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多樣的品茗方式
,以人數(shù)分,有獨飲、對飲、品飲、聚飲,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飲茶方式若以人數(shù)多寡論
獨飲是何滋味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月既不解飲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
中唐詩人盧仝寫了一道《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云:
日高丈五睡正濃
口云諫議送書信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仁風暗結(jié)珠蓓蕾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五碗肌骨輕
七碗吃不得
《走筆》是寫得最好的一首茶詩
張源于1595年前后著的《茶錄》敘飲茶體會和心得
,顧大曲序說:其隱于山谷間陸游的《夜汲井水煮茶》
、楊萬里《舟泊吳江》,都是寫汲水自然茶的情趣,同時表現(xiàn)各自的情懷。月下窗前,獨自品茗
,慰孤獨,益神思,可得茶之神韻,但畢竟沒有對飲富茶趣。心有所得,總想說道說道,說給月聽?說給影聽?那要飲酒,飲得酩酊大醉,以便恍兮惚兮,進入虛幻,生發(fā)狂想。茶卻是"現(xiàn)實主義"飲料,越喝越清醒,虛與實,陰與陽,一清二楚,決然不會將界限模糊。若是嚴寒的冬夜,擁爐獨飲
,雖可領(lǐng)悟茶之神韻,但終究有些冷清。此刻,有故人不期而至,不由喜出望外,然后促膝而坐,共同煮水煎茗,室外大雪紛飛三人為眾
,三人一塊飲茶正合"品"字之義。"品"字字形是三個"口"字組成的,正說明三人聚飲是最佳組合。獨飲太清冷,對飲雖有情趣,二人促膝相談,如同唱二人轉(zhuǎn),不是你說就是我唱,沒個喘息時刻多人聚飲(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
聚飲規(guī)模最壯觀的大概是清末西藏喇嘛教的一次茶會
這次茶會據(jù)說每人飲了兩杯茶,共8000杯,費銀50兩
清末西藏喇嘛教大型茶會至少創(chuàng)造了兩項世界紀錄:一是4000人一同飲茶
古人認為飲茶是一人得神
提茶瓶者沿門點送茶在"朔望日"顯得最為重要
鄧之誠的注解云: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
。尋常月旦望,每日與人傳語往還,或許集人情分子
。看來提茶瓶者利用點送茶之機,在本社區(qū)內(nèi)傳遞信息,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壯夭折,某家嫁女,某家娶媳,某家做壽,某家喬遷……這些社區(qū)大事全靠提茶瓶人"傳語往還",有時還當"分子頭",歙錢集體送禮。提茶瓶者點送茶不僅給千家萬戶送了茶,還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導和。于聯(lián)絡感情、和衷共濟大有裨益。上面所提到的東京
,即今之開封,時為北宋都城。說明提茶瓶點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點送茶另一方式是"齪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
,身份不高貴在南宋大酒樓還有另一種點送茶。食客登樓就座
,便有跑堂的"提瓶獻茗",待以上禮,別具一格的是盞中加入時令鮮花,以增茶香,稱之為"點花茶"。點送茶是茶道與民俗的結(jié)合
,頗富民間色彩。宋代文人雅士、達官貴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繼承唐代的品飲藝術(shù),但另一方面卻拋棄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將飲茶變成了玩茶,分茶、斗茶便是他們百無聊賴的創(chuàng)造。分茶游戲始于北宋末年,蔡京著《延福宮曲宴記》記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
,徽宗皇帝召宰執(zhí)親王等曲宴于延福宮,宴會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親自煮水煎茶,注湯擊拂,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點茶,盞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圖象。 ; 這便是古怪刁鉆的分茶游戲。要求擊拂后盞面的湯紋水脈的線條宋代詩人詠分茶游戲的詩句有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矮低斜行閑作草
分茶何似煎茶好
蒸水老禪弄泉聲,隆興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甌面
,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
,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
分茶或許過于雅奧
斗茶又叫"茗戰(zhàn)"、"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