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瓷藝術(shù)的角度,如果說汝窯器物以其釉色的美麗動人使人流連傾倒的話,宋代青瓷器皿中的哥窯瓷器,則以周身冰裂、變化萬千的另一面目—瓷釉的裂紋美而別開生面。
哥窯在過去也被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窯,但未見于宋人的記載。較早涉及哥窯并且點明其時代的是明嘉靖五年(公元1566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xù)編》一書,內(nèi)中有這樣的記載:“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派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淺灰、黑灰和土黃等多種色澤,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的不同,而以油灰為主。其主要特點是釉面布滿龜裂的紋片,通常稱之為“開片”。這種由細小裂紋所形成的片紋,大小有別、裂紋顏色的深淺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縮區(qū)域的不一樣,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觀效果的差異,即由于紋片的交錯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形狀:形成所謂細眼者俗稱“魚子紋”;紋片細碎者也叫“百圾碎”;較粗疏的黑色龜裂和細密的黃色裂紋交錯著,呈現(xiàn)深淺顏色層次的碎紋,叫做“金絲鐵線”??傊?,它們輿底色形成色澤上的對比,深淺相近、條塊分明,非常自然貼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滿這種碎裂的紋片,它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變化萬千,在藝術(shù)上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宋代青瓷中的哥窯就以其自然的開裂現(xiàn)象而博得人們的喜愛。
哥窯瓷器釉面所產(chǎn)生的紋片,本屬于燒造工藝上的一種病態(tài),它是由于胎體和釉面的膨脹系數(shù)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數(shù)一致、釉面沒有裂縫、胎與釉的結(jié)合緊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渾然一體的效果。但當胎的膨脹系數(shù)比釉的膨脹系數(shù)小到一定程度時,釉就會在燒成后的冷卻過程中形成裂紋。哥窯青瓷器物上的開片就是這一原因所造成的??墒沁@一燒成中的弊病—釉面所產(chǎn)生的大小、疏密的塊面分割,即使哥窯青瓷形成一種自然的裂紋美,這就猶如畫家變敗筆為神奇一樣,給哥窯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機,在當時它給人們以一種嶄新的藝術(shù)享受。
哥窯窯址至今在浙江省龍泉縣始終未找到確切的窯場,故對傅世的器物和窯址的存在是當前學(xué)術(shù)界爭論頗大的同題。歸納起來大致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窯址的地域歸屬,由于哥窯瓷器的胎體大多呈黑灰、深灰之色,而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于1956—1961年在龍泉縣的大窯、溪口等窯址發(fā)現(xiàn)黑胎的開片青瓷,它們的特征與傅世的哥窯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因而認為“大窯、溪口窯址中出土的黑胎青瓷應(yīng)當是哥窯的產(chǎn)品無疑”。對此中國科學(xué)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不同的看法,他們通過對龍泉縣黑胎青瓷和傅世哥釉胎、釉的化學(xué)組成和顯微結(jié)構(gòu)測試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一定的區(qū)別,故認為:“傅世哥窯不在龍泉燒造之說可以接受的”,據(jù)此,他們進而提出:“傅世哥窯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鎮(zhèn)的同類作品比較接近?!币蚨昂芸赡苁撬我院缶暗骆?zhèn)所燒造”。哥窯是否為景德鎮(zhèn)所燒造,沒有窯址出土物為證,難以使人信服。
2、從窯口本身來說,有人認為“修內(nèi)司官窯就是傅世哥窯”。這種新的見解,本身就否定傅世哥窯的存在,對此當前難以取得一致意見。
對哥窯的時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就當今收藏最多的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博世哥窯作品來看,形制多屬瓶、爐、洗、眢一類器皿,造型富有宋瓷的時代風(fēng)格。因此,哥窯還是宋代所燒造的一種青瓷器物。至于窯址究屬在哪里?只能寄希望于日后的窯址調(diào)查和考古發(fā)掘。
哥窯瓷器的造型除碗、盆、洗以外,還有各式的瓶、爐、尊等,貫耳爐更是比較多見的器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貫耳爐”可謂哥窯瓷器的代表作。此爐側(cè)影近似長方形,它的外廓線表現(xiàn)為口沿以下向內(nèi)收縮,而器腹微微外凸,這樣一收一凸的器體弧腺顯得十分飽滿有力;兩旁配置的雙耳向外擴張,在造型上增強了器物莊重、凝重的效果。加之哥窯瓷器的釉層比較肥厚,更給人以渾厚、穩(wěn)定的感受。作為當時祭祀和供神用的一件陳設(shè)瓷,這種貫耳爐則是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出它應(yīng)有的職能。
我國五大名窯瓷器特點如下:
一、鈞窯
鈞窯和其他四個窯口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它的色彩。由于窯變的特性,導(dǎo)致開窯后,每一件器物的色彩都不相同,會出現(xiàn)紅、白、黃、藍等各色不同。
周身還布滿珍珠點、兔絲紋、魚子紋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流紋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正是因為它的燒造具有獨立、完全不可控等獨特的因素,才使得鈞窯在歷史上格外耀眼。
二、汝窯
汝窯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其釉色的獨特氣質(zhì)。如雨后天空逐漸放晴的柔和及純凈。在燒制上,汝窯采用了極為復(fù)雜的支釘燒,使得底部的釉面完整。而支釘也成為鑒別汝窯的一個重要因素。
汝窯并非像青釉那般透明、玻璃質(zhì)含量高。專業(yè)術(shù)語中,汝窯釉面屬于乳濁釉,是半透明且釉面中有豐富的氣泡。
三、官窯
官窯既有開片、又是乳濁釉、還是鐵胎(含鐵量高,胎質(zhì)燒成時拉力很大,容易出現(xiàn)開片、變形、裂紋)。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復(fù)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guī)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四、定窯
定窯主要燒造白釉,以薄胎、印花、刻花為特點,審美風(fēng)格及其素雅。這也可能是定窯最終被汝窯所取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定窯還燒制黃釉、褐釉、黑釉、紫釉、紅釉、綠釉、金花、鷓鴣斑、加彩、白釉刻劃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繪黃花等等。
五、哥窯
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jié)合。
最為明顯的特點就金絲鐵線。金絲鐵線是哥窯的一大特色,由于瓷胚和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焙燒后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xiàn)一種自然開裂的現(xiàn)象 ,其紋片如網(wǎng)交織、如冰破裂。
1、汝窯: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因而得名。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胎體較厚,釉層較厚,有玉石般質(zhì)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2、官窯:南宋官窯則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造型肅穆典雅,釉色似玉,釉面開大紋片,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瑰寶;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且呈黑色,釉為淡青色,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于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北宋官窯存世很少,十分珍稀。
3、哥窯: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不過至今其窯址不明,學(xué)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認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許多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為了追求工藝一般都不允許有太多的釉面的開裂紋片,但哥窯卻將"開片"的美發(fā)揮到了極致,產(chǎn)生了"金絲鐵線"這一哥窯的典型特征。哥窯瓷器釉面大開片紋路呈鐵黑色,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金黃色,稱"金絲"。"金絲鐵線"使平靜的釉面產(chǎn)生韻律美。因迄今仍未找到確切窯址,是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窯口。
4、鈞窯: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xué)者認為目前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shè)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均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縣(時稱鈞州)。
鈞窯以神秘窯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為特征,色彩渾然天成,為歷代宮廷所珍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33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六一兒童到底可不可以喝茶,
下一篇: 男人為什么都喜歡懂茶的女人