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故事一則:祥和鎮(zhèn)的怪事兒
小小茶農(nóng)
2023-11-20 09:13:50
禪故事一則:祥和鎮(zhèn)的怪事兒
惡是引爆惡的導火索
,善是激發(fā)善的催化劑
。祥和鎮(zhèn)并不祥和
,祥和鎮(zhèn)里的人天生脾氣暴躁,沾火就著
。
祥和鎮(zhèn)出了一件怪事兒
,百余戶人家的小鎮(zhèn)上
,每天都會有人發(fā)現(xiàn)自己家丟了一樣東西
,而同時也會發(fā)現(xiàn)多出一件東西。最先發(fā)現(xiàn)這怪事兒的人是鎮(zhèn)東賣肉的王屠戶
。

王屠戶一天早晨起來
,習慣地去案板上拿刀,發(fā)現(xiàn)刀不見了
,在原來放刀的地方多了一個
茶壺
。他拿起茶壺仔細看,發(fā)現(xiàn)壺底有四個字:劉記茶館
。
王屠戶一拳砸在案板上
,心想,好你個劉茶水啊
,半夜來偷走我的刀
,擺明了不讓我做生意。留下一把破茶壺
,明擺著向我示威嘛
,我王屠戶如果怕了你,我就不姓王
。
劉記茶館的掌柜
,小鎮(zhèn)上的人都叫他劉茶水,之前是個擺茶水攤子的
,后來才開了茶館
。他剛起來,就聽到門口王屠戶殺豬般的叫聲:“茶水劉
,劉茶水
,你給我滾出來,欺負到
老子的頭上了!”
劉茶水出門
,看到王屠戶一臉兇相
,就問:“你一大早閑得難受吧?”
王屠戶沒說話,上來就給了劉茶水一拳
,劉茶水倒在地上,臉腫了起來
。王屠戶說:“你再裝
,你自己干的好事
,拿了我的刀,還留一個你店里的破茶壺
,明擺著欺負我呢
。你是嫌我在你茶館旁邊做生意了吧,今兒給你個教訓
,我王屠戶不是好惹的
。”說完走了
。留下捂著臉的劉茶水在那發(fā)愣
。
被打了的劉茶水回到茶館里,心想
,怎么會有我茶館里的茶壺呢
。他忍著臉上的疼,清點了一下他的茶壺
,的確是少了一個
,他又發(fā)現(xiàn),集中放茶壺的地方多了一個大碗
。拿起碗細看
,覺得眼熟,猛地想起
,這不是餛飩張家特制的大碗嗎
。他咬著牙氣憤地想,好啊你個餛飩張
,你讓我挨了打
,我和你沒完。
劉茶水小跑著去了餛飩張的面館
,發(fā)現(xiàn)面館里只有伙計在
,一問,才知道
,餛飩張去了李鐵匠家
。劉茶水剛來到李鐵匠家門口不遠處,就看到李鐵匠和餛飩張抱在一起
,在地上扭打得火熱
。他摸摸自己的臉,心里終于舒服了些
,轉(zhuǎn)身回茶館去了
。
就這樣,小小的祥和鎮(zhèn)每天都有人丟東西
,每天都有人打架
,每天都有人受傷
,這似乎已經(jīng)成了習慣,在祥和鎮(zhèn)人的眼里
,習慣就是習慣
,沒有人去問原因。
終于有一天
,趙裁縫早上起來
,發(fā)現(xiàn)家多了一個水桶。找來找去
,竟然什么東西也沒丟
。趙裁縫圍著水桶轉(zhuǎn)了兩圈,這一轉(zhuǎn)就讓他想起了自己的爹
。他打開一個柜子
,拿出一雙布鞋。在他小的時候
,爹曾經(jīng)和這布鞋的主人去外地
,回來時,身上能用的東西都進了路邊的當鋪
。在一個破房子里過夜
,醒來時,鞋的主人不見了
,就留下了這雙布鞋
。爹走回祥和鎮(zhèn)時,腳是光著的
,腳底磨破了
,他也沒動這雙鞋。爹說
,這是別人的東西
,別人的東西咱再需要也不能動。后來一直沒有打聽到鞋主人的消息
。爹上天享福的那天
,把鞋傳給了他。趙裁縫看著布鞋
,長出了一口氣
。他拎起水桶放在自家大門外的街道上。
這一反常的行為
,改變了小鎮(zhèn)已有的習慣
。
藥鋪的孫掌柜發(fā)現(xiàn)自己丟了水桶,多了一盞油燈,就去街上想找小偷算賬
。他走著走著
,發(fā)現(xiàn)自己家的水桶在街道上好好地放著呢。一高興
,拎回去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氐剿庝伒膶O掌柜看著那盞油燈發(fā)愣
,他一拍腦袋,拎起油燈走到門外
,左看右看
,最后把油燈掛在街邊樹丫上。
第二天
,樹丫上的油燈不見了
。
祥和鎮(zhèn)又出了一件怪事兒。如果誰家發(fā)現(xiàn)丟了東西
,不用著急
,在小鎮(zhèn)上轉(zhuǎn)一圈,總能在誰家門口找到
。自己多了的東西也被習慣地放在自家門口
,第二天放在門口的東西也就不見了。小鎮(zhèn)上再也看不到有人打架了
。
離小鎮(zhèn)不遠的一個破廟里
,有兩個乞丐在喝酒。其中一個說:“師兄
,我沒說錯吧
,祥和鎮(zhèn)的人雖然平時脾氣暴躁,性格剛烈
,但他們本性并不壞
。”
另一個乞丐喝了口酒說:“師弟
,這次
,你贏了,我輸?shù)酶吲d
。之前的祥和鎮(zhèn)像撒了火藥
,沾火就著,如今的祥和鎮(zhèn)真的祥和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是啊,我們可以回去和師父交差了,他老人家以后不用經(jīng)常念叨他那雙布鞋了吧……”兩人相視而笑
