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紫砂壺必然想到宜興,現(xiàn)代的宜興紫砂壺名聲很大,但實際上,宜興紫砂在明代萬歷年間就已開始進入宮廷供奉御用。作為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和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長久以來,紫砂壺由于其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而廣受歡迎,成為工藝品類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藏家爭相集的藝術珍品。
紫砂博物館亮相
近幾年,國內的收藏界一直熱度不減,這也直接帶動了紫砂壺的收藏。紫砂壺與一般的藝術品不同,既有收藏價值,還有使用價值,但因紫砂壺的收藏并非如字畫等收藏成熟,因此品類及藏家相對較少。
而近日落戶深圳的全球唯一專業(yè)紫砂博物館——紫金城博物館則讓人大開眼界。該博物館館藏有明代至民國時期的各類紫砂古壺及紫砂雅玩2000余件,其中明代紫砂器80多件,清早期紫砂器200多件,時大彬、陳用卿、孟臣、陳鳴遠、邵大亨等大家作品是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這樣專業(yè)的紫砂博物館以及其豐富的館藏讓收藏者欣喜不已。
拍場表現(xiàn)值得期待
紫砂在拍賣上的表現(xiàn)不容小覷,去年下半年,盡管在經濟形勢的影響下,拍場上各類藝術品的表現(xiàn)都不盡如人意,但紫砂壺對藏家的影響力仍然令人吃驚。因此,在即將開拍的嘉德春拍,又出現(xiàn)了紫砂的身影。此次春拍,嘉德將奉上從清代古壺到當代名家茶壺共77把紫砂精品,匯集了35件清代至民國的紫砂壺以及10余件茶葉罐及文房具,均為各個時期的宜陶精品。
此外,嘉德此次春拍上還有晚清紫砂中的風云精品——“外銷壺”,“文人壺”,其中“文人壺”的典范即有“曼生壺”、“子冶壺”等?!白右笔啊痹瓕俾掷L壺式之一,因瞿子冶在石瓢造形的壺上創(chuàng)作書畫而名。傳世所見實物考證,目前存世量估計約20幾把,因此市場流通的“子冶石瓢”寥若晨星。
現(xiàn)代紫砂后繼有人
前不久,由當代紫砂泰斗、壺藝魔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聯(lián)手當今最年輕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新生代紫砂領軍人物之一呂俊杰親手設計督造的《呂氏陰陽太極壺》面世。據了解,《呂氏陰陽太極壺》含兩把壺,合二為一,高約5.7cm,直徑約12.3cm。作品以“陰陽太極圖”為元素,將金、木、水、火、土五形以抽象方式表達,同時借鑒明代家具“榫卯”結構,采用“壺中藏壺”的形式將陰壺(紅)、陽壺(黑)合二為一,寓意陰陽相合相生,生生不息的“和諧、生福(壺)”理念。
而在此次中國嘉德即將推出的“現(xiàn)當代陶瓷藝術”專場中,也有20余位現(xiàn)當代制壺名家的42件重量級“新壺”作品登場。其中,既包括如蔣蓉、周桂珍、何道洪、呂堯臣等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也包括如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等老藝人的經典之作。顧景舟與韓美林合作的“此樂提梁壺”、蔣蓉的“青蛙荷花茶具”均將同臺競技,爭奇斗妍。
作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產和發(fā)展,同我國上千年的飲茶習俗有關。
中國是茶樹的故鄉(xiāng),很早就開始了茶的種植和利用。西漢王褒《僮約》,東漢末年華佗《食論》,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陸羽《茶經》,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等,為我們留下了關于賣茶、飲茶的許多史料和論述。人們認識到茶有止渴、提神之功;商人或肩挑擔子、或乘船到幾百里以外去買茶葉;市面上有人設鋪賣茶,提瓶賣茶,顧客可投錢取飲;飲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點茶";飲茶的普及程度是"比屋飲"、"窮日盡夜"、"俗遍天下"。與飲茶有關的器皿,有茶盞、湯盞、茶筅、茶碾、茶瓶、茶瓶、汲水瓶和花瓶等等。至于茗壺,民間傳說蘇軾設計過"東坡壺",是一咱大型提梁壺。到了明代,在漢族地區(qū),散茶、芽茶取代了膏茶、餅茶,方式改為泡茶,茗壺成為主要茶具。茗壺在明初仍然較大,以后逐漸變小。福建、廣東一帶飲用烏龍茶之"功夫茶",茗壺更是小得出奇?!蛾柫w名陶錄》卷下引周澍《臺陽百詠注》,說臺灣人品茶"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鼻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壺"。
