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俗大全
小小茶農(nóng)
2023-11-19 12:50:31
茶俗大全
一
、
茶與禮儀
悠悠數(shù)千年的歲月
,浩瀚無際的長江
、黃河
,孕育出中華博大精深
、瑰麗多姿的民風(fēng)民俗。而中華茶俗即是浩瀚的中華民俗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qū)和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jì)都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
飲茶習(xí)俗。那五彩繽紛的茶俗
,始終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情趣
,在人們眼前閃爍
,在人們的身邊傳播。
"茶"作為民俗禮儀的使者
,千百年來為人們所重視
。它上達(dá)國家間的禮儀活動,下滲入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成為與人們?nèi)粘I钋星邢嚓P(guān)的禮俗
。
隨著歲月的流逝,各種飲茶習(xí)俗世代相傳
、生生不息
。其中
,既有宮廷的華章
、廟堂的雅樂,又有民間的山歌
、野曲
。在那極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卻凝積著歷史的積淀
,同時又富含著清麗的時代氣息
。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各個層面
,融文化
、哲學(xué)、宗教學(xué)
、社會學(xué)和民俗學(xué)于一爐
。千百年來它美化人生
、雅俗共賞,源于民間
、長于民間
,又服務(wù)于廣大民間,因而最為廣大群眾所認(rèn)同
、接受
。
以茶待客,歷來是有數(shù)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中國的最普及
、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禮儀
。客來賓至
,清茶一杯
,可以表敬意、洗風(fēng)塵
、敘友情
、示情愛、重儉樸
、棄虛華
,成為人們?nèi)粘I钪械囊环N高尚禮節(jié)和純潔美德。茶與禮儀已緊緊相連
,密不可分
。
二、茶與婚禮
茶在民間婚俗中歷來是"純潔
、堅定
、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許次紓在《茶流考本》中說:"茶不移本
,植必生子
。"古人結(jié)婚以茶為禮,取其"不移志"之意
。古人認(rèn)為
,茶樹只能以種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
,故歷代都將"茶"視為"至性不移"的象征
。因"茶性最潔",可示愛情"冰清玉潔";"茶不移本"
,可示愛情"緊貞不移";茶樹多籽
,可象征子孫"綿延繁盛";茶樹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愛情"堅貞不移",又寓意愛情"永世常青"
、祝福新人"相敬如賓"
、"白頭偕老"。故世代流傳民間男女訂婚
,要以茶為禮
,茶禮成為了男女之間確立婚姻關(guān)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
,稱"下茶"
、"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禮
,則稱"受茶"
、"吃茶",即成為合法婚姻
。如女子再受聘他人
,會被世人斥為"吃兩家茶",為世俗所不齒
。
民間向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
。"三茶":舊時在江浙一帶,將整個婚姻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
。其中"三茶"
,即為訂婚時"下茶",結(jié)婚時"定茶"
,同房時"合茶"
。也有將"提親、相親
、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稱三茶"
。"三道茶":舉行婚禮時,還有行"三道茶"的儀式
。第一道為"百果";第二道為"蓮子或棗子";第三道才是"
茶葉"
,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時
,接第一道茶要雙手捧之
,并深深作揖。爾后將茶杯向嘴唇輕輕一觸