。
《禪的故事》一本書讀懂禪的前世今生
易中天先生的新作《禪的故事》
,這本書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禪、禪的歷史
、如何參禪等系列問題
。
你是否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恐懼?你是否對當下感到焦慮
?覺得人生苦短
,生命無常?如果答案為“是”
,那么禪可以教你專注空明覺察的心靈
,在日常一呼一吸的修行中獲得解脫的、自由的
、美好的生活體驗
。
當你觀賞藝術作品、古詩詞與畫作
,是否察覺到了禪意
?士大夫文人雅士為什么推崇禪?因為禪宗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杜甫
、白居易、蘇軾
、王維
、曹雪芹的詩文總暗藏玄機,充滿禪意
。
禪是中國文化中最玄妙的一個部分
,且無處不在。王菲
、李連杰
、喬布斯、馬云
、李嘉誠等明星大佬也都會禪修
。禪的最終目的是覺悟,禪宗精髓的精髓是“破執(zhí)”:你的敵人就是你
。
易中天教授告訴我們:" 讀禪越多
,就越聰明。禪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它其實是人生哲學
,它教會我們對抗孤獨
,緩解焦慮。 "但你知道禪背后的歷史演變嗎
?真真假假的禪宗概念
,你能分辨清楚嗎?
對禪的悟性要靠天賦
,但禪的知識和方法可以學習
。易中天老師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配合國畫大師黃永厚的精彩畫作
,引據(jù)神話傳說與真實史料
,靈活運用古代文豪與禪師的對話,解釋了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常識及俗語的出處
,它們都與禪擁有著密切的關系。讓我們了解禪是什么
,理解禪文化和禪意
,感悟禪的美妙。
一
、什么是禪
?
禪有用嗎?沒用
。它不能教會職場小白的你走向財富自由
,它不能讓怦然心動的你追姑娘到手。但 禪是一種智慧
,看起來沒用的智慧
。就像公司的董事長,乍一看什么具體的活兒都不干
。但公司不能沒有董事長
,就像我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里不能沒有智慧。
要想獲得智慧
,建議懂一點禪
。
禪有三個特點: 不可說。不必說
。不能說
。
是所謂“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可以說的真理
,就不是永恒真理
;可以說的智慧,便不是終極智慧。此乃 不可說
。
禪宗的特點是: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衣缽相傳靠的是心心相印
,心花怒放,我就是佛
,又何必說
?此乃 不必說 。
禪的最終要義是“ 破執(zhí) ”
,說是一種“執(zhí)”
,不說也是一種“執(zhí)”。如作家三毛說
,愛就像禪
,不能說,一說就錯
。此乃 不能說
。
那不可說,不必說
,不能說
,聽起來仿佛“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禪宗又憑什么傳世
?佛法又談何普度眾生?其實
,禪宗不是不說話
,而是愛講故事。
比如最有名的這則禪宗故事:“當時有風吹幡動
。一波僧人說風在動
,一波僧人說幡在動,爭論不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菽苌锨罢f:‘你們辯論不休的原因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
,而是你們作為修行人的心在躁動
,心不清凈啊
!’眾僧聽了
,大為震驚
。”
作為眾生的我們
,想必聽了多少會有點感悟吧
?這樣的小故事,稱為 公案
,也就是禪宗典型的傳世方式
。而故事中的惠能,則是禪宗當中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史稱 禪宗六祖
。
正是因為禪的不說,使得參禪稱為了一項高深的智力游戲
,尤其被高智商的人青睞
,比如蘇東坡,比如賈寶玉和林黛玉
。而凡是高深的智力游戲
,又有利于促進智力的增長,如此看來
,禪又是極其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
認識自己
。
對抗孤獨
。
緩解焦慮。
變得聰明
。
二
、禪的緣起
眾所周知,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
,先后衍化出八個宗派: 性
、相、臺
、賢
、禪、凈
、律
