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點①:點茶不一。而調(diào)膏繼刻②,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diào)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fā)立,水乳未浹,又復(fù)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fā)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云霧雖泛,水腳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湯,調(diào)如融膠。環(huán)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正束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上,茶面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慚開,珠璣磊落。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huán)旋復(fù),表里洞徹,粟文蟹眼,泛結(jié)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湯尚嗇。筅欲轉(zhuǎn)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fā),云霧漸生。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fā)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fā)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jié)浚靄,結(jié)凝雪。茶色盡矣。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jié)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涌,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力過也?!?/p>
注釋
①點: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②調(diào)膏繼刻:調(diào)膏,來人飲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錢,注入少許水,加以攪動,使茶膏像融膠那樣有一定濃度和粘度,這叫”調(diào)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原文】
味: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風(fēng)骨者,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木性酸,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此則芽胯有之,若夫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香: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①。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千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蛘魵馊缣胰藠A雜②,則其氣酸烈而惡。
注釋
①非龍麝可擬:龍麝,龍腦、麝香。都是古代著名香料。
②或蒸氣如桃人夾雜:桃人,即“桃仁”。茶蒸不熟時會有桃仁一類草木異味。[宋代]黃儒《品茶要錄》說,“蒸不熟,則雖精芽,所損者甚多,試時色青易沉。味為挑仁之氣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原文】
色:點茶之邑,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于上,人力盡于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采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野渍哒魤哼^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
藏焙,數(shù)焙則首面干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要當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陸風(fēng)濕之氣。焙用熱火置爐中,以靜灰擁合七分①,露火三分,亦以輕灰糝覆,良久即置焙簍上,以逼散焙中潤氣。然后列茶于其中,盡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徹覆之?;鹬嗌?,以焙之大小增減。探手中爐:火氣雖熱,而不至逼人手者為良。時以手扌妥茶,體雖甚熱而無害,欲其人力通徹茶體爾?;蛟?,焙火如人體溫,但能燥茶皮膚而已,內(nèi)之濕潤未盡,則復(fù)蒸[1]矣②。焙畢,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緘藏之③。陰潤勿開,終年再焙,色常如新。
注釋
①以靜灰傭合:靜灰,據(jù)其它茶書記載,應(yīng)為
②則復(fù)蒸[1]矣:讀音ye1,熱氣。
③緘藏之:緘,封閉。
“喝”字口旁換日旁
【原文】
品名:名茶各以圣產(chǎn)之地葉。如耕之平園臺星巖葉,剛之高峰青鳳髓葉,思純之大嵐葉,嶼之屑山葉,五崇柞之羅漢上水桑牙葉,堅之碎石窠石臼窠葉,瓊?cè)~。輝之秀皮林葉,師復(fù)師貺之虎巖葉,椿之無又巖芽葉,懋之老窠園葉①,各擅其美,未嘗混淆,不可慨舉,后相爭相鬻,互為剝竊,參錯無據(jù)。不知茶之美惡,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豈崗地之虛名所能增減哉。焙人之茶,固有前優(yōu)而后劣者,昔負百今勝者,是亦園地之不常也。
注釋
①以上所述各產(chǎn)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時其地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盛有衰,至旋生旋滅,即下文所言:“是亦園地之不常也”。今己大部不存,注亦無甚意義,故不注。
【原文】
外焙①:世稱外焙之茶,臠小而色駁②,體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則可。近之好事者,[上竹下夾]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蓋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之妙,咸取則于壑源,效像規(guī)模摹外為正,殊不知其宵雖等而蔑風(fēng)骨,色澤雖潤而無藏畜,體雖實而縝密乏理,味雖重而澀滯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雖然,有外焙者,有淺焙者。蓋淺焙之茶,去壑源為未遠,制之能工,則色亦瑩白,擊拂有度,則體亦立湯,惟甘重香滑之味,稍遠于正焙耳。于治外焙,則迎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葉桴欖之萌,相雜而造。時雖與茶相類,點時隱隱如輕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驗也。桑苧翁曰:“雜以卉莽,飲之成病。”可不細鑒而熟辨之。
注釋
①外焙:不是由官方正式設(shè)置的焙茶處處所,亦即個人私設(shè)的茶葉加工制造處所。
宋代三湯法的由來
