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大紅袍產(chǎn)自福建武夷山,具有巖骨的花香,醇厚回甘,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什么時候有這種茶的,茶葉大紅袍的歷史是怎么樣的?下面就這一問題做一介紹。
相傳說,武夷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神農(nóng)氏年代,到宋時武夷茶則盛極一時。不過,那時的茶主要是稱為“龍鳳團茶”的蒸青餅茶。而作為半發(fā)酵烏龍茶的散形條索狀巖茶,直到明末才出現(xiàn),于清代流行天下。至于大紅袍之名,正式出現(xiàn)的時間是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證據(jù)就是九龍窠的摩崖石刻:“大紅袍,民國三十二年 吳石仙題”。吳是民國初崇安縣長。將題字搬上摩崖的,是天心寺僧人。據(jù)武夷山老茶人們說,大紅袍的前名是“奇丹”。這種長著紫紅芽葉的巖茶,雖然很稀少,但絕不止九龍窠一棵。民國時《蔣叔南游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九龍窠,天游巖、珠簾洞等處也有。不過,產(chǎn)量極少,不過一、兩斤。因此價格昂貴。
巖茶專家回憶,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四十年代初在武夷山進行茶種調(diào)查時,也曾在北斗巖發(fā)現(xiàn)過大紅袍。奇丹之所以改名大紅袍,據(jù)說是當年吳石仙游覽天心寺時,僧人以茶招待。吳石仙品賞之后,大加贊嘆。于是,主持便帶他去九龍窠看茶樹。時值黃昏,夕陽如血,丹巖如火,映襯的茶樹紅光閃閃,如同披了一件紅袍。所以,當吳石仙問起茶名時,主持便脫口而出:大紅袍。
綜上所述,茶葉大紅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神農(nóng)氏年代,正式起名為民國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943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10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呼和浩特市專項整治茶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