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仍然淺薄的學術積累和學識而言,要回溯七八十年的老時光,還原中國茶葉文明史的這段傳奇,難度肯定不小。好在一些重要的歷史機緣常常垂青于有準備的人,在不經意之間悄悄來到我們的面前,而懵懂好奇的我們也為文明的未知性和奇特性所吸引,不由自主循著歷史文本的“蛛絲馬跡”,一路求知探尋,思考甄別,由此發(fā)現了自然和社會的許多隱秘。
1990年9月,“臺茶之父”吳振鐸回到祖地福安探親,重啟兩岸茶葉界中斷40年之久的交流大門。此后,兩地茶葉專家多次組團到對方考察技術,交流文化,企業(yè)茶人之間的互動則難以計數。吳振鐸到訪之后,福建茶葉部門引種了“臺茶12號”、“臺茶13號”等6個臺茶新品種。“臺茶12號”、“臺茶13號”于大陸茶農可能是陌生的,但如果說起“金萱”和“翠玉”,則他們便非常熟悉,“金萱”、“翠玉”分別是吳振鐸祖母和母親的名字,被他用來命名自己成功培植的“臺茶12號”、“臺茶13號”兩個新品種。
臺灣本土生產和大陸引種的金萱和翠玉,七八年前我就品嘗過,一脈相承的兩岸制茶工藝雖然有著風土差異,但兩款金萱、翠玉一樣鮮爽甘醇,沁人心脾。也許是美好名字影響的緣故,茶香縈腦的同時,一個疑問也在我心中扎下根來,吳振鐸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命名這兩種茶,難道僅僅是為了紀念在他生命中占據重要位置的兩位女性?吳振鐸是臺灣大學農藝系茶作學教授,生前擔任過臺灣省茶業(yè)改良場場長,精于茶種研究和茶樹繁育,但是,茶樹繁育的最先進技術并不肇始于他,也不是他的老師茶界泰斗張?zhí)旄J讋?chuàng),那么,它的發(fā)明者又是誰?“臺茶12號”、“臺茶13號”以金萱、翠玉為名,顯然有著吳振鐸情感因素之外的科學依據在,而這個科學依據又是什么?
人類創(chuàng)建社會,形成文明。在歷史研究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立并接受一些理論,編制一些時間表或大事紀年表來幫助我們了解過去,但我們往往忽略一個簡單的事實,即人是我們一切探究的基礎。在以往的中國茶葉史研究中,相對于理論和事件而言,人往往作為陪襯而處于次要地位,我們經常忽略他們的名字——尤其是當這些人來自鄉(xiāng)野民間,文化不多無法“立言”——而幾乎無人注意其在歷史和社會推進中的作用。王成文即是其中一位。
王成文是誰?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茶樹繁殖技術——短穗扦插法的發(fā)明者。何許人?安溪西坪鎮(zhèn)平原村一個普通的茶農。這是歷史和事件的真實,可惜的是,表彰這項技術成果的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臺領獎的并非其本人,而是安溪另一個勞動模范(王文章)和單位集體(縣茶葉局)。當然,王成文從事這項研究的初衷本不是為著日后的獲獎,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無意間詮釋了何謂真正的歷史:民間,普通人,大地……是構成歷史的本質要素,離開它們而去關注被史書神化的那些“高大全”,歷史研究也就嚴重脫離現實生活了。
在原安溪茶葉局干部謝志群、劉淵滇等人歷時一年多(1981年3月至1982年)開展并撰寫的一份《茶樹短穗扦插歷史淵源》調查報告中,我們清晰地看見中國茶葉文明史這段傳奇的行進軌跡。是年,王成文依然健在,他詳細向調查組講述了1936年與堂弟王維顯,如何運用短穗扦插技術成功繁育鐵觀音茶苗的過程。已經80高齡王成文的回憶,得到虎邱鄉(xiāng)羅巖村傅水壽(時年65歲)的證實。地緣相近的關系,傅水壽自1941年到西坪平原村學成此法后,又向鄰村雙都村、萍州村(現屬大坪鄉(xiāng))傳播。平原村地處偏僻,羅巖村雖只與平原相隔一座大寶山,但交通便利,是通往長泰、漳州、廈門、華安的樞紐,文明的火種在平原村點燃后,便呈燎原之勢,由中心向四周,一棒接著一棒,迅速擴散開來。
解放后,各級政府行為的組織推廣,使茶苗短穗扦插技術成果迅速向全縣、全省和全國傳播。1953年,福建省農業(yè)廳派人到安溪專題總結茶樹短穗扦插技術;1955年,分別在安溪、政和、福鼎等縣農場建立苗圃,使用短穗扦插法規(guī)?;?1956年,召集全省茶葉干部在政和縣農場,現場交流茶樹短穗扦插技術;1957年,農業(yè)部組織全國部分產茶縣到大面積育苗成功的安溪萍州村觀摩學習,此后茶樹短穗扦插技術推廣到全國各產茶省,傳播到印度、斯里蘭卡、日本、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等世界主要產茶國。