飲茶之風在上層社會的盛行,影響尤其巨大。從《三國志》卷六十五、魏張揖《廣雅》,唐楊華《膳夫經手錄》、馮贄《云仙雜記》、宋《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可見吳主孫皓、宋徽宗趙佶、宋代文人蘇軾、陸游等,都好飲茶。早在唐代,講究飲茶已經形成理論,以后持續(xù)不斷,當然關涉到茶具。宋人喜"斗茶",對茶具的制法和色澤有特殊的要求。明人認為"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至于體驗到"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以及"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云云,這就是"茶道"的真諦了。品茶理論的發(fā)展,必然影響和促進茶具的生產。而茶具之中,紫砂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清朝宮廷中,紫砂茶具成為皇家貢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康熙年"年款的畫琺瑯四時花卉紫砂壺,造型有方有圓。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二十日"持出宜興壺大小六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五日的檔案,記錄蘇州織造送到"宜興壺四件"。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有帶"乾隆年制"底款的紫砂壺和乾隆帝處出時攜帶的狀在藤編提盒里的成組飲茶用具,包括本集所收鐫刻乾隆帝御制詩的紫砂壺和茶葉罐等。
紫砂茶具之作,還與國外市場的需求有關。
明末,葡萄牙東印度公司大量販運中國茶葉到西歐的同時,紫砂器傳到了荷蘭,引起了歐洲人的興趣,時稱"紅色瓷器"、"朱泥器"或"朱砂?quot;。大約在1680年,荷蘭匠師米爾德(Ary de Milde)曾加以仿造。
1690年,英國匠師埃勒爾(Elers)弟兄用紅色粘土仿制紫砂器,適應了英國上層社會流行飲茶的風尚,滿足了他們對茶具的需要。美國紐約莫塔赫德(Mottahedeh)藏有鄭寧侯制透雕樹枝、梅花方壺和雙流壺。后者為一件提梁壺,壺內分隔為兩小室,可分裝兩種茶;兩個壺嘴鑲銀,邊上分別刻上英文"Green"(綠茶)"Bohea"(武夷)。在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傳入紫砂茶具,鐫有"惠孟臣"和"陳鳴遠"名款的茗壺特別為人所寶愛。十九世紀中葉,在醫(yī)生平野忠司倡導下,陶工們在?;嚐仙捌?。明治年間,?;展幗唔殻刚?zhí)K州籍紫砂藝人金士恒去日本傳授技藝。中國紫砂茶具有專供外銷的產品,存?quot;貢局"砂壺,是專為泰國燒制的,有"天啟貢局"、"順治貢局"等銘款。這種出口茗壺,直到十九世紀還在繼續(xù)燒制。清光緒年間,紫砂器大量銷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國。
基于紫砂器特有的性質,它在歷史上多作茶具。紫砂茶具的發(fā)展歷程,實際上就是紫砂器發(fā)展史的基本部分。
宋人歐陽修、梅堯臣等都寫過歌詠"紫甌"的詩詞,或認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經誕生,而且受到上層社會的歡迎。1976年7月,在宜興丁蜀的羊角山,發(fā)現(xiàn)古窯址的廢片堆積,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殘片,泥色紫紅,泥質粗糙,手工技術不高,成品有明顯的火疵,復原所得大部分為壺。羊角山窯,據判斷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這一發(fā)現(xiàn),被認為印證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獻中確切記載的紫砂歷史,是從明代正德年間供春學金沙寺僧制作茗壺開始的。供春所制,據第一部紫砂藝術的專著--周高起在開啟年間寫成的《陽羨茗壺系》中所說,當時已經極難經見。現(xiàn)存?zhèn)魇赖墓┐簤?,見于著錄而且很著名的有兩件:一件?