,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舊如此
。至第三道茶時
,方可接杯作揖后飲之。
浙西地區(qū),媒人于男女雙方之間說合也俗稱"食茶"
。媒人說媒后
,倘女方應(yīng)允則泡茶、煮蛋相待
。
在浙江德清地區(qū)婚姻中的茶俗
,則更為豐富多彩,列舉如下:"受茶":男女雙方對上"八字"后
,經(jīng)雙方長輩同意聯(lián)姻
,由男方向女方贈聘禮、聘金
,如女方接受
,則謂之"受茶"。"訂親茶":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guān)系后即舉行定親儀式
。這時雙方須互贈茶壺十二把并用紅紙包花茶一包
,分送各自親戚,謂之"定親茶"
。"大接家茶":女子結(jié)婚后
,由娘家備發(fā)芽蠶豆、茶點分送雙方親鄰
,謂"大接家茶"
。"毛腳女婿茶":未出"閣",待字閨中的姑娘家里
,來串門的小伙子特別多
。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備上好茶,以招待來客中的"未來女婿"(即俗稱"毛腳女婿")
。"親家婆茶":女子出嫁后第二天
,父母看望女兒時,要隨身攜帶一兩茶葉(最好"雨前"茶)
,并半斤烘豆
、二兩橙子皮拌野蘭麻,稱之謂"親家婆茶"
。"新娘子茶":望朝之后
,新媳婦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請"親家公"、"親家婆"及親家面上的近親至自家喝"喜茶"
,稱為"新娘子茶"
。在我國湖南地區(qū),男子去女方上門相親
,姑娘需給男子遞上清茶一杯
。男子飲后
,置貴重物品或錢鈔于杯中回贈姑娘,如姑娘當(dāng)即接受
,即示"心許"
。在結(jié)婚入洞房前,要以紅棗
、花生
、桂圓、龍眼等泡入茶中
,再拌以冰糖以招待賓客
,寓取"早生貴子"、"跳龍門"之意
。合枕茶:新人入洞房前
,夫婦要共飲"合枕茶"。這時
,由新郎捧茶
,用雙手遞一杯清茶,先給新娘喝一口
,再自己喝一口
,意味著完成了人生大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槎Y過后的第二天
,新郎新娘需捧著盛滿香茶的茶盤,向長輩們"獻(xiàn)茶"行拜見禮
。長輩們喝了茶
,即摸出紅包放于茶盤上作為"見面禮"。鬧茶:在我國云南地區(qū)舉行婚禮時
,有"鬧茶"的習(xí)俗
。"鬧茶"于新婚三天內(nèi),每天晚上
,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間
,向親朋好友們敬茶。茶內(nèi)必須加放紅糖
,取其"甜蜜"之意
。鬧茶時,可由賓客出題
,要新郎新娘以繞口令
、猜謎語、詠詩歌等形式回答考題
。若新郎新娘不從
,賓客們則不飲茶
,而若文不對題
,眾皆哄堂大笑。鬧茶取"越鬧越熱"之意。開門茶:江蘇地區(qū)舊俗
,大戶人家聯(lián)姻
,新郎至新娘家迎親,進(jìn)女家的一重門
,要作揖一次
,一直至堂屋見岳丈岳母時止。然后再飲茶三次后
,才能暫至岳母房中歇息
,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花轎,謂之"開門茶"
。謝媒茶:男女舉行婚禮后
,新婚夫婦或雙方家長要用茶來謝媒,因在諸多謝禮中
,茶葉是必不可少之物
,故稱"謝媒茶"。喝新娘茶:我國南方地區(qū)歷來有喝"新娘茶"的習(xí)俗
。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
,洗漱、穿戴后
,由媒人攙引至客廳
,拜見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
,并向公婆敬茶
。公婆飲畢,要給新娘紅包(禮錢)
,接著由婆婆引領(lǐng)新娘去向族中親屬及遠(yuǎn)道而來的親戚敬茶
,再在婆婆引領(lǐng)下挨門挨戶拜叩鄰里,并敬茶
。敬茶畢
,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即用雙手端茶盤承接茶盞
,這時眾親友或鄰里鄉(xiāng)親飲完茶
,要隨著放回杯子的同時,在新娘托盤中放置"紅包"
,而新娘則略一蹲身
,以示道謝
。在喝新娘茶時,無論向誰敬茶
,都不能有意回避
,否則被認(rèn)為"不通情理"。退茶:有趣的是
,"茶"在我國的婚禮中
,不但與訂婚、結(jié)婚關(guān)系密切
,且與"退婚"也有關(guān)聯(lián)
。茶不但是聯(lián)姻的使者,也是斷親的表示
。舊時貴州地區(qū)
,姑娘往往被父母包辦婚姻(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訂婚后女方若對親事不滿意