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著調(diào)膏。所謂"調(diào)膏",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調(diào)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調(diào)膏之前,還須"溫盞"。蔡襄《茶錄》:"盞氣熱,冷則茶不浮"。再注入沸水。衡量斗茶的勝負,一看茶面湯花色澤和均勻程度;一看盞的內(nèi)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淳淳光澤",民間稱其為"冷粥面",意即湯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結(jié)時的形狀;湯花均勻適中,叫做"粥面粟紋",像白色粟紋一樣細碎均勻。湯花保持一段時間后就要散退,此時盞內(nèi)沿就會出現(xiàn)一圈水痕,以先出現(xiàn)水痕者為負。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斗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斗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jīng)?!叭范佟?,計算勝負的單位術(shù)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斗茶始于唐代,據(jù)考創(chuàng)造于出產(chǎn)貢茶聞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鄉(xiāng)。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農(nóng)、茶客們比新茶優(yōu)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種比賽活動。有比技巧、斗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一場斗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市民、鄉(xiāng)民所關(guān)注。唐叫“茗戰(zhàn)”,宋稱“斗茶”,具有很強的勝負的色彩,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斗茶,又叫“斗茗”、“茗戰(zhàn)”,它是古時有錢有閑文化的一種“雅玩”。 何謂斗茶?斗茶,即比賽茶的好壞之意,是惠州傳統(tǒng)民間風(fēng)俗之一。斗茶始于唐代,始創(chuàng)于的廣東惠州,又一說為以貢茶聞名于世福建建州茶鄉(xiāng)。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農(nóng)、茶人們比新茶優(yōu)劣的一項茶事活動。一場斗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茶農(nóng)、茶人所關(guān)注。唐稱“茗戰(zhàn)”,宋呼“斗茶”,名異而實同,都具有強烈的賽事色彩。
在宋代,蘇東坡就已有“嶺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記述。此俗直至民國年間依然在惠城中盛行。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品茶也稱品茗,由主人邀請三五知己,將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樣大小的茶盅內(nèi),像飲酒那樣細細品嘗。斗茶則與此不同。斗,惠州話有爭斗的意思,也有在爭斗中逞強獲勝之意。當時一個文化水平較高的私塾老師曾以“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來概括斗茶的涵義。
參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比賽內(nèi)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yōu)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斗茶要經(jīng)過集體品評,以俱備上乘者為勝。
斗茶的場所,一般多選在比較有規(guī)模的茶葉店。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進,前廳闊大,是店面;后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間,老板家人也住在里頭。當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幾個人小聚談到茶道,也有說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nèi)室或花木扶疏的古舊庭院,或其家臨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場所。
斗茶多選在清明節(jié)期間,因此時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斗茶的參加者都是飲茶愛好者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時,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舍。如在茶店斗,則附近店鋪的老板或伙計都會輪流去湊熱鬧,特別是當時在場欲購茶的顧客,更是一睹為快。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并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fēng)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社會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種“斗茶”的生活情趣。據(jù)宋、明人寫的筆記記述,斗茶內(nèi)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戲。
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安枭F白”,“以青白勝黃白”(蔡襄《茶錄》)。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yōu)劣有兩項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因此兩者的標準是相同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如果湯花細勻,有若“冷粥面”,就可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就會成為湯花優(yōu)劣的依據(jù)。
有時茶質(zhì)雖略次于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有時用同樣的水煎茶,最能檢驗茶質(zhì)優(yōu)劣。這種斗茶,必須了解茶性、水質(zhì),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說得好:“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芝蘭,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br>宋徽宗曾說:“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蘇軾在《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此詩句說明在南屏山謙師道人斗茶時,亦是使用為時人所崇尚的兔毫盞。宋朝任福建漕司(監(jiān)制貢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錄》一書中,對黑瓷兔毫盞同品茶、斗茶的關(guān)系說得更明確:“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之不用。”因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貴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詳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勝黃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對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盞最為要用。
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zhì)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fā)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yōu)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yōu)劣的依據(jù)。
惠州茶文化
惠州人“食茶”的歷史同樣也很古遠。東晉裴淵的《廣州記》說:“酉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這酉平縣即為后之歸善縣,古屬惠州。所謂“皋盧”也就是苦艼茶。而陸羽的《茶經(jīng)》也有單道開“所飲茶蘇而已”的記載,單為敦煌人,晉升平元年(357)落戶羅浮。他既要飲茶,自然得種茶,說惠州種茶最遲始于晉代,大致不謬。
