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和飲茶禮儀是伴隨著中國佛教文化而傳到東鄰日本的。日本學者以為,在日本圣武天皇時代
,中國僧人鑒真東渡扶桑,帶去大量藥品,茶即其中之一。這是日本文獻中有關茶的最早記載。在宋代
,隨著中日禪僧來往的增多,飲茶方法也傳到日本。1168年,日僧明庵榮西(1141 -1215)入宋求法,由明州(今寧波)登天臺山誠然,榮西來到中國時見過并研究過陸羽《茶經》及眾多的中國茶典籍
,其《吃茶養(yǎng)生記》中詳細介紹了茶的形態(tài)、功能、栽培、調制和飲用,也談到宋代人的飲茶方法,但據日本當代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利休居士十五世千宗室研究認為,“有關榮西著《吃茶養(yǎng)生記》的意圖可做如下結論:<1>榮西所關心的只是茶在生理上的效能;
<2>對于飲茶這一行為所擁有的意義
,即關于飲茶行為的思想問題,榮西沒有附上什么含義。對榮西來說,茶是飲料之茶,除了茶的藥學上的效用外,榮西不抱任何興趣。偶而引用陸羽以及其它的中國文獻時,也是為了明確茶的如上效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3另外,日本學者鈴木大拙在其《禪與茶道》
4一書及村井康彥在其《茶文化史》
5一書中也有類似觀點
,茲不贅述。應當說,上述觀點是有道理的。不過榮西之后
8道元的《永平清規(guī)》是最早記載日本禪院中行茶禮儀的日本典籍。其對于日鐮倉幕府時期寺院茶的普及從而對日本茶道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
。不過,道元雖到過徑山寺,但他所從學的是與徑山宗杲所倡“看話禪”相對立的曹洞宗的“默照禪”,可以判斷,他對徑山茶宴特別是行茶禮儀中的茶具和室內布置重視不夠。真正將徑山茶宴移入日本,從而使日本禪院茶禮完整化、規(guī)范化的是道元之后的日僧圓爾辨圓(1201-1280)、南浦昭明(1236-1308)和徑山寺僧蘭溪道隆、無學祖元。1235年,圓爾辨圓(溢號圣一國師)因慕南宋禪風入中土求法
南宋開慶元年(1259),在日的蘭溪道隆門下弟子日僧南浦昭明(謚號元通大應國師)入宋求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86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png" alt="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