,想斷親時,姑娘即用紙包一包茶葉
,選適當(dāng)時機
,在高度"機密"的情況下,帶至未婚夫家
,借故與男方父母客套一番后
,即放下茶葉包迅速離去,意謂退了"訂親禮"
,稱為"退茶"
。但上男方家放"茶葉包對,如事先給男方知道"退婚"的用意
,那末女方一旦被男方或男方家人抓住
,則男方可立即殺豬設(shè)宴與該女成婚。故退茶時
,一要保密
,選好時機極為重要,一切由姑娘在絕密中進(jìn)行
。一要率先探查去男家的路線
,又要探明未來的公婆在家,而又無其他人在場時
,才能確保退茶成功
。敢于退茶,又退茶成功的姑娘
,會得到大眾的稱贊
。退茶后
,父母免不了打罵女兒,但過后女方家長
,還得正式去男方辦理具體退婚手續(xù)
。三、茶與喪俗
在我國五彩繽紛的民間習(xí)俗中
,"茶"與喪祭的關(guān)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無茶不在喪"的觀念
,在中華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
。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時梁朝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中就有記載: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在遺詔中稱:"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shè)餅果
、茶飲
、干飯、酒脯而已
。"
以茶為祭
,可祭天、地
、神
、佛,也可祭鬼魂
,這就與喪葬習(xí)俗發(fā)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
。上到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
,在祭祀中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
。茶葉不是達(dá)官貴人才能獨享,用茶葉祭掃也不是皇室的專利
。無論是漢族
,還是少數(shù)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祖宗神靈
,用茶陪喪的古老風(fēng)俗
。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為祭
,放干茶為祭
,只將茶壺、茶盅象征茶葉為祭
。在我國清代
,宮廷祭祀祖陵時必用茶葉。據(jù)載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時即有"松羅茶葉十三兩"記載
。在光緒五年( 1879年)歲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羅茶葉二斤"的記述
。而在我國民間則歷來流傳以"三茶六酒"(三杯茶
、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為喪葬中祭品的習(xí)俗。如在我國廣東
、江西一帶
,清明祭祖掃墓時,就有將一包茶葉與其它祭品一起擺放于墳前
,或在墳前斟上三杯茶水
,祭祀先人的習(xí)俗。茶葉還作為隨葬品
。從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的發(fā)掘中已經(jīng)知道
,我國早在2100多年前已將茶葉作為隨葬物品。因古人認(rèn)為茶葉有"潔凈
、干燥"作用
,茶葉隨葬有利于墓穴吸收異味、有利于遺體保存
。
歷古以來
,我國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葉的習(xí)俗。像安徽壽縣地區(qū)
,人們認(rèn)為人死后必經(jīng)"孟婆亭"飲"迷魂湯"
,故成殮時,須用茶葉一包
,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
,這樣死者的靈魂過孟婆亭時即可以不飲迷魂湯了。而浙江地區(qū)為讓死者不飲迷魂湯(又稱"孟婆湯")
,則于死者臨終前除日銜銀錠外
,要先用甘露葉作成一菱形狀的附葬品(模擬"水紅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葉一包
。認(rèn)為死者有此兩物
,死后如口渴,有甘露
、紅菱
,即可不飲迷魂湯。原來在封建迷信中
,人死后要被陰間鬼役驅(qū)至"孟婆亭"灌飲迷魂湯