、密 。而每一宗都需要循著歷史給自己正名
。屬于禪宗的故事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在靈山開壇講法
,精彩到落下漫天 花雨 ,是所謂 天花亂墜
。這天
,佛祖講法之余
,隨手拿起一朵花,是所謂 拈花示眾
。眾弟子面面相覷
,只有一人綻放出笑容,此人就是如來十大弟子之一
,叫 摩訶迦葉
。于是佛祖說,我已經(jīng)把最高智慧涅槃妙心通過特殊途徑傳給摩訶迦葉了
。
他倆怎么傳的
?佛說我拈花示眾,他會心一笑
。然后呢
?就沒有然后了。
舉個例子
,青年男女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后,“你望著我
,我望著你
,千言萬語化作沉默”。這時候需要語言嗎
?不需要
。可見
,有些心意
,比如愛,是不需要語言表達就能相通的
。最高智慧就像“我愛你”一樣
,可以默默傳達。佛教主張的也是愛
,不過不是愛一個人
,是愛所有人,叫:
慈悲為懷
,普度眾生
。
三、禪宗來到中國
在講述禪宗來到中國之前
,我們得先搞清楚的
,是它怎么傳承的問題。
在 拈花一笑 之后
,禪宗自此誕生
。禪宗怎么向后世傳遞
?八個字:“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
不立文字好理解
,教外別傳呢?就是另一個新的學派
、流派
、門派或宗派,也就是禪宗
。但凡修行
,就要有結(jié)果,結(jié)果也有正邪之分
。按照邪門歪道修行
,就會走火入魔;按照正道修行
,就會 修成正果
。那么對于傳法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說的禪宗,如何證得最后修成的是邪門還是正果
?
禪宗的說法是: 以心印心
。也就是說
,一個人已經(jīng)開悟了
,他用自己開悟的經(jīng)驗
,去檢驗另外一個人是開悟。從此留下成語: 心心相印
。
有門派自然有掌門,佛祖把教外別傳的微妙法門交給了摩訶迦葉
,他就成了禪宗初祖
,第一代掌門。有第一就有第二
,如此代代相傳的掌門
,在佛教就叫 法嗣 。傳掌門自然要先心心相印
,但只是心心相印可不行
。于是佛祖又給了兩件東西,一是 木綿袈裟
,二是 紫金缽盂
,作為心證之外的物證。
于是歷代掌門都要傳衣缽
,是所謂 衣缽相傳
。這衣缽第二次傳承
,便是給了阿難陀,稱為禪宗二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饔斡洝防铮粕畮熗降搅宋魈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第一次拿到的無字真經(jīng)
,便是禪宗初祖和二祖給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
,他們拿出的經(jīng)書當然是一片空白
。
既然唐僧師徒?jīng)]能把禪宗的無字真經(jīng)取回來,那么禪宗何時來到中國呢
?傳說是公元526年
。這一年,西土禪宗第二十八代傳人菩提達摩登陸廣州
,還帶來了木綿袈裟和紫金缽盂
,他就成了 中國的禪宗初祖 。
是時
,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
,南梁北魏。達摩先是見了梁武帝
,梁武帝毫無慧根
,幾句雞同鴨講之后,達摩來到長江邊
, 一葦渡江 來到河南少林寺背后的山洞
,在山洞里對著墻壁坐下, 面壁九年
。之后被人下毒致死
,但三年后有人看到他飄然西去。
這當然都是傳說
,看來外來宗派要在本土立足
,皇帝不開悟,靠不住
,就只能靠創(chuàng)造民間傳說
。傳說自不必理會,但有個人卻不得不說
。在達摩面壁的時候
,僧人慧可前來拜師,得到真?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于是慧可成為了中國禪宗二祖
。
禪的風靡華夏
,是在五祖之后。禪宗五祖
,法名弘忍
。這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弘忍之后
,衣缽實體不再代代相傳
,禪宗也分為南宗、北宗
。這兩派創(chuàng)始人都是弘忍弟子
,卻天南地北、分道揚鑣
。
弘忍七十一歲那年
,決定競爭上崗,選擇衣缽傳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季硎堑茏觽兠咳藢懸粍t示法偈,大弟子神秀成為了眾望所歸
,他的偈如下: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
以菩提樹比喻身體,以明鏡臺比喻心靈
,表達了要保持內(nèi)心的潔凈的修行態(tài)度
。
此詩一出,眾僧欽佩不已
。但
,弘忍的評價卻是:“尚未入門啊”!
