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雅趣源自于中國,因此,談到品茶,自然也要從中國談起。在中國,茶的歷史似乎與這個國家本身的歷史一樣悠長,這一點從古老的中國典籍里可以印證。
最早記載的一杯茶
茶葉傳到西方,是16世紀以后的事情。現(xiàn)今可以查到的關于茶的最早記載,見日塞繆爾日記,文中記到:“我喝了一杯以前從未喝過的茶。”這一天是1660年9月25日。
茶葉大概就是在那個時候傳入歐洲的。不過,歐洲并不是直接從中國接受了茶葉,而是間接地通過印度,有些是通過非洲,特別是通過非洲的肯尼亞。在16世紀前后,肯尼亞的茶葉已十分普及,茶葉的顏色與種類也已多種多樣。它們通過絲綢之路用駱駝和帆船傳往西方。
品茶成為高雅藝術
茶傳到西方后,就越來越受到當?shù)厝说臍g迎,因此逐漸取代咖啡和其他飲料的地位。因為茶葉既很少有刺激性,又具有提神養(yǎng)腦的作用,且味道清香,種類繁多,品茶漸漸成為一種高雅的趣致。品茶時,人們不僅講究茶葉水的色澤、濃淡、香味,而且講究茶具的精美、雅致。比如紫砂壺、銀茶壺。并且泡茶的手法,泡茶的用水以及沖茶的姿勢全都成為品茶的一部分內(nèi)容。品茶與插花一樣,甚至成為一種藝術活動,于是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茶的書,關于茶的專家以及專門販賣茶的商人。
西方“茶經(jīng)”有學問
1750年,英國人托馬斯肯特撰寫的“茶經(jīng)”,大概是西方最早的一本品茶學專著,書里面談到了種茶、采茶、制茶、泡茶的一整套茶學問。在此之前,就有一位名叫托馬斯加雅的咖啡店主在他的咖啡店舉行了英國第一次茶葉大展賣,獲得了很大成功。由于這些人的大力推動,以及人們本身的實踐,英國的飲茶者日眾。據(jù)統(tǒng)計,目前英國每年都有297億加侖的水用于泡茶,全國每天平均要飲19.6億杯茶,這個數(shù)字應當說是夠驚人的了。茶在全世界變成了幾乎與面包和大米一樣重要的物質(zhì)了。
茶經(jīng)探討: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nèi)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
唐朝茶文化:780年陸羽著《茶經(jīng)》,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nèi)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現(xiàn)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擴展資料: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功夫茶文化則起源于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qū)。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人飲茶,據(jù)說始于神農(nóng)時代(但歷史文獻資料最早追溯至春秋),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xiàn)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籯(1):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2)。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原注:籯,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籯,不如一經(jīng)。”(3)顏師古(4)云:“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無用突(5)者。
釜:用唇口者。
甑(6):或木或瓦,匪腰而泥?;@以箅之,篾以系之(7)。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原注: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制之,(原注:亞字當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并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為佳。
規(guī):一曰模,一曰棬。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8):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guī)置 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9):一曰贏子,一曰蒡莨(10),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11):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于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塘煨火,令煴煴然(12)。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養(yǎng)為名。)
? 譯文:
二、茶葉采制工具
籯,又叫藍,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農(nóng)背著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煙囪的(使火力集中于鍋底)。鍋,用鍋口有唇邊的。
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內(nèi)放竹籃作甑箅,用竹片系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從箅里倒出。鍋里的水煮干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葉及時攤開,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jīng)常使用的為好。
規(guī),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壓緊,并成一定的形狀),用鐵制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狀。
承,又叫臺,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樹、桑樹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檐,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來制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后,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
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墻,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竹子削制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干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干,升到上層。
穿,江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制好的茶餅。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制)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穿"字,先前作釵釧的"釧"字,或作貫串?,F(xiàn)在不同,"磨、扇、彈、鉆、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的字形,讀音卻讀去聲,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表示一個單位。
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南梅雨季節(jié),加火除濕。
? ? [注意]水太多,茶無味。懇請各位不要灌無質(zhì)量的水!
注釋:
(1)籯:讀音ying。竹制的箱、籠、籃子等盛物器具。
(2)筥:讀音ju。圓形的盛物竹器。
(3)黃金滿籯,不如一經(jīng):語出《漢書 韋賢傳》。謂留給兒孫滿箱黃金,不如留給他一本經(jīng)書。
(4)顏師古:唐初經(jīng)學家,曾注《漢書》。
(5)突:煙囪,成語有“曲突徙薪”。
(6)甑:讀音zeng。古代蒸炊器,似今蒸籠。
(7)籃以箅之,篾以系之:箅,讀音bi。蒸籠中的竹屜。篾,讀音mie,長條細簿竹片,在此作從甑中取出箅的理耳。
(8)襜:讀音chan。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稜栄?釋物》:“衣蔽前謂之襜”。
(9)芘莉:芘,讀音bi。芘莉,竹制的盤子類器具。
(10)蒡莨:讀音pang lang?;\、盤一類盛物器具。
(11)棨:讀音qi,穿茶餅用的錐刀。
(12)煴煴然:煴,讀音yun。沒有光焰的火。煴煴然,火熱微弱的樣子。顏師古說:“煴,聚火無焰者也。”
茶經(jīng)做為在歷史上第一部有關茶的作品,依次發(fā)生好幾個版本號,據(jù)沈曉梅教師統(tǒng)計分析,截至1949年,一共有各版本號64個。其上溯到最開始的版本號是南宋咸淳九年左圭的《百川學?!匪盏摹恫杞?jīng)》,后稱“百川學海本”。強烈推薦可以看一下浙江省古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于良子教師注解的《茶經(jīng)》用現(xiàn)代文詳盡的表述了古文的意思,可供大家更快的了解茶經(jīng)的內(nèi)容。書里還百度收錄了,《全唐文?陸文學自傳》,《新唐書?陸羽傳》,續(xù)茶經(jīng)等。
茶經(jīng)本書分三卷十個一部分,分別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茶經(jīng)成冊于公年760年到780年,至今已有已經(jīng)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程了。自打我國擁有這一部茶書之后,它就被奉為茶的傳統(tǒng)參照,之后各朝代的茶書,給與《茶經(jīng)》一個很高的的點評。陸羽是我國茶學專業(yè)的開山祖。
陸羽的《茶經(jīng)》,分成三篇(即上、中、下三卷),而實際上是分成十章(即十部份),而十章中的在其中五章是有關茶葉的宏觀經(jīng)濟記敘,具備關鍵的歷史文獻使用價值,分別是:一之源;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
茶經(jīng)將一般茶事升為為一種美好的文化藝術藝術,促進了漢族人茶道文化的發(fā)展趨勢。中國是茶的家鄉(xiāng),漢族喝茶,聽說起源于神農(nóng)氏時期,少話也是4700很多年了。直到如今,漢族人民俗也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習慣。漢族人對茶的配置是豐富多彩的:有蘇州太湖的熏豆茶、蘇州市的清香茶、湖南省的姜鹽茶、成都市的蓋碗茶、中國臺灣的凍頂茶、杭州市的龍井茶葉、福建省的烏龍這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93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極品紅茶金駿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