,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忘卻人間舊事,甚而要將死者導(dǎo)人迷津備受欺凌或服苦役
,而飲茶后則可以讓"死者清醒"
,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騙。故茶葉成為重要的隨葬品。
茶在我國的喪葬習(xí)俗中
,還成為重要的"信物"
。在我國湖南地區(qū),舊時盛行棺木葬時
,死者的枕頭要用茶葉作為填充料
,稱為"茶葉枕頭"。茶葉枕頭的枕套用白布制作
,呈三角形狀
,內(nèi)部用茶葉灌滿填充(大多用粗茶葉)。死者枕茶葉枕頭的寓意
,一是死者至陰曹地府要喝茶時
,可隨時"取出泡茶";一是茶葉放置棺木內(nèi),可消除異味
。在我國江蘇的有些地區(qū)
,則在死者人殮時,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層茶葉
、米粒。至出殯蓋棺時再撒上一層茶葉
、米粒
,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
,有利于遺體的保存
。
喪葬時用茶葉,大多是為死者而備
,但我國福建福安地區(qū)卻有為活人而備茶葉
,懸掛"龍籽袋"的習(xí)俗。舊時福安地區(qū)
,凡家中有人亡故
,都得清風(fēng)水先生看風(fēng)水,選擇"寶地"后再挖穴埋葬
。在棺木入穴前
,由風(fēng)水先生在地穴里鋪上地毯,口中則念念有詞
。這時香火繞繚
,鞭炮聲起,風(fēng)水先生就將一把把茶葉
、豆子
、谷子、芝麻及竹釘
、錢幣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
,再由亡者家屬將撒在地毯上的東西收集起來
,用布袋裝好,封好口
,懸掛在家中樓梁式木倉內(nèi)長久保存
,名為"龍籽袋"。龍籽袋據(jù)說象征死者留給家屬的"財富"
。其寓意是
,茶葉歷來是吉祥之物,能"驅(qū)妖除魔"
,并保佑死者的子孫"消災(zāi)祛病"
、"人丁興旺",豆和谷子等則象征后代"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錢幣等則示后代子孫享有"金銀錢物"
、"財源茂盛"、"吃穿不愁"
。
四
、茶與宗教
茶與宗教的關(guān)系歷來相當(dāng)密切,最早將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
。
早在唐代時
,道士喜飲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輕身延年"
,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煉的重要輔助手段
,而將茶作為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道教在"打醮"
、即祭祀時祈禱作法等場合的獻(xiàn)茶也成為"做道場"的程式之一
。道士們品茶,也種茶
。凡在道教宮觀林立之地
,也往往是茶葉盛產(chǎn)之地。道士們都于山谷嶺坡處栽種茶樹
,采制茶葉
,以飲茶為樂,提倡以茶待客
,以茶為祈禱
、祭獻(xiàn)、齋戒
、甚而"驅(qū)鬼妖"的供品之一
。隨后,飲茶也進(jìn)入了佛教的修行。
佛教修行之法為"戒
、定
、慧"。"戒"
,即不飲酒
,戒葷吃素;"定、慧"
,即坐禪修行
,要求坐禪時頭正背直、不動不搖
、不委不倚
,而進(jìn)入專注忘我的境界。此種耗費精神
、損傷體力的坐禪
,正好以飲茶來調(diào)整精氣,故飲茶歷古以來受到僧人們的推崇
。坐禪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內(nèi)容之一
,而坐禪與飲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禪
,又稱"禪定"
。唯有鎮(zhèn)定精神、排除雜念
、清心靜境,方可自悟禪機
。而飲茶不但能"破睡"
,還能清心寡欲、養(yǎng)氣頤神
。故歷古有"茶中有禪
、茶禪一體、茶禪一味"之說
。意指禪與茶葉同為一味
,品茶成為參禪的前奏,參禪成了品茶之目的
,二位一體
,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
,飲茶尤為僧家所好
。僧眾坐禪修行,均以茶為飲。其中除提神外
,也以茶飲為長壽之方
。那時僧眾們非但飲茶,且廣栽茶樹
,采制茶葉
。在我國南方,幾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茶園
,而眾寺僧都善采制
、品飲。所謂"名山有名寺
,名寺有名茶"