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后,這與佛教的興盛頗有關(guān)系。唐人《封氏聞見記》便說南方的寺僧“習(xí)禪務(wù)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身懷挾,到處煮炊,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庇幸稽c他還沒說:僧人視茶為“不發(fā)”(抑制性欲)之藥,以為飲之有助屏絕塵念??傊安璺鹨晃丁?,唐代寺觀眾多的羅浮山盛行種茶和飲茶,是情理中事。《全唐詩》載有胡宿的《沖虛觀》詩,謂“茗園春嫩一旗開”,可見羅浮山在唐代已有茶園。李翱于唐元和四年(809)知循州,他的《解惑》文則說王野人移居羅浮,“積十年,及構(gòu)草堂,植茶成園,犁山田三十畝以供食”,那時的茶園已是頗具規(guī)模。
到了北宋,“斗茶”已成惠州民間習(xí)俗,這又有東坡的詩文為證。東坡游羅浮,品嘗了景泰禪師的卓錫泉,作《記》說:“嶺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虛出也!”在惠州他也種茶,有《種茶》詩:“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后?!弊瞎S,古茶名,有人釋為“紫色的竹筍”,那是望文生義。還有一首有名的《汲江煎茶》詩,首聯(lián)云:“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如今“釣石”尚存,就在橋東沿江路邊,只是已無“清深”可取,難再見坡翁當年“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的情景了。 稍后,唐庚貶惠州,作《斗茶記》,說:“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zhí)了胫谄淦?。以某為上,某次之,某閩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較皆精絕”。 寄傲齋和龍?zhí)?,故址在今之子西嶺;“赍宜”, 攜來佐茶的菜肴(一說是用作調(diào)味用的姜蒜蔥韭等碎末)?;萑恕岸凡琛?的情形,于此約略可見。一個“烹”字,更說明那時所“斗”之茶,非如今沖泡式的功夫茶。東坡詩謂“薄薄酒,勝茶湯”,叫茶湯,是因為當中除茶葉外,還有其他配料如姜蔥椒鹽米豆油麻等。享用這種連渣帶水煎烹而成的茶湯,古人說“喝”,惠州話說“食”,都不為無理“采茶作餅,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這種見載于漢末的喝茶方法,據(jù)說延至宋代后便逐漸消失,其實未必盡然。舊屬惠州的海陸豐地區(qū)流傳著一首竹枝詞:“辰時餐飯已餐菜,牙砵擂來響幾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他多少下芝麻?!边@里說的擂茶,是惠東汕尾等地至今仍保留著的古老喝茶習(xí)俗,有客至或是喜慶事,必擂茶以示隆重。生小孩滿月,謂之“滿月茶” ;建新房上梁,謂之“上梁茶” ;親家母頭一回上門商議兒女嫁娶事宜,少不了又要擂“親家茶”。茶的配料雖因具體條件而有所變化和不同,故有咸茶、菜茶、藥茶等眾多名目,烹制的方法卻與上述古法大體無異。
想必學(xué)很多的學(xué)生在試卷上都有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于茶道的閱讀題吧,那么茶道的閱讀題與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閱讀答案,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閱讀答案 茶道
邸永君
飲茶、嗜茶,是中華兒女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好,是炎黃子孫綿延千載的雅趣。古語云:?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道與六藝相通,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重要載體。茶還被人們視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藥,提神之佳品,友誼之紐帶,文明之象征。飲茶有益,更應(yīng)有禮、有道?;诖四?,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飲茶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質(zhì)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fā)展升華為一種優(yōu)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shù),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tǒng)一。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xí)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huán)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升華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應(yīng)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yǎng)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lǐng)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回顧國人飲茶歷史,飲茶之法有一個演變過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來逐漸摸索出煎、點、泡等3種方法。而茶藝便是依煎、點、泡三法而成,中國茶道也就先后出現(xiàn)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等3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chǔ),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飲茶的普及為前提。唐代以前雖已有飲茶習(xí)俗,但普及程度尚低。東晉時,士大夫之間飲茶之風(fēng)漸盛,已有茶藝的雛形,然而遠未完善。由晉至唐,屬于中國茶道的萌芽時期。
中唐以后,國人飲茶殆成風(fēng)俗,國中人士多?比屋之飲?,且迅速向周邊地區(qū)擴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肅宗、代宗兩朝,陸羽著《茶經(jīng)》,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chǔ),又經(jīng)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動、增潤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形成?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說,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而盛于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中國先后產(chǎn)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無憑,人心浮動,泥沙俱下,玉石皆焚,無數(shù)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技藝、習(xí)慣被遺棄殆盡,不禁令人扼腕嘆息。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線生機。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茶被人們視為生活享受,治病良藥,提神佳品,友誼紐帶,文明象征,因而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B.在古代,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它是茶道的基礎(chǔ),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xí)茶等幾個環(huán)節(jié)。
C.茶道萌芽于東晉時期,到唐代通過陸羽、經(jīng)皎然等人的發(fā)展和推動逐漸形成,經(jīng)過宋、元兩代的發(fā)展,到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D.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在中國只有泡茶道留傳下來,而技藝更為優(yōu)良的煎茶道和點茶道反而被人們遺棄殆盡。
【答案】C