樹癭壺",傳說曾為吳大 ,后為儲南強所得,把下刻"供春"兩字,裴石民配制壺蓋,黃賓虹為之定名,現(xiàn)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另一件是原羅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館,壺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兩行楷書銘款的"六瓣圓囊壺"。據顧景舟先生談,曾見過樹癭狀壺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獻所載供春過的特點,似難以定為真品。不過,傳世供春壺作為明代中后期紫砂的標志,時代賦予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買壺以名為貴,以稀為貴。哪把壺好,哪把壺值錢,東西對,價格又合理,就花錢買下。這類壺一般舍不得用,怕磕怕碰,目的在于觀賞和增值。選購收藏一把具有實用品和藝術品雙重特性的紫砂壺,需要從這六個字著眼去考慮。
泥:宜興紫砂
“泥”是紫砂壺價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純正宜興紫砂泥做出來的壺才具有現(xiàn)實的使用、投資、收藏價值。紫砂壺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陳茶不餿,暑天越宿不起膩苔;經得起溫度冷熱巨變。這些特點都源于紫砂泥具有其他泥沒有的雙透氣孔結構,這種結構使紫砂壺比其他材質的茶壺能泡出更香的茶,同時能較長時間地保存茶水而不變質。只有在宜興的丁山才能開采出這種具有雙透氣孔結構的紫砂泥。因此在中國,紫砂泥是唯一的,用唯一的泥做出的壺當然也是不可代替的。
有藏家認為,紫砂泥不能過于鮮艷,鮮艷的泥料多是添加了化學原料的。天然的紫砂泥素有“五色土”之稱,就是因為紫砂土本身含有大量的金屬成分。能用原礦泥料配出諸多花色,如果窯溫得當,可以說是千姿百態(tài)。
形:古拙韻味
紫砂壺的“形”千變萬化,因為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的紫砂壺皆由手工做成。紫砂壺不僅聚集了手工藝人的創(chuàng)作智慧和心血結晶,更體現(xiàn)了手工匠人對紫砂壺的理解與期望。作為中國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壺所追求的意境,應與茶道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相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韻味”造型的紫砂壺才能被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接納。根據“越時髦越容易被淘汰,越傳統(tǒng)越容易被流傳”的規(guī)律,古樸傳統(tǒng)造型的紫砂壺比造型奇特的壺更具收藏意義及升值空間。
工:工序精細
“工”是紫砂壺價值的靈魂所在。一把壺的制成要經過幾十上百道工序。只有道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使壺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紫砂泥的溫潤,才能使“形”具有考究的基礎,才能使不同紫砂壺的“款”和“功”有了相互比較的根本。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xié)調外,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也一定要清楚、流暢。整體上,紫砂壺形態(tài)端正,無別扭感;細節(jié)上紫砂壺當直則直,當曲則曲,當須則須,當毛則毛。做工精良的紫砂壺或給人高昂情緒的激發(fā),或有氣質內斂的含蓄,不僅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區(qū)別于其他壺的“神”、“氣”、“態(tài)”。
款:好的鐫刻
“款”是指鐫刻在紫砂壺上的詩詞書畫及印款,這些也包含在紫砂壺的價值之內。好的鐫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鐫刻,會大大提升紫砂壺的藝術性和收藏性。宜興一位壺商曾請一位知名人士在一壺上刻下“品茶論道”四個字,此壺的價值就非同類壺所能比擬。
功:功能實用
紫砂壺的另一價值體現(xiàn)在紫砂壺的使用“功”能上。紫砂壺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密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肮Α焙玫淖仙皦卦谝欢ǔ潭壬媳取肮Α辈缓玫淖仙皦鼐哂休^高的價值。一般來說,精細的做“工”可以使紫砂壺具有較好的使用“功”能。但是有些紫砂藝人自身不喝茶也就缺乏對用紫砂壺泡茶的理解,不清楚不同茶葉要求紫砂壺在做工細節(jié)上的區(qū)別。因此做出來的茶壺就算做“工”較好、“功”能不錯,可壺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不同茶葉的特點,使得品茶變得樂趣全無。這樣的紫砂壺的價值當然也不會很高。