茶樹苗木繁育,經歷了從茶籽直播到壓條分枝,從壓條分枝到長穗繁育(即一芽二至三四葉),從長穗繁育到短穗繁育(即一芽一葉,也稱一葉一節(jié)扦插育苗)數百年漫長演化過程。從唐朝陸羽的《茶經》到晚清、近代,中國總共留下110多種茶書,這些茶書中,《茶務僉載》和《種茶良法》是最為特殊的兩部。前者為中國人胡秉樞所著,外國人翻譯后在外國出版,后者為英國人高葆真所寫所譯,在中國出版?!恫鑴諆L載》專章講述茶籽植茶之法:“宜于茶樹結實之初,擇植株長勢強旺、結籽壯碩者采之。至初春驚蟄之時,要將茶籽浸水令濕透,耕作其種植之土……”;《種茶良法》則介紹中國栽茶之法,“其茶秧法,以修剪茶樹之枝,插入泥內,迨茁芽生根……始移栽大園”。
講的是長穗扦插繁育。《茶務僉載》光緒三年(1877)初撰成,《種茶良法》撰寫時間不詳,翻譯本出版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兩部茶書成書及出版年代說明,彼時茶樹短穗扦插技術尚未發(fā)明。中國種茶、制茶歷史悠久,但茶業(yè)近代化進程緩慢,一直到1936年王成文改進茶樹繁殖方法,發(fā)明短穗扦插技術后,中國茶業(yè)才迎來革命性的時代。
而西方,按照《茶務僉載》和《種茶良法》的說法,則是直到19世紀下半葉才開始種植并從中國學習種茶、制茶技術的。西方茶業(yè)界吸收中國茶葉數千年生產加工經驗,并利用當時西方近代科技成果,如高葆真認為中國當時的茶葉生產最欠缺的土壤化學、耕作施肥等方面的知識,對茶業(yè)進行全面創(chuàng)新改造。大約自1850年以后,借助于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成就,各種用于茶葉加工的機器相繼發(fā)明并投入使用,印度、錫蘭對采摘后的茶葉加工逐步實現了機械化,不僅加工水平高,速度快,而且成本和價格降低,茶葉質量大大提高。而此時的中國仍完全采用傳統(tǒng)手工操作,效率低下,而且品質沒有保證,談何競爭力?胡秉樞和高葆真兩部茶書的編寫和翻譯出版,就反映了這一事實。
技術成果的推廣運用,在茶業(yè)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v覽中國歷朝歷代留下來的這110多部茶書,充斥其中、大量重復的是民眾飲茶的風尚情趣和茶器茶事,較少涉及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加上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動蕩戰(zhàn)亂,1890年代之后,茶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一蹶不振,被印度、斯里蘭卡等國迅速趕超。新技術的研究推廣,對于解放后中國茶業(yè)鳳凰涅槃的重要性,使我們應該重新評價王成文的重要歷史貢獻。1936年以來,幾十年過去,王成文發(fā)明的茶樹苗木短穗扦插法,依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茶苗無性繁殖技術,它使用苗穗最省,成活率最高,最關鍵的是既能保持母本特性,不致變種,又能大面積大量快速育苗。
當我追尋歷史的影蹤,來到王成文一輩子生活的村莊,翻看著產第鄉(xiāng)(平原村舊名)竹林派族譜,聽著他的侄子王益忠對其不無敬佩的講述,我突然明白了吳振鐸將“臺茶12號”“臺茶13號”命名為金萱、翠玉的緣故。吳振鐸不僅為了紀念他生命中兩位重要的女性,還因為茶樹的無性繁殖,一代代的傳承,永遠保持著母本的特性。今天的每一杯金萱、翠玉,每一杯鐵觀音,都潛藏著我們每個人熟悉的祖母、母親的氣息,意味深遠,割舍不掉,這份熟悉的氣息,是故土家園的氣息,是歷史文化的氣息,同時也是我們民族一代代人傳承、生生不息發(fā)展的精神和力量加持!
人類文明史是一部連續(xù)創(chuàng)造的歷史,缺點是進步之母,不管是自然還是社會,永遠存在缺點,永遠有待改進,一代人的發(fā)現發(fā)明、設計創(chuàng)新,都是站在前一代人肩膀上的改良改進,王成文也不例外,如此,觀照茶樹無性繁殖技術數百年漫長的演化史,我們應該銘記的何止王成文一人?時光無情,先賢的背影已經走遠,湮沒在漫漫的風沙中,但他們用心用腦創(chuàng)造出的一段段傳奇,因其推動過世界茶葉史的演進,而應當永久鐫刻在人類文明的譜系坐標上,像那一杯杯潛藏著祖母氣息的茶,留存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91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