【解析】 A項?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基于?飲茶有益,更應(yīng)有禮、有道?的觀念。B項?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說法錯誤。D項煎茶道和點茶道技藝更為優(yōu)良,說法錯誤。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的閱讀與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dǎo)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宋代開創(chuàng)了?斗茶?,?斗茶?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筑,當時稱作?茶亭?。
?斗茶?采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茶,然后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勝者獲得茶亭主人設(shè)下的華貴獎品。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zhì),亦即水的出處。
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并著作了《飲茶養(yǎng)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jīng)山寺求學(xué)取經(jīng),學(xué)習(xí)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日本室町中期(十五世紀中葉),?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墒?,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于是出現(xiàn)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宋人游藝變成了真正的本土茶道。
珠光流茶道歷經(jīng)幾代人,到了日本豐臣秀占時代(十六世紀中后期),出現(xiàn)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chuàng)立了利休流草庵風(fēng)茶法,一時風(fēng)靡天下,將茶道發(fā)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他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jié)出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guī)范仍源于中國。而后,千利休在民間的聲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quán)威的時候,將軍豐臣秀吉借口平亂,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xiàn),百花齊放,但都體現(xiàn)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但今日中國,有大碗茶,有極品茶館,卻無茶道。能見到的茶道,都是日式器具、禮儀、程式、塌塌米式的茶室環(huán)境,連服務(wù)小姐也是高髻和服,跪式服務(wù),這不令人深思嗎?
1.下列關(guān)于?茶道?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茶道的最早記載是中國唐朝的《封氏聞見記》,這證明茶道起源中國而后才流傳到日本?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文章?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出自
B.唐朝時茶道的形式是?茶宴?,茶宴是對環(huán)境氣氛、操作品飲程序儀式都很講究,流行于上流社會和市井平民的一種社交活動。
C.茶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內(nèi)省修行、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
D.中國茶道被引進日本是由南浦昭明禪師實現(xiàn)的。他是在浙江余杭經(jīng)山寺學(xué)得茶宴儀程并在南宋末年將茶道帶回日本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唐時的茶道是?茶宴?,它突出的是禮儀;宋時流行的是?斗茶?,它的特色是游藝。
B.斗茶時如果能說出是否本地茶葉,沖茶之水的由來并且得分最多,便可獲得獎品。
C.珠光流茶道的出現(xiàn),標志著具有濃郁的中國色彩的茶道日本化的開始。
D.日本茶道的頂峰標志是千利休創(chuàng)立的?利休流草庵風(fēng)茶法?流行于全世界,但因以茶干政,千利休終被當政者勒令自殺。
3.根據(jù)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宋徽宗趙佶愛茶,他認為茶能使人?閑和寧靜?,?致清導(dǎo)和?,這必然影響他,使他性格更軟弱,而這可能影響了北宋對金的政策:對金人屈膝退讓。
B.茶種和茶文化都是由日本僧人引進日本的,隨之東傳日本的還有中國的儒學(xué)、社會生活習(xí)俗等。
C.日本茶道源于中國,但引進后日本創(chuàng)立了?珠光流茶道?、?利休流草庵風(fēng)茶法?,說明日本民族不僅善于學(xué)習(xí),還善于創(chuàng)新。
D.日本茶道四規(guī)明顯有著中國茶道的精神,但日后中國茶道式微而日本茶道興盛以至于反傳中國,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中國、日本在茶道文化上漸漸分道,走上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答案:
1.B.(流行于?市井平民?錯?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閱讀答案。當時大行于?王公朝士?,而后三種茶宴皆流行于上層社會)
2.D.(?流行了全世界?錯。文中?風(fēng)靡天下?指流行全日本
?以茶干政?錯。千利休未干政只是?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quán)威?。注意?莫須有?三字。)
3.A.(愛茶,?閑和寧靜?的生活方式、環(huán)境氣氛可能影響其性格,并無使他的性格軟弱的必然性。?更?,言此前已軟弱,屬主觀臆測。)
宋代斗茶的主要內(nèi)容是看湯色、湯花。
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zhì)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fā)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陪梁雀,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yōu)劣要看兩條標渣升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
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
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蘆早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yōu)劣的依據(jù)。
簡介: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手困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fēng)極盛?;鄹?/p>
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古人斗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xiàn)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畢碧念
斗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guī)模的茶葉店,前后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后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nèi)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場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兩人捉對"廝殺",三斗二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11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這才是判斷好茶的唯一標準
下一篇: 三伏天喝有機鐵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