,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因佛教與茶葉有緣
,故寺院與產(chǎn)茶有關(guān)
,著名佛教寺院多出產(chǎn)名茶。院內(nèi)住持往往招集大批僧尼開墾山區(qū)
,廣植茶樹
。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環(huán)境優(yōu)異,因而適宜茶樹的栽種
,故歷代寺院都名茶輩出
,像南京棲霞寺、蘇州虎丘寺
、福州鼓山寺
、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觀
、衡山南岳寺
、廬山招賢寺等,歷史上都出產(chǎn)名茶
,名噪一時
。如安徽名茶"
黃山毛峰",即產(chǎn)于黃山松谷庵
、吊橋庵
、去谷寺一帶;名茶
六安瓜片,即產(chǎn)于安徽齊云山蝙蝠洞附近的水井庵
。而廬山以云霧著稱
,茶樹長年生長于云霧彌漫的山腰,廬山招賢寺的寺僧們亦于白云深處劈巖削峪
,廣栽茶樹
,采制茶葉
,成為著名的"
廬山云霧茶"。另外杭州龍井寺產(chǎn)的
龍井茶、余杭徑山寺的徑山茶
、寧波無童寺的天童
紅茶等都為名寺名茶。茶與佛教的緊密程度是空前的
。飲茶成了禪寺的日常制度
,成了僧眾們的主要生活內(nèi)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莊重肅穆的飲茶禮儀
。在我國的各寺院中
,都專設(shè)"茶堂",供寺僧或飲茶辨說佛理
,或招施主佛友
,品飲清茶。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設(shè)"茶鼓"
,按時敲擊
,以召集僧眾飲茶。寺僧們坐禪時
,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飲茶
,以提神集思。有的寺院還設(shè)有"茶頭"
,專司燒水煮茶
、獻(xiàn)茶待客,有的寺院則在寺門前站立有"施茶僧"
,為游人們惠施茶水
,行善舉。寺院還根據(jù)不同的功用
,分別冠以各種"茶名"
。如以茶供奉佛祖、菩薩時
,稱"奠茶";在寺院一年一度掛單時,要按照"戒臘"(即受戒)的年限先后飲茶
,稱"戒臘茶";平日寺院住持請全寺僧眾吃茶
,稱"普茶";逢佛教節(jié)慶大典,或朝廷欽賜丈衣
、錫杖時
,還要舉行莊嚴(yán)、盛大的"茶儀"
。
宋代
,不少皇帝敕建禪寺
,遇朝廷欽賜袈裟、錫杖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
,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
,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dāng)?shù)厣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浙江余杭徑山寺?徑山茶宴"
,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于世。徑山寺位于浙江余杭
,其地山巒疊嶂
,古木參天,流水潺潺
,茶林遍野
,向以山明、水秀
、茶美聞名于世
。寺內(nèi)僧眾達(dá)千人以上,享有"江南禪林之冠"的稱譽
。徑山寺的飲茶之風(fēng)極盛
,長期以來形成了徑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講究的儀式:舉辦茶宴時
,眾佛門子弟圍坐"茶堂"
,依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xiàn)茶
、聞香
、觀色、嘗味
、瀹茶
、敘誼。先由住持親自調(diào)沏香茗"佛茶"
,以示敬意
,稱為"沏茶";然后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一奉獻(xiàn)給赴宴來賓,為"獻(xiàn)茶";赴宴者接茶后必先打開茶碗蓋聞香
,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
,爾后才啟口在"嘖嘖"的贊嘆聲中品味。茶過三巡之后
,即開始評品茶香
、茶色,并盛贊主人道德品行
,最后才是論佛頌經(jīng)
、談事敘宜
。飲茶在寺院中不僅有助坐禪、清心養(yǎng)身之功效
,而且還有聯(lián)絡(luò)僧眾感情
、團(tuán)結(jié)合作之功用。據(jù)記載:寺院一年一度的"大請職"期間
,在新任西序職事僧確定后
,住持即要設(shè)茶會,邀請新舊西序職事僧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