名:制壺者名氣
紫砂壺的“名”是指壺的作者,作者的名氣構成了紫砂壺的附加價值。名頭響亮的人做出的壺當然比一般匠人做出的壺賣價高,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的一款石瓢就被拍出90萬元的天價。所以在投資收藏紫砂壺時,非常有必要考慮制壺之人的名氣。但這也需要投資者具有“慧眼識真”的本領,名氣越大的人所做之壺,被仿冒的幾率也會更大。而仿冒的名家壺一旦被拆穿也就變得一文不值。只有在對紫砂壺和制壺人足夠熟悉的情況下,投資名家壺才不失為安全之舉。
對于資金不太寬裕的紫砂壺愛好者來講,也可注意和挖掘用料真實,做工精細,有自己獨特制壺風格,但現(xiàn)今名氣較小的制壺者。這種人就如同“黑馬”,他日名氣及口碑長足發(fā)展的時候,其壺的附加價值的增長定會給投資者帶來滿意的回報。
選擇一把適合收藏的紫砂壺要看以下六個方面:
1、看“泥料”?!澳唷笔亲仙皦貎r值的根本所在,紫砂壺獨特之處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yōu)越性。所以評斷一把紫砂壺的優(yōu)劣,首在于其用泥的品質。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的顯著特性。所以,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一把用純正宜興紫砂泥做出來的壺才具有使用、投資和收藏價值。
2、二看“形制”。壺的形制,也就是形狀樣式。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其間蘊藏了豐富器形,匯集了歷代藝人的創(chuàng)作智慧和心血,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贊譽。至于選擇何種形狀樣式的壺為佳,則因各人的審美趣味和心理需求而不同。不過,因紫砂壺屬于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應屬茶道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肮抛舅匮拧迸c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所以紫砂壺的造型考量應以能表現(xiàn)“古拙”之氣的為優(yōu)選,古樸傳統(tǒng)造型的紫砂壺比造型奇特的壺更具有收藏意義及升值空間。
3、三看“工藝”。“工”是紫砂壺的靈魂所在。只有每道工序精心制作,才能使壺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紫砂泥的溫潤和神韻。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xié)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流暢,在細節(jié)上還要“當直則直,當曲則曲,當須則須,當毛則毛”,不能有絲毫含糊。
4、四看“款識”。紫砂壺的署款,素來非常講究。因壺藝的韻致格調和書法繪畫藝術同傳,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鑒賞紫砂壺款有兩個意義:一是鑒別壺的作者是誰;二是欣賞鐫刻的詩詞書畫及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壺的裝飾藝術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詩、書、畫、印”一體的藝術特點。出自名人之手的鐫刻,會大大提升紫砂壺的藝術性和收藏價值。
5、五看“功能”。紫砂壺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密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
6、六看“名家”。名頭響亮的人自然比一般匠人做出的壺賣價更高。不過,只有在對紫砂壺和制壺人足夠熟悉的情況下,投資名家壺才是安全之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90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娘娘寨云霧
下一篇: 容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