而被弘忍看中并稱為六祖的
,是惠能
。當時惠能是火房的幫廚
,一個都沒有剃度的臨時工
,而且還目不識丁。在聽到神秀的偈后
,惠能自己也創(chuàng)作了一偈
,正好遇到一位識字的官員,就請求這名官員替他寫到墻上
,也想必大家都聽過: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不用多說
,高下立判。弘忍甚感欣慰
,當夜為其講《金剛金》
、傳衣缽,并且度其過江南行
,囑托其不再傳實體衣缽
。惠能一路到了廣東
,自知稱為衣缽傳人不能服眾
,十五年后才亮明身份。
惠能亮明身份的那天是在廣州法性寺
,也就是前文的那個故事
,眾僧因為風動、幡動爭執(zhí)不休
,惠能站出來一聲斷喝“什么風動
,什么幡動,都不過是你們心動
!”
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心
,認為萬法皆由心生,所以管它叫 心地
。這樣看
,風動幡動,豈非都是心動
?惠能在眾人的請求下
,拿出衣缽。住持印宗法師先為其剃度
,后拜其為師
。惠能便在嶺南升壇說法
,開宗立派
。
衣缽不見了,禪宗便從此分為兩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菽軇?chuàng)立 南宗 ,神秀代表的則成為 北宗 。而最終風行中華的大地的
,是南宗
。
四、禪宗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一條重要的論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一論斷放在古代禪宗的中國化上
,也可以得到印。
我們先從佛教的傳入說起
。作為一個外來教
,難免會水土不服。不信你看
,玄奘法師取經(jīng)歸來創(chuàng)立法相宗
,長安城萬人空巷去膜拜,可很快就被人忘了
,為什么呢
?
太專業(yè),太難懂了
。
佛教要如何立足華夏
,站穩(wěn)腳跟呢? 一 要簡單
,二要實用
,三要中國化 。因此而興旺起來的
,就是
凈土宗和禪宗
。
凈土宗是最受普通民眾歡迎的,因為道理通俗易懂
,方法簡單易行
。簡單來說,凈土宗求的是來世和往生
。為什么
?因為此生太苦。大家耳熟能詳
,佛說人世間有“八苦”:生
、老、病
、死
、愛別離、怨憎會
、求不得
、五陰熾盛。
釋迦牟尼當初就是看到了這些苦
,決定尋找出路才創(chuàng)立了佛教
。
第一個問題是,怎么才能擺脫苦海
?佛說
,要去 西方極樂 世界。第二個問題是
,凡夫俗子去得了嗎
?佛說,去得了
,我佛慈悲
,普度眾生。皈依佛門
,就是簽證
。第三個問題是,現(xiàn)在就去行嗎
?佛說
,不好意思,只能下輩子
。第四個問題
,手續(xù)怎么辦呢?佛說
,很簡單
,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就行。
這么簡單
,還有問題嗎
?有。既然下輩子才能脫離苦海
,眼前的坎過不去
,怎么辦?佛說
,虔誠地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的使命是救苦救難,特點是大慈大悲
,法力是千手千眼
。有這么強大的菩薩在面前,你還有什么問題
?
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实鄄幌矚g了。西方極樂世界有皇帝的位置嗎
?沒有
。佛說,眾生平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实刍鹆耍@成何體統(tǒng)
,豈不是要顛覆君君臣臣的綱常倫理
?
更何況五胡十六國后,僧尼不入編戶
,不納賦稅
,不敬王者,許多寺院甚至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叫僧兵
。統(tǒng)治者能放心的下?
士大夫也不喜歡了
。僧尼見皇帝不磕頭
,不隨父姓而姓釋,外加不生孩子
,求往生凈土而不敬天地
。天地君親師是謂五倫,五倫否定了四倫
,那還了得
?
所以凈土宗的簡單實用,但并沒有中國化
。而禪宗做到了
,靠的是十二字法門:“ 以人為本、回到人間
、立地成佛 ”
。
以人為本: 這世界上的宗教,無論是印度教等多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