持己見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顯);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負蠻干反能獲得成功);
不自矜故長(不自認圣賢反能成為首領).
夫唯不爭(正因為你與世無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天下反而沒人與你相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古人所言“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怎么會是虛言呢)?
誠全而歸之(誠信此道者天下將歸屬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發(fā)號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飄風不終朝(狂風不會堅持一上午),
驟雨不終日(驟雨不會堅持一整天).
孰為此者(誰會這樣大發(fā)雷霆)?
天地(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長久保持),
而況于人乎(又何況于人呢)?
故從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規(guī)律中的人們),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歡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歡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歡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樂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納);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樂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納);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樂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納).
信不足焉(誠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腳不粘地不曉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騎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見者不明(自我成見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不能彰顯智慧),
自伐者無功(自我蠻干只能無功而返),
自矜者不長(自恃圣賢不能成為首領).
其在道也(這樣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贅行(必然犯余食贅行的毛病).
物或惡之(有人或許厭惡這種觀點),
故有道者不處(但得道者會超越這種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種物質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產(chǎn)生).
寂兮廖兮(寂靜啊無形?。?
獨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恒不變),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而不會殆盡),
可以為天下母(可以認為它是天下萬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個字叫“道” ),
強為之名曰“大” (勉強為它起了一個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說是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
逝曰遠(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也可以說是無比深遠),
遠曰反(知道它的深遠是因為能了解它周而復始的緣故).
故道大(所以說道是偉大的)、
天大(天是偉大的)、
地大(地是偉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偉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個偉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則),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則),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則),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則).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穩(wěn)重是飄然的根基),
靜為躁君(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終日行不離輜重(終日行進而不離載重車輛).
雖有榮觀(雖有豪華生活),
燕處超然(卻能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無奈有一些擁有萬輛馬車的國主),
而以身輕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欲望而輕天下社稷).
輕則失本(因輕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則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于行動不會留下痕跡),
善言無瑕謫(善于言談不會留下話柄),
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于算術不用籌碼工具),
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于關閉無需門閂頂杠也無法打開),
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于捆綁不用繩索制約也無法解脫).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無棄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萬物),
故無棄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
是謂襲明(這是傳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師(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師);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資(是善于此道者的資源).
不貴其師(不尊重這樣的老師),
不愛其資(不愛惜這樣的資源),
雖智大迷(雖有智慧卻身在迷中).
是謂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
守其雌(卻甘愿安守雌柔),
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復歸于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卻安于暗昧之處),
為天下式(這是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成為天下人的榜樣),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會失卻),
復歸于無極(這樣就能回復到最初的無極狀態(tài)).
知其榮(知道榮耀的珍貴),
守其辱(卻能守得住謙卑),
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虛谷一樣).
為天下谷(天下的虛谷容納萬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復歸于樸(這樣就能回復到返樸歸真的境界).
樸散則為器(這種品質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則為官長(會讓他做領導),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會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將征服天下定為人生的目標),
吾見其不得已(我預見他不可能獲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為也(不可能讓人為所欲為).
為者敗之(為所欲為者必?。?
執(zhí)者失之(執(zhí)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隨(萬物有獨行的也有群隨的),
或噓或吹(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強或羸(有強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載或隳(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極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過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輔佐人的主觀意識),
不以兵強天下(不以武力強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還(這樣的結果有好報應).
師之所處(因為軍隊駐扎之處),
荊棘生焉(田地荒蕪雜草叢生).
大軍之后(大的戰(zhàn)役結束之后),
必有兇年(必定帶來兇災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結果者會適可而止),
不敢以取強(不敢用武力去強硬獲取勝利).
果而勿矜(達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達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負),
果而勿驕(達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滿),
果而不得已(達到目的要認為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強(達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強).
物壯則老(事物發(fā)展到壯盛則是衰老的開始),
是謂不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
不道早已(不遵從這個規(guī)律難免會過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物或惡之(有人或是厭惡這種說法),
故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者會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則貴左(君子平時會強化士兵戰(zhàn)斗的意志),
用兵則貴右(而在戰(zhàn)爭時卻會強調冷靜).
兵者(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個人的機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被迫使用).
銛襲為上(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
勝而不美(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歡用這種戰(zhàn)術贏得勝利的人),
是樂殺人(往往是樂于殺人的劊子手).
夫樂殺人者(一個樂于殺人的劊子手),
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報可以鼓舞士氣),
兇事尚右(厄報可以冷靜思考).
偏將軍居左(偏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勇猛),
上將軍居右(上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冷靜),
言以喪禮處之(戰(zhàn)斗的動員令要站在視死如歸的高度).
殺人之眾(面對陣亡的眾多將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來緬懷他們).
戰(zhàn)勝(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之后),
以喪禮處之(要以辦喪事的禮節(jié)來慶祝勝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5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用茶葉水洗臉有什么好處,
下一篇: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全文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